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在户外用筆記本玩3A大作是什麼體驗?感覺玩遊戲也能修身養性了,歡迎閲讀。
轉眼間,開年已經過了一個半月。
剛告别了寒冬瑟瑟的春節,又迎來了雨夾雪的倒春寒,哪怕是處在祖國大陸南邊的小雷,也能切身體會到温度只有個位數的天氣,特别是騎在電單車上疾馳的時候,那刺骨的冷風更是直往還有那麼一點温度的身上猛吹。
難頂,是真的很難頂。
好消息是,過了這個坎兒,整個天氣就會朝温暖瘋狂追趕,随着温度逐漸回升,珠江兩岸的風景也将變得更加秀麗,特别是梅雨季節還沒有到來的這個檔口,可以説是一年之中最适合出行的時間。
所以每到這個時候,耐不住寂寞的年輕人,早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投奔大自然,帶上裝備,支起帳篷,希望用一次山間漫步,或者是一場户外露營,迎接春天嬌嫩的花海和明媚的暖陽。
(圖源:雷科技制作@豆包AI)
但我确實有點不同,長時間悶在家裏的客觀情況,讓我對户外的清新空氣有了一種不切實際的向往,但是除了呼吸新鮮空氣之外,我對大部分的户外活動都沒有什麼想法,感覺不如打遊戲來得簡單快樂。
就是説,能不能讓我人身處户外,但是依然做到爽玩遊戲呢?
帶着這個疑問,我用國補入手了一台華碩天選14 Air,并在春天這個美好的季節,帶着它踏上了户外漫步的道路。
對天選14 Air而言,"14"其實算是個挺有意思的數字。
這款產品目前在京東遊戲本銷量榜上排在14位,螢幕尺寸是14英寸,機身重量則約為1.4kg(實測1.46kg)。
看到這個重量,想必有的人會開始嘀咕:一公斤多的重量哪能算輕,酷睿Ultra系列發布以來,已經有不少廠商發布了一公斤以下筆記本了。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對比,我們其實也很難感受到一款擁有RTX 4050中端獨立顯卡的筆記本應該有多重。
讓我們打開京東,選擇顯卡為RTX 4050,就會發現采用這款顯卡的筆記本一般都是 15.6英寸-16.1英寸的遊戲本,其重量多在2.2kg到2.5kg之間,基本上都要比天選14 Air重個一公斤左右。
哪怕是同類的14寸全能本,重量也基本在1.7kg到1.8kg之間,有圖為證。
(圖源:聯想)
14英寸的體積,外加1.46kg的重量,比我從同事手上借過來掂量的MacBook Pro 14 2024還要輕上不少,哪怕是一個常規尺寸的單肩包,也能輕松容納這款產品,塞進背包随身攜帶,也不會有明顯的負重感。
(圖源:雷科技制作)
回到設計上,天選14 Air還挺簡潔的。
鋁合金機身,可選灰、白兩種顏色,我買的這台日蝕灰有種沉穩的高級感,線下看過的月光銀反而有種塑料感,A面上有锃亮的天選Logo,金屬的厚度比普通輕薄本要厚些,因此更加堅固一些。
翻開上蓋,可以看到這次天選14 Air采用了全新的錯台式轉軸設計,機身尾部略微凸出,支持單手開合的同時轉軸也不顯得松松垮垮,哪個角度都能立得住,已經有一些高級感的開蓋味道了。
螢幕能一直放倒到180度,這一點現在很多輕薄本還做不到。
B面是一塊60-165Hz可變刷新率、2560*1600分辨率的14寸IPS霧面屏,号稱100%sRGB色網域,峰值亮度400+nits,支持nvidia G-SYNC,因此畫面延遲最低來到3ms。
為了确保1.46kg的機身重量,天選14 Air的BC面均為塑料材質,B面其實還好,畢竟大家基本都這麼做,C面質感就顯得一般了,而且這塊磨砂面板還很沾指紋,好處是隔熱能力比其他全能本強不少。
不同于天選系列的RGB跑馬燈,這次華碩還真沒整什麼花活,純白鍵盤背光,三檔亮度調節,觀感樸素簡約,鍵盤手感也還不錯,放在14寸裏頭甚至能説得上一句出類拔萃。
觸摸板也是天選第一次用上玻璃材質,手感很順滑,可以和幻系列坐一排了。
但是讓我來用,我高概率還是會自己接個滑鼠。
接口方面,機身左側有一個電源接口、一個HDMI2.1接口(獨顯輸出)、一個USB4接口(支持DP2.1核顯輸出和PD100W充電)、一個USB-A 10Gbps和3.5mm音頻接口。
機身右側有一個USB-A 10Gbps,一個USB-C 10Gbps(支持DP1.4獨顯輸出),一個TF卡槽(UHS-II),2A2C,且全都是高規格接口,在這個尺寸下的表現可以説相當全能。
而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這個原配200W電源适配器上,它真的太大了,直接導致旅行重量直線上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最終入手了一個聯想拯救者C170電源适配器,搭配上淘寶10塊錢一個的轉接口,将旅行重量完美地控制在1.8kg,還能正常打開增強模式,輕松達到35+75=110W的性能釋放水平。
有意思的是,這玩意在淘寶上不僅有賣10塊的,也有賣50塊的,純粹拿信息差賺錢了。
好 ~ 開箱完畢...
從初步上手的觀感、手感來看,天選14 Air給人帶來的感覺确實不錯,那麼接下來,就該看看這家夥的内在性能了。
因為手頭資金所限,我購入的這台天選14 Air是最基礎的版本。
它搭載了AMD Ryzen 7 8840H處理器+GeForce RTX 4050(100W功耗)獨立顯卡,内存為16GB LPDDR5 7500MHz,硬碟為512GB PCIe 4.0 磁碟,具體配置可以參考下圖:
因為"户外使用"這個比較明确的需求,我這次将會在離電狀态和供電狀态下分别進行測試,離電狀态下默認為靜音模式,供電狀态下則調整至全部超頻的自定義模式,看看這款電腦在兩種場景下的性能表現。
在離電狀态下,處理器功耗釋放被限制在45W,CPU-Z單核得分516.3分,多核得分5776.7分;R23單核得分506cb,多核得分5311cb;R23單核得分1298pts,多核得分13563pts。
在供電狀态下,處理器功耗釋放最高可達80W,CPU-Z單核得分700.3分,多核得分7370.3分;R23單核得分676cb,多核得分6229cb;R23單核得分1764pts,多核得分16905pts。
(圖源:雷科技自制)
即便在離電狀态下,天選14 Air依然有着不錯的CPU性能釋放表現,大約是滿血狀态下的80%。
這顆RTX 4050的性能表現,也是不少讀者關注的要點。
在離電狀态下,RTX 4050功耗釋放被限制在42W,3DMark Time Spy基準測試圖形分為4854分,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基準測試圖形分為6632分,輕松超越了滿血RTX 3050獨顯的水平。
在供電狀态下,RTX 4050功耗釋放最高可達100W,3DMark Time Spy基準測試圖形分為9158分,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基準測試圖形分為10196分,已經達到了滿血RTX 4050的水平,繼續增加功耗帶來的性能反饋只能説微乎其微。
天選14 Air默認配備一根512GB PCIe4.0 磁碟,另外該機還可加裝一條滿速M.2 磁碟(高配版為半速),實測基準跑分連續讀取速度5089MB/s,連續寫入速度3988MB/s秒,表現還挺不錯。
稍有性價比的兩個配置,内存均為16GB容量,32GB加價近1500塊,只能説這個内存容量對于這類全能本的重度應用來説,基本能搞定了。
説到這裏,可能很多人都要擔心,配置上去了,重量下來了,那會不會閹割電池容量和散熱配置。
還好,這是天選14 Air的拆機實拍圖。
三熱管雙風扇的組合,風扇内側有開口,采用内吹結構,實測在滿載狀态下,開啓增強模式雙烤十五分鍾,CPU温度穩定在85℃,功耗35W;GPU温度穩定在82.5°C,功耗75W,鍵盤面基本可以控制在36°C左右,最熱點在上方接近出風口的位置。
用過同定位產品的,應該知道這個數據的含金量吧,這款產品絕對算是14寸獨顯機型的散熱"天花板"了。
至于電池,也是主流配置:73Wh,這個我們到實測裏細説。
接下來要做什麼呢?接下來該把天選14 Air帶出門了。
攜帶的部分自不必説,哪怕你随手拿個單肩包,都可以輕松把這套配置帶上,然後再捎上個Xbox搖桿都沒問題。
接下來就該找插座了,我家附近有不少店鋪,基本上這些户外場所都會為用户提供插座,把我特地買的拯救者C170插上去那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甚至不會擋着邊上的接口。
不得不説,當我把上蓋打開,整台機子舒服地放在便利店的桌子上時,我的大腦裏會突然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愉悦感。天選14 Air的尺寸,使得他基本能夠融入各種狹窄的娛樂環境,無論是星巴克的桌子還是便利店的吧台,都可以輕松容下這款產品,看上去完全沒有違和感。
接下來,該打開增強模式,跑一跑《黑神話》了。
在中檔畫質2.5K分辨率下,打開DLSS質量檔+幀生成,天選14Air可以跑到平均81FPS的表現;關閉幀生成後。也能夠跑出平均63FPS的水平,只要不開光追,基本上能保持全程流暢遊玩。
最近又有更新的《賽博朋克2077》,在天選14 Air上的運行效果也很不錯,得益于RTX40系顯卡的技術,打開DLSS自動檔後,可以在2.5K分辨率"光線追蹤:低"畫質下維持在45幀左右,打開幀生成後,遊戲幀率能到80-90FPS,體驗穩定順滑。
作為春節期間最熱門的單機大作,《真三國無雙:起源》其實算是一款優化不錯的遊戲,在打開DLSS質量檔+幀生成,設定在2.5K高畫質的情況下,遊戲全程運行在70-90FPS之間,對一個強調粒子和煙霧效果的新款3A大作來説,算是相當不錯的體驗了。
至于其他遊戲,我們就簡單匯總一下,打開DLSS質量檔後,都設定在2.5K高畫質的情況下,《極限競速:地平線5》平均122FPS ;《古墓麗影:暗影》平均94FPS ;《F1 2024》平均104FPS ;《CS2》平均120.6FPS;《孤島驚魂6》打開光線追蹤平均64FPS。
當然,外面不是哪裏都有插座的,所以離電體驗也很重要。
在離電狀态下,天選14 Air會自動打開安靜模式,我這邊就直接通過混合模式來運行遊戲,看看效果如何。
測試來看,在DLSS 3黑科技加持下,面對最新的3A大作,天選14 Air也基本能在2.5K分辨率下高畫質流暢遊玩,即便是在拔電狀态下,切換到FHD+中畫質模式依然能保持所有遊戲在60FPS或以上。
值得吐槽的是,如果你把機子放在像是露營車、露營桌這種表面上,基本上就和滑鼠體驗無緣了,滑動的時候定位不準還是小事情,沒有一個連貫的平面才是大事情,我是建議帶上個搖桿。
然後,天選14 Air這塊螢幕的亮度表現,放在室内倒是沒啥問題,很多顯示器也就這亮度,在外面陽光直射的時候就比較折磨了,被陽光直射時的顯示效果大概是下面這個水平。
幸好我出門的那天大部分時候都是陰陰沉沉的,不然體驗起來也夠嗆的。
最後聊聊續航,在户外的話,混合模式下,天選14 Air持續遊玩3A遊戲的時間可以達到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
别看這時間不算長,比大部分Windows掌機還是強太多了。
(圖源:華碩)
如果希望續航更長一點,還能切換到集顯模式,續航直接能翻兩倍,即便放在今天,R7 8840H自帶的Radeon 780M集顯依然是第一梯隊的水平,TS分數能達到3000分,應付中小型遊戲也能算得上是綽綽有餘了。
仔細想想,以做評測為借口得以跑出辦公室,待在空氣清新的户外爽玩《真三國無雙:起源》,遠離城市的炙熱,去户外百無聊賴地閒坐着,放松身心自然療愈,真挺爽的。
這種體驗,或許尋常人一輩子也不會有一次吧。
盡管你可能很難把這看成一篇常規的評測,但在最後,我還是會按照雷科技評測模板給出對華碩 天選14 Air體驗的總結:
優點:
1、同尺寸下,性能釋放強,散熱表現優秀;
2、同類產品中,重量較輕,且噪音和表面温度控制較好。
不足:
1、螢幕亮度不高,在室外使用會有明顯感覺;
2、為了減輕重量,導致C面的塑料感較強。
曾幾何時,遊戲本和全能本一直是泾渭分明的兩條線。
對于用户而言,這似乎是兩種不需要太過糾結的品類,需要極限性能和遊戲體驗的,自然會用身上的預算拿去采購遊戲本;而關注顏值、拒絕傻大黑粗的,則以部分性能損失為代價擁抱了全能本。
但如今,當全能本也能獲得完整的性能釋放,幾乎和常規遊戲本之間沒有了性能差别後,那輕薄、顏值、便攜等特征便瞬間被凸顯出來,忽略價格因素的話,甚至可以説全能本已經成為了傳統遊戲本的上位之選。
具體到華碩 天選14 Air身上,這是一款設計出彩、配置完備而且入手門檻不高的全能本,輕薄的機身設計使其可以輕松放進單肩包裏随身攜帶,而足夠的性能釋放也可以兼任遊戲與工作的需求,雖然缺少了諸如RGB鍵盤燈等個性化配置,但是外觀設計方面也是足夠沉穩内斂。
在我看來,咖啡店的小圓桌只是它若幹個使用場景中的其中一個,它還能出現在你露營的帳篷裏頭、專業攝影和視頻生產者的辦公桌、演播廳幕後的控制室、某個機械化重工的控制台,甚至是技術研發的實驗室,只要有的能夠把它放下的螢幕,再找個電源接口,随時都能進入性能全開模式。
當然,不足也是有的。
雖然這款產品的螢幕參數還不錯,但在户外光線充足的環境中,亮度明顯不足,經色度儀測量,其色準表現也欠佳。用户可以通過華碩管家切換色網域來達到最佳顯示效果,不過對于專業人士,仍不建議在未校色的情況下使用這款產品進行創作。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華碩原配的電源适配器體積較大較重,攜帶起來很不方便,但是使用PD充電的話,性能又會損失不少,想要達到完美的出行效果就必須另外購置氮化镓充電器,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至于你們最關心的問題,應該是"RTX 50系筆記本預計今年三月份就會全面上市了,現在還有購買RTX 40系筆記本的必要嗎?"
首先,RTX 50系列首批型号為RTX 5070Ti/80/90,產品起售價格據稱來到了1W2左右,顯然不是普通用户能消受得起的。
其次,雖然這次NVIDIA帶來了DLSS 4等利好遊戲黨的更新,但RTX 50系顯卡在制程工藝上并沒有帶來驚喜,依舊采用了與40系相同的台積電4N工藝,這對遊戲本來説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在我看來,如果你想要一台散熱強勁、較為便攜的小尺寸獨顯本,那麼這台筆記本是目前綜合表現最好的選擇。
如果華碩能夠推出自己的氮化镓方口充電器,那就更加完美了。
聚焦DeepSeek:
1、DeepSeek-R1大戰豆包、Kimi,國產AI大模型第一花落誰家?
2、我把DeepSeek裝進了電腦裏:生成能力一般,但确實很好玩
4、AI闖入了玄學圈!我用DeepSeek算命,結果真絕了!
6、我用Deepseek開發了款文字冒險遊戲:AI創造力太牛X了
10、一舉"幹翻"英偉達!DeepSeek震驚世界,國產AI忽然這麼強了?
11、聯想個人智能體"小天"接入DeepSeek 打造更便捷AI互動體驗
12、優惠結束!DeepSeek不再是性價比之王?全球六大模型PK結果出爐
14、百度文心一言免費!體驗真不如DeepSeek?我們評測了一番
16、海信長虹官宣!DeepSeek風吹到電視圈,AI TV要爆發了?
17、聯想moto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無需下載,點擊即用
19、太牛了!我用400塊的"洋垃圾",跑通了DeepSeek!
22、百度搜索接入DeepSeek!打不過就加入?其實意在AI搜索
23、OpenAI服軟!DeepSeek掀開源狂潮:四模型同日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