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沒有人可以禁運太陽,歡迎閲讀。
文 | 最話 FunTalk,作者 | 譚雅,編輯 | 楊磊
10 月 23 日,港股,光伏太陽能股突然集體飙升,其中,卡姆丹克太陽能、順風清潔能源漲超 40%,協鑫科技漲、陽光能源漲超 20%,信義光能漲超 18%,福萊特玻璃漲超 16%,新特能源漲超 12%,協鑫新能源漲超 10%,水發興業能源、信義能源、彩虹新能源、信義玻璃等跟漲。
當天下午開盤不久,A 股光伏板塊也異動暴拉,截至收盤,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等多只個股大漲超 5%,通威股份、TCL 中環等個股漲停。
關于上漲的原因,有媒體報道稱是有關部門下個月可能出限制能耗的政策,硅料生產的單 KG 能耗不高于 50 度電。
還有報道稱是,據美國聯邦公報,美國商務部正在啓動一項變更情況審查(CCR),考慮部分撤銷對中國大陸晶體硅光伏電池的反傾銷税和反補貼税(AD/CVD),并邀請相關各方發表意見。雖然此次 CCR 只涉及低瓦數和小功率離網晶硅光伏電池,大多數用于光伏路燈和光伏充電寶等非主流產品,但有一些市場聲音認為,這意味着美國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關税政策出現了松動。
無論哪個消息,對于光伏大廠來説,都算是好消息。前者如新政策真實施,将淘汰一批高耗能的小廠,有利于技術實力更強的大廠;後者即使只是部分撤銷,也是個好迹象。
畢竟,2024 年,光伏行業集體巨虧,體量越大的公司受到的影響程度越大。光伏上遊企業,如通威股份虧損金額較高,通威股份 2024 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其半年虧損 31.29 億元;TCL 中環 2024 年上半年虧損 30.64 億元,同比下滑 167.53%。供需失衡導致的產品銷售價格與成本倒挂是上遊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硅片、硅料產能過剩,價格顯著下跌,讓相關企業面臨着較大的經營壓力。
中遊電池片和組件制造商也感受到了利潤空間的壓縮。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組件和電池片的價格下跌已經超過了 15%。隆基綠能、華民股份、東方日升、晶澳科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虧損,其中隆基綠能虧損最多,2024 年上半年虧損金額高達 52.43 億元。
面對巨虧,再小的好消息也是好消息,光伏行業真是迎來了期待已久的 " 甘露 " 了?
美國對中國大陸晶體硅光伏電池征收反傾銷税和反補貼税生效于 2012 年 12 月 7 日,當時美方裁定對中國涉案企業征收 18.32%-249.96% 的反傾銷税、14.78%-15.97% 的反補貼税。
光伏技術起源于美國。1954 年 4 月,貝爾實驗室科學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硅基光伏電池板,此後美國的企業和制造商不斷開發更先進的光伏技術,提高光伏電池的效率。1960 年,美國霍夫曼電子公司在光伏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多項早期突破,生產了效率為 14% 的光伏電池,是第一代硅基光伏電池效率的兩倍多。
1970 年代,世界石油危機爆發,油價暴漲,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為了減少對石油的重度依賴,美國決定推動能源轉型。1979 年,時任美國總統吉米 . 卡特在白宮屋頂新裝的太陽能系統前,進行了慷慨激揚的演講,在演講中卡特表示只有太陽能才是世界能源的未來,他説,"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最令人激動的冒險。"
台下掌聲雷動。
雖然卡特身邊那台太陽能系統功率小得可憐,32 塊光伏電池板,僅夠廚房熱水器使用,造價更是高達 28 萬美元,但在場的所有人都堅信美國能主導光伏產業,并取得冒險的成功。
事情一開始确實如美國所願,1982 年美國 Atlantic Richfield 公司 ( ARCO ) 建成了全球首個公用事業規模的光伏發電系統,那也是全球第一座工業光伏電站。美國推出全球首個國家淨能量計量 ( NEM ) 計劃,以補償住宅和商業光伏客户将多餘的電力輸出回電網,該政策也成為全球首批激勵和支持安裝分布式光伏系統的政策之一。
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光伏行業的霸主,如果劇本繼續按這樣演下去,那麼美國将主導全球光伏產業。
也是在 1979 年,中國太陽能協會在西安成立,當時中國的光伏技術比美國甚至日本都落後。1983-1987 年,中國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引進了光伏電池生產線。到 1988 年,我國光伏電池的生產能力才從 4 年前的 0.2MW,提升至 4.5MW。
1996 年,世界太陽能峰會在津巴布韋召開,從那時起,中國重視關注光伏這一領網域,次年,我國正式推出了 " 光明工程 ",在西部建立了上千套獨立發電系統,通過光伏與小型風力發電解決了西部多個省區的用電問題。
在上世紀 90 年代,我國實用型單晶硅電池效率已達到 12%-13%、多晶硅電池 9%-10%、非晶硅電池 5%-6%,雖然技術水平與國外相差不大,但生產水平卻不可同日而語。
轉捩點在 2000 年,留學澳洲的施正榮博士帶着技術歸國,成立無錫尚德公司,在多方支持下建立了 10MW 的光伏電池生產線,產能相當于此前 4 年全國光伏電池產量總和,一舉将我國與國際光伏產業的差距縮短了 15 年。
短短五年,尚德公司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施正榮以 23 億美元身家登頂中國首富,這極大刺激了各地方政府、資金湧入光伏行業,短短幾年内,賽維、英利、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先後赴美上市。到 2007 年,中國已有近千家光伏企業,并且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
當時光伏的形勢一片大好,可以稱為 " 第一次光伏盛世 "。這種由 " 地方 GDP 錦标賽 " 引發的產能擴張,不止在光伏,在造船、造車等等領網域都重復出現。
壞的一面是,技術不斷迭代不斷淘汰舊技術,前期產能過于超前,固定資產投資過高,債務壓力太大,很快就陷入債務危機,最終盛極必衰,尚德、賽維都遭遇了相似的命運。但好的一面是,巨額投入完善了產業鏈,擠出了海外競争對手,一代霸主倒下,其他巨頭頂上,中國牢牢控制了全球光伏組件供應。
美國的光伏企業逐漸被退出市場,在競争不力的情況下,美國使出 " 傳統藝能 ",拉上同樣困境的歐洲,築起關税壁壘,試圖阻擋中國光伏產品洶湧澎湃的出口。自 2011 年開始,對我國光伏實行了 " 雙反 " 制裁,即反傾銷和反補貼。
在重壓下,2012 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了 35%。
在那之後,中國廠商開始陸續向東南亞地區建廠擴產,繞開關税壁壘。2015 年,晶科能源完成了在馬來西亞的建廠和投產,随後,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等企業也紛紛選擇在東南亞建廠。單是隆基綠能一家,根據其 2023 年年度報告中顯示,公司在東南亞的在建工程有馬來隆基 8.5GW 新建組件項目、馬來西亞年產 6.6GW 單晶硅棒項目、馬來西亞隆基拉晶二期等,預計投資額分别為 28.42 億元、20.25 億元、17.64 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到 2023 年底美國光伏產品的供應商主要還是來自于東南亞,占比約 60%,這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的生產基地。
中國光伏產業鏈依托東南亞繼續突飛猛進,但歐美也注意到這點。2024 年,美國對中國光伏的 " 雙反 " 調查開始在東南亞重演。
而這一次,中國光伏企業,已經今非昔比。
早期中國光伏企業是年輕、激進、魯莽的,步子邁得太大,核心技術沒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原料依賴于進口,收入貢獻大部分來自于出口。
這導致被上遊提高原料價格,又被歐美進口商利用中國光伏企業内卷嚴重的弱點不斷壓價,中國光伏企業不得不高買低賣,有時候甚至虧本,為 " 第一次光伏盛世 " 的泡沫破滅埋下了伏筆,尚德、賽維等巨頭轟然倒塌。
但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光伏產業上下意識都到只有發展自身才是硬道理,否則只能一味的被人牽着鼻子走,于是,我國光伏企業在核心技術、全產業鏈上下足了功夫,這使得中國光伏企業從技術、生產上實現了對歐美同行的反超,也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競争最激烈的市場,俨然 " 修羅場 "。
其中新龍頭企業之一隆基綠能,在 2014 年才切入組建業務,此後發展迅速,在 2020 年 -2022 年期間,其組件出貨就位于行業内首位。目前,隆基綠能主要有五大業務板塊,分别是:單晶硅片、電池組件、工商業分布式解決方案、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和氫能裝備,公司的業務遍布了全球 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
當前光伏行業有兩個主流技術:一是 TOPcon,二是 BC,BC 電池產品正面沒有栅線,所以無論太陽光從任何角度照進來都不會存在栅線反射的情況,可以提高發電效率,但是工藝難度大、成本高、良品率不宜把控。用汽車來進行不那麼準确的類比的話,TOPcon 技術算是混動技術,BC 算是未來純電的技術,
隆基綠能在其他光伏企業都押注 TOPcon 電池技術時,力捧 BC 路徑,其實是想繞過 TOPcon 去做下一代產品,同時也避免了和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眾多友商在同一技術路線上厮殺。
2023 年,當時各大光伏廠商都在瘋狂搶建 TOPCon 產能,隆基綠能則表示 " 不領先、不擴產 ",目前要做的就是穩妥儲備現金。這種策略雖然讓隆基綠能的資本開支小于各大友商,但它的組件出貨量也逐漸被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公司反超。2020 年及此後的兩年間,隆基綠能一直蟬聯光伏組件出貨冠軍寶座,但 2023 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組件出貨量達到了 78.52GW,實現了反超。
" 光伏老大 " 的寶座坐不穩了,迫使隆基綠能擴大投資。2024 年 7 月,隆基綠能發布公告稱,拟建設隆基綠能光伏(西鹹新區)一期年產 12.5GW 高效 BC 電池項目,項目總投資 32.06 億元,根據公司規劃,隆基綠能未來三年 BC 電池產能将達到 100GW。
目前來看,從成本角度,TOPCon 在未來 3-5 年依然具有領先優勢,而且目前 BC 電池和 TOPCon 電池在光電轉換效率上的差别并不大,甚至通威、晶科紛紛展示其在 BC 電池上的技術儲備,也許是想告訴市場不是不能做 BC,而是有自己的考慮,選擇了 TOPCon 陣營。這也導致了隆基綠能在目前技術沒有更大突破的情況下,并未拉開與各大光伏友商公開競争的身位。
重注 BC 路線,能否讓隆基綠能重新回到 " 光伏一哥 " 的位置,暫時不可知。在光伏產業歷史上,選錯了技術路線一步錯步步錯的案例也不是沒有,力推薄膜路線的漢能,其崩潰固然有李河君的個人問題,選錯技術路線也是重要原因。
而隆基綠能這場豪賭的背後,不僅僅是 BC 與 TOPCon 陣營的博弈,更是中國各個光伏企業在進入技術、產業 " 無人區 " 之後的體現——前面已經沒有歐美領先企業可借鑑、跟随,需要自己去趟出一條路。
可能押對,也可能押錯,這是屬于領先者的煩惱。
殘酷的競争固然讓中國光伏企業實現了超車,但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據不完全統計,在 138 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 90 家企業在 2024 年上半年出現了淨利潤下降的情況,48 家企業出現了虧損。
作為最早在東南亞布局光伏產能的組件廠之一,隆基綠能也遭遇了危機,據媒體報道,隆基綠能在馬來西亞的組件廠、越南的電池片工廠的產線都在逐步關停。還有網絡傳言説隆基正在裁員 30%,減員方式五花八門。對此,隆基綠能進行了澄清,表示預計人員調整比例約為全體員工總數的 5%,而不是 30%。
其實這已經不是隆基綠能第一次被傳出裁員了,無論比例是多少,都顯示着光伏行業正在經歷着一輪大洗牌。
從媒體報道來看,2024 年,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持續加劇,據硅業分會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硅料硅片的價格跌幅接近 40%。隆基綠能的财報也顯示,2024 年上半年,隆基綠能營業收入為 385.29 億元,同比下降 40.41%,歸母淨利潤為 -52.43 億元,與去年同期的盈利 91.78 億元相比,出現了由盈轉虧的情況。
對于此次虧損,隆基綠能在報告中提到是受產業鏈價格持續大幅下降和存貨減值計提影響,從财務數據中可以看出,隆基綠能在 2024 年上半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就高達 57.84 億元,其中僅 " 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 " 這一項就達到了 48.7 億元,接近了 2023 年全年計提的金額。
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直接導致了隆基綠能淨利潤的大幅下滑,這兩年光伏行業競争激烈,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在加快,導致大部分光伏產品市場價格不斷走低,隆基綠能持有的大量存貨價值也在縮水。
《最話》整理出了隆基綠能從 2021 年到 2024 年的所有财務報告發現,公司的存貨金額一直在持續增長,2021 年,公司存貨餘額為 140.76 億元,2022 年末為 193.18 億元,2023 年末為 215.4 億元,三年累計增長了 53.03%,突破 200 億大關。同時,隆基綠能的庫存商品一直在存貨結構中占據首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光伏行業競争過于激烈,產能過剩,各個企業不斷内卷,最終導致硅片和組件的市場價格持續走低。與此同時,隆基綠能的產能一直都在高位,大量滞銷產品轉化為巨額存貨,這直接導致了隆基綠能的虧損。
業内傳聞,面對無休止的價格戰,9 月初,國内十大光伏玻璃廠商決定封爐減產,減產幅度高達 30%,希望通過促進市場供需關系回歸平衡,以遏制價格持續下跌。
這個舉措某種程度上給光伏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光伏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周期,最終效果有待市場檢驗。對于隆基綠能這個國内組件及硅片的雙龍頭企業而言,如果市場持續低迷,疊加東南亞的出口被堵,處境會愈發艱難。
短短幾年,從一路高歌猛進到現在的步履艱難,不能單單把隆基綠能的虧損歸結于技術路線選擇,還有大環境的問題。如果能成功挺過這段時期,隆基或許能在下一輪的競争中奪得先機,反之,光伏產業曾經數輪的 " 城頭變幻大王旗 " 也可能重演。
此刻,曾經的光環現在成了壓在隆基頭上沉重的王冠,BC 陣營和 TOPCon 陣營的光伏企業都下了重注,至于最後哪個陣營會勝出,由市場、時間的定奪。但不管哪個陣營勝出,都會決定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光伏產業格局。
光伏產業潮起潮落,曾經的巨無霸泯滅在歷史長河裏,新巨頭又趁勢而上,而今在牌桌上的基本只剩下中國企業以及特斯拉,這是卡特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當年所有人都想不到的。當年卡特曾以為美國光伏產業會向全球輸出產能,卻沒想到多年後,是中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能。
卡特曾告訴人群:" 沒有人可以禁運太陽或中斷它向我們傳送。"
是的,這話确實沒錯,關税壁壘也不可能永久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