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3月銷量成績出爐:比亞迪屠榜,零跑逆襲,歡迎閲讀。
文 | 電動公會 ,作者 | 東關大先生
3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高增長态勢,在 " 以舊換新補貼加碼 "" 地方消費券 " 等政策刺激下,疊加車企降價潮的助推,新能源車滲透率攀升至 54.1%,首次突破五成大關。
而市場也呈現 " 冰火兩重天 " 态勢。頭部車企碾壓式增長,比亞迪單月銷量 37.74 萬輛,相當于第二至第五名銷量總和的兩倍;新勢力梯隊分化加劇,零跑以 3.7 萬輛首次登頂新勢力榜首,理想、小鵬緊随其後,蔚來則被甩出第一梯隊。
與此同時,技術平權與價格絞殺并行,10 萬元級市場成為主戰場,比亞迪 " 榮耀版 " 車型橫掃市場,小米 SU7、零跑 B10 等新品則以高性價比搶占份額。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已公布交付數據的前 15 強車企的攻守之道,看它們在 3 月份的市場表現如何。
TOP 1 比亞迪:37.74 萬輛,絕對統治
比亞迪 3 月份以 37.74 萬輛的銷量穩居榜首,占當月新能源市場近 30% 份額。其成功源于兩點:一是 " 王朝 + 海洋 " 雙網覆蓋全價格帶,榮耀版車型通過 " 一口價 " 政策加速庫存出清;二是海外市場貢獻顯著,3 月出口 7.27 萬輛,同比增長超 50%。不過,其增速已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如何應對新勢力的智能化衝擊成為關鍵課題。
TOP 2 吉利汽車:11.97 萬輛,多品牌混戰
吉利新能源 3 月銷量達 11.97 萬輛,同比增長 167.2%,占集團總銷量的 52%。其中,吉利銀河系列貢獻過半銷量,銷售 90032 輛新車,L6、E8 等車型依托 CMA 架構和雷神電混系統,在 15 萬 -20 萬元市場形成差異化優勢。但極氪(15,400 輛)增速放緩,面臨小米 SU7 的正面衝擊,亟需通過新款 001 提升產品力。吉利通過多品牌戰略實現 " 油電共生 ",極氪 007GT 等新車進一步強化高端形象。
TOP 3 長安汽車:超 8 萬輛,黑馬逆襲
長安新能源 3 月銷量環比暴增 101.8%,成為最大黑馬。啓源系列憑借 " 油電同價 " 策略,以 A05、Q05 等車型搶占 10 萬 -15 萬元市場,成為增長主力。不過,其智能化标籤較弱,若無法在智駕領網域快速補課,恐難維持高位。
TOP 4 上汽新能源:12.57 萬輛,表現強勢
上汽集團 3 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12.57 萬輛,同比增長 48.22% ,本年累計銷量為 27.3 萬輛,同比增長 29.89% 。這一數據表明,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強勁,銷量和產量均實現了顯著增長。
其中,作為上汽通用五菱的明星產品,宏光 MINIEV 繼續保持熱賣,3 月銷量達到 89,000 輛,同比增長 29.81% ;智己汽車產量和銷量也有所增長,智己汽車本月產量 2,067 輛,銷量 3,100 輛,同比分别增長 50.33% 和 3.33% 。
上汽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的原因在于其在新能源領網域的持續投入和產品競争力提升。
TOP 5 奇瑞新能源:6.22 萬輛,開始反攻
奇瑞以 6.22 萬輛新能源銷量吹響反攻号角,同比增速超 120%。其低價策略奏效,如瑞虎 7 新能源版起售價下探至 10 萬元區間,疊加出口優勢(3 月出口 8.64 萬輛),成為二線自主品牌轉型标杆。但高端化進程緩慢,依賴性價比路線或面臨利潤壓力。
TOP 6 零跑汽車:3.71 萬輛,性價比之王
零跑首次登頂新勢力銷冠,交付量達 3.71 萬輛,同比增長 154.7%。其殺手锏是 " 激光雷達智駕平權 ",B10 預售 48 小時訂單破 3 萬,70% 用户選擇 12 萬級激光雷達版本。零跑證明智能化不必高價,下沉市場同樣渴求技術更新。其 " 純電 + 增程 " 雙線布局覆蓋主流價格帶,但品牌溢價能力不足,需警惕 " 以價換量 " 對盈利的侵蝕。
TOP 7 理想汽車:3.67 萬輛,增程守擂
理想依靠 L 系列煥新智駕版穩守高端市場,但增速明顯放緩,3 月共銷售 3.67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26.5%。其困境在于產品迭代周期長,競品如問界 M9、蔚來 ET9 分流客户。理想需在 800V 超充和城市 NOA 上加速突破,否則 " 增程護城河 " 恐被純電浪潮衝垮。
TOP 8 廣汽埃安:3.4 萬輛,觸底反彈
埃安 3 月環比增長 63.4%,終結連續下滑頹勢。AION Y Younger 版以 9.98 萬元起售,精準狙擊網約車市場,但私人用户占比不足 30%,昊鉑系列衝擊高端未達預期,品牌調性固化問題待解。如何平衡 B 端與 C 端市場,是埃安能否重返一線的關鍵。
TOP 9 小鵬汽車:3.32 萬輛,技術翻身
小鵬 3 月銷量達 3.32 萬輛,同比增長 267.9%,連續 5 個月銷量破 3 萬。其中,MONA M03 單月交付 1.5 萬輛,創純電新紀錄。2025 款 G6/G9 全系标配 5C 超充,技術普惠策略見效。但其 " 技術流 " 标籤與性價比路線存在矛盾,需平衡研發投入與價格戰壓力。另外小鵬過度依賴單一爆款,品牌溢價能力弱于蔚來、理想,需警惕 " 高銷量低毛利 " 陷阱。
TOP 10 小米汽車:超 2.9 萬輛,產能爬坡
小米 SU7 Ultra 上市 3 天鎖單破 1.9 萬,產能爬坡後交付量直逼 3 萬。雷軍将全年目标上調至 35 萬輛,但供應鏈管理和售後體系仍是挑戰,15 萬訂單積壓導致提車周期長達 4 個月,亦莊工廠超負荷運轉。自建工廠周期漫長,代工模式或成掣肘。若小米能維持 " 性價比 + 生态聯動 " 優勢,或成傳統車企最大威脅。
TOP 11 長城新能源:2.52 萬輛,大象轉身
長城新能源 3 月份銷量 25174 輛,坦克 Hi4-T、歐拉閃電貓 2 代等車型帶動銷量環比增長 66.5%,但同比增速僅 15%,混動技術路線搖擺(Hi4 vs DHT)導致用户認知混亂,亟需明确技術标籤。此外,其多品牌戰略未能形成合力,亟需打造爆款挽回頹勢。
TOP 12 深藍汽車:2.44 萬輛,穩中求進
深藍汽車 3 月銷售 24371 輛新車,同比增長 86.8%。憑借 SL03 改款和 S7 Pro 版拉動增長,主打 " 年輕化科技 +15 萬級純電 "。深藍 S7 增程版、C318 純電車型形成互補,30% 的環比增速顯示渠道復蘇,但產品矩陣單一(僅 3 款車型),面臨零跑 C10、比亞迪宋 PLUS 的圍剿。 另外,長安系資源傾斜有限,若無法在智駕領網域差異化,恐被零跑、小米擠壓。
TOP 13 蔚來汽車:1.5 萬輛,改革求變
蔚來(含樂道)3 月份共交付 15039 輛,同比增長 26.7%。其中,蔚來主品牌交付 1.02 萬輛,樂道品牌首月 4820 輛未達預期,總裁艾鐵成因銷量不及格離職。蔚來 ET9 交付與螢火蟲品牌上市能否挽回頹勢,将決定其生死。
TOP 14 阿維塔:10475 輛,華為加持
阿維塔 12 搭載華為 ADS 3.0,智駕功能付費率超 40%,第四款車型預售 26 小時訂單破 2 萬,驗證 " 含華量 " 的溢價能力。但過度依賴華為可能導致品牌空心化,需盡快建立獨立技術護城河。
TOP 15 岚圖汽車:10012 輛,低調崛起
岚圖 FREE 改款後性價比提升,夢想家 MPV 在 30 萬元級市場站穩腳跟,渠道擴張(新增 10 家門店)助力銷量增長。但品牌聲量較弱,需借勢華為智選模式突破認知瓶頸。
【寫在最後】
活下去,才能笑到最後。
從各大車企拼殺方向來看,由比亞迪 " 電比油低 " 戰略引發連鎖反應,10 萬元級市場已成血海。零跑 B10、五菱缤果 PLUS 等車型将性價比推向極致,但部分車企已現虧損,行業洗牌加速。比如,未公布銷量的哪吒汽車面臨掉隊危機,哪吒 L 上市前夕遭遇工廠停產,產品迭代緩慢導致競争力衰退,翻身機會渺茫。
2025 年的新能源戰場已從 " 電動化普及 " 轉向 " 智能化 + 全球化 " 的雙重博弈。比亞迪憑借規模與技術成本優勢構築護城河,零跑、小米以性價比撕開市場,而蔚來、極氪等品牌若無法在細分市場建立絕對優勢,恐将陷入 " 高投入低回報 " 的泥潭。
未來一年,行業或将迎來首批出局者,唯有 " 產品精準、成本可控、全球化敏捷 " 的車企,才能在這場馬拉松中衝過終點。小米能否打破 " 手機廠商造車魔咒 "?蔚來能否靠組織變革絕地求生?比亞迪會否進一步降價清場?2025 年的新能源戰場,淘汰賽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