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人民币“錨”動了嗎,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歐陽曉紅 / 文 近日,财政部與央行就 " 完善基礎貨币投放和貨币供應調控機制 " 相繼發聲,均劍指 " 國債的買賣 ",旨在通過國債等金融工具來優化流動性管理。這或許表明,國債将成為影響市場流動性的重要工具。
一時間," 人民币的錨定物變了 " 的説法甚嚣塵上。一些分析師和評論員甚至将财政部與央行的發聲視為貨币政策轉變的重大信号。
但真相是:4 月 23 日《人民日報》發布了财政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的文章,強調需要加強财政與貨币政策及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文章提出,為了完善基礎貨币的投放和貨币供應的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關于 " 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 " 的采訪時提到,央行在二級市場進行國債買賣,将此作為一種有效的流動性管理方式及貨币政策工具儲備。
當前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滑的底層邏輯是市場上 " 安全資產 " 的缺失。不少專家提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可以配合财政進行赤字融資,但國債發行規模要相對足夠大,同時發行節奏要相對穩定,才能有效實現政策傳導,也能避免市場利率大幅波動。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二級市場上買入國債是合法的,并無任何法律障礙。
在央行發聲之前,債市走強,長債收益率持續下行,央行還就此警示過風險。但在央行提示長債收益率風險、買賣國債為雙向操作之後,債市轉弱。" 股市漲,債市跌 " 昭示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樂觀,傾向于購買股票等風險較高的資產。反之,當市場情緒悲觀時,投資者可能尋求避險,增加債券持倉,導致股市下跌而債市上漲。當然,利率的變動也會影響股債關系。
在經濟修復過程中,長期利率是關鍵的貨币政策工具,通過影響借貸成本和投資回報影響經濟活動。健康的經濟結構能夠支持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即政策利率的調整可以有效影響實體經濟,促進經濟恢復和增長。
不過,債市是否會由牛市轉向熊市,不僅取決于市場利率的變動,還要考慮經濟基本面的支撐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
如果将财政部與央行的發聲,或者説一系列重磅政策以及流動性管理可能發生的變化視為 " 幡 ",那麼,我們可以説人民币的 " 幡 " 的确動了," 錨 " 是否動了則取決于個體的認知。無論如何,近期黃金市場的動蕩已經在發出警告,這一信号不容忽視。作為傳統的避險資產,黃金價格的波動反映了市場對未來經濟不确定性的擔憂。
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表示,在信用貨币體系下,貨币不再需要任何具體的錨定物。人民币的發行機制無論是錨定黃金、外匯還是國債等,都只是央行基礎貨币投放和調控的渠道。
信用貨币的出現,标志着貨币不再與任何一種或幾種具體實物錨定,而是根據國家貨币總量與該國可交易财富價值總額,對應地進行調控,并得到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
在實際操作中,央行購買或出售國債旨在維護市場穩定,确保貨币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央行的操作并不直接預示政策方向的根本改變,而更多是調整市場流動性的技術性手段。
這些都是 " 術 " 的問題,更關鍵的在于 " 道 "。但是,何謂 " 道 "?
國債的發行及其資金的使用方向或許更重要。央行買國債并非新鮮事,關鍵是從誰手裏購買國債?另外,國債作為政府借款的一種形式,其籌集的資金被用在哪裏,才是決定其長遠影響的關鍵。如果國債資金主要用于推動民生項目,或其他能夠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領網域,就會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貨币政策的穩定性產生積極影響。
若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人民币的 " 錨 " 并不僅僅與貨币政策直接相關,還涉及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國内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及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實施。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人民币的穩定性。
經濟學家劉煜輝認為,國債買賣的策略雖重要,但根本問題是市場需求的廣度和深度。自中國加入 WTO 以後,人民币匯率的錨就是 " 全球化分工 ",到今天仍然如此。如果哪一天向國内大巿場、民生大巿場的轉型取得了實質性成果,人民币匯率也就 " 換錨 " 了。
随着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新,其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地位愈發顯性,人民币的實際錨定物,正在從簡單的外匯儲備轉向更為復雜的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網絡。
可見,經濟政策轉型對人民币穩定性的潛在影響不容小觑。人民币的 " 幡 " 動了," 錨 " 動與否還取決于各方如何合力增強内部消費和服務的比重,減少出口依賴。匯率真正的 " 換錨 " 應該是更廣泛經濟戰略調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