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3塊錢的禮物,給她高興壞了?,歡迎閲讀。
編輯:fifi
期中考試考砸了⬇️
跟爸爸抱怨學習壓力大⬇️
不小心打翻了媽媽的飯盒⬇️
看到這兒,耳邊是不是自動響起了專屬BGM:
"考這麼差還有臉吃飯?"
"不好好學習你是想上天?"
"毛手毛腳的,這點小事都幹不好。"
然而接下來的走向出乎意料...
視頻中的父母,非但沒有大怒,
反而給考試失利的女兒,
準備了一桌她愛吃的甜品⬇️
女兒看到後先是一愣,忍不住流下眼淚⬇️
面對女兒傾訴的父親,
沒有強調學習才是這個年紀的第一要義。
而是跟女兒説,無論她現在成績如何,都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期間不忘解釋爸爸不是説你差哦⬇️
飯盒打翻後,女兒小心翼翼地走向媽媽,生怕會被責怪。
這位媽媽只是牽起女兒的手,耐心安撫女兒的情緒:
"你是不是不小心的呀?"⬇️
等等,這真的不是科幻片?
在大多數人眼中,對挨罵、被潑冷水,早就習以為常。
考好了是卷子簡單⬇️
考砸了是不配吃飯⬇️
打翻個碗會被罵⬇️
被懲罰⬇️
聊起創傷是如此熟悉,但對于被愛卻感到陌生。
以致于看到温馨和諧的場面,竟然會覺得失真,又不自覺地紅了眼眶。
仿佛曾經跟着落在地上的盤子一同破碎的心,被人一片一片拾起,重新粘了起來。
視頻裏的温馨場面和評論裏的自揭傷口,在熱搜"那批被打壓式教育的人成了爸媽"的話題下,形成了一個閉環。
那批被打壓式教育的人成為父母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試圖去終結代際創傷的傳承。
把"我不幸福,憑什麼你幸福?"的殘忍詛咒,扭轉成:因為我曾經的不幸福,所以最希望你能幸福。
用愛滋養自己的孩子,也在用愛修復自己殘缺的童年。
曾經缺少的鼓勵,開始在孩子身上應驗⬇️
第一次發現,原來考倒數第二也沒有那麼十惡不赦,
也值得一個鼓勵。
對于這種鼓勵,這位父親解釋説:孩子若是平凡之輩,就讓他承歡膝下;若是出類拔萃,就讓他展翅高飛。
沒有打壓和指責,
三年後,孩子考到了班級第一名⬇️
考試拿了C等級,迎來的不是指責,而是表揚。
在媽媽的稱贊下,女孩高興着答應媽媽下次争取考到B⬇️
只進步四分,也能夠笑着舉起試卷展示 ,等待媽媽的獎勵。
沒過多久,就帶回了一張88分的試卷⬇️
在家長的鼓勵下,這些孩子鮮少因為成績不好而内耗和自責。
反而是因為有人兜底,能夠生出足夠的底氣去面對,把本被歸為"童年陰影"的考試,當成一次次普通不過的歷練:
只是做錯了題,又不是做錯了人。
在這樣的試煉中,父母與子女不再是雙向辜負的關系。
他們不再把好成績當成唯一指标,不再試圖去塑造一個完美無缺,一定要選哪條路走的「聽話」的孩子。
即使不一樣,不墨守成規,那也是他們的主動選擇。家長只是短短幾年的引導和伴随,人生沒有模板,即便在這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中反復介入也不見得「如你所願」,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放棄了狹隘的成功标準,把人生的掌舵權交還回去。
染發,難逃長輩指點。
有位網友染完頭發後,也擔心發色太誇張,去拜年時會引起親戚們的不悦。
她特地去詢問媽媽,需不需要扎個頭發遮一遮,以免親戚們接受不了。
沒想到媽媽告訴她:怎麼好看怎麼來。
因為學習太累,提出去酒吧當DJ,很叛逆吧?
本以為會遭到反對,沒想到提出後,媽媽非但沒有指責她異想天開,擔心她的前程。
而是關心酒吧煙霧缭繞的工作環境,會不會引起咽炎。
同時想起以前看過的女DJ,不禁開始腦補女兒當DJ的樣子⬇️
其實發帖的網友,也不是打定主意要當DJ。
只是那天上了一天課,覺得疲憊,跟媽媽抱怨的時候開了個玩笑。
沒想到媽媽沒有劈頭蓋臉地指責,而是給予信任,真的有在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
就連這位網友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平日裏比較亞文化的穿衣打扮,在媽媽眼中竟然是有個性的優點⬇️
在這類父母眼中,染發不是怪異,想當DJ不是叛逆。
懂得"為你好"的真正内核,是你的快樂,不必卧薪嘗膽。
收起了審視和打壓,不用反駁與訓斥勉強孩子與自己同行。
在變化來臨時自然而然地接納,能夠做到"不掃興",就已經很難得了。
抖音上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不掃興的父母,獲得了350萬點贊,35萬條評論⬇️
大晚上嘴饞了,提出想吃冰棒。
不會被念叨長胖或是不健康,
媽媽會陪着她一起吃;
心血來潮畫了奇怪的妝,扭頭問爸爸好看嗎,
爸爸自然而然地笑開了,不會被教育和被説奇怪;
喝奶茶不會被説不健康或浪費錢,
爸爸拿起碗樂呵呵地跟她分享;
帶父母去吃好吃的,不會被指責亂花錢,大家都很開心;
化妝用了一個小時,媽媽就在一邊刷小視頻陪着,不會抱怨等太久,也不會對妝容的濃淡指指點點;
這樣的父母多少讓人覺得陌生,
評論裏,也有網友送上了正(平)确(時)的打開方式:
更多的,是網友們對她的羨慕。
盡管視頻裏沒有大富大貴,只是一些簡單、平淡的日常,
但這種看似觸手可得的幸福,反而最稀缺難得。
在過往的觀念中,把"吃苦教育"奉為圭臬。
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經歷嚴格打壓,咽下萬般苦楚,抵達終點前的所有快樂都有罪。
而孩子需要的,只是不被掃興而已。
接受孩子的異想天開,或許沒那麼難。
出門買早餐偶遇陣雨,擔心天氣太冷,希望媽媽能幫忙給草莓熊玩偶蓋上被子,以免小熊玩偶受凍。
媽媽沒有笑話她的幼稚,沒有嫌她添麻煩。
耐心地給床上的玩偶們蓋上被子,還説要雨露均沾。
被孩子開心地發到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幸福。⬇️
分享追星的喜悦不會挨罵,
得到支持不説,還被鼓勵"青春做自己喜歡的事"⬇️
自己的愛豆在媽媽眼中不是什麼不良少年,
讓女兒玩物喪志的罪魁禍首,
是親切的"大孫子"⬇️
這些"開明"的父母,也曾追過星,經歷過沒太多零花錢,只能買磁帶聽,看一兩場山頂票的遺憾。
為人父母後,有了經濟實力,所以答應女兒,只要成績達标,又能搶到票,就帶着女兒進内場,不讓孩子的青春落空。
何嘗不是在彌補自己曾經的遺憾⬇️
這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未必不會有困惑,也會冒出各式各樣的不理解。
但他們不會率先指責,而是虛心求教,在家庭矛盾爆發前安裝減速帶。
小紅書上有一位媽媽在收拾家務時,發現12歲女兒的桌面上擺滿了美甲片。
開始擔心這會不會是不好的預兆⬇️
評論區裏冒出了一堆網友,
沒有人對小女孩的愛美之心指指點點,
也沒有人指責這位媽媽疑心重重,
而是温和地給出建議:
這個年紀的小女孩愛美很正常,不要兇她,
可以買一套做指甲的,兩人一起體驗⬇️
分享自己的童年,以及媽媽教育自己的方式⬇️
這位媽媽,主打一個聽勸。
所有好心建議全盤接受,還在評論區感謝網友們的熱心相助。
甚至大大方方艾特出女兒一起挨誇。
在網友們的建議下,勤勉上網兩小時,
給女兒置辦一套柯南美甲⬇️
定制了一批穿戴甲⬇️
還舉一反三,學會了準備驚喜。
這種不掃興的情緒會蔓延,不少家長看到後開始自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有位媽媽,看到網友分享父母陪自己換頭像的喜悦,
想到自己前一天晚上,還嫌棄不到10歲的女兒做的頭像太難看,不想換⬇️
上網後發現原來這是一種掃興行為,
她二話不説,翻出了女兒做的頭像換上,
不想讓女兒因為被拒絕而不開心⬇️
還有網友看到這類不掃興的帖子,暗暗立誓:
"這輩子遇不到不掃興的媽媽,我就成為不掃興的媽媽。"
常有人擔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小孩,會不會過于脆弱和自私,只懂得索取。
實際上恰恰相反,獲得足夠的愛的孩子,也會将自己得到的愛反饋回去。
在外面辛苦出攤的媽媽,給了兒子5塊錢零花錢。
兒子花了3塊錢,給她買了護手霜。
價格雖不高,但拿到零花錢的第一時間,
兒子想到的是要給媽媽買一份禮物⬇️
用英語課上拿的積分,給媽媽換扎頭發的小皮筋。
換了滿滿一桌子,只為了讓媽媽一周都能用上不重樣的皮筋⬇️
不小心弄壞孩子的玩具,
因為平時不為孩子的錯誤大發雷霆,
得到的是"沒關系,你也不是故意的"的回應⬇️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情緒也會更穩定。
王詩齡是一個特例,
參加《爸爸去哪兒》時,有一個環節是她需要把衣服拿下來,
由于個子不夠高,王詩齡請求天天抱起她去夠晾衣杆,
只是小時候的王詩齡有點嬰兒肥,被天天嫌棄"你太重了",
她的第一反應不是自責和傷心,而是讓天天再去喝點酸奶,補充點力氣再來抱她。
網友都在驚嘆她的回答情商好高。
這跟李湘和王嶽倫對王詩齡的教育脱不開關系。
不管網友如何群嘲,如何用身材焦慮裹挾王詩齡。
在李湘看來,小朋友有點嬰兒肥很正常。
從不随着網友的焦慮而焦慮,更不把這份焦慮強加在女兒身上,反而是盡力給她一個自在的童年。
外界的輿論聲太大,
導致王詩齡不停看吃播控制飲食⬇️
李湘和王嶽倫就變着法子,
不斷稱贊王詩齡⬇️
從不在公開場合説王詩齡任何不好⬇️
她看向王詩齡的眼神,愛意快要溢出來。
王詩齡也沒有因為"被愛",變得乖張跋扈。
懂得照顧同伴⬇️
關心老人⬇️
她對留守老人説的那句"爺爺你在家裏好好的啊",讓觀眾們惦記了好多年。
節目裏的每個流程,不見得有人手把手傳授,
而是王詩齡把自己平日裏得到的優待,分享給了旁人。
很多人羨慕王詩齡,物質上的富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羨慕的其實是父母對她毫無雜質的愛,帶來的精神上的富足。
不被打壓的孩子,可以窺見其中的幸福。
放棄打壓孩子的父母,其實也是幸福的,他們衝破了上一代人留下的桎梏,把内心的殘缺,壓抑許久的需求,化為愛,傳遞給孩子。
不再信奉苦難教育,打壓式的淬煉。
這份愛,滋養了孩子,
也修補了自己滿目瘡痍的童年。
最後一句
他們把淋過的雨化為愛,
盡全力終止代際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