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千億企業女掌門卻住老小區,董明珠:唯一的愛好是賣東西,歡迎閲讀。
文 | 江臾
編輯 | 張瑞
出品 | 騰訊新聞 谷雨工作室
"唯一的愛好就是賣東西"
去年1月,董明珠邀請财經作家葉檀來珠海休假。她們是多年的好友,當時的葉檀剛剛從乳腺癌中緩慢恢復過來,董明珠覺得珠海空氣好,想讓葉檀在這裏休養身體。葉檀記得,見面時,董明珠帶她去服裝店,給她買了羽絨外套、帽子、毛衣,還有牛仔裙。葉檀感覺自己在那幾個小時當中試了人生最多次的衣服,走的時候拎着兩個滿滿的大手提袋。葉檀明白董明珠的心意,"她想讓我又舒服又漂亮。"
董明珠女士今年71歲了。也許是年紀的關系,周圍很多人覺得她這兩年變得柔和了一些。一位地方經銷商看了她最近出席一個活動的視頻,覺得她的語氣比以前和緩了不少,"説話也沒有以前那麼強硬。"
當然,董明珠從不順應外界對她的想象,也不接受某種也許對她更有利的叙事,在我提及這種變化時,她很幹脆地説:"誰説的,我沒覺得我有什麼變化。"變化當然是有限的,另一位地方經銷商告訴我,董明珠的變化尺度大概是,以前有些場合她會講,"幹不好就别幹了。"現在會講,"幹不好就别幹了哦。"
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女企業家,她常以嚴厲的态度談及公司、行業,但談到自己時,卻只剩一種輕描淡寫。比如,當談到專程放下工作陪葉檀散心時,她只是説,這才是朋友之間應該做的事,和身份無關。
但身份當然是重要的。從一個最基層的銷售員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最高掌權者,董明珠的人生兼具勵志和傳奇色彩,而帶領一家千億企業商海沉浮,又讓這個名字具有了征伐之色。換言之,董明珠已經與她執掌的企業格力公司融為一體。即使公眾對她再熟悉,也很難窺見這一身份之外的董明珠。
但在珠海、成都、杭州,随着與董明珠的老同事、老部下交流,也通過與董明珠直接交談,我們确實了解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董明珠:她的嚴厲毋庸多説,但她也會回復給屬下一個可愛呆萌的"收到"的表情。出席活動時,她服帖地和仰慕自己的來賓一一拍照無暇吃飯,就在酒店吃酸菜炒飯犒勞自己。只要在公司,她常年在辦公室午餐,餐車推來四菜一湯,同樓層的高管都吃這個,遇到中午開會,沒有人等她開飯,開完會出來剩什麼就吃什麼。她喜歡裙子,每天使用自己公司的美容儀,對自己的審美很是自信。生氣時,她是讓下屬們大氣不敢喘的老板,但她也會開玩笑讓喜歡健身的市場總監朱磊不要再撸鐵了,"像個變形金剛"。
而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董明珠是我們唯一見過的,微信頭像是二維碼的企業家,掃進去,就是她的網店。朱磊記得,去年3月,董明珠和他在北京國貿一家店裏吃刀削面,女店長認出了她,雙方愉快合影。吃完飯店長送她出門,她看到前台擺着幾個電飯鍋,按開一個,看了一番,然後跟店長説:"我們的電飯鍋更好,做出來的飯好吃,保證顧客喜歡。"店長表示立馬就換,董明珠打開手機,"那你掃這個二維碼。"兩周後,董明珠到北京出差,特意又去了一趟這家店,看看電飯煲的使用狀況。
直到如今,董事長董明珠依然是格力的"銷售明星"。曾有一個香港企業家太太團來格力總部參觀,董明珠接待了她們,一位知情人説,人家可能只是想着來合個影打個卡,但最後董總的手機已經伸到她們面前了,"最後賣了80多萬,背着電飯煲、鑄鐵鍋什麼的回去了。"在格力珠海總部,一層大堂展示着不同時期的格力產品,新產品旁邊都貼着購買的二維碼,那也是董明珠特意要求加上的。
她只是不愛談自己。形容自己時,她用到的兩個詞分别是:不善表達,安靜。她説:"要説點好聽話給别人暖心,我做不到,我是不喜歡講假話的人。我只會講格力,你叫我講其他東西我就不會説了。"
乍聽起來讓人驚訝,想一想她的身份,似乎又有些合情合理。
71歲的董明珠已經在格力工作了35年,工作仍然是最能激發她鬥志和熱情的事情。
董明珠不放過任何一個推銷自家產品的機會。今年2月,她在成都參加格力中央空調的峰會,演講開始前她被安排在一個VIP休息室。室内通風不太好,空氣裏混着一絲異味,她一進門就皺了眉,讓舉辦會議的經銷商拿一台格力的空氣淨化器過來。董明珠斬釘截鐵地説:"這個房間的空調百分百不是格力,我現在可以告訴你。首先是聲音大,另外房間這個味道都是問題。我們一個除病毒的淨化器擺在這,只要20分鍾你就聞不到異味。"
她知道什麼對于消費者是重要的。在最近的一次直播當中,主持人想請格力的員工講解一款熱水器的優點,董明珠一揮手説:"我來講!這款熱水器最重要的創新就是水電分離……"在講解一款冰箱時,格力的員工講了一堆數據,董明珠打斷了他:"你沒説到重點,這款冰箱最大的優勢是,市面上唯一的一款能保持零下38度保鮮,可以保存生鮮30天營養不流失。"
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開業時,直播中的董明珠。©董明珠微博
董明珠一定不是那種令人如沐春風的交談對象,她總是用一種沉甸甸的、帶着強烈審視的目光看人,大部分人會在這種目光面前敗下陣來。面對繁雜的流程和冗長的話語,她容易顯得不耐煩,和技術人員開會,員工講開場白:"非常高興……"她打斷他:"行了,少廢話,直接入題,賣產品高興啥。"她要的是直接快速解決問題。一位西南地區的格力經銷商告訴我,有一次他跟董明珠提及某產品噪聲比較大,有一些退貨投訴,董明珠立馬拿起電話打給了格力的總工程師,語氣嚴厲,"就是那種你必須把這個問題解決,不解決就下課"這種風格,經銷商感到忐忑,"相當于我們在老板面前奏了他(總工程師)一本嘛,我們會有這種顧慮,但她就不會考慮這些細節問題,也不考慮個人感情,她只關心工作質量。"
講格力的董明珠是充滿激情和自信的,她對格力過往每年的營收數據了如指掌,格力的數據仿佛是她個人紀年的刻度。她的對外演講從來不打底稿,盡管内部工作人員很想為她提前準備演講稿,但即使寫了,她也不用。一位格力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有一次在電視台錄制企業家的跨年演講節目,其他企業家上台時,提詞器上是滿滿的文字,董明珠上台時,提詞器上一片漆黑。
但在工作之外,董明珠的确過着一種安靜的,甚至稱得上寡淡的生活。每天5點起床,12點睡覺,家和公司兩點一線,極少休假。她住在珠海一個普通的小區裏,20多年前買的房子,一直沒換過。在董明珠的朋友、珠海威絲曼副董事長謝惠刁看來,這套房子遠不能匹配董明珠所擁有的地位和聲望,"小區很小,房子也小,她買得很便宜,那時候叫我買我都沒買。"财經作家葉檀是董明珠的朋友,在她看來,董明珠似乎沒有太多物欲,她們一起逛街買衣服,董明珠不買太貴的,"一般不超過1000塊錢。"一件打折的白色大衣穿了十多年。家裏不雇保姆,她自己做早飯和晚飯,因為血糖偏高,她吃得很清淡。
沒有什麼能稱之為愛好的東西,熱鬧的娛樂和聚會,她都顯得淡漠。謝惠刁記得,她們曾一起去沙特出差,同行的幾個女企業家提議打掼蛋,董明珠沒興趣,就待在廚房給大家包餃子。
"她唯一的愛好就是賣東西。"謝惠刁説。
"年年都是生死戰"
愛好賣東西的董明珠在去年年底決定把一些格力專賣店改名或更新為"董明珠健康家",朱磊還記得董明珠當時的表情,她笑着説:"這個出來肯定很多人要罵我了,怎麼罵我都想到了,説這個老太婆綁着格力不放呗。"
改名最初的消息來自一家四川經銷商的公眾号,2月14日,他們的工作人員推送了一篇名為《"董明珠健康家"正式發布》,文中放了一張發布會現場的PPT,紅底白字,寫着"終端建設:格力專賣店改名為董明珠健康家。"在工作人員看來,這只是這個公眾号的一次日常推送,發出去前兩天是周末,沒有任何動靜,但在次周,這張圖突然引發了那場眾所周知的巨大波瀾,很多媒體的電話打過來,負責公眾号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那張圖後來都被轉出包漿來了。"但那篇公眾号文章的閲讀量迄今只有4000。
2025年3月20日,上海,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董明珠健康家。©視覺中國
董明珠預料到的罵聲的确洶湧而來,"董明珠綁架格力"。但在格力内部看來,改名是即使被罵也勢必要做的事情。無論董明珠取得了多少次"地推"上的成功,相比起競争對手,格力始終沒能找到空調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營業總收入為1474.16 億,而空調貢獻了70%以上的銷售額。朱磊告訴我,在拓展其他品類家電方面,格力做過很多嘗試,格力生活電器、格力冰箱洗衣機專賣、格力明珠專賣、格力明珠精選……效果不太理想,"線下店一開出來,人家(消費者)就以為是賣空調的,他如果不買空調就不會往裏走。"朱磊説,格力也考慮過完全抛開格力和董明珠IP推出一個全新的品牌,重新建立市場認知,但經過推演發現成本高昂,"時間更是一筆難以估量的成本。"
最後還是決定用現在這個名字,"不帶格力,用董明珠的流量來置換。" 盡管備受争議,但市場對于這次輿論事件的反饋顯然是令人滿意的,"董明珠健康家"登上微博、熱搜20餘次,有評論稱,"格力用一張圖,一天時間做到了某高端品牌用20年做成的事"。更具戲劇性的事的發生在董明珠健康家被熱炒一周之後,網友蓦然發現,"董明珠"三個字早已在2015年已被格力注冊為商标,也就是説,董明珠本人甚至無法用自己的名字去進行商業變現,人們發現,原來"是格力的董明珠,不是董明珠的格力",至此,"董明珠綁架格力"的洶湧輿論開始悄然轉化成某種微妙的同情。
空調是一個充分競争甚至可以説白熱化的行業。空調和房地產發展高度相關,随着房地產市場的萎靡和消費下行,空調行業的厮殺也更為激烈。西南地區一位格力經銷商發給我一張圖,是空調友商開年會的場景,大螢幕上寫着:"2025年是真正的生死局。"
他在今年2月初給董明珠發消息:"董姐新年好,由于各種因素疊加,我們預測2025年可能是我們中央空調最難的一年,房地產的持續低迷和消費降級等,零售需求和往年相比應該是大幅度減弱。我為了确保應有的市場份額、穩定渠道數量和質量、讓客户看到格力健康發展的态勢,以及在行業不可撼動的地位,我們計劃本月26号在成都召開格力中央空調創新科技發布會……懇請董姐能在百忙之中參加。"
這些年董明珠已經很少參加地方經銷商召開的會議,但她立刻語音回復了這條微信,聲音果斷,"好!你和助理聯系一下,那天現場也聯系一些視頻網站,我們這種大會現場要直播,直播出去才有價值!"
這兩年董明珠親自負責格力的銷售,2012年她就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之後,曾把銷售工作交給更年輕的管理者,"以前講放開手腳,但接近十年下來發現問題還是比較多,所以你得重新再把它抓起來。"
比起其他家電企業,格力的護城河除了過硬的產品品質,還在于擁有一個穩定、強大的地方銷售體系。我們見到了幾位格力地方經銷公司的總經理,他們精明強幹,八面玲珑,稱得上一方人物,無一例外地,他們對董明珠表現出一種敬服。格力電器董事、負責浙江區網域銷售的張軍督是和董明珠一起工作時間最久的銷售公司老總,他説,年輕的老總們不太敢和董明珠提意見,"有一次開會我提意見,呱呱提了一個,董總沒説話,站起來夾着個本子走了。她剛把門關上,其他老總掌聲鼓勵。"
和董明珠聊起對今年形勢的判斷時,她并不認可"生死戰"的説法,"焦慮沒有用,解決不了問題。其實年年都生死戰,你哪年戰不過去你就死掉了。"
2013年,在辦公室中的董明珠
格力空調主打中高端市場,幾乎不做兩千元以下的產品。董明珠在格力的35年,經歷過無數次空調業慘烈的價格戰。但她始終覺得,價格戰是最低級的市場競争,對于企業和消費者兩敗俱傷。
"低質量低價格,最終既會失去尊嚴,也會失去市場。"這時董明珠早期的一段名言,"我們不能随波逐流,寧可暫時失去一部分市場也要對消費者負責。"
一位格力地方銷售公司的總經理從1990年代就在賣格力,他感覺到在一個消費降級時代競争的巨大壓力,他告訴我,友商都在拼低價,但格力始終對降價很謹慎,一些特價的訂單需要董明珠親自批準才行,"我們格力是高品質高價格,空間是有的,就看老板願不願意這樣。"
"打赢了你帶500萬回去"
董明珠告訴我,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任格力經營部部長那一天,她就給自己定下了兩條工作要求,第一條是創新,第二條是鬥争,"到今天這兩條都沒有變過。"她説。
在她的自傳中,曾經有一個故事被媒體拿出來反復提及,在董明珠還是格力經營部部長的時候,曾經有一名武漢的經銷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希望能借此關系找董明珠拿空調來銷售,并且承諾董明珠的哥哥,只要他幫忙拿貨就可以有傭金。董明珠得知此事後,不僅沒有答應他的條件,反而停止向這個經銷商供貨。面對哥哥的興師問罪,董明珠説:"如果我開了這個口子,我就沒辦法管我手下的人。"此事發生以後,董明珠收到了哥哥的絕交信。後來哥哥因病去世,他們在病床前才達成和解。
董明珠在格力
但多年後,當我們提及這個故事時,董明珠顯得很平靜,"外面像編故事一樣,我覺得我們沒有什麼和解不和解,只是他不睬我了,我不能説因為他不睬我就跟他講説我給你好處、放棄我的原則,這不可能,但也并不因為他不來找我,他病了我就不去看他。"
董明珠從不畏懼戰鬥。1990年代初,董明珠剛加入格力時,這還是一個年產不到兩萬台空調的小廠。一個單親母親獨自南下當銷售員,戰鬥是不可避免的。她與只願意先拿貨後付款的經銷商鬥,與拖欠付款的部門、公司鬥。那個年代潛規則橫行,流傳在空調行業的老話是,"不嫖不賭不賣空調",但董明珠煙酒不沾,像一塊堅硬的石頭一樣一頭撞了上去。許多人被她亮明車馬的強悍震懾,也有許多人被她的真誠打動。張軍督説過記憶裏一件印象深刻的故事,那還是上世紀90年代,董明珠來到杭州敲定空調貨款,這位強勢的銷售員希望對方多拿五百萬的貨。張軍督覺得資金上有壓力,當時流行打保齡球,張軍督説,這樣,我們打保齡球,"打赢了你帶500萬回去。"董明珠當然沒打赢,"最後打到她打不動為止,趴下了。"第二天,張軍督送她去機場,路上經過一家保齡球館,董明珠要求停車,她説,咱們再打一局。張軍督説算了,還要趕飛機,董明珠堅持要再打一局,最後仍然輸了。董明珠走後,張軍督思量了一番,還是打了錢,"被她的精神感染,覺得我們還是要拿錢(笑)。"
年輕時代的董明珠
35年過去了,從一個銷售員變成部長、總經理、總裁,直至成為掌舵者,經歷無數次行業激戰,和它同期的很多品牌(甚至包括當時的龍頭企業)因為各種原因消失了,而格力不斷壯大變強。
在珠海,我們直觀感受到了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廠演變了怎樣的龐然大物:遍布市區各處的格力工廠:空調廠、壓縮機廠、組裝車間,巨大的格力logo冷不丁就從馬路邊跳進眼前,類似這樣的工廠在全國還有70多處。而耗資百億元拔地而起的芯片廠、機器人廠(俗稱黑燈工廠)則位于城市遠郊。在格力總部巨大的園區中,穿着深藍工衣的年輕人來來往往,那是格力多達八萬員工的縮影,而總部對面,有專為他們修建的員工公寓。
珠海格力總部
這些都是所謂戰鬥直觀的成果。董明珠自己喜歡挂在嘴邊的還有,格力自上市以來,股票分紅超1600億,十年來納税超1700億。
但既然是戰鬥,就不會沒有代價。她沒有多少朋友,當然,她説如果她想,到處都可以有,這也是實話;她不能展露太多喜好,想想會有多少人願意投其所好;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她從來沒有去過兒子的學校;她也不能示弱,要永遠以最強悍、最果決的态度示人。
只有在她的自傳裏,她曾經袒露過脆弱的一面, "有一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的媽媽,我就抱着我媽媽号啕大哭,拼命地喊、拼命地叫,我當時只記得我媽媽的一句話,她説你自己想好的事就要堅定地幹,我醒來以後渾身都輕松了,就那一刻起,我就想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只要你堅持原則,堅持是對的,你就要做下去,無論别人怎麼説你。"
母親的離世是董明珠的遺憾,董明珠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當中,她的辦公室裏沒有家人的照片,母親生病之後,她沒有時間侍奉,"我那時候好傻,我説天天推個輪椅,我把她推到我辦公室也可以。我還動過腦筋,我想幹脆出差也好,把我媽媽帶着就行了,但是後來想确實不行,因為你手下那麼多員工,大家都跟你學不是完蛋了。"
在做那個夢之前,她陷入了某種自我懷疑,不知道是應該放棄還是繼續戰鬥,"後來我就想不對,不能妥協,也不能放棄,因為你有使命,格力要成為一個百年企業,所以我們是做地基的,地基要打牢,我以後把它交給下一代,也應該作為一個很好的企業交給他。"董明珠説。
"空調領網域沒有人這麼幹過"
在《酌見》第二季,俞敏洪與董明珠的對談中,董明珠説,她最自豪的,也是如今為之奮鬥的目标,是将格力打造成"中國制造"的品牌,"近年你看到網上在炒我們格力下滑了,格力不行了,其實我是不想盲目擴張,你像我們現在有了自己的芯片,有了自己的數控機床。有了自己的機器人。有了自己的好多關鍵核心部件。壓縮機、電機等等,我們真正實現了自力更生,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
《酌見》第二季,在格力總部,董明珠對談俞敏洪
最開始并非這樣,董明珠剛入行時,空調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日本、美國手中,國内市場上大部分品牌包括格力都是買來部件組裝,技術很粗糙,"那時候空調比質量的話,就是比誰風大。"
格力芯片工廠
這種簡單的組裝工藝無法支撐一個雄心勃勃的企業和它的掌舵者。2001年,重慶一個外資企業招标買一拖四中央空調,當時國内沒有一家企業具備這樣的技術和能力,最後格力中了标,董明珠記得,最終是通過買來日本的零部件進行了組裝,"但這一單生意做完以後我們虧了38萬元。"
2015年,董明珠和技術人員一起
2001年底, 格力希望從某日本企業購買引進變頻多聯空調技術,"當時我們的想法很幼稚,我以為我願意出高價就可以購買到技術。"結果,格力一提出想法,日本企業一口回絕,并表示這項自己花了16年才研制出來的核心技術,絕對不會轉讓給一家中國企業,不管格力願意出多高的價格。
從這件事情之後,格力痛定思痛,決定要自主研發來掌握核心技術," 買來的技術一定是别人淘汰的技術,或者是即将淘汰的技術……對于買來的技術我們也無法真正理解。"董明珠説。一年之後,格力的研發人員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變頻一拖四空調機組。到現在,格力已經掌握了130352項自主研發技術,有48項"國際領先"技術認證,是唯一一家連續八年進入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十的家電企業。
2018年,董明珠視察格力控制器分廠
将"中國制造"打造成"中國智造",沒有任何捷徑可言,唯有真金白銀的投資。也是在與俞敏洪的對談中,董明珠提到了她對研發的看法:投資的時候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比如我今年投了50億,沒有了也沒關系,無非就是我今年賺少一點。"
在交談中,董明珠提到格力最新的研發成果:"風不吹人"空調。這個構想最開始是董明珠提出來的,她想解決傳統空調"冷風直吹",造成"空調病"的問題。格力自主研發出了上下雙出風口、冷暖分送科技,這一技術改變了空調出風模式和空氣流動的方向與速度,使得冷風或熱風不會直接吹向人,"我們知道冷風是向下沉的,暖風向上浮,但我們現在做的是冷風向上吹,熱風向下吹,把以前的整個結構颠颠倒了。"董明珠説。
她記得,一開始跟技術人員説的時候,"對方覺得這個不可能"。但董明珠堅持要做,"我們堅持了10年,把這個技術研究出來,你想這個付出還是很大的,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信心,但是我堅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就在當年日本企業拒絕出售技術的變頻多聯空調領網域,2025年,格力推出了可逆向送風的"真知·灼見"風不吹人中央空調系統,一舉奪得"國際領先"認證,引發行業軒然大波,業内人士稱,"100年前美國開利發明了空調,100年後,中國格力重新發明了空調"。
格力電器智能工廠
除了新技術投資與研發,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養。董明珠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她從不考慮資歷,看中的永遠是能力。僅舉一個例子:格力電器新上任的總工程師鍾成堡非常年輕,出生于86年。更讓人驚訝的是他的火箭升遷速度,一年之内連跳五級。
在珠海我們見到了這位年輕而幸運的總工,他是那種看上去十分專注的人,表達清晰,在談論技術的細節時帶着一種讓人信服的激情。2008年,海南人鍾成堡畢業于哈工大的機械專業,那時候金融危機剛剛開始,工作不好找,但他拿到了兩家大廠的offer,"但那個工作更偏重技術支持類的,我對研發是有一種執念的,我就想找一份研發的工作。"他投了格力的研發崗,但是沒有收到筆試的通知,他不服氣,直接跑去了筆試考場,參加了筆試,進入了格力研究院。
在格力最初的幾年裏,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發空調直線壓縮機,壓縮機是空調的"心髒",比起通用的螺旋壓縮機,直線壓縮機有大壓比的優點,過往更多地運用在冰箱上,"空調領網域沒有人這麼幹過,我們想創造一種新的技術路線。"然而遺憾的是,經過五年的努力,這條路線失敗了。現在提及這個,鍾成堡仍然難掩沮喪:"挺挫敗的,沒有給公司作出貢獻,就是證明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但格力在那年年底還是給他的小組發了一個技術類的獎項,他很受鼓舞,"這和其他公司不一樣,其他公司沒有技術,要麼挖人,要麼就買技術,但格力也對這種前沿的研發很包容,即使是你失敗了,但是公司不會不認可你,它願意給你一個時間周期去探索無人區。"
在後來的時間裏,鍾成堡漸漸展現出在技術研發,甚至包括在經營上的能力。2018年,他開始負責研發主要用于數控機床的伺服電機,每年會向董明珠匯報進展,除了技術進展,有時候他也會談談自己對經營的思考。他記得有一次匯報完,當着所有人的面,董明珠直接説,鍾成堡你應該和另一個負責經營的老總換一下位置,"當時我們都懵了,另外一位老總也很尴尬,董總就是這樣的性格,她也不是説就要換,只是認為我有這樣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當然會給另外一個同事造成一定的困擾。
去年,董明珠找到鍾成堡,問他是否願意擔任格力智能裝備公司的總經理,既抓技術又抓經營,在此之前,他只管理過小規模的研發團隊。上任第一天,他就工作到晚上十點,這一晚董明珠打來了一個電話,只是問他,吃晚飯了嗎?
這成為鍾成堡火箭般躍升的開始,一周後,他再次被提拔為總裁助理,一年後接任總工程師。在過去的一年裏,他沒有休過假,帶着團隊打了幾場漂亮的硬仗。他告訴我,在去年格力中了一個數控機床的标,為一家新能源汽車提供12台設備,用于一體化壓鑄件加工,時限為半年。剛開始團隊不敢接,"他們説接兩台已經很困難了,客户的需求非常緊,數量很多,在國外這個交付周期通常是一年左右,我們最後花了三到四個月,拿下來了。"在幾次競标當中,他們都擊敗了國外的對手,"核心部件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我們就能把成本拉下來,技術可能跟國外的相當,我哪怕略遜一籌,但是我的成本夠低。就是硬生生地把單搶下來,客户都很詫異,原來不知道你(格力)可以幹機床。"
在第一次和鍾成堡見面時,我們最先注意到的是他稀疏的發頂,在交談中他主動提到了,説:"這一年多的時間确實掉了非常多的頭發……大家看到了我坐火箭的速度,但是可能沒有看到我坐火箭的加速度,加速度是自己感受的。确實壓力很大。"
董明珠對鍾成堡的評價是:擁有極大的工作熱情。這正是董明珠看重的,智能裝備的負責人已經換了幾任,她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換人。
我從來不懷念
在一個截然不同的言論時代,許多企業家變得低調内斂,明哲保身,而董明珠盡管遭遇了多次輿論風波,卻從來沒有後撤過,她仍然不斷發言(當然也不斷繼續引發争論),但她覺得只要自己説的是真話,就沒有什麼畏懼的,"要主張大家講真話,敢于跟不良行為鬥,這個社會才能更和諧,妥協不是方法,息事寧人也不是方法。"她説。
2022年,董明珠參加兩會
葉檀記得,她也曾勸過董明珠,有些話其實可以"收一收",這種勸説當然是無果的,在她看來,董明珠身上有一種天真的頑固,"對于這樣的企業家來説,其實她的行為邏輯基本上定型的,她以前靠這一套邏輯獲得成功的,所以也不會輕易改變。大部分的人會因為外界的改變而改變自己,但有這麼一批人是不會的,她會保持一些最内核的東西,這份東西在她那兒就是跟天真相關。"
張軍督有時候看到網上的一些過激的負面言論,會向總部建議,"處理一下"。但董明珠不在意這些,"你管他幹嘛,這個也是流量。"
董明珠平時會寫點東西,在90年代和本世紀初,她出過兩本自傳,《棋行天下》和《棋行無悔》,市面上有很多本《董明珠傳》,她説那都是别人編的,從未得到過她的授權,以後等時機合适,她會出版第三本自傳,至于現在不出的原因則是:"我喜歡講真話,我一定是公司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會寫,一定會讓更多人不滿意。"
董明珠從來不過生日,年齡看上去對她毫無影響,無論精神還是肉體,她都不像是一個71歲的老人。她有個鍛煉的習慣——飯後快走五公裏。在成都,參加完一次晚宴之後,她換上運動鞋在周圍的小公園快走了半個小時,周圍陪着她的經銷商幾乎跟不上她的速度。
"董姐她是事業型的,她要通過事業養老,事業越大越年輕,你看她現在老得很慢,就是這個道理。"張軍督説。
兩年前,董明珠的企業家好友,53歲的謝惠刁把經營的服裝公司交給了女兒,法人也更換了,準備退休享受生活,但董明珠跟她説,你自己有店面,也不要租金,可以自己再開個服裝店,"她覺得人不能躺平,還是要向上。她説你多幹就多一些就業崗位,可以多交一些税。"她還給謝惠刁提了不少經營上的建議,比如要拍視頻号,謝惠刁現在的服裝店大約有四五十平米,主要賣打折服裝,"結果生意好得不得了,我都停不下來了,本來準備不幹了去玩的,結果現在有點出名了,有很多廠家來找我,不小心做大了。"
董明珠不躺平,也很少去辨認這一路以來的得失。在她位于珠海總部的六樓茶室,我們一起看了幾張她90年代和地方經銷商一起考察市場的照片,那時候她戴眼鏡,穿一條碎花長裙,長頭發,發黃的老照片裏每個人都很青春,笑容很大。她看着那張照片,仔細辨認照片上每個人,難得有了一些感慨,"這裏面所有的人都不在(格力)了。"但随後,她很快掙脱了這種懷舊的氛圍,指着照片上的一位,説:"他當時離開是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以為請吃餐飯混混就可以了,肯定是不行的。"
生活中的董明珠
很多朋友覺得董明珠活在一種孤獨的狀态裏。她記得,在1994年成為格力經營部部長之前,有很多逛街吃飯的朋友,後來漸漸都沒有了。一起開拓市場、打江山的舊人漸漸老去,或者離開,只有她還在這裏,她告訴我:"為什麼人家説高處不勝寒,就是非常孤獨,這孤獨不是我自己覺得孤獨,從外面看就是你天天就孤家寡人一個。"
當然,她不太會花時間咀嚼這些幽微的情緒,"我從來不懷念,過去是人家老講回憶,我從來不回憶的,從來不回憶,我不回頭看的,我都是往前看。"
(來源: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