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在美團當賽博判官,就像在弱智吧玩逆轉裁判,歡迎閲讀。
就是血量少了點,不夠玩。
事情要從一個近期流行的現象説起。前段時間,美團出了個 " 小美評審團 " 的功能,讓用户可以在線 " 審判 " 那些商家與用户之間因為打分的問題而產生的 " 冤假錯案 "。這批 " 評審員 " 自稱 " 賽博判官 ",而他們也的确在扮演着商家上訴後 " 終審法庭 " 的角色。
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很有趣的功能,美團這個打分軟體早有 " 評分人數越多,評分可信度越低 " 的吊詭現象。買好評、刷好評、删差評,等等舉措,讓信息時代下本應帶來認知優勢的大量評分,在這個軟體上反而奇妙地帶來困惑——當然,在許多類似的軟體上也是一樣,我永遠忘不掉那個我打了個差評,而他打了我十八通電話的淘寶商家。
而從很早之前開始,這個環境中孕育出的一些用户評論與商家回復,就已經聞名遐迩。無論是用户差評時的舌燦蓮花,還是商家回應時的口吐芬芳,都讓各路梗圖勇士的庫存裏不能沒有一張評分軟體來的選手。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以第三方的角度來集中審視一些用户所打出的差評是否合理,天然就具備着吸引力。更何況,這些被商家申訴的差評本身就已經具備着巨大的樂子。随着 " 判官 " 們審判的案例越來越多,這些樂子也開始病毒式地侵入各大社交平台。
相信在座不少讀者都或多或少地在互聯網上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差評。
這些差評中的絕大多數,都透着一股沒有被智慧玷污過的美。用户的惡評與商家的冷笑話,總有一款能讓你 " 凍徹心扉 "。
而有的差評,若你将用户給出的評價與用户點的食物進行對比,則總會感受到一種奇妙的矛盾感。
它們要麼讓人覺得這些給出差評的用户,只要付出一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就能夠為我國視障人士復明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要麼就是讓人深深地感慨 " 一個人無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是一件多麼令人憤怒且無力的事情。
辣是一種奔放的味覺,但吃辣卻是非常中式的含蓄表達。能不能吃、能吃多少、微辣是多辣、辣到上頭是好是壞,全都充滿了無法量化、無法描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主觀體驗。
于是,一位又一位年輕人在吃辣這個問題上中了招——當然,不排除有些食客只是視力或者智力出現了一些小錯誤,導致他們不得不面對吃辣這個問題。
但這沒有關系,秉持着蜻蜓隊長精神的 " 小美評審團 ",總能成為永不缺席的 " 正義 ",及時地修正這一問題——能讓人做正道的光,正是 " 小美評審團 " 讓人欲罷不能的魅力之一。
來人,喂公子吃辣
不過,要不要吃辣,能吃多少辣,點了卻吃不了辣的忸怩,只是那些 " 變臉差評 " 中的冰山一角。比起 " 辣 ",在 " 臭 " 這方面他們同樣也有别于常人的認知,建議日後與明日方舟吧吧友多加交流。這類用户給出的評論,其衝擊力往往足以讓他們無需認證直接成為弱智吧的名譽會員。比如下面這位,想吃臭鳜魚、點了臭鳜魚、嫌棄臭鳜魚,活像一個不想負責的渣男。
為了驗證事實的準确性,我特意咨詢了編輯部的安徽人,得到 " 臭鳜魚就是‘臭’鳜魚,臭鴨蛋連給它提鞋都不配 " 的答案後,我安心地寫下了這段文字
很顯然," 小美評審團 " 為我們揭示了一種具備極強傳染性的流行病的存在,這種病症的顯著病征就是你大腦中一些非常基礎的常識會無故消失,否則你很難解釋這些被曝光出來的奇妙存在。
他們要麼嫌棄涼皮太涼。
要麼質疑田雞是蛙。
要麼懷疑商家為何賣榴蓮不送殼。
要麼氣憤炸雞店為何不給他送醋讓他蘸餃子。
種種讓人嘆為觀止的危險病征,告訴了我們這種流行病的危險性。再次強烈建議各位讀者在日常防範流感、新冠、肺結核等疾病的同時,也要小心防範這類體現于智力與常識上的流行病。希望大家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多思考,最重要的是——保證睡眠。
當然,關于流行病的所有説法都是我現編的,無非是大病初愈的我想找個由頭勸大家注意身體,上述這些互聯網奇觀的症結,顯然在于人類這個物種的多樣性。
而 " 小美評審團 ",毫無疑問是一個将人類多樣性攤平,放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軟體功能。在這裏當 " 判官 ",有堪比在 " 弱智吧 " 玩《逆轉裁判》的快感。
在這裏,你能夠看到告白失敗于是給花店打差評的 " 哥譚小醜 "。
在這裏,你能夠看到男女達成生命大和諧時不做安全措施的慘痛後果,以及因此給酒店打差評的蠻不講理。
在這裏,你同樣能夠看到 " 網戀有風險 " 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以及 " 遷怒 " 這個詞的真實描繪。
以及,永遠在説實話,為大家貢獻愛與正義,以及快樂的評論區老哥。
所以,有些網友稱 " 小美評審團 " 是一款 " 不用一分錢,點開就能玩 " 的 4D 現實版手遊,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它的門檻參與門檻極低,每個注冊時間超過三個月、通過實名認證,且在 90 天内有在美團的消費記錄的用户,就能夠在簡單的測試後成為 " 評審員 "。
而 " 玩法 " 也非常簡單,僅僅是根據商家的申訴,決定該用户的差評是否 " 适合 " 在頁面展示——也就是決定商家或是用户誰該打五十大板。
玩法簡單的遊戲并不罕見,在獨立遊戲領網域中尤為常見。許多網友稱這一玩法簡直是 " 中國特供版《逆轉裁判》",但如果從玩法角度判斷,它其實更像一個前幾年小小火過一陣的海關蓋戳小遊戲《Papers, Please》。
《Papers, Please》遊戲截圖
對一款 " 遊戲 " 而言,玩法簡單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是否有足夠的内容來支撐玩家的遊玩。而在這一點上,你不得不説 " 小美評審團 " 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幾乎完美解決了對于許多手遊來説最為頭疼的 " 内容 " 量問題。人類的多樣性賦予了它無窮無盡的樂子,人類這一群體中每一朵特立獨行的奇葩,都将為你帶來與眾不同的衝擊與智力洗禮——某些大火特火的手遊一個版本的文本量,説不定還沒它一天要斷的案子多。
《摩登如來神掌》劇照
而在遊戲性方面," 小美評審團 " 又有着确實的支撐。
一方面,你總是會陷入一種道德上兩難的境地——究竟是讓商家信譽受損,将這群 " 傻逼 " 曬出來讓大家看個樂;還是為了商家信譽着想,讓他們永遠停留在這個界面當中。
這是上述那位意外懷孕的朋友的評論區
另一方面,這些差評也并不全都位于智力的窪地。在個别題目裏,商家的申訴與用户的差評,的确需要相當仔細地甄别與搜證,突出一個套中有套,陰險狡詐。比如,有用户因為奶茶店不給吸管而打差評,商家貼出監控照片申訴,但 11 月的訂單他貼的是 6 月的照片,所以這題應該判用户獲勝,适合展示。
因為照片上日期的字很小,所以不容易發現,僅僅靠着這點小心思,就讓許多在此前只顧着看樂子的 " 判官 " 們中了招。
所以,為什麼會有十幾二十萬人每天都在美團上面衝擊 " 封審榜 "?
無非就是簡單、輕松,要樂子有樂子,要博弈有博弈,選對了有評論區老哥一起歡呼,猜錯了有評論區老哥一起罵娘,無論對錯正反饋都來得及時又強烈——這點估計很多手遊都做不到。
" 遊戲化設計 " 不是個新鮮的詞匯,從很多年前一本叫《遊戲改變世界》的書誕生開始,這就已經逐漸成為互聯網與現實社會的一種趨勢——遊戲化地為員工布置任務與提供正反饋,遊戲化地締結高效的團隊架構,使正向的趨勢以遊戲化的方式持續運轉等等。
越來越多的 " 非遊戲 " 軟體,其内在的設計邏輯因 " 遊戲 " 的影響而改變。今時今日,哪怕你并不是個遊戲玩家,你也能夠輕松在各種角落找到 " 遊戲 ",無論好壞。
給你時間,你能在 " 淘寶 " 上泡一整天來玩遊戲掙金币;" 餓了麼 " 這樣的外賣軟體裏,能夠兑換紅包的 " 吃貨豆 ",也已經變成了讓用户通過任務賺取而非免費獲得。
在學習軟體方面," 遊戲化 " 的學習方式早已是最為盛行的模板。無論是因為爽快的 " 砍詞 " 體驗而出名的 " 百詞斬 ",還是混合多種語言應用環境于闖關式玩法中的 " 多鄰國 ",都已經是與 " 遊戲 " 差異不大的軟體——其最大的差異,或許只是在于樂趣的類型罷了。
而 " 小美評審團 ",無疑是這些軟體中 " 遊戲化 " 最為成功的一個案例,它完成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壯舉——讓所有用户自發地、瘋狂地為他們傳播内容。什麼叫 UGC(用户生成内容),這他媽的才叫 UGC。
放任何一個正經手遊廠商來看 " 小美評審團 ",都得立地口水直流三千尺,平時敲鑼打鼓花錢買都買不到的 UGC,在這個東西的讨論圈裏遍地都是。
為了給遊戲營造很多人玩的聲勢,他們還得花錢讓我們吃那些難吃的飯,吃完我們還得嫌棄他們——當然,只是嘴上説説,甲方爸爸請繼續拿錢砸死我們——而 " 小美評審團 ",吃他們家飯我還得自帶飯碗,為了獲得評審資格,我還自己掏了飯錢。
如果不是 " 美團 " 缺乏進軍遊戲圈的野心,就 " 小美評審團 " 這樂子濃度,它只要稍微開通氪金充體力功能,分分鍾 DAU(日活躍用户)爆表,流水衝爆各大手遊暢銷榜單,什麼《王者榮耀》怕不是都得被幹趴下。
所以,建議之後所有想要搞 " 遊戲化設計 " 的軟體,甚至想正經做遊戲的廠商們,都來這裏看看什麼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