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年“預”失業,該何去何從?,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2008 年,日本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做《東京奏鳴曲》,影片講述了東京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的生活,這個家庭裏此起彼伏的生活風波、成員之間的掙扎糾葛,被認為是反映了當時無數日本人在世界經濟格局轉換、金融危機、中東戰争等動蕩局勢下的普遍生存境遇。
我對影片裏有一個橋段一直記憶猶新,就是男主角在中年失業後,為了不讓妻子起疑心,他每天都會假裝按時去上下班。
時隔 15 年,國内社交媒體上開始大肆讨論起失業的中年人悄悄湧進星巴克和圖書館假裝上班的話題,隔壁國的電影情節也就此照進了我們的現實。
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失業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這幾年,網上多得是訴説失業後無藥可解的就業苦,成功學叙事也越來越令人反感。就拿我身邊在私企工作的朋友們來説,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執行層,從上到下大家都沒什麼安全感,下面的人擔心被裁員,上面的人擔心業務線甚至公司説不定都直接沒了,什麼跳槽加薪,穩定才是大于一切。
但職場的穩定性,或許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你有了更好的選擇,就會跳槽;而公司有了更好的選擇,你就會被裁掉。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明白職場不會是任何人的避風港,只要身在職場,失業就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本身就是個資深打工人,離真實的一線職場很近,最近這段時間,也目睹了不少工作了很多年的老朋友被裁員打得措手不及,生活失序、精神茫然。
回想起來,此前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工作經歷,大多都是指向如何取得成功,但鮮少有人教過我們,如何體面地應對工作上的失敗。
但在當前的這個大環境中," 失敗 " 離我們又是如此之近。如果説對于已失業的人來説大勢已定,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都很具體;那麼對于那些在職場中即将失業的 " 準失業人 " 而言,頭上則像是始終懸着一把達摩克裏斯之劍。
這種未知和不确定性,讓我想起了美國風險管理理論學者塔勒布寫的一本經濟學著作《反脆弱》中,提到的 " 反脆弱 " 這個概念——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确定性而承受損失,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對于絕大多數的 " 預 " 失業人來講,也不會奢求在外部環境的混亂與不确定性中去獲利,但我們還是希望可以試圖去尋找一些辦法,讓自己在這種未知中盡可能地體面和減少損失。
放平心态,争取時間
比起裁員拿賠償走人,留下來的 " 預失業人 " 的确不見得能夠過得更好,因為工作多半只會更卷、更熬人,還有可能熬到最後連賠償都拿不到。
但只要工資、社保還有保障,就盡量放平心态,苟到最後,為自己再争取一點準備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首先要考慮一些實質性問題的解決辦法,比如一旦失業了,社保問題怎麼解決?失業金是怎麼一回事?下一份工作的方向是什麼?我的優勢是啥?如何才能發揮出來?有沒有一些人脈和朋友可以重新撿起來?這些準備做得越早越好,臨時抱佛腳效率高,但出錯率也高。
其次要做好 " 或許明天就得走人 " 的心理預期,而不是當消息來臨時覺得不可思議、五雷轟頂。
打工本來就只是職業的過渡,别總想着把它當成終極的歸宿。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給自己加内心戲上,去糾結公司會不會開掉我、領導是不是器重我、同事有沒有孤立我……這樣的自我對話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反倒容易讓人陷入一種自我精神内耗中。提前給自己心理打好預防針:我只需要做好當下的工作,積累個人能力,公司與我只是雇傭關系,他有權利随時開掉我。
如果你不想失去這份工作,那麼就别在工作上摸魚。一份工作做了 5 年以上,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你是适合做這份工作的,去琢磨一下這個崗位還有哪些附加技能可以成為加分項。
比如我們部門是做市場傳播的,以前的工作方式就是出框架和方向,供應商來做實質性内容填充,現在沒預算了,就得自己寫文案、錄視頻和剪輯,剛開始大家都有點不适應,像剪輯這樣的技能就只能現學,但慢慢地就越做越熟練。
這些看起來是吃虧,因為每個人确實都做了更多的工作,但等到有一天需要重新去找工作的時候,這些或許就派上用場了。你就可以直接拿着這些作品跟面試官説," 你看,這個項目從規劃到落地,都是我做的。" 對于面試官而言,這可比空談市場大方向和想法直觀多了。
未來十年,靠譜的企業沒有一個還會相信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大家都會很務實。
正如巴菲特在 2022 年的股東大會上説過的那樣:" 你的能力、才能是不會受到通脹壓力的,不會受到通脹影響的,你的錢也許會,你的才能不會。"
副業探索,找到優勢
英國作家伊恩 · 湯姆森在《普裏莫 · 萊維傳》裏這樣描述普裏莫 · 萊維,他原本是個化學家,只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使他轉變成了一個作家,然而直到 40 多歲,他仍然不得不深陷在職業發展既定的刻板車轍裏,全職寫作是有風險的:"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同時做好兩份工作(化學與寫作):但在 45 歲時要抛棄其中之一不是沒有風險的。"
所以,在一個不那麼欣欣向榮的時代裏," 做活兩眼 " 都是個應對風險的好方法。
有年齡優勢的年輕人,可以趁着記憶力尚可的時候去卷一卷編制 ,或者説繼續去讀個研究生提升一下自己。
但對于已經很難看進去書的中年人來説,可以像普裏莫 · 萊維那樣去挖掘一下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要陷入《圍城》裏方鴻漸在歐洲留學的那幾年的狀态:" 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
就拿和我一起工作的小朋友們來説,我發現他們普遍對談戀愛都沒啥興趣,所以非工作的時間基本都是自己的。于是我就鼓勵他們在下班後堅持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和能發揮長處(不是出賣時間)的事情,而不要把時間全部用來看小説和刷短視頻。
這樣一來可以減少自我精神内耗,沒時間去想東想西,能保持一個好的工作狀态;二來這種積累説不定哪天突然就會給你一個回報。
如果能從中得到物質上的回報,那説明你還真有點這方面的天賦,但前期别把賺錢當做目标,不抱太強的功利心往往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不要忽略一件事情為你帶來的情緒價值。
坦白來説,我不太願意去跟還在謀生的人去談夢想、談認知、談突破,但我覺得普通人得給自己一點保持成長的信念,因為可以從中汲取人生繼續前行的勇氣。
鍛煉身體,開源節流
被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挫傷過的那代美國人,在金錢觀方面,内心都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作家比爾 · 布萊森在談及他的父母是這樣説的," 只要可能,他們不會扔掉任何東西 ",他父親終其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任何涉及資金支出的事情,都會讓他露出逃犯剛聽到遠處警犬聲時的焦慮不安。"
足夠多的存款,能夠在任何蕭條時期給人帶來安全感。而超前消費,是一切财務悲劇的開端。
很多有了一定财富積累的中年人,雖然嘴上承認自己是搭上了時代的快車,但從心裏還是覺得這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得到的。
這往往會讓一個人高估自己的賺錢能力,不懂得開源節流的重要性。
對于中年人而言,如果在失業的同時沒有什麼積蓄,還面臨着貸款,那就是 "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
所以從當下開始,有能力的就去找更多賺錢的渠道;沒能力的就節約點過日子,堅持量入為出的消費态度。
另外,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是最寶貴的财富。有錢人拿錢換命,全身上下換哪個零件不得十幾萬、幾十萬啊。
很多人一聽到這,立馬就想辦張健身卡。其實大可不必,你能堅持每天晚上圍着小區跑幾圈就夠了。
我記得我母親有一回説我,天天上下班通勤那麼遠,工作壓力又那麼大,還跑啥健身房啊,好好吃頓飯、好好睡一覺,就是最好的身體保養。
我覺得這話也不是全無道理,熬夜、抽煙、酗酒、精神緊張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帶來的身體傷害,是你去多少次健身房都彌補不回來的。
經營家庭,患難與共
在一個功績主義的社會裏,能夠治愈一個人的就是家庭的愛與理解。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叫做《0.5 的男人》的日劇,0.5 指的是啥呢?就是在一個 "2.5 世代的住宅 " 裏,生活着 1 個父母世代 +1 個子女世代 +0.5 單身親人,劇中 40 歲的社恐雅治,就是那個住在閣樓裏的 0.5 的男人。
他長期失業、靠父母養着,雖然在遊戲世界是令人崇拜的存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存在感的,被姐姐説 " 有空就幫忙做家事 "、想跟侄女親近也被嫌棄 " 惡心 "。
但整部劇的劇情卻異常的輕松,40 歲的雅治看起來就像個被保護得很好的花朵。他的父母沒有強制矯正他,甚至有點 " 溺愛 " 的温柔。
他姐姐是個職場女強人,有一回跟母親抱怨雅治這麼多年不上班,他的媽媽是這麼説的:
" 雅治是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他也在努力的。"
" 努力什麼?"
" 努力……活着。"
這句話莫名地讓人淚奔,你能説努力活着不算一種努力嗎?
他的父母給了他無盡的包容,今天能在白天走出家門,明天能跟外人説一句話,後天遇到挫折又躲回房間裏,沒關系,已經很厲害了;願意跟一家人一起坐在一張餐桌上吃飯,都忍不住感動落淚……因為這些對雅治而言,已經是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了,而他的父母充分理解了這點。
其實他曾經也是個總加班、壓力大、精益求精的打工人。只不過某一天,在某一個點,心裏某一根弦斷了,于是變成了家裏蹲。
對于這樣一個人來説,想要重新走出去,靠社會既定的更新打怪目标是很難實現的,因為躺平有時候就是一種對抗,對抗社會的規則、對抗内卷,而愛可以消融一部分内心因對抗而起的憤怒。
這個劇的結尾,雅治和她的爸爸去另一個城市買酒,開車來回四個小時,結果還沒進門就失手打碎了,父子倆哈哈大笑。在買酒的路上,他父親對他説:" 而且你要是搬走了,大家都會很寂寞的。"
最後兩個人沉默了很久之後,雅治説了一句:" 這麼多年謝謝你 "。
這個 0.5 男人最終能夠走出那個昏暗的小閣樓,就是靠着家庭的愛與理解。
所以,擁有一個結實的情感關系,是一個人在逆境中最大的兜底。
去找到這種患難與共的關系,可能是親情、可能是愛情、也有可能是友情,在當下就用心經營,把它當成是一種情感儲蓄,在不用的時候存進去,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取出來。
尾聲
在前幾天,雷軍的 2023 年度演講之前,他跟《人物》聊了一些自己過去 30 多年的關鍵性成長和心得感悟,雷軍説:" 努力不是萬能的,所以千萬别鑽牛角尖。"
人到中年,深以為然。我們都只是時代裏的一粒沙,不該抛開宏觀社會背景,只談微觀個體努力。
中年危機也許就會以 " 失業 " 這粒沙的形式落到我們的肩上,所以要提前調整好預期和儲備,為未來多争取到一點緩衝。不要輕易地就換行離開牌桌,尤其是互聯網這個行業,每一局發牌都是很快的,只要你在牌桌上,那你就有重新摸牌的機會。
奧尼爾在《天邊外》裏説過:" 他們都演繹着普通人一生的夢想與道路,追尋—得到—失去,繼而重新燃起夢幻的希望之光。"
所以,這條從幻滅到新生的路,大概每一代人都會重復。
對于 " 預 " 失業的中年人來説,幸運的是你還有時間來準備危機應對方案,能夠做到謀定而後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