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我們熬夜觀察了1865只鳥兒,發現它們最愛在這些樹上睡覺,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科學大院 ,作者趙也茜
在城市中,鳥類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動物之一。路邊蹦蹦跳跳的麻雀、草地上悠閒散步的珠頸斑鸠、枝頭大聲鳴唱的烏鸫和白頭鹎,都是每天陪伴我們的動物鄰居。白天這些小鳥随處可見,但晚上它們都去哪了呢?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回到屋子裏睡覺,它們也回鳥巢睡覺了嗎?城市的小區和公園能為它們提供睡個好覺的環境嗎?
在公園尋找夜栖鳥類丨趙也茜
帶着這個疑問,北京林業大學的鳥類研究團隊走進了北京的城市公園和大學校園,探索和調查小鳥晚上的落腳點,我也有幸成為了調查小組的一員。
原來小鳥晚上是站在樹上睡覺的!
尋找夜栖的小鳥需要兩大工具:夜視儀和手電筒。紅外熱成像夜視儀能夠根據鳥類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温差來形成可觀測影像,幫助我們找到隐藏在茂密樹葉中的夜栖鳥類。通過觀察夜視儀的顯示屏找到植物中與周圍温度不同的區網域後,我們再用手電筒進一步确認這一區網域有沒有夜栖鳥類。
紅外熱成像夜視儀中的夜栖鳥類丨趙也茜
我們的調查範圍主要在北京林業大學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初次調查時,我們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小鳥在哪栖息,經常找了兩三個小時仍一無所獲。幸好在正式調查前的幾次踏查中,我們逐漸掌握了一些技巧,慢慢學會了在黑暗中透過茂密的樹葉尋找隐藏的小鳥,找鳥的同時也順便治好了頸椎病(真的一直在抬頭)。
當走了很久都沒有任何發現,甚至在擔心今天會不會 " 空軍 "(行業黑話,指沒有發現目标)時,突然聽見同伴小聲喊道 " 快來這裏!" 那一刻,所有人感覺就像是中了大獎,頓時困意全消,趕緊悄悄地跑過去。
在黑暗的樹林中尋找睡覺的小鳥丨趙也茜
然而,即使發現了小鳥,也不代表我們獲得了一條數據。首先,我們需要辨識看到的小家夥到底是誰。對于經常觀鳥的人來説,在熟悉的城市綠地中觀鳥的難度并不高,可到了晚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看鳥的過程就像在開盲盒,因為我們不知道睡覺的小鳥會向我們展示它的哪個部位。更多時候,我們連小鳥的頭都看不到,只能看見它的腹部、尾巴或者是屁股。
猜猜我是誰?
等它動了才确定,是麻雀(Passer montanus)丨趙也茜
我們仔細搜索了調查範圍内的喬木、灌木、草叢及人造結構(電線、建築物、路燈杆等),發現這兩個地點的鳥類都是在植物上夜栖,且大多利用喬木。大家常説晚上鳥兒 " 歸巢 " 了,但事實上鳥類一般只在孵卵或育雛時才會睡在鳥巢中。在我們的觀察記錄中,除了在繁殖季會遇見少數小鳥在巢裏休息,大多數鳥類都是直接站在樹枝上夜栖。
為什麼鳥兒站在樹上睡覺不會掉下來呢?這與鳥類特殊的腿部結構有關。鳥類蹲下時,它會拉伸與腳趾相連的肌腱,帶動腳趾合攏。所以鳥兒在睡覺時,它的爪子會毫不費力地彎曲并緊緊抓住樹枝,直到腿部伸直,爪子才會松開。
鳥類蹲下時,肌腱帶動腳趾抓緊樹枝丨 Encyclopedia Britannica,作者漢化
調查過程中,雖然找到夜栖鳥類非常困難,可能調查好幾個小時才能找到一只鳥,但每次找到時總是充滿驚喜。我們多次看到兩只小鳥緊貼在一起睡覺的温馨場景,多只小鳥一起睡覺不僅能相互取暖,也有利于快速發現捕食者和信息交換。
麻雀貼貼丨趙也茜
珠頸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貼貼丨趙也茜
我們還在候鳥的遷徙季節遇見了一些在城市中不太常見的鳥類,如虎斑地鸫和灰背鸫等。
調查中只記錄到一次的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
丨趙也茜
虎斑地鸫的全貌長這樣丨 eBird
鳥兒喜歡挑哪種樹睡覺?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使用測距儀等工具測量了植物的胸徑、樹高、冠幅和栖枝高度,試圖了解小鳥在城市中更偏好什麼樣的夜栖植物,種植哪些種類的植物可以為小鳥提供合适的夜栖環境,讓它們在城市中能找到舒适的落腳點。
數據中最難收集的就是小鳥的栖枝高度。為了避免吵醒小家夥們,我們必須動作非常輕地走到它們正下方,拿出測距儀多次測量來确定栖枝高度。這就使整個過程 " 偷感 " 非常重,經常引來路人好奇的目光。路人會來問我們在看什麼,也會驚訝于小鳥就睡在離他們這麼近的地方。當然,也有許多次,我們雖然看到了小鳥,可還沒來得及測栖枝高度,它就一飛了之,只留下我們愣在原地嘆息。
測距儀發出紅色激光,測量喜鵲(Pica pica)的栖枝高度丨趙也茜
在一整年四個季節的 63 次夜間調查中,我們記錄到夜栖鳥類12 科 23 種 1865 只,夜栖植物 22 科 45 種。記錄數量最多的鳥類是麻雀、灰喜鵲(Cyanopica cyanus)和喜鵲,這三種鳥類也是北京城市中最常見的鳥類。記錄到夜栖鳥類最多的植物主要有三種,分别是圓柏(Juniperus chinensis)、美國紅梣(Fraxinus pennsylvanica)和早園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夜栖在圓柏上的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丨鄧歆
夜栖在美國紅梣(俗名洋白蠟)上的麻雀丨趙也茜
夜栖在早園竹上的家燕(Hirundo rustica)丨鄧歆
我們為夜栖的鳥兒寫了一篇論文
在積累了足夠的調查數據之後,我們開始着手分析北京鳥類對于夜栖植物的選擇,探究它們對于城市環境的适應能力。
考慮到麻雀、喜鵲和灰喜鵲等常見鳥類的利用偏好可能決定了鳥類最多的植物,從而忽略了數量較少的鳥類對夜栖植物的利用,我們使用了一種名為稀有度加權豐富度的指标來确定對夜栖鳥類重要的植物。同時,我們采用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分析了夜栖鳥類在不同季節對植物的胸徑、樹高、冠幅和栖枝高度的利用差異,希望通過對這些植物特征的記錄,來解釋夜栖鳥類對植物利用背後的原因。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作為記錄到夜栖鳥類最多的三種植物,圓柏、美國紅梣和早園竹同樣具有最高的稀有度加權豐富度,反映了它們對于鳥類夜栖的重要作用。
研究還發現,鳥類對落葉植物的利用比例在夏季最高(92.44%),對常綠植物的利用比例在冬季最高(75.19%)。夜栖鳥類對植物胸徑、樹高和冠幅的利用均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也就是説,在夏季時,城市樹木枝葉繁茂,鳥類會傾向于利用安全性更好的高大的落葉植物夜栖,如美國紅梣、一球懸鈴木(Platanus occidentalis)、旱柳(Salix matsudana)等。而在冬季落葉之後,鳥類傾向于利用保温性更好的低矮的常綠植物夜栖,如圓柏、早園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等。
夜栖鳥類在夏天偏愛更高大、胸徑更粗、冠幅更大的植物,而在冬季的傾向正好相反;栖枝高度則沒有随季節有明顯變化丨參考資料 [ 2 ]
我們還對不同體型的鳥類進行了分析,發現大體型鳥類(比如喜鵲)更喜歡在落葉植物中睡覺(95.07%),且在不同季節對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利用沒有顯著差異。而小體型鳥類(比如麻雀)對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利用存在顯著的季節差異,它們夏季更喜歡在落葉植物中睡覺(90.85%),而冬季更偏向于在常綠植物中夜栖(90.63%)。
大體型鳥類和小體型鳥類在不同季節對常綠和落葉植物的利用比例丨參考資料 [ 3 ]
在我們的調查區網域中,雖然常綠植物的數量只占所有植物的 20%,但有超過 40% 的鳥類會利用常綠植物夜栖,城市中數量較少的非優勢鳥類也對常綠植物表現出相似的偏好。大部分常綠植物都是通過人工種植才在北京平原地區出現的,而非自然生長的本土物種,鳥類對常綠植物的利用也體現了它們對城市園林環境的适應。
北京林業大學(上)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下)調查植被分布情況丨參考資料 [ 3 ]
結合調查數據分析,為了給北京城市鳥類提供更好的栖息環境,我們建議為未來在進行城市園林建設時,注意常綠與落葉植物的結合,提高園林植物的多樣性,選擇保留或種植具有較大胸徑、樹高、冠幅的落葉植物和冬季較為茂密的常綠植物,如圓柏、早園竹、油松等。
願在每一個寒冷的夜晚,這些與我們人類朝夕相處的城市精靈們,都能從高樓林立的都市中找到一個温暖的港灣。
參考文獻
[ 1 ] 鄭光美 , 2017.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 科學出版社 , 北京 .
[ 2 ] 趙也茜 , 張家語 , 李子涵 , 等 , 2023. 北京城市鳥類夜栖時對本土和外來植物的利用 . 生物多樣性 , 31, 85-94.
[ 3 ] Zhao, Y., Zhang, J., Li, Z., et al., 2024. Use of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plants by nocturnal-roosting birds: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Avian Research, 15, 100177.
[ 4 ] Galton, P. M., Shepherd, J. D., 2012.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perching in the European starling ( Sturnus vulgaris: Passeriformes; Passeres ) , and the automatic perching mechanism of bir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A: Ecological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 5 ] Williams P., Gibbons D., Margules C., et al., 1996. A comparison of richness hotspots, rarity hotspots, and complementary areas for conserving diversity of British birds. Conservation Biology, 10, 155-174.
[ 6 ] Albuquerque F., Astudillo-Scalia Y., Loyola R., et al., 2019.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rivers of broad-scale patterns of rarity-weighted richness for vertebrates.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8, 3733-3747.
[ 7 ] 原寶東 , 蔣愛伍 , 李曉東 , 等 , 2012. 鳥類夜栖地選擇研究進展 . 生态學雜志 , 31, 2145-2151.
[ 8 ] https://mp.weixin.qq.com/s/ghY6PSRFHQTull7p6jgOeQ
作者:趙也茜
作者部門:北京林業大學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