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半導體周期拐點到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錦緞
2023 年 6 月中旬,我們發布過一篇研究文章《半導體的第五個歷史大周期即将啓動?》。當時的判斷是:" 全球包括中國半導體行業,目前已經是底部了。如果樂觀一點的表述,那就是反彈一觸即發。"
今天我們可以正式下結論,中國半導體行業周期向上的拐點,已經出現了。
8 月 29 日,沒有任何征兆的,華為 Mate60 Pro 在華為商城正式開售。關于這件事情的細節我們跟大家了解的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增量信息。 關于這件事情的意義,微信公眾号 " 芯科技風向标 " 點評基本覆蓋了大家所有能想到的點:
在我們看來,華為的回歸,就是半導體周期拐點出現的正式标志。
中國半導體的果鏈周期已經式微
在公募全部權益配置中,電子排在新能源、食品飲料和醫藥之後處于第四位,是長期以來成長股的核心配置,電子行業以往炒作的核心是蘋果鏈,也就是圍繞着蘋果的新產品周期進行主題投資,當然了,蘋果鏈在某些時間段确實也有業績。
蘋果的問題在于,已經成長為一家大而不能倒的公司。這兒的大而不能倒,并不是行業影響力,而是股價和市值。
蘋果最新的市值(9 月 6 日)大約是 2.88 萬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 2022 年排名第七的法國的 GDP,是墨西哥 GDP 的兩倍。再形象一點,這個數字折合人民币 21.5 萬億,中國 2022 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是 13.33 萬億人民币,一個蘋果的市值,相當于中國一年商品房銷售額的 1.6 倍。
蘋果曾經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這家公司在創始人喬布斯 2011 年 10 月離世後,股價一直在漲,那些偉大的基因卻一直在消退。
2011 年以後蘋果發生了什麼?
最明顯的标志就是,蘋果的資本開支下滑了。2011 年蘋果的資本開支跟折舊攤銷的比值還有 4 倍,進入庫克時代之後,這個數值就斷了線的風筝一樣崩掉了,到現在還不到 1,這表明蘋果現有的資本開支還不夠維持正常的簡單再生產的水平。
與資本開支不斷縮水相對應的是,蘋果對股東越來越慷慨。在喬布斯時代,蘋果既沒有分紅,也沒有回購。庫克時代的蘋果,既有分紅又有回購。自 2013 年以來,蘋果用來回購的資金與淨利潤相差無幾,部分年份甚至回購金額要超過自由現金流。
如果沒有投資蘋果,巴菲特的傳奇顯然會大打折扣。巴菲特從 2016 年開始投資蘋果,從 2016 到 2018 年,巴菲特總共投入了 360 億美元買入蘋果,截至目前,加上分紅和變現,巴菲特在蘋果上至少盈利了 1000 億美元。
蘋果能夠維持現有的盈利和股價,靠的是自帶幹糧的供應商們。蘋果既然需要自由現金流回報股東,但應有的資本開支不能憑空消失,必然需要往上遊供應商轉嫁。為此,蘋果的供應商們承擔了大量的資本開支,作為回報,蘋果在價格和訂單上給予一定的傾斜。
問題是蘋果鏈的資本開支從哪來呢?當然是 A 股了,蘋果鏈作為熱點,撐起了相關上市公司的估值,這也為蘋果鏈公司的再融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整個市場成長股缺乏的時期。
這條產業鏈在 2020 年有了初步的松動,那就是歐菲光事件。2020 年被踢出蘋果鏈之後,歐菲光當年計提了固定資產減值損失 24 億,而歷史上歐菲光年度最高的淨利潤也只有不到 9 個億,這讓市場首次感受到了蘋果鏈的寒意。
此後 2022 年初歌爾股份丢單事件基本上就為蘋果鏈主題劃上了一個句号。蘋果的訂單利潤确實豐厚,但 3-4 年的新機更新周期尚不夠攤銷前期高昂的資本開支,再加上蘋果開始向東南亞、印度轉移供應鏈,股市最看重的确定性這方面,蘋果鏈的風險已經大于收益。
未來中國半導體周期的核心驅動力
按照 " 芯科技風向标 " 的觀點,2019 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復蘇是因為華為備貨的超買,2022 年的蕭條是因為華為和中國消費電子的缺位。至少從數據上看,2019 年中國和世界半導體行業是處于周期底部的,華為的影響并不明顯。
華為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一些設備類公司上,比如利和興。華為備貨的超買是存在的,但并沒改變行業整體的趨勢。
從周期的角度,中國半導體行業銷售額同比增速确實已經見底回升,這個數據也有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和美國半導體利用率的同步證明,但對于 A 股而言,看圖説話比較膚淺,市場需要有説服力的代表性事件。
而華為的回歸,就是拐點出現的正式标志。
這次回歸除了通過供給拉動需求,帶動中國消費電子周期向上之外,最關鍵的是對行業競争格局的根本性改變。
卷到極致的中國制造業的出現,讓整個消費電子行業的利潤高度集中在某些壟斷環節,最典型的就是作業系統和核心芯片。
個人電腦時代,微軟的作業系統和英特爾 CPU 形成的 Wintel 聯盟在產業鏈上處于統治地位,曾有電腦廠商非常情緒化的稱," 賣一台電腦能賺 100 元,其中英特爾拿去了 70 元,微軟拿去了 40 元。"(不要計較數字)。柳傳志也説:" 我們生產一台電腦也就是一把大葱的利潤。" 聯想集團 4000 億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只有 100 億,銷售淨利率 2.5%,還比不上薄利多銷走高周轉路線的超市的盈利能力。
手機行業也完全復制了個人電腦時代的格局。蘋果獨有的 IOS 作業系統疊加自研 SOC 芯片,切走了手機行業最大的一塊蛋糕,剩下的玩家只能依賴安卓作業系統和高通芯片的組合,然後又一大塊蛋糕被谷歌和高通切走,給中國手機行業留下的就只有殘羹冷炙。
堅定的走自研芯片路徑的華為,還沒有涉足到作業系統,就已經被關進小黑屋。國家安全是宏大叙事,但是蘋果 + 谷歌 + 高通,總市值接近 5 萬億美元,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任何手段都值得動用,哪怕賭上國運,洪水滔天是以後的事情。
華為回歸之後,中國的手機廠商,包括藍綠大廠,還有小米,都能沿着價值鏈繼續向上攀爬,改變自己是一家單純的組裝廠的現狀,盈利能力也會有根本性的改善,相關從業人員的收入也能得到提升。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華為已經替他們把路趟了出來。2023 年 5 月,哲庫原地解散,3000 高薪員工一夜失業。而正常情況下,藍綠大廠和小米,每一家都應該有至少這麼大一個芯片團隊。我們可以理解 OPPO 的做法,但還是感到惋惜,雪球号 " 晨曦雪冬 " 的帖子也是顯得那麼的意味深長。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市場競争你死我活的格局顯然是小了,只有各家手機廠商都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消費電子行業才能迎來真正的需求回暖,這就是華為的意義。
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未來是汽車電子
就在華為發布 Mate60 Pro 的同一天,比亞迪也發布了一個公告,将以 158 億(22 億美元)的對價,收購捷普位于成都和無錫的工廠。
捷普是世界十大 EMS(電子制造)廠商,紐交所上市,在全球 30 多個國家 100 多個地點擁有 25 萬員工,是蘋果的核心供應商之一。比亞迪在公告中説明了這次收購的意義:" 本次收購将拓展比亞迪電子客户與產品邊界,拓寬智能手機零部件業務,大幅改善比亞迪電子客户與產品結構,進一步抓住市場發展機遇,增加核心器件產品的戰略性布局,助推比亞迪電子產業更新,邁入新一輪的高速成長周期。"
大多數分析師都認為,這是為了能夠加大跟蘋果的合作,這顯然是低估了比亞迪這次收購的格局。
比亞迪是為了自己将來的汽車電子配套提前做的布局。
如果我們把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史串一張圖我們就可以發現,自 2001 年世界半導體開始進入筆記本和智能手機時代之後的這 20 年裏,行業總體平均增速不到 4%,跟前面那 20 年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從 2021 年開始世界半導體行業繼續圍繞着筆記本和智能手機進化,那基本沒有多少成長空間。
世界半導體行業下一個周期,必須靠汽車電子來驅動,因為汽車這個平台足夠龐大。
我們復盤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的歷史過程,可以發現,智能手機并不是一個智能化的功能機,相對的,他是一台小型的移動 PC,只不過剛剛好能夠打電話。
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車也是同樣的邏輯: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并不是電動或者其他能源替代燃油驅動,相對的,他是一台大型移動 PC,只不過剛剛好是輛汽車。
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從格局上看就是一台移動的超級 PC,因為體積夠大,所以能夠容納足夠多的硬體。在實現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汽車對于算力和存儲的需求,近乎是無限的。這麼一台車,首先是一個儲能電站,由于自帶 CPU,也将會是一個分布式計算的節點,對汽車電子化的需求也近乎是無上限的。
比亞迪的布局,就是為将來的這一天做準備。
新能源汽車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這是業内的共識。在電腦和智能手機上都已經驗證過的事實,在汽車上也同樣适用。
要想在新能源汽車下半場成功,就必須把車載作業系統和智能芯片抓在手裏,就像特斯拉那樣,這是誰也逃不開的宿命。
從車載作業系統看,華為借助鴻蒙系統,已經做到了特斯拉同等水準。比亞迪目前的 Dilink4.0 車機系統,依然建立在安卓系統的基礎上,要比特斯拉和華為低一個級别,中長期換作業系統也是一個确定性的事件。
至于芯片,差的更多。只要各大廠商還将高通 8155、英偉達 Orin 芯片作為一個賣點,那就逃不出将來組裝廠的命運。
而且,最關鍵的是,鑑于未來汽車智能化發展路徑的高度不确定性。所有廠商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是不可以利用第三方供應商的芯片,而是依靠第三方芯片的公司都活不到終局。
所以其實沒有什麼可説的,汽車電子下一步的路徑就是卷作業系統卷芯片。
華為 Mate60 Pro 的發布,首先正式确定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向上周期,這是短期最具備确定性的事件。從中長期看,他拉開了各大自主汽車廠商自主研發作業系統和車機芯片的序幕,号稱九萬研發人員的比亞迪,必然是先驅。
沒有哪家廠商永遠滿足于只做一個代工廠,就像在計算機和智能手機時代發生過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