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北美首日4.2億創歷史,中國票房三天破億,觀眾給好萊塢上了一課,歡迎閲讀。
《我的世界大電影》正在北美影市創造新的歷史。
這部《我的世界》改編的同名真人電影在北美首日報收 5800 萬美元(約 4.2 億人民币),創下遊戲改編電影歷史新紀錄,比《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首日 3170 萬美元還多出近一倍。
拜它所賜,北美市場總算告别開年以來的頹勢,迎來了四月歷史第四高的單片首日票房成績——僅次于《復聯 3、4》和《速激 7》。
首日 4.2 億,這個數字是業界預期的整整 2 倍,業界預計該片首周末三天能拿下 1.4 億美元,而影片投資僅為 1.5 億美元。華納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回投資。
但在中國市場,影片并沒這麼風光。
盡管以豆瓣開分 5.9 的口碑,暫列清明檔票房第一,
但影片三日票房僅将将過億,目前貓眼預測總票房 1.77 億,不到影片在北美首日票房的一半。相比數量不低的遊戲玩家數量,這個票房顯然太一般。
但自從開年以來,幾部信心滿滿的北美特效大片,都先後折戟,《我的世界大電影》已經是開年以來内地票房勢頭最好的好萊塢大片。
該如何看待影片的内地票房?
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頻繁折戟,是電影本身的原因,還是好萊塢在中國市場真的已經失去 " 我的世界 "?
一、三個 " 驚喜 "
華納和傳奇影業改編《我的世界》一點不出奇,畢竟自 2011 年發布以來,《我的世界》已成全球最暢銷的遊戲。
2014 年,華納影業就有了将《我的世界》搬上大銀幕的想法,但整整 11 年,才把想法變成現實。
最大難題,是《我的世界》是遊戲界極為特殊的存在——不靠完美畫質,操作也不能説多復雜,卻能在海量遊戲中脱穎而出成為新一代經典,靠的是玩家無盡的創造力。
換句話説,盡管遊戲看上去其貌不揚,卻算得上是想象力上限極高的神作。
電影雖然表現得俗套,但我認為《大人物拿破侖》導演傑瑞德 · 赫斯核心還是抓到了。
影片開場就從現實世界切入,引出主角們進入方塊世界的冒險。
由傑森 · 莫瑪的 laji 俠和傑克 · 布萊克的資深工匠史蒂夫等四人組成的人類小隊,突然被拉入一個神秘的傳送門,進入這個方塊羊駝,方塊僵屍,方塊豬,方塊熊貓等可愛的方塊生物組成的主世界,
這群現實世界的失敗者,必須用方塊制造工具、建造防御工事,破解主世界的陰謀,而創造力,正是他們重返現實世界的關鍵技能。
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導演不想講一個復雜的故事,寧願将時間留給還原遊戲場面和方塊世界。
這也是這部電影給觀眾的第一個驚喜,對遊戲元素的象素級還原。
電影裏出現了非常多《我的世界》的元素,相信只要是玩過這個遊戲的玩家,看到都會會心一笑,場景裏的一草一木,方塊世界,像是從遊戲裏直接搬出來的。
比如,美景皆由方塊組成,連天上飄的雲和頭頂的月亮都 " 方 " 了。滿滿的方塊人、滿屏馬賽克。
眾人在工作台合成寶物,各種空氣造大樓,徒手搓武器。
瞬間移動?熔岩烤雞?都是小意思,貧民開局,秒變 " 概念神 "。夠歡樂也夠腦洞大開。
當然還有夜幕降臨,易燃易爆的苦力怕、腿長三米末影人、哭唧唧又惡狠狠的雞騎士 …… 簡直在本方塊人 DNA 上瘋狂蹦迪。
影片特效做的确實還行,保留了遊戲的感覺,又和真人電影融合得不錯,最後創造出一個無比可愛的方塊世界,連反派豬豬都可愛得不行!
魔窟般的熔岩世界,豬靈大軍麻木地開采着金礦,一言不合被豬靈女巫戳成肉泥。
礦洞逃學生,千鈞一發之際,礦車通過紅石軌道加速,極速狂飙,爆炸起飛!拼的就是手速與心跳。
電影的第二個驚喜,就是各種遊戲梗,也令《我的世界》老粉找到了 " 自己人 " 的感覺。
比如當看到海王投擲末影珍珠,史蒂夫使出 " 落地水 " 時,我内心在尖叫:把我搖桿拿來,我現在就要復刻!
又比如最後豬靈女巫要陰史蒂夫,三次捅刀三次被打臉,笑點都是豬靈女巫帶給我的。
還有個中國觀眾特供梗,兩只熊貓看對眼了,冒愛心直接無痛分娩一個小熊貓。
除此之外,影片還有各種彩蛋,最大驚喜當數豬王 Technoblade 的出場,一位我的世界傳奇玩家,23 歲不幸因骨癌去世,情懷拉滿了。
還有一個遊戲玩家才懂的彩蛋,回到現實世界的史蒂夫和一個橙色頭發的女生碰面,别以為我看不出她就是《我的世界》的另一位可操作角色 Alex。
總之,真遊戲玩家和孩子們應該會被這些梗笑得合不攏嘴。
電影的第三個驚喜,就是傑森莫瑪和傑克布萊克雙男主神選角。
一開始傑森莫瑪出演《我的世界》電影的消息傳出,很多人以為是 " 海王 " 來演史蒂夫,畢竟遊戲裏的史蒂夫是個背起無數噸方塊的肌肉猛男。
結果史蒂夫是《金剛》的傑克布萊克演的。
可是當現實世界超喪的史蒂夫在主世界唱起搖滾 live,我就知道他就是遊戲裏的史蒂夫,因為觀眾能從他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的經典台詞也是他承包的,比如姐姐對史蒂夫説的那句「也許現實世界也需要你的創造呢」。還有那句,「創造比毀滅困難的多,所以懦弱的人才選擇毀滅」。
當傑克布萊克負責心靈雞湯,傑森 · 莫瑪飾演的加雷特則扛起了影片笑點。
光是海王一身粉紅甜心風出場,已經許我耀眼。
後來他靈機一動,造出了個雙截棍,結果被豬靈一拳 K.O,觀眾不由感慨:laji 俠肉盾流,沒别的就是抗揍的,海王一出,喜劇效果和力度全有了。
總之,雖然存在争議,影片對遊戲還原的态度和誠意絕對拉滿,編劇導演和主演明顯是玩過遊戲的。
二、三個 " 遺憾 "
以上是我比較喜歡的電影中的三個亮點,足以看出主創用心還原的決心。
但光靠這些亮點,足以撐起北美市場的驚人票房,卻并不足以讓影片在中國市場同樣大賣。
最大的争議,就是影片被局限在了低齡化冒險片。
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很明顯在刻意的去打造一股 " 輕松娛樂氛圍 ",但卻犧牲了遊戲本身潛藏的黑暗幻想元素。
影片時不時來個低齡笑話,吃個雞肉來個搞個被燙的笑料,笑點夠逗樂孩子不夠逗樂大人,純屬刻意讨好低齡觀眾。
電影宣傳勇于面對現實生活并且保持創造力,創意很好,但我一個中年大叔在電影裏實在沒看出來。
看到最後,影片似乎只是走馬觀花的把紅石挖礦工具箱末影人等統統過一遍,末世危機的壓迫感被消解殆盡,主角團我只記得兩個大明星。
更要命的是,片中其實花了不小筆墨講述小男孩亨利和 娜塔莉的心路歷程,但這些情節并沒有亮眼的地方,還拖慢了電影的節奏,你出鑽石劍也不行啊。
其次,電影雖然拼命還原遊戲元素,但其實并沒拍出 " 創造即自由 " 的遊戲精神。
看完全片,觀眾看的不過是一個遊戲的衍生電影,一部好萊塢流水線式大片,可整個冒險過程換個其他背景也能説得通,很多資深玩家們心中期待的是遊戲裏 " 常規 " 走向:在方塊世界生存,提升自己,擊殺末影龍。
然而電影過于遷就好萊塢合家歡劇情,對于在方塊世界裏的生存冒險只是一帶而過,孩子們是滿意的,可别忘了還有大量觀眾是玩着《我的世界》長大的 90 後觀眾。
他們可不是電影裏一句 " 只要你夠勇敢,你就能把現實世界變成你的世界 " 就打發了。
電影第三個争議點還是劇情的老套。
對于希望看到 " 無腦好笑特效片 " 的低齡觀眾來説,本片的特效和場面都能夠達到預期;
但對于希望看到呈現遊戲本質和更完整故事的觀眾來説,本片的故事情節顯然是标準的好萊塢老套路,實在缺乏新意。
整個劇本對 " 創造力 " 的主題挖掘都流于表面。從四人被帶入主世界,到在遊戲台打造工具,最後對抗反派,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闖關模式,任何遊戲改編都可以套上這個故事模版。
因此,現在我們内地的觀眾早已對《我的世界大電影》這樣的遊戲改編電影降低了期待,都覺得只要能看個熱鬧就好。
但一個只重視特效和場面,過度遷就低齡觀眾的遊戲 IP,注定只能收割一波情懷。
《我的世界大電影》,終究只是讓《我的世界》變小。
三、好萊塢電影,正在失去往日的世界?
講到這裏,我們又回到了 " 好萊塢電影是不是不行了 " 這個老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和影片豆瓣評分 5.9 一樣,影片的北美口碑也不咋地,CinemaScore 調查顯示,購票觀眾給《我的世界》評價為 B+,跟上個月的《白雪公主》同等,不算理想。影片爛番茄開分也只有 51%。
但本片卻動員了大批年輕觀眾入場,還吸引了年長群體。也就是説,北美觀眾對電影極其買單。北美影評人認為的只有遊戲迷才會買單,似乎也并非事實,路人觀眾也買票了,票房才能創造歷史。
可中國觀眾就沒那麼容易買單了,根本原因,或許不是電影的問題,而是中國觀眾正在對好萊塢模式免疫。
自 20 世紀 90 年代打開内地市場以來,好萊塢一度在内地培養了固定的觀眾群,使中國成為好萊塢大片的第 2 大票倉。
如果《我的世界大電影》放在十年前上映,就算内地遊戲粉還沒那麼多,票房與現在也絕不可同日而語。
但進入 2010 年之後,随着好萊塢電影創意的斷崖式下跌,好萊塢制作也更加流水線化。
特别是超級英雄電影的推出,在全球收割大量票房的同時,更加壓縮了好萊塢其他類型和題材的生存空間。
如今的好萊塢,幾乎沒有原創電影的用武之地,除了超英電影,就是《速度與激情》、《碟中諜》這樣的老牌系列。
《侏羅紀公園》系列拍完又拍,寡姐主演的新版又要推出了。
剩下的,就是遊戲 IP。
當好萊塢創意枯竭,就只有把這些 IP" 金礦 " 一挖再挖,直到榨幹最後一滴剩餘價值。
而當中國電影特效水平一日千裏,已經高度接近好萊塢制作水平,新一代觀眾自然也就越來越對好萊塢大片不感冒。
今年以來的内地票房前十,僅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美國隊長 4》,之前上映的《白雪公主》票房至今不到 1000 萬。
好萊塢電影在内地确實 " 不靈了 "。
所以即使《我的世界大電影》選角正常,特效也确實花了功夫,可最多也只能打動一些帶孩子去看的家庭觀眾,卻無法再像當年那樣掀起觀影熱潮了。
四、中國市場,可能不再是好萊塢的世界了
對于我這樣的 80 後《我的世界》老粉來説,影片還是很值得一看,其還原場面和遊戲梗都令人滿意。
但如果是沒有太多情懷的觀眾,《我的世界大電影》只是又一部流水線作業的好萊塢電影,是适合打發時間還是适合睡覺,完全取決于你玩沒玩過遊戲。
從《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開始,好萊塢似乎找到了開發這類大遊戲 ip 的新套路,即低齡化、高預算、高還原度。
最後精彩的不是電影,而是遊戲本身的魅力。
但只要遊戲迷帶動大眾走進影院,票房就穩赢。
電影的主題确實動人,即我們都是遊戲裏的 " 史蒂夫 ",哪怕經歷着殘酷的現實,但只要足夠勇敢,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主世界。
可是很遺憾,電影并不足以讓我相信這些,遊戲才行。
遊戲迷還是會忍不住被人物和台詞戳中,尤其那句 " 只要敢于創造,哪裏都是主世界 "。但每個被現實拷打過的成年人都懂得,這個現實世界并不是 " 我的世界 "。
而如今的中國市場,恐怕也不再是好萊塢自由創造票房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