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又一個中國國粹,被韓國人拍火了,歡迎閲讀。
最近有部重磅新劇。
是韓國下半年最受期待的劇集榜第二名(第一是《鱿魚遊戲 2》)。
播出後,收視率也一路飙升。
主演金泰梨,韓國 90 花 top。
八年前,在樸贊郁的《小姐》裏一脱成名。
高起點之後,後坐力也不弱。
《陽光先生》飙上九分。
《二十五,二十一》和《惡鬼》也頗有話題度。
這部新作同樣備受關注。
全女陣容,匯集一眾當紅小花和演技派影後。
題材再次聚焦韓國傳統藝術文化。
然而,這次也陷入了抄襲争議。
有觀眾吐槽,這部劇簡直是中日韓戲劇元素大雜燴。
從内娛挖到日娛,從梅蘭芳抄到日本寶冢。
難道韓國又抄出一個爆款?
來吧,審判開始——
《正年》
정년이
這部劇改編自大熱的同名漫畫。
故事也屬于熱血少年漫的走向。
講的是天才聲樂少女正年(金泰梨 飾)機緣巧合下領略到女性國劇的魅力。
随即立誓,要成為國劇演員出人頭地。
之所以收視率飙升,首先因為全女陣容。
女演員們花團錦簇,各有特色。
金泰梨的少年氣;
鄭恩彩(《安娜》)的中性美。
辛睿恩(《黑暗榮耀》少年妍珍)的傲嬌風。
個個都很養眼。
中年組又有文素利、羅美蘭兩位影後加持。
顏值、演技雙賽道配置滿格。
其次,是劇中女性國劇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這是一種全員女性表演者的韓國戲劇。
劇目裏的「王子」「仆從」這類男性角色也都由女性扮演。
唱腔似説似唱,搭配舞蹈與表演進行劇情演繹。
單説概念可能有點陌生,但在咱這并不少見。
近的,有去年爆火的越劇演員陳麗君。
她在越劇《新龍門客棧》裏反串出演東廠太監。
動作利落,眼神到位,互動性張力拉滿。
讓網友高呼「老公不是一種性别,而是一種感覺。」
陳麗君的師父茅威濤,與何賽飛搭檔出演電影《五女拜壽》。
豆瓣評分 9.1,印證着「越劇第一女小生」的魅力。
早一些,也有邵氏出品的大量黃梅調戲曲電影。
捧紅了林黛、凌波、樂蒂等諸多女明星,在當時的電影圈遠比男明星更有号召力。
當然,一定少不了家喻户曉的經典之作《新白娘子傳奇》。
葉童反串的許仙,已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最經典的角色之一。
劇情裏夾雜的唱段,直到今天也叫人難以忘懷。
日本也有相似的藝術形式。
女王天海佑希曾是日本寶冢歌劇團 TOP 男役,紅極一時。
簡單一個動作,風靡萬千少女。
既然這種表演形式并不稀奇,《正年》的抄襲質疑從何而來。
主要因為大眾眼中,韓國相似的戲劇形式幾乎空白。
劇中的女性國劇團,則讓觀眾感到似曾相識。
一看劇團名字,是「梅蘭」。
再看其中唱段,又是三國又是中國神話。
選拔形式和演出效果,也有寶冢氣息。
對「男役」女演員的狂熱追逐,幾乎直接復刻。
觀眾很難不跟着聯想,這些相似之處都從何而來。
抄襲質疑聲也就因此而起。
香玉看了幾集,演員們确實美如畫。
但韓國國劇表演,對于不少中國觀眾來説,可能有點接受無能。
好奇的讀者可以去聽聽看。
也有人懷疑,這種藝術形式是不是韓國杜撰的。
雖然《正年》的故事是完全虛構的,但「女性國劇」并非憑空捏造。
這是由朝鮮「盤索裏」説唱音樂發展成的「唱劇」,後改稱「國樂」。
電影《桃李花歌》中,秀智就曾出演過朝鮮首位女盤索裏歌者陳彩仙,還表演了經典劇目《春香傳》唱段。
但因培訓形式傳統與性别歧視,女性表演者常常遭受虐待。
為了繼續表演,女演員們成立國樂同好會等相關組織,打造全女性的表演環境。
女性國劇由此逐漸發展起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更是風靡,這正是《正年》的故事背景。
開場有一段劇中劇式的旁白,就是由現實中的初代國劇女演員完成。
但,輝煌一閃而逝。
樸正熙上任後施行獨裁統治,表演被禁止,相關歷史記錄也沒留下多少。
誰知這犄角旮旯裏的一點素材,竟然被挖了出來。
不僅打造出爆款漫畫,又改編成劇集請來頂流小花出演。
金泰梨為了親自演唱劇目,練習盤索裏三年。
劇組的其他女演員,也同樣進行了表演學習。
好家夥,突然感覺這部劇的重點也不是啥女主熱血追夢了。
而是搞韓國傳統文化宣傳輸出。
題材不是噱頭,是野心。
所以,劇中也不惜筆墨,用戲中戲的形式呈現韓國國劇。
第三集裏,正年要參與學徒公演考試,内容也是盤索裏經典曲目《春香傳》。
創作者不僅借角色告訴觀眾,國劇表演的難點和看點是什麼。
還順帶讓其作為評審,驗收了正年的考試結果。
鏡頭對着演員,看其在故事與舞台上呈現的雙重表演。
完整拍出了曲目中最為經典的片段,帶着螢幕内外的觀眾沉浸體驗。
正年考入國劇院後的培訓,也讓觀眾一起參與。
像是與搭檔配合練習劍術對打。
考驗的不僅是動作與速度,還有加入表演後揮劍的走位、方向和情緒狀态。
讓人直觀意識到,國劇表演确實是一項考驗實力的嚴肅藝術形式。
就像觀眾評論説的那樣,即便只衝着演員,也在不知不覺間看完了表演。
這既是韓劇對内雄心勃勃的文藝復興,也是對外潛移默化的文化復出。
回過神來,不知道是該氣還是羨慕。
説起來,韓國傳統文化輸出的主要途徑就是影視作品。
在《正年》中,除國劇之外,還提及了另一項傳統文化項目——滑稽戲。
正年為了演好《春香傳》中「房子」一角,向街頭滑稽戲藝人學習如何用肢體動作逗笑觀眾,為表演增加趣味性和可看性。
這種藝術形式,多年前的爆款電影《王的男人》裏就已經出現過。
李準基飾演的街頭藝人孔吉,表演的就是此類喜劇舞蹈。
而關于盤索裏説唱藝人的電影,韓國拍過很多。
1993 年,林權澤拍攝的《西便制》就成了韓國現象級賣座片。
之後,他又拍攝了水墨畫題材的《醉畫仙》。
并且憑此拿到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
韓文的創造與起源,也被韓國人取材做成了愛情劇。
《撲通撲通 LOVE》裏,女高中生穿越到朝鮮時代見到了君王李裪。
在愛情帶來的靈感下,李裪開始創造區别于漢字的韓國文字。
還順便普及了韓國紙币上的人頭肖像畫是哪位君王。
正看談戀愛呢,奇怪的知識突然注入了我的腦子。
是他們的文化他們熱情創造,不是他們的也瘋狂收編。
《分手的決心》裏的《山海經》。
《破墓》裏的道家風俗。
以及,《茲山魚譜》裏對儒家文化的呈現與反思。
韓國影視似乎總能在犄角旮旯裏挖到别人忽略的素材。
就像全女戲劇這一文化素材,在中國的歷史中出現的更多。
比如清末,國劇中的「坤旦」角色風靡一時。
更有全女演員組成的「坤班」。
此外,戲劇界頂流「小百花」越劇團也是全女演員構成。
前文提及的茅威濤、陳麗君,還有知名女演員陶慧敏、何賽飛等美人都來自小百花。
只可惜,内娛影視無論是視角還是質量上,都遠遠帶不動我們悠久深遠的文化輸出。
有美貌有功底的女演員,也等不來《正年》這樣将傳統戲劇與當代藝術相結合的作品。
内娛是最懂浪費的。
所以眼看别人拍出了花,自己只有感嘆的份。
時機一次次錯過,不知道還要錯到啥時候。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