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20 世紀 30 年代皇家海軍與遠東:以有限的預算促進穩定、維護和平,歡迎閲讀。
1939 年 1 月 6 日,身上還帶着新油漆味道的伯明翰号巡洋艦攜兩艘單桅帆船福克斯通号和洛斯托夫特号離開香港,前往菲律賓馬尼拉,進行傳統外交關系建設訪問。這次訪問原本應該持續幾天,并進行多次外交交流。然而,1 月 10 日,伯明翰号的訪問活動被迫中斷,因為有消息稱英國商船聖文森特保羅号在海上被日本人扣押,并被護送至日本在中國青島的基地。伯明翰号和福克斯通号離開洛斯托夫特,奉命全速前往青島。皇家海軍軍艦于 1 月 29 日抵達,在港口與它們會面,由日本海軍足柄号率領的一支日本 8 英寸重型巡洋艦艦隊會合。
經過一段緊張的外交談判卻毫無進展,伯明翰号船長埃裏克 · 布林德決定強行解決問題,并宣布英國船只将于次日 08:00 離開。當晚,日本人試圖登上聖文森特 · 德保羅号,但遭到皇家海軍的外交抵制。皇家海軍早先已在船上駐扎,以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第二天早上,所有船只都盡早預熱引擎并做好準備;福克斯通号列隊,在前面,伯明翰号護衞後面。
在航行途中,伯明翰号和足柄号艦隊的火炮都瞄準對方,随時準備開火。在這種情況下,這一事件得以和平結束,證明了皇家海軍在遠東地區動員的遺產、人員和艦船力量。同樣重要的是,英國船員有信心在如此強大的 " 敵人 " 力量面前堅守陣地。然而,青島事件的官方報道卻沒有提到這一點,而是語氣非常慎重:
伯明翰号被命令前往青島調查并釋放該船。日本海軍否認對逮捕該船負有責任,青島海關關長表示他不想扣留該船。鑑于這些否認,布林德船長宣布他打算于 1 月 30 日 08:00 将該船與伯明翰号一起駛往上海,他在 29/30 日晚間安排了一名武裝警衞在船上守衞,以防止對該船進行進一步幹擾。
這是一次非常緊張的事件,盡管中國駐地總司令珀西 · 諾布爾上将似乎在其官方報告中淡化了此事,以便為英國政府留出回旋餘地。他如此描述這一事件,沒有其他解釋,因為伯明翰号面對的是三艘日本巡洋艦。如上所述,當英國一小群艦艇駛出港口時,所有四艘巡洋艦都處于戰鬥狀态,它們的火炮相互跟蹤。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一個不想發動一場尚未準備好的戰争的政府來説,盡可能多地創造外交空間是必要的。如果威懾不起作用,如果皇家海軍不能利用能力和聲譽的結合來成功解決問題,毫無疑問戰争就會發生。
如果英國屈服于日本的壓力,那麼其弱點就會暴露無遺,很可能導致英國更早地采取更具侵略性的道路,但如果布林德誤判了日本的決心,戰争就會更快爆發。這場戰争之所以得以避免,是因為皇家海軍早在二戰開始前就已在該地區采取了威懾傳統,以保護其利益。這種威懾傳統直到 1968 年決定性的蘇伊士運河以東案判決後才有所減弱。
經濟挑戰
到了 1930 年代,英國接連遭遇經濟危機。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背負了巨額債務。其次,盡管英國在 1925 年恢復了金本位,但這并沒有改善經濟不穩定狀況,大蕭條開始後,經濟形勢愈發惡化。因此,英國的财政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但退出世界舞台并不是一個選擇。放棄英國的卓越影響力地位、抛棄自治領、帝國和屬地也不是一個選擇。
首先,影響力的喪失将嚴重影響英國影響全
首先,影響力的喪失将嚴重影響英國影響全球體系的能力。其次,具體到帝國,幾個世紀以來建立起來的更廣泛的關系體系對英國的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第三,退出世界将被視為破壞紐帶和無視誓言。事實上,對于英國這樣一個有着不成文憲法傳統、其法律大部分基于普通法先例的國家來説,這種行為不會被輕易考慮,除非别無選擇。這種自我診斷的傾向部分導致了英國傳統上回避和平時期的聯盟。為了在不流血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不付出流血代價來維護這一切,英國同意了一系列限制其發展海軍力量的海軍條約。
不幸的是,這些條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它加強了财政部限制開支的權力。财政部聲稱,當他們與所有其他大國達成協定時,它不需要這樣做。更糟糕的是,它使皇家海軍無法像過去那樣僅僅通過建造來超越對手,因為不僅總噸位受到限制,而且單個噸位、軍備以及最成問題的替換年限也受到限制。後者成問題,因為可以説皇家海軍使用艦船的次數比其他任何海軍都要多。畢竟,皇家海軍必須确保進入世界所有海洋以保障英國的貿易和安全,而其最接近的競争對手美國和日本只需分别确保進入兩個海洋和一個海洋即可。盡管如此,皇家海軍還是設法将戰争控制在近十年之内。 1939 年 1 月,皇家海軍甚至成功阻止并守住了英國防線,當時英國艦隊在青島被大量日本艦船擊潰。這是怎麼可能的?皇家海軍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皇家海軍發揮其優勢
皇家海軍利用其擁有的艦艇、人員和戰略基地确保有足夠的存在來削弱任何對弱點的感知。例如,到 1939 年 9 月,即使歐洲的緊張局勢加劇,仍然有三艘郡級重型巡洋艦(HMS Kent、HMS Cornwall 和 HMS Dorsetshire)與伯明翰号一起被分配到中國站的第 5 巡洋艦中隊。印度洋的東印度群島站有第 4 巡洋艦中隊,由伯明翰号的三艘姊妹艦組成;HMS Gloucester、HMS Liverpool 和 HMS Manchester。這些部隊經常互相支援,事實上,作戰計劃就是圍繞它們的聯合而設計的。作為艦艇,它們代表了皇家海軍輕型巡洋艦中最新、最強大的,也是其重型巡洋艦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治領海軍力量在亞太地區的存在進一步加
自治領海軍力量在亞太地區的存在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局勢。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由重型巡洋艦 HMAS Canberra 和 HMAS Australia 以及輕型巡洋艦 HMAS Sydney、HMAS Hobart 和 HMAS Adelaide 組成,而皇家海軍的新西蘭分部可以部署 HMS Leander 和 HMS Achilles。除非需要改裝,否則這支聯合部隊總是保持移動,這樣美國、日本或該地區的任何其他歐洲列強都無法确定他們下一步會在哪裏出現。然而,如果沒有像布林德這樣的人選來領導這些艦船,這些艦船就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英國皇家海軍很早就養成了向遠東派遣優秀或外交官的習慣。諾布爾就是後者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了美國海軍代表團。在諾布爾之前,雷金納德 · 蒂爾威特和弗雷德裏克 · 德賴爾等人也都非常優秀。這些指揮官肩負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所有他們遇到的人心中牢固樹立英國人的誠意和信念,他們會盡一切必要努力确保在任何情況下正确的一方都能獲勝。" 正确的一方 " 是指與英國利益最密切一致的一方。問題在于,随着日本在滿洲以及更廣泛的中國采取的行動,那些擔任這一職務的人也被賦予了制止此類行動的責任,而沒有必要增加力量來做更多的事情,只能試圖影響他們。
英國皇家海軍用來制衡日本的一個關鍵方法是建立戰略基地。香港很棒,但新加坡是關鍵:然而,像青島這樣的當地基地經常被用來擴大影響力,直到日本的大量存在使它變得不适合居住。一個明智的指揮官可以讓幾艘船看起來像一支艦隊,只要他們保持這支部隊的移動,在一個地區停留足夠長的時間,讓它們被發現,然後再前往途中的下一個港口,然後再重復。這就是海軍上将們所做的,他們經常與附屬的航空母艦合作,如 HMS Hermes 或 HMS Eagle,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空中巡邏的效果。這是一場煙霧彈遊戲,這種遊戲一直很成功,直到歐洲戰争的壓力迫使英國人大量掏空中國和印度的基地,以至于即使是象征性的主力艦部署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概括
威懾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威懾力度太弱或太強,戰争還是會随之而來。然而,如果威懾力度正确,外交就有機會發揮作用。這意味着榮耀将歸于外交官,而軍隊的作用可能會被遺忘,但很少有軍人會對這樣的做法感到不高興。青島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它是一個被遺忘的轉捩點,因為它避免了某些事情。可以説,皇家海軍在中國駐地的歷史充斥着這樣的事件,但實際上,很少有像 1939 年 1 月青島事件那樣充滿引發衝突的潛力。英國顯然已經将注意力集中在歐洲的事件上,而将目光從世界其他地方轉移開,日本人知道英國軍隊無法很好地增援遠東,更不用説部署兵力了。這種弱點,加上日本人的尚武精神,是引發更糟糕事情的所有因素。
在青島,英國人明顯願意使用武力,而日本人的反應速度、力量和決心遏制了日本人。這迫使他們思考而不是反應,這給了英國人時間撤出聖文森特保羅号,從炸藥上取下了引信。不幸的是,這并沒有解決更廣泛的問題,因為英國沒有時間進行外交,因為英國仍然專注于歐洲,所以情況并沒有自行解決。不久,英國在遠東的威懾政策将被日本人調用。遠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漫長而昂貴的戰争,即使它赢得了勝利,但香港和新加坡等重要的帝國前哨基地也淪陷了。皇家海軍的和平執行者、以伯明翰為代表的巡洋艦曾經統治過海洋,而戰争的戰車、戰列艦威爾士親王号和反擊号卻被擊沉。然而,威懾阻止了事态的惡化,通過延緩衝突,英國人争取到了時間,艦船得以進一步建造,而這些艦船最終在随後的全球戰争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本文作者亞歷山大 · 克拉克博士是一位海軍歷史學家,擁有倫敦國王學院戰争研究博士學位。他的主要研究重點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研究内容涉及采購、大戰略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