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一個“雜牌”步兵師,有90多萬發子彈,這個備彈量怎麼樣?,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我們聊抗戰時期西北軍的戰鬥力,尤其是西北軍在台兒莊戰役中的表現時,通常會強調其白刃作戰的能力,而比較忽視其裝備及火力戰的情況如何。
但在當年參戰的西北軍官兵的回憶文章中,卻有大段通過槍炮火力戰殲敵的片段。
比如時任第 2 集團軍總部參議的孟企三在 " 台兒莊的巷戰 " 一文中便提到:
敵見我軍轉守為攻,即令大量坦克車轟擊台兒莊城牆,城磚倒塌成坡,将越牆而過。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适第五戰區配屬孫部(即孫連仲第 2 集團軍)之戰車防御炮連趕到,即令其參戰。
一晝夜中,擊毀、擊傷敵坦克車十幾輛,後棄于陣地上者,計十二輛。
以這段信息可見,當時西北軍部隊配屬有戰防炮連,故而令日寇投入的坦克部隊,出現較為重大的損失。
再如,時任第 2 集團軍第 31 師副師長的屈伸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二十四日晚,戰區即派炮兵第 7 團團長張廣厚率炮兵一營前來協助本師作戰,張團長到師部報到接受任務時,我詢問了該營火炮彈藥情況。知道該營僅有沈陽造仿克虜伯七五野炮 10 門,各炮附炮彈僅數十發。
三月二十六日,戰區派來新式機械化野戰重炮兵一連(二門),在宿羊山車站東北占領陣地,該連系德國卜福斯十五生的榴彈炮。
台兒莊炮兵戰經十餘日交戰,當時觀察我炮彈着處,打得劉家湖的敵炮兵運輸汽車隊塵土飛揚,人仰馬翻。
由此可見,西北軍據守台兒莊也有榴彈重炮兵和野炮兵的加強,但是咱們的炮數量不多,炮彈也不多,炮火只能提供必要、有限的支援,關鍵還是要看步兵部隊的戰鬥。
第 2 集團軍當時轄第 27 師、第 30 師、第 31 師以及獨立第 44 旅,全軍兵力為 24000 人,戰鬥兵員約 20000 人。
在台兒莊大戰中,上述各師旅均付出了極大犧牲,那麼其武器、彈藥狀況如何呢?
通過戰前統計的實力數,我們知曉上述三師一旅中,裝備及彈藥情況最好的是第 27 師,這個師有各類子彈超過 90 萬發。
這一信息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過介紹,不過部分讀者對 90 萬發子彈的概念認識不清楚,所以我們有必要結合當時的情況,再梳理一番。
首先,這 90 多萬發子彈的具體情況是:步槍彈 366441 發、輕機槍彈 192625 發、重機槍彈 286060 發、手槍彈 61759 發。
有一位網友可能數學不太好,認為一個師萬把人,平均每人才不到 10 發彈。
實際上當時第 27 師的戰鬥士兵是 6916 人,全師子彈數為 906885 發,平均每名戰鬥兵可得子彈 131 發。
大家可能現在玩兒射擊類遊戲比較多,遊戲中的一百多發子彈算不得什麼,得之用之都不費力。但就當時我國抗戰時期的狀況而言,平均每名戰士能有 130 多發子彈可用,這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了。
談這一點,當然不是説這 130 多發子彈夠用,而是説在當時我國軍隊的實際配備中,能讓每個戰鬥員有如此彈藥,已經十分難得。
當然,在實際作戰中彈藥不是平均分發到每名戰鬥兵手裏使用,而是要具體分裝備的。
結合當時第 27 師的實際配備,平均每支步槍可得 122 發彈、每挺輕機槍可得 710 發彈、每挺重機槍可得 4614 發彈、每支手槍可得 235 發彈。
當然這些彈藥也不會一口氣全發下去,步槍兵、機槍兵手裏實際拿到的彈藥會更少。
在實際戰鬥中,一線兵力消耗彈藥後,然後再利用本部儲備的彈藥進行補充;同時向上級、後方申領彈藥。
台兒莊大戰時,李宗仁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其對各部的彈藥需求沒有門户之見,所以孫連仲西北軍實際能夠得到彈藥補充,
另外在台兒莊内,還有沈鴻烈海軍陸戰隊的一個軍火庫,大戰之時守庫官兵也積極參戰,軍火庫内的彈藥也極大地支持了西北軍部隊的作戰。
綜合上述因素,孫連仲部在台兒莊作戰中,其實是不怎麼缺少槍彈、迫擊炮彈藥的,大致每個師在戰鬥中消耗量是原擁有量的 2 倍左右。這樣的消耗量雖然不及中央軍嫡系,但比一般的中央軍和絕大多數雜牌軍都要好很多了。
尤其是西北軍習慣近距離作戰,其老兵骨幹和之前作戰傷愈歸隊的老兵比例不少,有比較豐富的打鬼子經驗。
這樣在近距離作戰中,西北軍的輕重機槍以及 " 手槍隊 " 的自動火力往往是比較猛的,射殺了大量的日寇。
比如著名的台兒莊敢死隊,便是第 27 師第 158 團第 7 連組成的,連長王範堂在回憶文章中便提到:
我七連奉命在陣地前沿進行阻擊,友鄰部隊用重機槍從兩側組織火力交叉網,再配備我連輕機槍,加強陣前火力封鎖……建議盡快集中莊内迫擊炮,每炮連續打 30 發炮彈,強轟敵軍,摧毀敵人坑道,再組織輕重機槍,進行有目标的掃射。
守備總指揮王冠五接受了我的請求(指 57 名敢死隊突襲之事),并拟定黃昏前,再次集中迫擊炮火力轟擊敵陣,繼以輕重機槍掃射;我連在炮擊開始時出西門,在牆外集結。待炮火停止後,沿牆向北跑步進入預定位置,待機槍停止掃射,分數路由莊外越牆插入敵側。
由王連長所述,我們不難看到迫擊炮、機槍火力的重要性;同時也可體會下真正的作戰到底該是如何步驟,而不是一些影視劇中那樣亂搞。
比如在作戰中是十分講究協同和作戰時間的,當時我方守軍的重炮火力弱,那就趁着黃昏行動,在夜戰中減輕敵方重火力的威脅。而守軍的迫擊炮火力還不錯,那就用迫擊炮轟擊,掩護突擊小隊行動。
另外機槍火力也是如此,機槍并非是亂掃,而是有交叉掃射,以火力殺傷敵人,另外機槍在掩護突擊隊作戰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試想如果第 27 師沒有比較充沛的彈藥,當時的仗無疑會是更難打的。
然後我們回到标題中的問題來,一個雜牌師有 90 萬發彈當時算什麼水準?
首先,第 27 師是雜牌軍的師不假,畢竟純正西北軍嘛!但這個師偏偏是個調整師,它本來的裝備和配置是不錯的。
在 1936 年時,裝備基本到齊的第 27 師總計有 72 挺重機槍、324 挺輕機槍、24 門 82 毫米迫擊炮、4000 支漢陽造。這些裝備都是新槍,而且在全師建制内統一了型号和口徑。
雖然第 27 師在河北和山西作戰時戰損不小,但鑑于西北軍保存武器的傳統,大部分裝備都成功回收。因此在台兒莊戰役時,第 27 師還是能夠保持基本裝備配置的。
當時全師有步槍約 3000 支、手槍 263 支、輕機槍 271 挺、重機槍 62 挺、迫擊炮 22 門,步槍滿編 75%、輕機槍滿編 84%、重機槍滿編 86%、迫擊炮滿編 92%。
然後在第五戰區作戰時,李宗仁對于該部的補給又大開綠燈,再加上莊内海軍陸戰隊軍火庫的因素,所以保證了該部槍彈火力的發揮。
當然了,在日寇有重火力以及大量飛機、坦克參戰的背景下,台兒莊守軍付出的代價依舊是巨大的。
其中第 31 師的折損最大,而裝備最好的第 27 師其實傷亡也不小,總計超過了 4000 人,基本上折損了全師三分之二的戰鬥員。可以説幾乎打得全師沒有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隊,可見勝利的代價也是不小的。
如果是真正的雜牌軍,槍彈發放又不及時會怎樣呢?
一個雜牌師有二三十萬發彈藥的情況在當時并不罕見,而且後續能否得到充足供應也不好説。這實際上就會嚴重限制其戰鬥力的發揮,甚至到抗戰中後期,彈藥補給掌握在老蔣嫡系手裏,給誰彈藥不給誰彈藥,具體又給多少,更是嚴重控制了各部戰力的發揮。
這時候有些雜牌軍的表現遠不如抗戰之初,其實就有彈藥被卡的深層次因素了。
現在有些網友談當時的戰争,經常只談大的框架,而不去關注細節。
在戰争中,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裝備水平、滿員程度、兵員素質、給養狀況、衞勤水平、指揮能力、組織程度、戰鬥意志等等。
能夠在上述幾項中,盡可能做到比較好,那麼這樣的部隊一般來説戰鬥力就不會差。
當然,在這些影響戰鬥力的因素中,既有物質方面的因素,也有 " 人 " 方面的因素。相對來説,物質方面可以量化,所以聊武器裝備這塊,就相對比較容易些了。
而在談武器的時候,不少讀者往往會忽視彈藥狀況,但在實際作戰中,彈藥的多寡,實際是非常關鍵的。光有槍炮,只是一個層面,如何讓這些槍炮發揮出持續的戰鬥力,這才是要點。
所以我們從當時戰鬥中的一些武器裝備配置和彈藥消耗狀況分析,其實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