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果汁大王”套現4.3億解愁?,歡迎閲讀。
幾個月前,安德利集團債務逾期 " 自擺烏龍 ",讓投資者不免為 " 果汁大王 " 王安的财務狀況捏一把汗。
昨日,該集團與一致行動人突發公告,拟協定轉讓所持上市公司安德利 5.73% 股權,一次套現 4.29 億元。借此,将财務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套現 4.29 億元
" 果汁大王 " 王安,突然通過協定轉讓的方式,減持間接持有的上市公司安德利(605198.SH)股權,不知是否與幾個月前的債務逾期 " 烏龍事件 " 相關。
目前,安德利集團持有安德利 14.51% 股權,為控股股東,王安、王萌父女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去年 6 月 23 日,安德利集團因為資金需要,向霖安商貿借款 500 萬元并籤訂《借款協定》,借款期限至 2023 年 12 月 26 日。期間,安德利集團又陸續向霖安商貿借款 15498 萬元,借款合計 15998 萬元。
今年 1 月 3 日,雙方就上述借款一并重籤《借款合同》,約定安德利集團将所持上市公司 800 萬股質押給霖安商貿用于擔保,并于今年 1 月 4 日,在中登公司辦理完成質押手續。
根據合同,上述借款的期限 2023 年 6 月 26 日起至 2024 年 7 月 4 日止,本息分 6 次還清。
第一筆 3000 萬元的還款,應于今年 2 月 6 日前償還,但安德利集團未能按期支付,霖安商貿就此提起訴訟。
3 月 19 日,法院經審理後作出民事調解,但安德利集團仍未按期履行還款義務。于是,霖安商貿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4 月 8 日,法院下發了執行通知書。
收到通知書後,安德利集團積極籌集資金,并于 4 月 12 日,向霖安商貿償還了全部借款和利息。但同日,中登公司已協助法院,将 400.59 萬股司法劃扣到霖安商貿證券賬户。
4 月 16 日,相關消息披露,市場驚出一身冷汗,當天,上市公司安德利股票跌停。
該事件以霖安商貿同意在一定期限内,采取合理可行的方式,将相關股票無償劃回而了結。
安德利集團創立于 1996 年,注冊資本 4 億元,由王安和楊玉華(王安姐姐子女)分别持股 90% 和 10%。據官網介紹,集團擁有綠色食品、康養旅遊、生物能源三大產業板塊,固定資產 69 億元。
作為一家大型企業集團,向一個注冊資本只有 50 萬元的小微企業借入過億資金,而且,很快發生了違約,還鬧出如此大的響動。讓投資者不免懷疑,安德利集團是不是遇到了啥困難?
疑慮尚未完全消解。昨日,安德利披露公告,控股股東安德利集團及一致行動人,以及霖安商貿,拟通過協定方式,将所持上市公司合計 2000 萬股,轉讓給自然人曲浩。轉讓價格 21.47 元 / 股,價款合計 4.29 億元。交易完成後,曲浩将成為持有安德利 5.73% 股權的股東。
綜合各類公開信息,曲浩或為當地一家建築企業的老板。
增收不增利
王安的家鄉山東煙台,是中國的蘋果主產區之一。
上世紀 90 年代,果難賣、價賤傷農的事件頻發。當時,還在縣水產公司當銷售員的王安,聽朋友提到,在歐美發達國家,蘋果汁非常受歡迎,于是,萌生了下海創業的想法。
説幹就幹,1997 年,他從廣州購入一條生產線,很快生產出了第一批濃縮蘋果汁。在當年的廣交會上,公司收獲了多個海外大訂單。
優質、充足的原材料供應,相對低的生產成本,安德利的濃縮蘋果汁很快打開了國際市場。
然而,好景不長,嚴冬突降。
1999 年,美國商務部立案,拟對中國濃縮果汁征收 91.4% 的反傾銷税。如此高額的關税一旦成立,就意味着中國的濃縮蘋果汁對美國的出口将遭全面封殺。
安德利沒有坐以待斃,主動聯合國内 11 家果汁加工企業奮力應對,代表中國企業應訴,打赢了這場 " 洋官司 "。應訴中國企業平均税率下降為 14.88%,安德利也是唯一獲得零關税的公司。
經過數十年發展,安德利終成濃縮果汁行業的龍頭企業,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卡夫等國際知名食品飲料巨頭建立了合作關系,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公司外銷占比超過 60%。
2003 年,安德利果汁(02218.HK)在港股上市,2020 年在上交所挂牌,成為國内第一家 "A+H" 雙上市飲料企業。
目前,公司已在全國 7 個省建立了 10 個工廠。随着產能的擴張,公司業績總體實現了穩步增長。
尤其是近幾年,國内兩家主要濃縮果汁企業遭遇經營困難,產能和產量明顯下降," 四大家 " 格局被打破,安德利獲得了更大的產能擴張和整合的機會。
即便 2023 年,公司在營業收入同比下滑 17.77% 的情況下,得益于銷售價格的提升和海運費用的降低,也實現了歸母淨利潤大漲 31.47% 的飄紅業績。
然而,今年的情況驟然發生轉變。
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53.28% 至 10.25 億元,但同期歸母淨利潤卻下降 7.68% 至 1.98 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這是因為濃縮果汁 " 季節性生產 " 的行業特性,造成的每年生產和銷售不完全匹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