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城中之城》:金錢的武林,現實的回響,歡迎閲讀。
作者 | 謝明宏
編輯 | 李春晖
盡管金融是近二十年來時髦值最高的行業,但理解它和表現它都異常困難。金融是理财炒股 P2P 嗎?是投資并購 IPO 嗎?抑或是陸家嘴的燈火璀璨、金融街的厚重森嚴?都是,也都不全是。
因此,當看到愛奇藝新劇《城中之城》一上來便是年輕櫃員盼轉崗,硬糖君想:銀行職業劇,班味兒十足。但緊接着,資本做局、高層暴死、各懷心思的葬禮四人、酷似前妻的神秘女子……當年輕人還在兢兢業業渴望入局時,上一輩早已身處驚心動魄的金融局中。
要説起來,以銀行作為金融劇切入視角是十分罕見的。因為這似乎是這個時髦行業裏最不時髦的、也相對隐蔽的那部分。一個股神或者一個投資人 , 就像高來高去的俠客,他們的故事是江湖傳奇。而《城中之城》卻試圖講述一個名門正派是怎樣運作的,它在如何影響整個武林的格局。以及,裏面那些并無奇遇的幫眾和兢兢業業了多年的副幫主,會被時代命運和個人意志推向何處。
新聞裏的金融事件總是充滿斷點的,即便我們腦洞再大,也很難将那些專業與人性交織的情節補充完整。它們将永遠湮沒在歷史的長河,只被一兩個當事人知曉。這有點像硬糖君現在追《城中之城》的心情,好在劇集一定會給出最終的解釋。而我迫不及待想獲得兩個解答:一是金融運行的規律,二是人性運行的規律。但或許即便在劇中,後者也永遠徘徊在黑白之間,充滿偶然。
硬糖君理解的 " 城中之城 ",第一層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城市,是青年人的升職加薪、愛情友情,中年人的養家出軌、中年危機;這又是我們未知的那個城市,或者説城市的運行法則,金融為百業之首,是什麼在暗河中支配一切?
學點金融 " 語言 "
《城中之城》的語言藝術,是用最簡單的語言點明人物的身份立場。力透紙背,讓人物形象入木三分。初看沒覺得有啥,細品令人拍案叫絕。看似不經意的戲談,實際都和後續事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如果硬糖君説一個銀行行長拍板了一個項目,但是這個項目違反了銀監會規定,你肯定搖頭。但如果我説這個項目是投資新興領網域,不僅扶植了國内企業還使得我國在這個行業坐上龍頭地位,順便還給銀行賺了錢,是不是感覺規定也可以有一定的闡釋空間?戴行曾告訴趙輝:" 創新不就是比監管多走了半步嘛。" 一下讓近十年那些重大金融事件和人物如走馬燈般在硬糖君腦海閃過。果然,做金融,必修課是語言藝術,得分點是揣摩藝術。
相較于官場戲的很有 " 盼頭 ",金融局的語帶機鋒更有一種别樣的陰陽怪氣。就是對方明明在回答你的問題,你卻感覺他罵很大聲。
" 城中四佬 " 葬禮後聚會,謝致遠話裏話外都在暗示可以幫趙輝 " 卡上這個空 ",言下之意是幾個兄弟使使勁,運運關系把老趙往上拱。蘇見仁見風使舵," 我沒有意見,都是老同學 ",其實趙輝上去了他得益最大最直接。苗徹是搞審計的,平等地懷疑每一個兄弟袖子幹不幹淨,潑了冷水," 其實這個位置未必好做 "。老趙當然不樂意了,直言 " 我都是靠本事吃飯 ",對謝致遠的提議明确拒絕。
謝致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説要把當天葬禮上長得像老趙亡妻的女人介紹給他認識。老趙直接 " 不想,不用 "。謝致遠見老趙油鹽不進,也不彎彎繞了直接説真實目的搞了幾個信托產品,趙輝嗦一口黃泥螺也不客氣了," 别介,你總是想越界,這種事别找我。"
三杯兩盞淡酒,《城中之城》便把人物的身份和立場交代清楚。老趙席間吟的詩也很有餘韻,"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這是漢代一首佚名詩,主打一個鞭撻權貴 " 莫挨老子 " 的潔身自好。
與語言藝術搭配的,是《城中之城》的叙事懸念。劇集在大框架的宏大叙事之下,還有單元事件的謎題叙事。在嘉祥實業的危機中,戴行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誰是那家神秘信托?
在葬禮上出現的神秘女人,經過飯局上謝致遠的試探後,劇集才将他的 " 前妻的誘惑 " 和盤托出。原來,面對水潑不進針扎不透的趙輝,老謝選擇了攻心術。當酒醉的趙輝對錯把周琳當成亡妻時,那句 " 我們的孩子生病了 ",讓熒幕前的多少觀眾聽到了男人的心碎聲。
這些答案劇集并不直給,而是在适當時機予以暗示,這給了觀眾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間。可以説,劇集真正把金融玩出了懸疑感,但并不故弄玄虛。把氛圍玩出了厚重感,但并不流于造作。
将 " 人 " 放入 " 錢 " 裏觀察
《城中之城》的人性實驗,就是把形形色色的 " 人 " 放入花花綠綠的 " 錢 " 裏去觀察。面對誘惑,有人滑向了欲望的深淵。面對道德準則,有人頭頂懸着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更多的,是夾雜着黑與白的人性 " 灰色空間 "。這種暧昧的正邪刻畫,正是讓劇集真正突圍的高級 " 内核 "。
劇集的正邪界限是遊走的,但也正是這種浮動空間帶給了人物多義性的解讀。看了五集《城中之城》還不知道誰忠誰奸?這就對啦!須知非好即壞那是卡通片,金融遊戲的權力博弈完全可以目光慈祥然後殺人不見血。
趙輝的恩師戴行長,是一個頗具悲劇色彩的人物。初看是包括陶無忌在内的很多人的燈塔,寄托了很多期盼和理想之光。随着劇情進展,觀眾會懷疑他的廉潔度。後來真相大白後,又是一種時不我與的怅然和失落。戴行説做金融要 " 九正一邪 ",這是他的職業底線。硬糖君不禁想,如果當時嘉祥的股價早幾分鍾攀升,他是不是就能躲過命運的一劫了?
趙輝的難題則是 " 廉潔可辱 ",有時候過分追求清廉會成為被利用的軟肋。為了 " 滿足 " 他的廉,好友假造了一個機構和所謂的醫療減免計劃。女兒的高額治療費用和他奉公清白的職業追求發生了矛盾,面對好友求助和昔日兄弟設下的美人計,他将如何自處?蘇見仁怒怼趙輝的話,頗可耐人尋味。" 你要真想做到一塵不染,那你一輩子都是阿 Q,都要待在底層。"
同出一門的 " 城中四佬 " 之所以走上不同的道路,除了自身的理想追求不同,更有金融對人性的異化。苗徹成為鐵面無私的審計,趙輝大器早成卻在副行長位置盤桓多年,蘇見仁左右逢源是金融萬金油,謝致遠做信托業務遊走在監管邊緣。正如趙輝對謝致遠所説:" 我們逝去的不僅是青春,還有純真。" 這是上一代金融人經歷錢海沉浮之後的飄零和無奈。
" 錢 " 對新一代金融人的考驗則來得更為猛烈,是前途和生存的雙重壓迫。陶無忌和田曉慧信心滿滿踏入職場,卻發現原則一次次被試探。完不成存款任務,陶無忌領導透露可以跟大客户 " 買存款 "。經表姐推薦工作的田曉慧,被對方吩咐查姐夫行程,甚至暗示以公司财務信息做利益交換。
古人常説的防微杜漸,也許就是《城中之城》呈現的人物嬗變軌迹。趙輝同學四人,過去也曾是青澀的陶無忌,只不過在一個個的分岔路口走散了。銀行櫃台的開户送米面糧油,最終通向 43 層那血腥神秘的金融叢林。
現實主義,就是 " 他們演我 "
《城中之城》播出後能夠吸引如此多觀眾,甚至大面積地引發強烈共鳴,關鍵就在于主角們身上既有時代镌刻下的烙印,也有普通人的影子。
比如陶無忌,一個充滿智慧的職場小白茶,有過懷才不遇的失落,也有被賞識後的發奮。作為一張未被書寫的白紙,他的職業發展和個性塑造不僅吸引觀眾追劇,也讓打工人深深代入其中。不少金融從業者在社交媒體表示,看陶無忌上班就像看自己上班,劇情真實得讓人破防," 唯一的區别是我沒他機靈 "。
絕大多數人當不成陶無忌,也沒有程家元自帶領導老爹的原生系統,但并不影響他們在《城中之城》裏找到共情的部分。田曉慧在大雨中哭泣被老板喊上樓的一場戲,就因道盡年輕人努力未被看見的心酸成為一大出圈名場面,引來大批打工人分享同款委屈、痛陳現實的 " 毒打 "。
當然,《城中之城》在藝術創作和求真求實的平衡體現在方方面面。一來,它真正讓金融劇脱離數字遊戲、行業密碼完成了 " 落地 "。無忌給社區老人舉行投資講座、找企業經濟證據被追跳河、創業公司濫用信貸等情節,不僅與現實息息相關,更大有紀實新聞的真實感。最要緊的是,每個觀眾都能圍繞這些劇情、這些話題説上幾句。
再有除了職場,《城中之城》還滿足了觀眾對家庭、愛情、人際關系等多角度的需求,讓人更大程度地獲得價值共振和人文關懷。趙輝、蘇見仁、苗徹等中年人各有各的愁,合起來就是一出中年家庭實錄;陶無忌和田曉慧、蘇見仁和周琳等等,則讓人看到了不同年齡段的 " 愛情 ";還有尚未步入社會的學生,通過該劇學習到 " 打工經驗 ",自侃 " 強得很,就差找個班兒上 "。
我們希望通過故事來解釋世界,也希望故事能給我們以啓示。現實主義既要描繪現實,更要反哺現實,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在觀眾熟悉的現實況味上,增加一些具有未來性的預測和想象,替大家去趟一趟未過的河。正如《城中之城》,它既是觸手可及的身邊現實,又滿足了人們對金融猛獸的全部狂暴想象。
行業和觀眾總説 " 大劇 ",什麼算 " 大劇 ",為什麼我們如此需要大劇?不光是大制作、大卡司,更是大格局、大時代。尤其是關于當下的宏大叙事,它将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過濾現實的方式,乃至我們創造未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