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失落的縣中,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周悦 / 文 在中國,縣網域普通高中占據了全國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由于教育資源緊張,大部分縣市只能支撐一到兩所較好的中學發展,也就是 " 縣中 "。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縣鄉的孩子們只要考進縣中,就等于 " 一只腳邁進重點大學的大門 "。那時 ," 縣中現象 " 令人矚目,縣中甚至吸引了不少城裏的孩子就讀,可以説縣中是鄉村學子改變命運的主要通道。
然而,近些年來,縣中傑出人士生大量流失,清北率和本科率連年下滑,師資結構不合理,教育資源向省市集中的現象屢見不鮮。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華從 2018 年開始關注縣中教育,每年都會組織團隊去各地縣中調研,去過十幾個省、四十個縣、近百所中學,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匯聚成最新出版的《縣中:中國縣網域教育田野透視》一書。
在這本書裏,楊華認為縣中衰弱最直接的原因是超級中學的跨區網域 " 掐尖 "。實際上,超級中學除了掐尖、極端推行應試教育和巨量投入資源之外,并沒有其他超出縣中的先進經驗。但他們受益于當下的高考制度,仍被教育部門默許 " 掐尖 "。振興縣中必須先解決這一問題。
楊華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培養 " 人 ",而不是做題的機器。他發現經歷殘酷競争、在高考中 " 内卷 " 後的這一代人,正在變得更加迷茫、失落。
" 縣中不能沒有清北生 "
楊華從 2007 年開始做農村研究,最初關注的是縣鄉治理的問題。在田野調研的過程中,他經常要和當地的老師、校長打交道。在和他們的交談中,楊華發現大量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進入城市,這讓他意識到縣網域教育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 2018 年開始,楊華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去各地縣中調研。他們發現,中國縣中的變化是全面的、系統的,最顯著的風向标就是從縣中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數量斷崖式下降。
比如,湖北恩施某地的重點縣中過去能出十幾名清北生,但是近些年降到個位數,今年只有 1 名學生。這種變化難以逆轉。30 多所湖北省縣網域高中裏,僅有少數幾所縣中今年高考還能勉強依靠國家專項政策考出清北生。絕大部分縣中沒有清北生,重本率、本科率也在下滑。
陝西省的情況也非常相似,去年全省 76 個縣級地區,只有 10 個縣有清北生,共計 13 人,占全省清北錄取人數的比例 4.9%。西安市的清北錄取人數占全省的 87%。
在雲南某地級市,全市除開城區高中外,下面縣中高考特控上線率(特殊類型招生錄取控制線)普遍只有 2% — 7%。
楊華認為:" 縣中不能沒有清北生。在現行綜合教育評價體系下,清北生作為參照系對于縣網域教育的資源分配、體系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他進一步解釋清北生對教學的重要性,當一所學校有衝擊清北的傑出人士生,也會對優等生、中等生有良好的 " 傳幫帶 " 作用,形成正反饋的學習氛圍。縣網域家長看到每年有清北生也會信任當地縣中的教育水平。
反之,當縣中一兩年都沒有清北生,即便是在縣内有穩定工作的公務員與教師家庭,也會千方百計将子女送到市區、省内讀書。随之而來的結果是,優質生源從小學、中學階段就開始大量流失,縣網域以下的鄉、鎮、村難以招生和辦學,從而削弱整個縣網域教育體系。
教育焦慮
楊華在調研中觀察到,所有的縣中校長都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擺脱現狀。然而,縣中自救正在讓教育變得更極端," 三苦精神 " 在縣中被廣為強調,即領導苦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
在眾多管理方式中,最常規的是精确控制學生的作息時間:早自習時間提前到 6 點、晚自習延長至晚上 10 點半以後、午飯時間被限定在 30 分鍾以内、每周休息變為月休一天或者半天。
更進階的是建立殘酷的競争體系,重點班内實行 " 末位淘汰制 ",每次考試的最後幾名會被淘汰;班級内設定舉報箱、批評榜等,上課發呆、看一眼窗外,都會被巡查的老師記錄在案。同學之間的競争關系也變得十分微妙,即便是同桌,也不聊天不説話,一秒鍾都不能浪費在學習以外的事上。
除此之外,不少民辦中學和縣中還學習超級中學的模式,比如一些縣中開始提前招收初中傑出人士生,用兩年的時間學完初中知識,然後提前一年學習高中知識,高中三年就用來復習;或者縣中成立初中部,提前招收傑出人士生,提前半年計劃招生等等。
楊華認為縣中強化應試教育的措施治标不治本。
普遍的情況是,留在縣中的孩子因為升學率下滑,努力三年只能上大專,這讓他們更加迷茫、無望,對 " 讀書改變命運 " 的信念減弱。離開縣中的孩子,他們的壓力提前轉移到中學、小學階段,他們的競争變成以家庭為部門的經濟實力比拼。
家長要提前為擇校做準備,增加了購買市區學區房的壓力,母親還要全職陪讀。孩子則要在小學學初中的知識、初中學高中的知識。當孩子的成績不符合預期,便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親子關系變得緊張。
楊華認為縣中衰弱帶來了全民教育焦慮。教育競争的範圍越小,競争壓力越小,教育焦慮越輕。中考競争最好以鄉校為載體,高考競争最好以縣網域為層級、以縣中為載體,但由于縣中衰弱,教育變成以家庭為部門,在市、省進行競争,難度一下就放大數十倍、數百倍。
超級中學掐尖
楊華發現,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縣中的衰弱較中西部地區縣中更加普遍。比如浙江某百強縣,每年在教育上投入高達 15 億元,遠超某些市級水平,但是仍然無法阻止當地縣中教學數據的走弱。
楊華在大量調研後得到一個結論:真正對縣中構成致命傷害的是超級中學的掐尖,而不是普遍認知中的縣級财政投入不足。
以湖北某縣為例,每年有十幾名傑出人士生被全省排名前三的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 掐走 ",30 多名學生被黃岡中學 " 掐走 ",數十名學生被武漢其他中學 " 掐走 "。縣教育部門本來不願意放走傑出人士生的學籍,但是又沒有相關政策,最終還是要放。
自 2010 年以來,各省都依托省内超級中學,建立起教育集團。他們往往頂着 " 名校 "" 教育牌子 " 的名頭宣傳教育理念與先進模式。實際上,超級中學除了掐尖、極端應試教育和巨量資源投入之外,沒有其他超出縣中的先進經驗。
楊華解釋,縣中生源結構由傑出人士生、優等生、中等生和後進生構成。從全國各縣來看,傑出人士生的比例普遍在 1% — 3% 波動。也就是説,無論怎麼考,清北生都出自這一批人之中。掐尖是把既定的傑出人士生集中在一起,學生能考上清北等名校,并不完全是超級中學的功勞。
超級中學為了吸引頂尖生源會開出各式條件,比如常見的獎學金、免學費等基本資源,一個學生獎勵 5 萬— 10 萬元并不罕見;有的還免費為家長提供陪讀套房、解決父母就業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隐蔽的設計,比如一些學校會把搖号名額少報,留下掐尖名額,提前一年籤約等等,這些都是被默許存在的。
近些年來,許多超級中學開始主動 " 造神 ",制造了諸如 "13 歲清華 ""15 歲北大 " 的競賽神童之類的神話。歸根結底就是提前選拔,讓幾百個孩子從五六年級開始學競賽課程,從中選拔出一個 " 競賽神童 "。
這個變化是因為學科競賽和強基計劃。以清北為例,在其全國招生計劃中,競賽和強基的錄取人數年年攀升,幾乎占到 1/3。學生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五大全國競賽拿到國家級獎項,就能獲得清北保送資格或者被降分錄取。
競賽的保送名額并不納入高考統招計劃,屬于全國競争。因此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競賽大省,每年被錄取的清北生更多。
對各省的教育部門而言,支持一所超級中學搞競賽是在角逐清北等名校招生名額的增量,這就給其極大的動力允許超級中學搶生源、辦分校和挖師資。
超級中學能夠花重金挖角全省範圍内的競賽教練,一個金牌競賽教練的市場年薪至少在 100 萬元,這遠不是縣、市級的公共财政所能支撐的。
超級中學通過提前培養、提前競争等產業化模式 " 制造競賽天才 ",也讓省級教育部門的清北業績更好看。相應地,省級教育部門為了清北業績,會在跨區招生、辦學,培優補課和資源投入等各方面給這些超級中學一定的照顧,以确保省教育部門能在省級高考錦标賽中勝出。
楊華團隊在浙江、雲南、湖南、山西、四川、河北等省調研均發現,凡是有超級中學無序掐尖招生的情況,背後必然有各種各樣省市教育部門開的口子。比如,中部某超級中學的 " 專縣生 " 計劃,也是省裏專門為其量身定制的,即允許該中學自主在全省招生優質生源,每個縣都要完成相應的指标。
楊華認為,縣中振興首先需要規範超級中學的辦學和招生,掐斷超級中學跨區網域掐尖的政策鏈條和利益鏈條。只有重構縣中生源,振興縣中的其他政策才能發揮作用;其次,也要重構縣網域教育體系,抓好縣網域小學、初中的教育教學管理,讓鄉村孩子能夠就近、低成本地接受相對優質的義務教育,從而為縣中輸出大量優質學生。
高考後 " 失落的一代人 "
楊華出生在湖南郴州,他高中在一所縣中就讀。他回憶那時很自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休息。下午 5 點 20 分下課,晚上 7 點鍾上課,吃完晚飯,他能和同學踢一場足球或者繞着學校的山走一圈。周末休息一天,同學們會争着看電視,了解縣城以外的天地。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縣鄉的孩子們只要考進縣中,就等于 " 一只腳邁進重點大學的大門 "。當地社會也對縣網域教育抱有信心,學生家長沒有太大的擇校壓力,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相對較輕,縣網域教育生态是比較寬松和健康的。
現在這一切都變了。他在衡陽一所中學看到,現在的高中生晚飯休息時間只有 20 分鍾,有些學生教室在五樓,急忙跑到校門口的時候飯就涼了,沒吃兩口就要回去上晚自習。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态可想而知。
楊華接觸了很多學生,他們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進入了一所較好的大學,第一感受是茫然。當人生不需要刷題後,他們在大學裏失去了方向。有些學生,把高考的習慣帶入大學,追求績點,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成績比身邊的人好一些。
實際上,回到高中階段,大量動員形式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們的價值觀,他們被灌輸了 "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 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 之類的想法。這種刻意制造的對立,讓許多學生認為讀書就是為了通過高考這場試煉,為了超越他人、超越階級。
楊華認為,高中不應該這樣一味強調應試、得分,而應該更多關注對 " 人 " 的培養,讓學生發展興趣愛好,想打球就打球,想讀小説就讀小説,人得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去思考,才能認識世界。
楊華強調:" 不能苛責學生,這是整個教育的問題。如果真的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政策制定,高考制度和教育體系将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高考不是要選拔天才,只是要選拔一般的人才,因為它是一個普遍的制度。如果一個孩子是天才,讓其自己成長出來,自己冒出來就行了,不需要這樣的制度、花這麼大的成本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