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中國革命戰争中軍事技術與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運用,歡迎閲讀。
在中國革命戰争中 , 軍事技術和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軍事技術是運用于軍事領網域的一切科學技術的統稱 , 它具體體現為武器、裝備、器材和設施 , 是戰争的物質基礎 , 是影響戰鬥力和決定戰争勝負的重要因素。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所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歷史證明 , 中國革命戰争的勝利 , 有賴于軍事技術的不斷提高 , 有賴于靈活機動的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有賴于軍事技術和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完美結合。
一、高度重視軍事技術對戰争的基礎作用 , 把運用和發展軍事技術擺在軍隊建設重要地位
軍事技術是戰争的物質基礎 , 是衡量一個軍隊是否有戰鬥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 是戰争的重要制勝手段 , 也是影響軍人心理的重要因素。恩格斯説 :" 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 , 取決于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 : 取決于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 , 也就是取決于居民的質與量和取決于技術。" [ 1 ] 210 人民軍隊誕生以後 , 十分重視軍事技術的運用和發展 , 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軍事技術的發展 , 把構建和發展能與強敵抗衡的軍事技術作為方向和目标 , 作為戰勝敵人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和重要條件 , 并扎扎實實地落實在行動中。
人民軍隊建立之初 , 毛澤東就指出 :" 鞏固紅軍使紅軍成為鐵軍的工作 , 與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為現時紅軍所迫切需要的 , 就是軍事技術的提高。這一任務的解決 , 在戰争規模日益擴大 , 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軍隊日益采用新的軍事技術面前 , 對于我們是絕頂重要的。" [ 2 ] 380 毛澤東還多次強調 , 要争取迅速改變紅軍的技術條件 , 對于改變技術條件的消極态度是不對的。
抗日戰争爆發後不久 , 針對侵華日軍先進的軍事技術 , 毛澤東指出 :" 敵以不及我數之兵力而能節節深入者 , 除了我之政治原因外 , 我之技術落後是主要原因。針對着敵之長處與我之短處 , 全民族的第五個任務 , 在于提高軍事技術 , 增加飛機大炮戰車等之數量與使用人材 , 為着實行反攻而準備實力。為此目的 , 一方面須就現有的及可能繼續增加的制造能力從部分制造與修理開始 , 認真從事這個工作。另一方面 , 多方設法從外國輸入新式武器 , 用以逐漸改善軍隊的裝備 , 創立真正現代化的機械兵團。" [ 3 ] 610 毛澤東要求八路軍要大力發展武器裝備 , 強調 :" 八路軍有無缺點呢 ? 不但有 , 而且多。首先是裝備技術不如敵人 , 也不如某些友軍 , 這是八路軍的基本缺點 , 也是中國軍隊的一般缺點。因此 , 如何加強技術裝備以便戰勝敵人 , 成為八路軍在抗戰新階段中的嚴重任務。" [ 4 ] 445 解放戰争剛剛開始 , 毛澤東就強調指出 :" 兵要精 , 武器要好 , 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 , 那麼敵人就不會被我們打倒。" [ 5 ] 1360 将武器技術作為打倒敵人的重要條件。
來自戰場的繳獲一直是人民解放軍在中國革命戰争時期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 , 是人民軍隊軍事技術發展的物質基礎。毛澤東説 :" 我們建立軍事工業 , 須使之不助長依賴性。我們的基本方針是依賴帝國主義和國内敵人的軍事工業。倫敦和漢陽的兵工廠 , 我們是有權利的 , 并且經過敵人的運輸隊送來。這是真理 , 并不是笑話。" [ 6 ] 237 解放戰争時期 , 毛澤東還把重視繳獲作為人民軍隊十大軍事原則之一 :" 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 , 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 , 主要在前線。" [ 5 ] 1248 人民軍隊總司令朱德對一些同志不重視繳獲的行為提出嚴厲批評 :" 我們一些同志還沒有注意到戰利品是紅軍現時最大的補充 , 即是小塊零件 , 即是子彈殼亦十分需要。" [ 7 ] 135 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 , 人民軍隊的繳獲是大量的 : 土地革命戰争時期 , 以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次反 " 圍剿 " 為例 , 紅軍共繳獲國民黨軍槍支 4.7 萬餘支 , 機槍 300 餘挺 , 迫擊炮 79 門 , 山炮 5 門 , 電台 11 部 , 還繳獲了其它大量器材。 ( 1 )
抗日戰争八年時間 , 八路軍、新四軍繳獲各種槍 69 萬餘支 , 各種炮 1800 餘門。 [ 8 ] 533 在四年的解放戰争中 , 人民解放軍共繳獲榴彈炮、野炮、山炮、迫擊炮等總計 54430 門 , 輕重機槍、衝鋒槍 319709 挺 , 飛機 189 架、艦艇 200 艘 , 長短槍 3161912 支 , 坦克和裝甲車 1011 輛 , 還繳獲了大量的通信設備。 [ 9 ] 繳獲作為發展我軍武器裝備的主要手段 , 這些武器裝備極大地提升了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技術水平。
在炮火硝煙的戰争年代 , 人民解放軍雖處于敵軍威脅之下 , 但仍創造一切條件 , 堅持發展自己的兵工事業 , 緩解武器裝備尤其是彈藥的緊張。紅軍時期 , 在各革命根據地内 , 都創建了或簡陋或完善的兵工廠、修械所和制彈廠。一般以子彈翻新、制造馬尾手榴彈、修理槍械為主。其中最大的是中革軍委兵工廠 ( 又稱官田兵工廠 ) , 前後生產 4 萬支步槍 ( 仿漢陽造 ) 和 40 萬發子彈 , 制造手雷、地雷 , 修理了大量的機槍、迫擊炮等。 [ 10 ] 380 抗日戰争時期 , 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嚴重短缺 , 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創辦了很多兵工廠 , 僅新四軍就有 46 個之多。 [ 11 ] 338 在這些兵工廠中 , 較為著名的規模較大的有 3 個兵工廠 , 一是八路軍總部興辦的黃崖洞兵工廠 , 二是晉綏軍區兵工廠 , 三是新四軍第四師兵工廠。各兵工廠生產了大量槍彈、炮彈、手榴彈、地雷。一些兵工廠自制少量步槍、擲彈筒、輕機槍等供應部隊。解放戰争時期 , 中央軍委專門發出發展兵工生產 , 加強槍械、彈藥的自給能力 , 以适應大規模戰争需要的指示。各地大力開展兵工建設 , 先後創建了子彈廠、炮彈廠、手榴彈廠、造槍廠、修械廠 , 電信工廠等 , 還建設了為軍工服務的機械、煉鐵、煉鋼、化工、無線電器材等小型工廠 , 開展了技術研究工作。到 1949 年 6 月 , 各解放區共有兵工廠 160 個 , 職工近 10 萬人 , 為部隊生產了大量彈藥和一定數量的輕兵器、迫擊炮、通信設備等 , 修理了大批軍械裝備。 [ 12 ] 400
革命戰争年代 , 人民軍隊還常常組織根據地人民參與群眾性制造武器裝備活動 , 收集熬制硝藥等作戰物資。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 " 圍剿 " 前 , 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發出通告 , 要求各縣、區設立兵工廠 , 趕制土槍、土炮和炸彈 , 把群眾武裝起來。紅一方面軍總前委也發出指示 , 号召各地召集有經驗的木工、鐵匠和硝匠等 , 趕制火藥、梭标、樹炮、長龍等。人民解放軍還利用簡陋的兵工設備和技術條件 , 在艱苦的環境下研制和仿制一些武器裝備 : 他們土法上馬 , 利用繳獲的零部件 , 組裝和改裝通信設備 ; 因陋就簡 , 制造抛射炸藥裝置 , 彌補炮火的不足 ; 工兵根據手拉雷原理 , 研制出拉火管等爆破器材 , 發明了可以防彈的土坦克 , 以及連炸、懸炸、飛炸等的爆破辦法。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兵工人員的努力 , 部分緩解了我軍武器裝備的緊張局面。與此同時 , 人民解放軍在革命戰争中還通過采購、配發、接受援助與捐助等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 , 獲得了少量的武器裝備 , 成為人民解放軍軍事技術的有益補充。
在長期的中國革命戰争中 , 通過不懈的努力 , 人民軍隊的軍事技術得到了發展 , 武器裝備有了明顯改善 , 奠定了進行革命戰争的物質基礎。但敵優我劣、敵強我弱的形勢沒有改變。新中國成立以來 , 盡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 下大力氣推進軍事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 但由于歷史等原因 , 我們仍然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軍事技術水平 , 在總體上仍然處于劣勢 , 而這個形勢将不會在短期内實現質的飛躍 , 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 , 而且是必須承認的現實。
二、充分運用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
革命戰争年代 , 戰争總的形勢是敵優我劣 , 敵強我弱 , 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技術決定戰術 , 劍不如人 , 劍法要高于人。面對強敵 ,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 立足現有武器裝備 , 在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血與火的實踐中 , 充分依靠人民群眾 , 采取軍民結合 , 主力兵團與群眾武裝相結合 , 内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式 , 創造出了一整套以人民戰争為基礎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 這就是誘敵深入、慎重初戰、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作為戰争指導規律的戰略戰術 , 就是大海中的遊泳術。" [ 13 ] 478 歷史證明 , 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能夠最大限度地彌補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的不足 , 最大限度地減少敵人軍事技術的優勢 , 進而達到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戰略目的。
誘敵深入 , 粉碎強敵進攻。誘敵深入 , 是人民軍隊實行積極防御戰略方針的主要手段。中國革命戰争時期 ,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 , 強大的敵軍擁有戰略上進攻的主動權 , 處于劣勢的人民解放軍在戰略上則處于防御地位。在強敵的進攻面前 , 為保存軍力 , 待機破敵 , 避開與強敵在不利條件下的戰略決戰 , 人民解放軍經過有計劃的撤退 , 誘敵深入根據地内。這一方面充分利用根據地的各種有利條件 , 造成敵人的失誤或弱點的暴露 ; 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兵力的集中。人民解放軍不失時機地發起反攻 , 與敵遂行戰略決戰 , 殲敵一部或大部 , 打破敵人進攻 , 從戰略被動中争取主動 , 迫敵轉入戰略守勢。人民戰争的這一戰略戰術 , 充分體現在中國革命戰争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央紅軍三次反 " 圍剿 " 作戰 , 是這一戰法的經典戰例。紅軍以不足 4 萬人的兵力 , 在 9 個月的時間裏 , 相繼粉碎了 10 萬、20 萬、30 萬國民黨軍的進攻。解放戰争第一年 , 人民解放軍也是采取這一戰略方針 , 以放棄 47 座城市的代價 , 取得了殲敵 112 萬的重大勝利 , 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 基本挫敗了其對山東、陝北的重點進攻 , 使戰局發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變化。
集中優勢兵力 , 造成局部以多勝少之勢。集中優勢兵力是人民解放軍克敵制勝的主要手段。敵強我弱的現實 , 決定了人民解放軍戰略上的劣勢。但戰略上的劣勢可以轉變為戰役戰鬥上的優勢 , 首先而主要的一點 , 就是集中兵力于一個作戰方向 , 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标 , 先打弱敵和分散、孤立之敵 , 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國内戰争時先打雜牌軍 , 後打蔣系軍隊 ; 抗日戰争時 , 一般先打偽軍 , 後打日軍。集中兵力 , 不僅是人力的集中 , 同時要兵器的集中。每戰要集中兩倍、三倍、四倍 , 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的兵力 , 變全局的劣勢為局部的絕對優勢 , 變武器裝備的劣勢為相對的局部優勢 , 務求必克 , 爾後轉移兵力 , 以優勢兵力逐次殲敵。土地革命戰争時期 , 紅軍能 " 從戰略防御中争取勝利 , 基本上是靠了集中兵力一着 " [ 6 ] 224。解放戰争中的孟良崮戰役 , 我軍集中五倍于敵的兵力 , 全殲美械裝備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 74 師 3.2 萬人 , 擊斃師長張靈甫。淮海戰役中 , 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 60 萬 , 國民黨總兵力是 80 萬 , 60 萬對 80 萬。人民解放軍以蛇吞象 , 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 , 分割殲敵 , 先後殲滅國民黨軍黃百韬、黃維和杜聿明集團 , 以少勝多 , 以劣勝優 , 最終取得了戰争的勝利 , 成為中外戰争史上的奇觀。
實行運動戰 , 調動敵人 , 以尋機殲敵 , 這是人民解放軍的基本戰法。在中國革命戰争中 , 在敵人火力兵力等均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 , 人民解放軍很少打以陣地戰等樣式的 " 正規戰 "。" 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 , 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标 " [ 5 ] 1247, 避敵鋒芒 , 在運動中尋求戰機。" 打得赢就打 , 打不赢就走 ", " 走 " 是為了更好地打 : 調動敵人 , 誘使它離開鞏固的陣地 , 分離其鄰近的密接之敵 , 變猥集之敵為分散之敵 , 限制其優勢火力、兵力的發揮 ; 疲憊敵人 , 使其由強變弱 ; 适時抓住戰機 , 各個殲滅敵人。土地革命戰争時期 ,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 " 圍剿 " 的鬥争中 , 弱小的紅軍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 , 實施佯動 , 迷惑調動國民黨重兵 , 并乘敵運動或立足未穩之機 , 發起黃陂戰鬥和草台崗戰鬥 , 殲滅蔣介石嫡系部隊 3 個師 , 俘敵 1 萬人 , 粉碎了敵人的第四次 " 圍剿 "。當然 , 運動戰也不是人民解放軍唯一的作戰模式 ,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 , 根據不同的作戰對象和特點 , 人民解放軍靈活機動地實行不同的戰略戰術。如紅軍初創時期實行遊擊戰 , " 敵進我退 , 敵駐我擾 , 敵疲我打 , 敵退我追 "。抗日戰争時期 , 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 , 實行山地遊擊戰。解放戰争後期進行的陣地戰、攻堅戰。這些都是人民解放軍運用的卓有成效的戰略戰術。
實行戰役戰鬥的速決戰 , 以達成戰略上的持久作戰。從革命戰争年代人民軍隊的對手看 , 無論是國内戰争中的國民黨軍 , 還是民族戰争中的日本侵略者 ,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比人民解放軍力量雄厚得多 , 這決定了人民解放軍不可能一蹴而就 , 必須堅持戰略上的持久戰 , 但在戰役戰鬥上必須堅持速決戰。原因有三 : 一是人民解放軍的武器彈藥來源困難 ; 二是敵軍部隊數量多 , 人民解放軍總的兵力少 , 需要連續作戰 ; 三是敵軍所用的策略基本是多路進攻、分路合擊的 " 掃蕩 ", 部隊密集。人民解放軍擇敵一路殲滅時 , 如不能速決 , 其餘敵各部就會很快撲來 , 尋求決戰 , 造成我軍的被動。戰略上的持久和戰役戰鬥的速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 戰役戰鬥的速決支持着戰略上的持久 , 戰略的持久作戰要求戰役戰鬥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 , 力争縮短作戰時間。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 , 人民解放軍基本上實行的都是速決戰。抗日戰争時期的平型關戰役 , 八路軍用了 6 個小時 , 殲敵 1000 餘人 , 這是八路軍出師抗戰後的第一次大捷 , 也是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 打破了 " 日軍不可戰勝 " 的神話。解放戰争初期 , 西北我軍面對強敵 , 速戰速決 ,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 , 取得了殲敵 1.4 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 粉碎了敵人消滅我首腦機關的企圖 , 穩定了陝北戰局 , 鼓舞了全國軍民的鬥志。
實行殲滅戰 , 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殲滅戰是人民解放軍一以貫之的根本指導思想。" 擊潰戰 , 對于雄厚之敵不是基本上決定勝負的東西。殲滅戰 , 則對任何敵人都立即起了重大影響。對于人 ,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 對于敵 , 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 [ 6 ] 237。當然 , 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 , 人民解放軍實行殲滅戰 , 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 , 就是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和彈藥供給主要依賴于戰場繳獲 , 只有殲滅敵人 , 才能将俘獲的人員和武器裝備用來補充自己。所以人民解放軍在作戰中一般地實行殲滅戰 , 務求全殲 , 不使漏網。從土地革命戰争開始 , 人民解放軍一戰殲敵規模由最初的數百人 , 發展到解放戰争時期遼沈、平津、淮海戰役的幾十萬人。
以誘敵深入等為主要内容的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是人民解放軍從敵情我情出發 , 依據中國革命戰争的特點和規律而探索和總結的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克敵制勝的有效法則。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人民解放軍從實際出發 , 運用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有效發揮現有武器裝備的作用 , 逐漸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 , 取得戰争的主動權 , 變劣勢為優勢 , 最終赢得了中國革命戰争的勝利。
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實現軍事技術和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完美結合
戰争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綜合較量。單一的軍事技術 , 單一的戰略戰術 , 都不能達到戰争的目的。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實現軍事技術 , 即現有的武器裝備和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完美結合 , 才能赢得戰争的勝利。毛澤東指出 , " 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 , 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 , 沒有這一點 , 是不能把敵人趕過鴨綠江的。軍隊的使用需要進步的靈活的戰略戰術 , 沒有這一點 , 也是不能勝利的。然而軍隊的基礎在士兵 , 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 , 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 , 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 , 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 , 一切技術和戰術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礎去發揮它們應有的效力。" [ 13 ] 511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武器裝備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 取決于能否激發官兵的戰鬥熱情。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 , 雖然在武器裝備上一直處于劣勢 , 但形成了 " 壓倒一切敵人 , 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 , 只要還有一個人 , 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 [ 14 ] 1039 的戰鬥精神 , 保證了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 , 實現了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 , 彌補了我軍武器裝備的不足 , 在戰争中愈戰愈強。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同時也就能夠充分運用和發揮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使戰略戰術發揮最大效能由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 從而也就能夠實現軍事技術與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完美結合。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 , 紅軍依靠繳獲的槍炮 , 依靠落後簡陋的單響槍、老套筒 , 甚至冷兵器時代的大刀長矛 , 粉碎了國民黨軍的一次次大規模 " 圍剿 ", 打破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 勝利地完成了二萬五千裏長征 , 把戰略退卻轉化為向抗日前線的勝利進軍。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漢陽造和手榴彈 , 取得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的勝利 , 在敵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遊擊戰 , 抗擊了 60% 以上的日本侵略者和 90% 以上的偽軍 , 成為抗日戰争的中流砥柱 ; 解放戰争時期的人民解放軍依靠 " 小米加步槍 ", 打敗了蔣介石的 800 萬軍隊 , 取得了中國革命戰争的勝利。新中國建立後的抗美援朝戰争更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 ,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和海軍 , 也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機械化和摩托化陸軍部隊。即使如此 , 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暴 , 英勇戰鬥 , 以機槍和步槍打敵人的飛機 , 用炸藥包和集束手榴彈炸毀敵人的坦克。中國人民志願軍以 " 勇敢加技術 ", 最終赢得了這場戰争的勝利。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實現軍事技術與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完美結合 , 是人民軍隊立足現有武器裝備、以劣勝優的基本條件。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 , 随着軍事技術的進步 , 人民解放軍逐步建立了炮兵、工兵、通信兵、騎兵 , 它們成為實現人民戰争戰術的重要保障。炮兵在戰役戰鬥中壓制敵人火力、打擊集群之敵 , 摧毀敵人堡壘 , 極大地配合了部隊的行動。工兵部隊遇河架橋 , 逢山開路 , 當部隊進攻敵人防守堅固的城鎮時 , 他們挖地道 , 埋炸藥 , 炸開城牆。通信部隊更是人民軍隊的千裏眼順風耳 , 偵聽、破譯 , 準确獲取敵人情況 , 了解敵人作戰計劃。中央蘇區第二次反 " 圍剿 " 時 , 紅軍能夠在半個月内橫掃 700 裏 , 連打五個勝仗 ,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 幾乎每一仗敵人的命令我們都很清楚。我們根據敵人的電報打仗 , 很主動。" [ 15 ] 60 解放戰争勝利後 , 人民解放軍裝備條件大為改善 , 開始擁有較多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毛澤東明确指出 :" 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 , 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 , 并使我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進步。" [ 16 ] 351
上世紀末以來 , 随着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推進 , 各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很大發展 , 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初步實現信息化 , 站在了當今軍事技術的制高點上。我們必須更加重視信息化武器裝備在現代戰争中的作用 , 加快研制自己的 " 撒手锏 " 武器 , 并立足現有武器裝備 , 研究并創造出在非對稱作戰中克敵制勝的辦法 ; 同時堅信 , 信息化武器裝備不能決定一切 , 雖然我們的武器裝備仍然處于劣勢 , 但随着我軍武器裝備的發展 , 人民解放軍信息化作戰的能力也将進一步增強。對于侵略者 , 我們有戰而勝之的充分思想準備。
縱觀中國革命戰争史 , 就是一部軍事技術和人民戰争戰略戰術的結合史 , 就是一部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勝利史。中國革命戰争的歷史表明 , 只要能夠立足現有裝備 , 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運用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 , 發揚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 , 就能夠克敵制勝。今天 , 我們仍要繼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 , 在盡可能改善和發展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前提下 , 樹立起以現有裝備打赢信息化戰争的信心。(《軍事歷史研究》2013.12, 作者:翟清華)
參考文獻
[ 1 ]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 第 3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72
[ 2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 毛澤東文集 : 第 1 卷 [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3
[ 3 ] 中央檔案館 . 中共中央檔案選集 : 第 11 冊 [ G ] . 北京 :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 4 ] 毛澤東軍事文集 : 第 2 卷 [ M ] . 北京 : 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 5 ] 毛澤東選集 : 第 4 卷 [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1
[ 6 ] 毛澤東選集 : 第 1 卷 [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 7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 朱德軍事文選 M ] . 北京 : 解放軍出版社,1997
[ 8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 第 2 卷 [ M ] 北京 :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 9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 第 3 卷 , 附件三 : 戰績統計表 ( 三 ) : 全國解放戰争四年戰績綜合統計 M 北京 :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 10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編審委員會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 [ M ]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 11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 : 第 2 卷 [ M ] 北京 :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1
[ 12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 : 第 3 卷 M 北京 :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1
[ 13 ] 毛澤東選集 : 第 2 卷 [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 14 ] 毛澤東選集 : 第 3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 15 ] 馮文彬我軍無線電通信的創建 ( G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 通信兵回憶史料 : 第 1 冊北京 : 解放軍出版社,1995
[ 16 ]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 6 卷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3
注釋:
1 依據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編審委員會編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 ( 解放軍出版社 , 1992 年 ) 一書中所列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次反 " 圍剿 " 戰果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