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這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具身智能”成了全場主角,歡迎閲讀。
今年 4 月底,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實現了全球首個純電驅拟人奔跑,甚至是直接一路小跑到發布現場。
4 個月後,所有人形機器人都開始「跑步」進場了。
8 月 21 日到 8 月 25 日,在為期五天的 2024 世界機器人大會(World Robot Conference,簡稱 WRC)上,有 27 款人形機器人集體亮相,創下歷屆之最。毫無疑問,人形機器人就是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的主角,也吸引了外界絕大部分的目光。
「擎天柱」和「天工 1.2 MAX」,圖 / 北京發布
北京具身智能創新中心最新更新的「天工 1.2 MAX」,在各個展台間穿梭、行走;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繼續在玻璃展櫃中展示它的「高冷」;
還有一位「悟空」身披紅色鬥篷在人流中走來走去,實際上這是宇樹科技推出的 G1 量產版人形機器人;
優必選的 Walker S 系列人形機器人,則在展台上給奧迪 RS5 的輪胎現場做質量檢查;
樂聚的「誇父」人形機器人則基于 OpenHarmony 搭載華為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在現場展示了疊衣服、洗碗、做華夫餅等家務活動;
……
悟空皮膚的 G1 人形機器人,圖 / 微博
也難怪,有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向媒體感慨,「去年都是(機器)狗,今年都是(機器)人。」
具身智能的進步,商業化的落地嘗試,都讓我們在這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看到了人形機器人進化速度,以及「商用元年」的迹象。但人形機器人,終于走到爆發前夜了嗎?
「人工智能擁有了身體,人形機器人擁有了大腦。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實踐。」目前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就是具身智能最好的載體,或者更具體地説:具身智能的通用機器人,一定是人形的。
持類似觀點的人不乏頂級技術專家、科技巨頭掌舵人,包括李飛飛、馬克思、黃仁勳等。而除了從人類進化史的角度、從機器人技術的角度來論證這一觀點,還有一種角度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最好載體」的核心原因是:
現代人類社會,是為人類設計的。
簡而言之,從建築到工具,從規則到任務,我們身處的社會都是從人類的角度進行設計,絕大部分也直接面向人類自己。所以,與人類相似大小、結構的人形機器人能夠無縫嵌入到人類社會中,進行送貨、建造以及各種服務。
在國内最大的機器人展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也能看到這一點。
圖 / 優必選
本屆大會期間,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首次公開展示了「人形機器人工業場景解決方案」,即在現場展示人形機器人在模拟車間質檢、分揀、搬運等方面能力。其中一個環節裏,就是優必選 Walker S 人形機器人對奧迪 RS5 的前後輪胎進行了質量檢查。
據介紹,Walker S 通過全身搭載的攝像頭實現毫米級的螺栓檢測,深度學習模型的應用使得螺栓檢測準确率超過 99%,檢查結果可以實時反饋至本地管理系統并進行可視化顯示,保證產品的高質量交付。
人形機器人要進汽車工廠,不是第一遭。
2022 年,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首次亮相時,馬斯克就明确指出,「擎天柱」未來将到特斯拉工廠「打工」。今年 5 月,特斯拉放出視頻表明,「擎天柱」二代已經開始進廠執行分揀電池——将電動車電池單元精準分裝到卡槽中。
特斯拉甚至不是最早的。
今年 2 月,蔚來汽車就在旗下工廠的裝配線上測試了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 Walker S,主要用于車輛門鎖、安全帶、前燈罩等方面的質量檢查。OpenAI、英偉達、微軟聯合投資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 Figure AI,旗下搭載 GPT-4o 的 Figure 01 人形機器人,之後也被寶馬引入了制造工廠。另一家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 Apptronik 則與奔馳合作,計劃将旗下人形機器人 Apollo 引入奔馳工廠之中。
搭載 GPT-4o 的 Figure 01,圖 / Figure AI
此外,越來越多人形機器人開始走向量產。宇樹科技在這次大會期間就展出了量產版 G1 人形機器人,定價 9.9 萬元起,而且面向個人用户出貨。同樣參加本屆大會的智元機器人(Agibot),則在 8 月的發布會就已宣布,旗下雙足人形機器人将于今年 1 月開始量產。
從這些變化來看,作為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人形機器人正在集體走向量產、商用的階段,而這背後的關鍵之一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推動力。
1950 年,被後世譽為「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之父」的圖靈首次提出了「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的概念。而與之相對的另一個概念「體外智能(Disembodied Intelligence)」,這在 1956 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被香農等人定義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而大模型的技術進步不僅讓我們見證了人工智能「一日千裏」般的進步,也讓黃仁勳乃至更多人認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将是具身智能。
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暫時還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過去一年多大模型在加速機器人「大腦」的發育,讓人形機器人更加理解世界、更能思考出正确的答案和行動,也讓人形機器人「感知 - 決策 - 執行」的鏈條得以完整跑通。
與此同時,大模型的技術進步也讓機器人公司分化出了「大腦」和「身體」兩種發展路線。比如在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科大訊飛就明确表示,目标是依靠大模型技術優勢,來打造機器人的「大腦」,「推動機器人行業『腦力』更新。」
圖 / 科大訊飛
與之相對的宇樹科技,更加強調「身體」而非「大腦」。
我們需要知道,與通常概念的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要求機器人理解物理世界的運作規則以及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耦合關系,并且要能通過機器人的「身體」與物理世界直接互動。
宇樹科技本次展出的量產版 G1 人形機器人,不僅同樣可以加速奔跑,還可以單腳跳、旋轉跳、上下樓梯,同時還表現出了相當不俗的抗推倒、防絆倒等能力。
量產版 G1,圖 / 宇樹科技
而更接近成人體型的 H1 人形機器人(身高 180cm)也在大會現場,這是全球首款支持原地後空翻的電驅人形機器人,同時還刷新了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移動速度的世界紀錄,可達 3.3m/s(接近 12km/h)。
GTC 大會上就亮相過,圖 / 英偉達
可以説,具身智能今時今日的發展,絕不只是大模型帶來「大腦」上的更新,同時也離不開在「身體」上的迭代與進步。
但到了這屆世界機器人大會,我們是否能説人形機器人距離「iPhone 時刻」已經不遠了?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 CEO 王興興,在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行業與「iPhone 時刻」還有一定的距離,預計需要三四年左右,最多不會超過五年。不過即便如此,他也坦言,宇樹科技不會「All in 人形機器人」,而是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
「兩條腿」走。
誠然,人形機器人是這屆大會的絕對主角,也是外界現階段最關注的機器人類型,但人形機器人距離成功還存在很多挑戰。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 CEO、獵户星空董事長傅盛就指出,人形機器人還存在易摔倒、成本和能耗「三大問題」,距離真正產業化應用還很遠。而事實上,世界機器人大會也确實不只是人形機器人,還包括寵物機器人、手臂機器人以及更多适用于不同場景的專用機器人等,同樣吸引了不少的目光。
寵物機器人,孩子們的「心頭好」,圖 / 微博
而即便人形機器人能在三四年後迎來「iPhone 時刻」,這些更專用而非通用的機器人也仍然存在不小的市場空間。畢竟,就像我們如今不只需要人的陪伴和服務,也需要寵物和各種機器,人形機器人或許重要,但也不會替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