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打磨十年,《封神》送給北京文化一個跌停,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犀牛娛樂,作者 | 小福,編輯 | 夏添
《封神第一部》,這部命途多舛的國產奇幻大片終于迎來了正式公映的日子。由于起片較晚,《封神第一部》在首日僅拿到了不足 5000 萬的票房,次日周五票房截止發稿時僅為 5000 多萬,而這個成績顯然無法讓資本市場滿意,7 月 21 日一早,該片主投主控方北京文化開盤震蕩下挫,午後直接跌停。
經歷了近十年的漫長籌備、拍攝、制作周期,這部被視作北京文化救命稻草的《封神》終究還是沒能逃過遺憾收場。
十年磨一劍,磨出什麼劍?
《封神》的幕後故事已經被太多人講過,這可能是近十年來噱頭最大的一部電影。超十億的成本投入、頂級國產電影工業水準、群星雲集的演員陣容,加上它在制作過程中的種種遭遇,都在不斷堆高觀眾的關注度。
在今年正式定檔後,《封神第一部》仍然維持了其高舉高打的策略,在前段時間召開了一場盛大的首映禮,緊接着便馬不停蹄地展開各地路演。論檔期、論體量、論排場,把它當做暑期檔 C 位大作都是毫無異議的。
而最讓人關注的影片品質,其實也是合格的。可以看到,在《封神第一部》正式公映前片方就頗為自信地發起多日點映。目前豆瓣 7.7、貓眼 9.4、淘票票 9.2 的評分,無論在國產奇幻電影領網域還是整個國產電影維度下都屬于中上水準。
但今年暑期檔偏偏是質量卷上天的一屆暑期檔。從《消失的她》開始,《八角籠中》《長安三萬裏》以及馬上接檔的《熱烈》無一不是帶着過硬口碑入場的國產力作。和如此之多有競争力的項目同台競技,口碑中上的《封神第一部》還是顯得有些無力。
客觀來説,《封神第一部》是一部有驚豔之處卻又難掩遺憾的 " 不夠好的商業片 "。
作為一部脱胎自《封神演義》的神話史詩大片,《封神第一部》是一次兼顧了守舊與創新的改編。
颠覆套路的切入方式和穩扎穩打的叙事手法,将這場曠世之戰徐徐展開在大銀幕上。而在頂級工業制作标準下打造的視效表現,和烏爾善導演一直以來的極具個人特色的美術風格,則将這個故事包裝得更為華美,很多嚴苛的觀眾在看片後也感嘆制作超出了心理預期。
但《封神第一部》的視聽有多精彩,文本就有多薄弱。其實《封神演義》的故事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人物繁雜、故事支線繁多卻連貫性不足等問題,從這個群像戲裏提煉出一個明晰主線再把其餘内容融入其中并不容易,事實證明烏爾善也确實沒能完全做到。
由于要用一部電影打下龐大三部曲的地基,導演要講述的内容太多,免不了叙事雜亂和些許的流水賬問題。也因此很多人物塑造被迫扁平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物邏輯的缺失。文本不足視效難補,如果内容都無法讓觀眾完全信服,想從中汲取娛樂性、爽感自然難上加難。
内容之外,影響這部影片表現的外部因素也不在少數。
首先是觀眾對國產奇幻題材電影的審美變遷。現在電影院裏的觀眾已經不是那些追捧《畫皮》《捉妖記》的觀眾了,近年來國產奇幻電影票房持續走低,無數項目在此類型折戟。這一方面由于國產奇幻電影陷入同質化開發泥沼、久久難出精品,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觀眾對這一類型項目失去觀影熱情。
此次的《封神第一部》的豆瓣 7.7 已經是觀眾給予的最高認可,但這仍不足以驅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
其次,影片前期所抬出的噱頭帶給觀眾過高預期,也加劇了現在成片的預期落差。
就拿幾個點來舉例。《封神》的 10 億 + 投資,在 2018 年聽起來像是天文數字,然而在 2023 年我們已經先于這部影片看到了同為 10 億 + 成本的《流浪地球 2》。那麼無形之中觀眾可能會抱以更高的期待值去對标《封神第一部》——它畢竟是一部已經積壓了三年以上的老片。
而早期 " 東方指環王 " 的豪言壯語、被數次強調的超豪華演員陣容,也早早将觀眾的胃口吊起。這些都随着影片更多物料的釋出以及正式公映被弱化。
歸根結底,就如我們在此前文章(回顧:《< 封神 > 錯過了最佳上映時機》)中所説的,現在已經不是《封神》上映的最好時機。
烏爾善導演是一位具備匠人精神的頂級導演,《封神》也是一部襯得上東方神話史詩的頭部大片。假設是在疫情前的 2019 年,假設我們還沒有《流浪地球 2》,或許《封神》還來得及。可惜觀眾并不會因為一部影片的開發有多艱難就對其另眼相看。
截至目前,《封神第一部》上映兩天累計票房達 1.3 億元,按照票房走勢最終落點可能會在 10 億左右,符合我們映前對這部影片的預判。
北京文化,歸來仍是一地雞毛?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僅是中國觀眾對《封神》的态度,也是北京文化于資本市場。
客觀來説,人們押注電影股往往就看準了短線項目預期,大片上映後股價下跌乃人之常情。但《封神第一部》造成的北京文化跌停顯然是不一樣的。
作為曾經先後押中《戰狼 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三部國民級爆款的公司,北京文化一度被行業譽為 " 爆款制造機 "。但随着 2020 年高管婁曉曦實名舉報公司财務造假、緊接着關聯公司被曝出鄭爽《倩女幽魂》陰陽合同等輿論風波,北京文化從此在下坡路上一去不返。
在這段風波發生期間,北京文化的資金短缺問題也愈發嚴重,一度遭到退市預警。5 億元逾期貸款、《你好,李煥英》出讓保底,甚至連底牌《封神》三部曲的 25% 份額,也作價 6 億元讓給了西藏慧普華。
但即便如此,《封神》還是為數不多能夠救北京文化走出泥沼的王牌項目。
曾經有人幫北京文化算過一筆賬,如果《封神三部曲》都能夠按照預期大爆,那麼光靠這部影片的收益就足夠幫助北京文化鹹魚翻身。
遺憾的是,現在已經無需過多探讨這部影片的品質究竟如何,資本市場已經用股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現在北京文化手裏真的沒有幾張能打的牌了。公司的核心電影團隊早在 2020 年就已經集體出走,由張苗領銜開創了新廠牌北京精彩,同時帶走的還有多部曾經出現在北京文化年報中的儲備項目。
(圖源:北京文化 2022 年報)
現有項目方面,《封神第一部》的票房走勢目前來看很難再有太大起色,以第一部 10 億水平計算,将會對接下來兩部續作帶來巨大的市場壓力。畢竟按照市場規律,即便有大爆前作奠定基礎,續作還是有很大可能出現票房下跌。除非《封神第二部》内容有巨大飛躍,否則很難拯救這個系列作品的疲軟走勢。
奈何導演有恒心,但市場和觀眾從不等人,能否換來好的結果,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此時,一次又一次見光死的北京文化,渾身上下都是變數,又還有誰能救得了它?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