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何宇華:能源轉型時代下的汽車工業投資構想,歡迎閲讀。
撰文 / 路 行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琚 佳
6 月 16 日,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第三天,在當天下午的未來投資專場,和高資本創始合夥人何宇華帶來主題演講《能源轉型時代下的汽車工業投資構想》。
他指出,綠色能源的崛起正在推動百年汽車工業向智能電動化轉型更新,在此情況下,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市場持續向好,與此同時,自主品牌成為中流砥柱,產業競争格局進入重塑期。目前的汽車產業呈現中國汽車出海搶占全球汽車話語權、汽車消費需求多元化、智能汽車五大網域從單點突破到走向融合、單車智能駕駛進入快速發展期、商用車新能源化轉型迫在眉睫、汽車行業與能源行業深度協同發展等趨勢。
同時他表示,基于此行業趨勢,和高資本的投資邏輯聚焦綠色能源和智能出行大賽道,關注車規半導體、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底盤、車身網域、動力網域、商用車、補能系統以及其他創新技術等。
以下是何宇華的演講實錄,此處略有删節。
今天非常榮幸可以到汽車藍皮書論壇來分享我們對汽車在非常卷的時代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從我的角度我不太喜歡用 " 卷 " 這個字,我覺得競争也好或者充分競争也好,對行業或者對整個工業來説其實都是一個挑戰和進步的需求。
我們去看了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規模特别大的全球化的中國的汽車的上市公司,其實他們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是在往上走的,所以怎麼做好自己的資源分配和怎麼去做好整個產業轉型,可能需要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今天我來分享一下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同時介紹下我們在這個賽道裏的一些思考。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新趨勢
我們覺得現在是汽車工業最好的時代,這就回歸到今天大家一直在讨論的話題,我們的能源和車一直在持續迭代,我們和高現在主要聚焦的也是綠色能源和智能電動汽車。
從第四次工業革命來看,載體已經變得非常的多樣化,我們可以看到它更多的是一個智能加電動或者新能源加電動的一種概念。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汽車市場銷量在 2023 年首次突破 3 千萬輛,2024 年會有更多的想象和思考,未來能走到 1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還是 3200 萬輛的全鏈條的汽車生產的總量?今年我們整個新能源汽車的占比是否會保持在 40% 以上?都需要我們去思考。我們也看到有很多新的支持,包括政策的支持、包括成本持續的下降、包括消費環境的認可、包括很多新技術的應用,都對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助力。
我們今天也看到比較喜人的數據,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占比突破 40%,大家可能思考的并不是我買不買新能源汽車,而是我在買什麼樣的新能源汽車。
第二點我們可以發現自主品牌已經成為了中流砥柱,1-5 月份的銷量數據已經超過了 60%,我們認為這是比較重要的 milestone,我們預計今年全年這個占比會在 65% 左右,可能在今年往後來看的話都會持續在恒定的水平。這也是我們今天或者我們繼續要思考的很重要的話題,就是在自主品牌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後續的增長力在哪裏。
另外大家今年讨論非常多的還有國内卷不動了,我們去出海,但從個人角度我也不喜歡用 " 出海 " 這個詞,我更希望用全球化做產能、產品的布局來表達。因為現在的汽車公司,從我們、從主機廠的角度,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全球產品的布局和全球產品定義的能力。
當然也會結合產業鏈布局的能力,包括最近歐盟對汽車關税的一些限制,包括在北美對汽車的一些限制,包括東南亞對很多利好政策的兑現,我們都要思考怎麼在全球範圍内做產品、做部署。所以出海對于我們來説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就在于全球化。
另外一塊就是汽車消費迭代,我前幾天也看了很多海外的報告,我們會發現美國人和中國人在購車觀念、關注因素方面的差異非常大。在國内,智能化、續航和性能,大家的訴求是非常一致的。在新勢力裏面,大家也會看到外觀設計和智能化反而是在前兩位。但是在美國人的角度,可能目前來看 60% 人購買電動汽車首要的想法是對環境的一個保護。
而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行業内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智能汽車從單點的智能化發展到了走向融合的方向,這裏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跟我們主機廠對產品定義的能力息息相關。
最早的時候在兩年前,大家可能講的都是底盤網域、車身網域、動力網域各自發展的情況。當然在這個領網域有非常多的全球 Top 的 Tier 1,我們也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國内創業公司持續跟 Tier 1 去競争,但是 2.0 時代,我們發現 2023 年以後已經進入了跨網域融合的狀态,這個跨網域融合并不是所有網域的跨網域融合,可能只是底盤網域和智駕網域。
第三個階段可能是五網域融合或者是局部的三網域融合,就是 3.0 混合的狀态。所以在網域控趨勢發展的情況下可能整車的架構也得到了重新定義,因為網域控在線束、在各種傳感器、各種半導體的使用上也會有很大的調整。
另外一個趨勢是單車智能現在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回到 2017 年我們去看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認為車路協同的發展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速度。我們當初認為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可能是齊驅并進的狀态,但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更多的主機廠或者説全球的主機廠比較多的精力還是放在了單車智能上,尤其在 L2 級别的輔助駕駛,在 2025 年預期搭載率可以到 70%。
今年 NOA 的滲透率,有些機構預期是 8%,有些機構預期是 10%,但無論是 8% 還是 10%,我們覺得 NOA,尤其是城市 NOA 的使用是對整車算力、算法、數據,尤其是數據閉環的運營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過以上幾個趨勢,尤其在 NOA 趨勢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整車數據的打通。
商用車新能源的轉化也是迫在眉睫。我們做了大量的商用車訪談,這期間會發現很多商用車的買主或者是使用者都是個人為主體的部門,所以對于他們來説經濟适用性可能是考量的第一大要素。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商用車的新能源化一直是大家在思考的很重要的話題。今年新能源商用車 1-4 月份的滲透率是 10%,遠遠低于乘用車的比例。
大家也在思考為什麼會低于這個比例?很重要的一點,商用車占比很高的一部分是電池,但是電池理論上對于商用車的使用者來説是應該跟裏程去挂鈎的,所以我們覺得商用車在換電這個模式下它新能源化效率會更高。如果脱離了換電這種模式,電動化商用車的滲透率保持在 10%,實際是比較合理的結果。但是在換電率提高的情況下,商用車的效率或者商用車電動化的效率會迅速的提高。
這一點趨勢也是我們剛才一開頭時講到的,從和高的角度去看,汽車行業和能源行業其實是相互協同發展的,有很多新的能源上的技術會跟車的技術去做結合。我們可以看到很多 17、16 年的車到了 24 年,可能會進入第四梯度利用和回收的階段,所以在今年或者 2025 年,大家會看到很多新的回收和梯度利用的案例。所以在車和能源之間包括充儲一體也可以作為分布式儲能架構下,我們會看到很多新的應用和新的能源的方案。
第一點分享的是整個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新的趨勢,或者是我們作為其中一個參與者或者是從一個資本投資的角度去看這個市場是怎麼去看的。第二點我想講的一個重點是我們在投資方面是怎麼去做的,或者我們是怎麼去思考的。
投資邏輯:聚焦低碳化、智能化
回歸到整個投資邏輯,像剛才提到的能源和汽車的整合,我們聚焦的還是兩點:一點是低碳化,一點是智能化。和高參與的比較晚,我們聚焦的時候已經在 17 年了,錯過了第一撥電動化的機會。當時我們參與的是智能化剛好起步的階段,但同時我認為電動化并沒有停止,我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智能化和電動化是互相迭代的一個周期,所以我們也把電動化歸類到了低碳化裏面。
我們可以看到這裏面有很重要的投資環節,第一個是車規級半導體領網域。車規級半導體不僅是智能化的底座,在電動化領網域也會有非常多的半導體傳感器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到車身感知領網域在微型化、集成化,這些趨勢對于很多數模混合能力要求會非常高。
很多公司數字能力還不錯,但是模拟能力對 Know-How 的要求特别高,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團隊可能有海外留學、創業的背景,之後回到國内來,但實際這樣的團隊在國内還是非常緊俏。目前來看,數字團隊好找,但模拟團隊還需要不斷加強。從我們自己投資的角度,我們可能更偏向商業化落地較快而且估值比較合理的團隊。當然這裏所謂的估值合理也要結合產品定位和產品發展的階段。
第二點是一些計算類的芯片,當然計算類的芯片我們要強調的一點是 MCU,很多人會講到車上的 MCU 可能在 2021 年、2022 年比較緊俏,在 2023 年以後,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它進入比較紅海的競争階段,尤其是在海外廠家供給充足的情況下,國内創業公司應該怎麼去競争。
我們從主機廠反饋角度來看這個事情,很核心的一點是真正能上車的 MCU 其實并不是特别的多,尤其在超越了 M0、M0+、M4 這個階段以後,真正能用到在底盤網域,或者用在底盤網域以外的這些核心關鍵部位的 MCU 其實是鳳毛麟角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看真正能上車、能量產的一些產品。對于我們來説怎麼去選擇資源布局,怎麼去選擇一些生态搭建和工具鏈的搭建,尤其計算芯片裏面除 MCU,我們講到像 CPU、像其他計算單元的芯片可能對于軟體系統的要求也會非常高。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内有很多做核心計算類芯片的公司,但是在 Soc 層面,在軟體層面都會有非常多問題的存在,這也是我們要重視的。
第三點,在功率半導體層面。我們今天也看了很多做晶圓的、做模塊的公司,我們發現在現在這個時代,再回過頭去看的話,功率半導體領網域的 IBM 在做晶圓或在做模塊領網域,它對晶圓有非常強的控制力的情況下,這樣公司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功率半導體裏面,最後主機廠對于功率半導體是否會引發其他使用問題的情況下,它會去追模塊廠商,模塊廠商會去追芯片廠商,但最後負責的還是模塊廠商,所以模塊廠商是否對上遊有把控力,這一點非常重要。從我們角度來看,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對它產業資源對上遊的把控率會非常重視。
第四點,智能座艙領網域,我們現在看的很重要的一點是怎麼對用户做沉浸式的互動。從體感的角度,從人類感知的角度,我們發現已經從人機互動進階為人機融合的狀态,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應用在座艙領網域會出現,我們也會不斷的去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最近最火的,大家都會講到 ChatGPT 和 AIGC 的應用,因為座艙領網域是最容易被用户所感知的,所以我們也會發現座艙裏面的方案非常多,當然也會結合消費者真實的使用習慣去考慮這樣的一個問題。回歸到 CMS 產品,可能在艙内的 CMS 或者是後視鏡大家可能還是比較習慣的,但是像艙外 CMS 的使用,發展進度不如原來的預期,也是跟大家的駕駛習慣緊密相關。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所有做這些開發、應用的新的創業公司可能都需要跟最終用户的體驗和感知去做結合。
還有一點,就是智能駕駛這一塊。智能駕駛這兩年在各種論壇或者實際的應用裏面是所有主機廠思考或競争最激烈的一塊,像華為推出了 ADS 3.0 系統,從 2.0 更新到 3.0,也會看到很多新的公司去做智能駕駛這一塊。
各個不同階段對智能駕駛的需求包括對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其實都是在持續迭代的發展,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想法就是融合和冗餘,我們不能要求任何一個傳感器或者是任何一個芯片無所不能。像剛才提到智能駕駛可能是由前端整個硬體到算力到算法到數據運營閉環,是一系列的連貫性的輸出。在這個過程裏面,我們可能需要的是各個傳感器和各個芯片帶來的感知能力的結合。
大家以前對激光雷達的要求,可能要求它既有 300 米的探測距離又要有超強的俯視角和俯仰角,在今天我們再去看這個事情其實并不是這樣,可能更多的是怎麼把它做成固态化,怎麼降本,怎麼做到一輛車用三個做的替代效果會比一個無所不能的要好。實際在量產的角度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在我們去投資一些核心的傳感器、核心的零部件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智能底盤關注度也比較高,也是大家讨論很多的 XYZ 和最終的選擇。但是從和高自己的角度去判斷這個產業的時候,我們也看到有 15 家到 20 家左右的創業公司持續在傳統的液壓、傳統底盤自動的角度去做競争,當然我們也會發現有 7 到 8 家新興公司是專注在 EMB 領網域,但是從投資的角度,底盤公司最敏感也是最核心的汽車的技術,在安全的要求是永遠第一位的情況下,我們怎麼去做量產,怎麼去拿到客户,怎麼去做到成本可控,其實都是需要思考的。
而且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有量又要有技術突破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思考的就是怎麼去選擇一個首要客户或者最早合作的客户。從我們投資标的篩選的角度來説,我們可能會選擇有 1 到 2 家大客户作為基礎的這種量產型的既做 EMB 又做傳統 EAR 自動診斷的公司,如果只做單一的系統、產品,對我們來説比較脆弱。
下一部分是車身網域,講到車身網域,大家一開始會想到 BCM。但從今天來看車身網域已經是被重新定義的領網域,我們去看它的最終形态一定是 ZCU 的狀态,當然也有 2 到 3 家創業公司現在已經在這個領網域做的相當不錯。
車身網域可以不斷的去重構,因為車身網域無論是 1.0、2.0、3.0 的架構,按功能去分或者是按照位置去區分,取決于我們整車定義的能力和整車設計的能力。當然裏面也會包括大量的線束包括網關的應用,包括線束的減少,包括輕量化的要求,所以我們是結合全身的發展看車身網域領網域。當然裏面有小的應用、小的功能、小的細節的創業公司也可以持續去考慮。車身網域也會去考慮必須是一個多產品的公司,因為從車身網域的角度,如果只做單一產品它的市場空間或者市場規模可能只會在 2 億元到 3 億元的體量,但如果多產品的公司,我們看到國内幾家頭部做車身網域的 Tier 1 到 40 億元到 50 億元銷售體量還是比較正常的狀态。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是動力網域,動力網域裏面大家可以聽到非常多的 800 伏的高壓平台的需求,這會帶來一系列的投資新機會。從電池到電驅到連接器等或者到一系列的與之匹配的充電系統或者換電系統,我們都可以看到 800 伏的應用早于大家原來對整個高壓平台的需求。現在看到最極端的案例,一些二輪電摩可能已經也進入了 400 伏、500 伏甚至往 600 伏高壓走的趨勢,所以高壓平台帶來的一系列的新投資機會,也是大家現在非常關注的。
從 2017 年到現在,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去研究的市場就是商用車,在商用車領網域我們發現它是極致追求性價比的市場,可能性價比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初始成本投入的維度,另外一個維度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維度。
很多商用車車主都是個體户,初始成本的投入會非常謹慎,會考慮整個财務杠杆有多高,但是機構客户可能更多去思考全生命周期,我這個成本究竟 TCO 能降多少。所以我們去考慮商用車極致性價比需求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和用户的結合,當然今年商用車也是發展得非常快。商用車裏面包括重卡、輕卡、貨面,都保持非常高的開年增速,商用車裏面智能化非常高的領網域就是場景化的商用車的使用。
從 2017 年開始商用車就已經在向港口、礦山、機場、環衞這樣的場景迭代,當然也有一些美股的上市公司,也是在幹線物流這一塊跑出來的。商用化程度最高的領網域可能目前在港口、礦山和環衞這些場景,這是 L4 或者我們認為的 L4 到 L5 之間的產品迭代最快的領網域,我們也會看到在 2024 年以來這一塊落地的營收規模呈現 10 到 15 倍的爆發性的增長,從實際的營收去看有很多公司的确在 2024 年前幾個月份同比 2023 年已經有了 10-15 倍的增速。
最後這一塊也是我們在過去兩年花很長時間去研究的領網域,就是補能。能源和汽車結合,補能怎麼去做到高效其實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補能方面現在有兩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究竟是用充電還是用換電,我們認為補能是綜合體系,充電和換電會是長期并存的狀态,補能領網域還是看需求,看用户場景。可能換電場景對商用車來説是非常不錯的使用環境,但是大部分家用車的使用場景可能是家用的慢充和在商場,或者在其他地方的快充和超快充,或者高速的超快充,實際上這個取決于用户的需求和環境和場景的使用。
當然換電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到去年換電站的體量已經接近 3600 個,我們自己預期 2030 年在國内會有接近 3.5 萬到 4 萬個的體量,所以我們覺得在換電站的需求下,在商用車換電上或者在經營性車輛換電上,還是有非常大的投資空間。
在乘用車領網域,在高壓快充和家充互補的情況下,在高壓快充或者液冷的機會下,整個乘用車領網域在高壓的平台下面會有一撥新的迭代的機會。因為我們以前也看到很多老樁它并不聯網或者使用效率非常低或者有效性非常低,在新舊樁替代過程裏面也是一撥投資機會。歐美市場可以看到的一些機會可能在充儲一體樁,因為在歐洲的波峰波谷的價差非常大,所以充儲的投資價值就會非常高。
我們會持續探索一些新技術在汽車產業的應用,像 6G 網絡,像空地互聯的狀态也是我們期待去看到在汽車上新的應用的出現。第二個像飛行汽車的應用,以小鵬匯天為例等一系列公司的出現。第三個是 AI 手機和車機的打通與使用,第四個是人形機器人在汽車空間站上的使用,我們也會持續的去關注這幾個新的領網域。
還有一塊,就是類腦芯片在汽車裏面的應用,它是邊緣計算單元,對計算算力要求非常低,而且功耗非常低。所以在很多短時、高效決策情況下,類腦芯片的應用在汽車領網域裏面在 2025 年或者 2024 年以後也會有很大的迭代,2030 年預期達到 80 億美元的規模,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細分賽道。
最後講講和高資本,我們 2017 年以後就一直聚焦在汽車投資領網域或者綠色能源和智能出行的領網域,我們把這幾個領網域抽成 36 個賽道,我們一直都在做這些賽道裏面的投資,也投了幾十家公司。從我們的角度,A 輪的項目可能是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我們 60% 的項目都投在了 A 輪,這對于我們來説是最好的參與的狀态和階段,但我們自己内部定義的是全生命周期投資的平台,所以我們在中期階段和後期階段我們也會持續的去做投。
最後這一頁 PPT 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投過的一些公司或者是我們投過覆蓋的領網域,也是我剛才提到的很多細節裏面都有體現。在車規級半導體領網域,我們也投了很多有趣的公司,在算法領網域我們也投了一些公司,在使用場景或者在核心零部件也投了一些公司。
從今年發展情況來説,我們更多會看上遊半導體和新材料、下遊的一些場景性的應用,但是在未來,可以看到五年的投資範圍内智能化的使用迭代會互動出很多新的場景或者新的產品或者新的需求。就像剛才大家都提到的,像合成生物,也是屬于碳中和賽道裏的投資,這裏面包含很多新材料的使用,在汽車座椅、在皮具裏也會做很多的替代,所以新材料在車裏面的應用,包括很多光電產品的使用都是我們未來會重點關注的。
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整個出行賽道的一些思考,謝謝!
點擊閲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