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劇版《三體》,科幻開門之後,歡迎閲讀。
作者 | 耳東陳
監制 | 吳怼怼
昨晚,第 28 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承包熱搜。
在諸多話題中,我最關心《三體》的表現。
此前提名階段,《三體》獲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改編)、最佳攝影、最佳美術五項提名,最終拿下最佳美術獎。
作為中國科幻劇集開門人,《三體》首次提名便獲獎,于中國科幻劇而言,是開了個好頭。
24 日,我參加了《三體》劇版主創再聚首特别見面會,也是一次「古筝行動」名場面大銀幕的限時回歸。
通過現場交流,知道了更多幕後故事,也越發肯定,《三體》值得被褒獎的,遠不止美術這一項。
現場有媽媽帶着孩子一起,孩子也是《三體》劇版的粉絲,并且有着真情實感的提問。也有三體小説多年的老粉。這個見面會成為了一個匯聚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場所,大家通過對《三體》的熱愛而聚集在一起。
作為一名《三體》粉與影視觀察者,現場與主創的交流讓我從劇集工業化層面更加了解《三體》劇版。
也是此次交流,我才知道,讓大家為之驚嘆的「古筝行動」,其中 25 分鍾的時長拍了近一個月。這放在電視劇拍攝周期裏,是不同尋常的。從編劇、導演、攝影、美術等,到騰訊視頻平台,是整個團隊的配合,讓它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部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作品。
現場有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這也側面説明《三體》已經成為跨代傳承的佳作。閲讀小説和觀看劇版的體驗完全不同,但都令人着迷和思考,這顯示出作品本身的強大思想内核和想象力。
《三體》劇版的成功不僅在于其美術表現,也在于其故事的深度和對人類命運的探讨,在于其在文化領網域產生重要的影響,并吸引更多的觀眾投入其中。
它是中國科幻劇的拓荒者,摸着石頭過河的每一步,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01
如何打造離地半尺的藝術
《三體》的豆瓣詞條創立得很早,劇播之前,我偶爾會點進去看一眼,短評中除了「期待」和催進度的言論,更多是來自科幻迷和書粉的擔憂。
也難怪網友為《三體》操碎心,畢竟改編毀原著的案例,過往比比皆是。
莫説鴻篇巨制的科幻小説在視覺效果呈現上難度極大,就算普通都市劇,如何抓住故事内核、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時還能影視化得養眼,也一直是業界難題。
而《三體》播出後,「主很滿意」的評論充斥在各大社交平台。
這是創作團隊 7 年磨一劍的結果。
總制片白一骢説,《三體》劇本先後磨了 4 年,做過近 20 稿。
編劇團隊最初嘗試過多種叙事手法,科幻的、懸疑的、科幻 + 懸疑的,但最終還是決定尊重原著,用常規的現實主義手法,去描摹科幻世界的恢弘大氣。
這麼做的考量有兩方面,一是基于當前國内市場環境,我國科幻題材的發展尚且處在萌芽階段,技術和資金鏈層面比較薄弱。
二是考慮到大眾傳播性,不論是原著的大眾基本盤,還是現實主義題材在中國電視觀眾的受歡迎程度,現實主義叙事手法都是最優解。
它打破了提到科幻題材,觀眾本能想到天馬行空、漫遊奇境的刻板印象,也在好萊塢式科幻片視覺盛宴帶來的腎上腺素飙升之外,表現了中國特色下「離地半尺」的科幻審美。
具體而言,科幻是基于現實的。
《三體》主叙事空間在 2007 年,項目籌備期間,考慮到故事涉及了大量的專業領網域知識,創作團隊先後跟幾十位科學家,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學習。
小到太陽歷、各種計算公式,大到什麼是「宇宙閃爍」、2007 年左右的射電天文台如何操作,都有涉及。
落實到拍攝上,為幫演員順利進入角色,團隊會提前把相關知識點揉碎。典型如大結局名場面「古筝運動」拍攝前夕,劇組一同學習與納米技術基礎知識相關的劇情。
現實基礎打好了,創作團隊對叙事的科幻空間有信念感,傳達到觀眾這裏,科幻便有了可信度。
但科幻歸根到底,還是需要超于現實的視效,來诠釋空間奇境的魅力。
《三體》特效制作,是 300 多位數字藝術家歷時兩年多的心血。
其中三體遊戲在開拍之前做了大量論證,為塑造書中描述的遊戲世界,特效采用動态捕捉和 CG 技術結合。
所有遊戲人物的表演,都是演員真聽真看真感受。
最終呈現出 CG 制作時長 200 多分鍾、純 CG 鏡頭 650 個、總鏡頭數 2000 多個、CG 角色 290 多位,包含 11 個大型場景,渲染幀數 97900 頓。
此外,還輾轉舟山、橫店、北京、黑河、天津、河北、杭州多地,去了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進行了大大小小 200 個場景的實地拍攝,歷時 126 天。
除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内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實景拍攝。
能夠拿到白玉蘭最佳美術獎,《三體》實至名歸。
如今随便抽出幾個片段,都能感受到《三體》在細節上的巧思。
比如,故事發生在 2007 年,鏡頭掃過的畫面中,出現的是當時還在建設中的央視總部大樓。
再比如,「三體遊戲」中,周文王的追随者講河南話,因為歷史上的商周國都就在河南。
細看《三體》,會發現它的科幻表達,很符合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在「2023 騰訊視頻影視年度發布會」上,談到平台藝術追求時,提出的「離地半尺」的藝術。
《三體》既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缺乏想象,基于現實又超于現實的理性表達,是「離地半尺」的藝術,具象的模樣。
02
誰來界定優質科幻作品?
剛剛落幕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三體》五提一中的實績,在佐證中國科幻第一劇的質量。
作為中國影視業目前罕見的題材劇,《三體》跻身白玉蘭的同時,反過來擴充中國電視劇的類型場網域。
獎項認可,是從藝術角度蓋章認證一部影視作品。
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分支,一部科幻劇優秀與否,還看大眾口碑。
39 萬網友打出的豆瓣 8.7 分,早早讓《三體》占領了口碑高地。
之所以得到廣泛認可,除了上文談到的成功打造「離地半尺」的藝術,《三體》從創作初始,就帶着尊重觀眾的誠意。
拿大眾最敏感的選角來説,制片團隊真的有認真考慮網友列出的理想演員名單。但落實到具體創作,選角的考量,除了外形貼不貼合,更重要的是,《三體》書迷組成的劇組,還要看演員對角色的理解。
白一骢在《解碼三體》中坦言,作為劇中最重要人物之一的史強(于和偉 飾),選角最初遭到網友質疑。
由于大劉原著常在重大事件上表現人物性格,較少描寫人物細枝末節的具體樣貌,因此原著粉對人物的印象,是基于強性格标籤的弱臉譜形象。
于和偉儒雅正直的形象,似乎與史強接地氣混不吝的氣質相去甚遠,但打動制片組的,是于和偉作為書迷,對角色的赤忱。
演員之于影視劇,是能夠适應劇作容器的液體。而制片組為作品負責,不僅僅是選外形契合的演員,給觀眾交差。
《三體》預告片釋出時,網友還在質疑史強不貼臉,等播出後,于和偉的史強,已成了劇粉心中的 yyds。
創作期團隊打磨優質作品,播出後赢得觀眾口碑,都是劇集質量的硬标準。但現如今,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消費商品,承擔的角色,已不僅僅是「創作 - 播出」這條短鏈上,單向輸出的角色。
電視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它自帶服務性質,而《三體》的「售後服務」,不論是大結局點映禮時邀請粉絲線下觀影,再或此次的《三體》劇版主創再聚首特别見面會,都在佐證產出好内容的同時,在平台能力加持下,好電視劇的服務意識。
這種服務,又不僅體現在消費者側,還體現于《三體》良好的商業表現。
例如與汽車、3C 等品類打造合作場景,在《三體》的具體操作中,讓品牌主看到了科幻氣質落地的可能性。
藝術認可,大眾口碑,商業價值,三者齊備,才算優質科幻作品,修煉成功。
03
如何做出下一個《三體》
行業當然不能只有一個《三體》。
不久前騰訊視頻釋出的 2023 劇集片單中,《三體 2: 黑暗森林》赫然在列。
《三體》珠玉在前,用優質科幻内容向市場和觀眾打招呼的同時,也拉高了未來《三體》系列的期待值。
孫忠懷在影視年度發布會上提到,「創作的所有努力,都要服務于講好一個好故事」,這是因為觀眾整體審美在提升。
從觀眾側講,雖然觀眾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對長視頻生存空間造成擠壓,卻也倒逼長視頻產出優質内容。
因為越是見過多樣内容表達的觀眾,審美越來越精進,專業化就越高。
這就意味着《三體》如今在觀眾側做到「主很滿意」打下的優質口碑基礎,會成為未來系列劇内容創作上的鞭策,也會給内容商業化增加信心。
《三體》已然成為科幻劇的一種标杆,劇播完結後,總制片接受采訪時,繞不過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出第二季?
這是時間問題,也是產業問題。
事實上,從 2016-2023 年的這 7 年制作期間,《三體》背後,反映的不止是一部科幻劇生產的舉步維艱。而是一個產業的問題。
他發現對于中國科幻而言,難的不是特效本身,而是經費過于高昂。
解決經費問題,需要大量的同類型作品特效經驗積累,特效資產越多,復用率越高,制作成本才能降低。
起步階段的國產科幻,關于特效還在原始積累階段,這是一條長長的路,所幸《三體》已然邁出第一步,還在不停邁步。
觀眾與市場的期待、行業經驗的積累,都在為做出下一個《三體》兜底。
此外孫忠懷在影視年度發布會上以「讓尊重藝術家成為信仰」提到的制片人中心制,也是保障《三體》保持生力的原因之一。
制片人中心制看似以市場為導向,實際在中國電視劇行業、編劇普遍相對話語權弱的大環境下,是對藝術的一種保護。
《三體》在打磨 20 稿後,将定稿作品交到導演手上,先定劇本後定導演的制作鏈路,讓故事從源頭以優質為目的,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所有成功的經驗,都能成未來作品的參考。
時間拉回 2015 年,《三體》小説獲雨果獎,對于很多中國科幻迷來説,這象征着這部由中國作家所創作的科幻作品被世界所認識和承認。
希望這一次,平台與創作團隊依舊對内容有耐心,對市場預期夠寬容,用時間澆灌下一朵、每一朵科幻巨制的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