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未來兩年,主流大廠誰會被淘汰?,歡迎閲讀。
文|江小花
前年年底的時候,我跟奇瑞的李學用説,你們會在 2023 年來到中國汽車企業銷量第二的位置,當時我是跟很多人打了賭的。李學用自己覺得還是有點懸,説要今年才能到第二。結果,去年奇瑞至少在比較有説服力的數據來源上在年底幹到了第二。
今年成都車展上,回到上汽乘用車的俞經民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極為罕見的在沒有媒體追問銷售目标的情況下自己給自己加了任務,今年 20 萬➕,明年 40 萬➕,後年 60 萬➕,直到 2028 年 100 萬➕。
那我就再在這裏鬥膽預測一下,胖頭魚這番如今在國有汽車企業中難得一見的豪言,在我看來還是挺穩妥的,上汽乘用車明年銷量就會回到 50 萬➕,在 2026 年前,上汽乘用車就會回到自主品牌前列,在這個慘烈的市場中坐回飯桌上。
列為看官如有不信的,不妨加我,咱們可以立個賭約。
我説這個話,并不僅僅是因為俞經民在這次的專訪中透露出的什麼信息,事實上,不管是幾大品牌的營銷團隊合并,還是明年就能上車的 " 大美好 " 技術下的半固态電池,在這個短期形态明顯的市場環境下,都不算什麼了不得必殺技。雖然他們的技術含量都很高。
但這并不妨礙,上汽乘用車已經走上了一條復蘇反彈之路。
對于大型國有企業而言,人對了,永遠是最重要的。
我對上汽的信心基于三點。
第一、不管是榮威、mg、飛凡,還是不歸俞經民管的智己,他們的產品沒有問題,甚至你細看之下,是有優勢的。看一家汽車企業,首先要看的當然是產品,而不是營銷。
上汽的產品即便在如今市場位置如此被動的情況下,你仔細去看,也是經得住細看的。不管是在傳統燃油車的三大件,還是在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方面,抑或是在智能化發展方面,上汽的技術實力不僅不落後,并且有獨特的優勢和特點。
這是上汽觸底反彈的基礎。
在整個供應鏈方面,上汽是國内自供能力和采購體系能力最強的企業,結合品質來看的話應該沒有之一。只要幹将賈健旭能在總裁的位置上進行有效的整合,上汽供應鏈能爆發出的創新研發、降本增效和體系重構的能力,在國内是最強的。
并且,我一直認為,面對新能源時代,優秀的企業應該結合自身對產業變革終局的研判,給出自己的時代最優解。比如吉利在銀河 E5 上市的時候祭出的短刀。
上汽的 DMH 大美好是具備獨立給出上汽時代優解的方案,這個結論經得起推敲。
第二、上汽能解決的核心問題已經解決。你别來跟我説體制問題,這就沒法深聊了。
上汽的核心問題出在人事。盡管三大車企面對的境遇有所不同,但是換屆以來的一系列人事動作,正在帶動三大企業消融前幾年的堅冰。
很多企業都喜歡説我們其實產品不錯,就是營銷不行。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恐怕仔細剖析問題的話,營銷的問題只怕是最小的。
很多企業總會説,我的體系能力遠好于很多新企業。但是體系能力是什麼?其實是信任,是供應商相信你告訴我能賣一萬台的車,至少最後能賣出 8000;是經銷商相信你一個月壓給我 50 台的車至少能賣出 45 台。是你體系内部成員都相信跟着你做能掙錢。
俞經民在采訪中説,去年上了 126 台新車,賣到 10000 台以上的有 7 台,5000 台以上也只有 25 台。不好意思,如果号稱有體系的你出的新車都是三位數的銷量,那還談什麼體系優勢?
上汽大眾去年這時候開始決定虧本 30000 萬銷售 ID.3,到現在盈虧基本上算得過來了,保持住了一萬多的銷量,這一萬多的銷量,就是上汽大眾在純電車上的體系能力的重建。虧本三萬,完成的是一次救贖。
接下來,上汽乘用車必然要乘着春風,通過幾款核心產品數量級的破冰,把上汽乘用車的體系能力找回來。這幾天,上汽乘用車找所有核心供應商的老總拍的那條 " 我是上汽乘用車供應商 " 的視頻,就是這一仗的首次團建。
在專訪中,俞經民也提到了經銷商。他用上汽的產品現在是在 " 驚訝價 " 銷售,讓人驚掉下巴的價格。
他説得沒錯,為什麼驚訝價還是賣不好呢?人家打價格戰,喝一口降價毒酒,總能有點水花,上汽乘用車在國内市場,為啥掉着下巴,還是出不了貨呢?
俞經民顯然很清楚。你要説經銷商的問題難解決,那是天下第一難,難點不在技術上,更能多在歷史。但你要説面對現實,凝聚共識,經銷商的問題大概是車企層面最好解決的問題。
我最近從很多車企那裏都聽到一個讓人絕望的疑問,説接下來到底該怎麼弄。當然這個問題很現實,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説明白的。但是我每次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好想先反問一句,你的經銷商現在有沒有在盡心盡力的給你賣車?
如果沒有的話,又想不明白要後面怎麼辦的,不如先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跟很多企業找媒體合作,内部開了無數個會,反復強調這次傳播有多重要,最後給到媒體做内容的時間,半天。
很多企業的營銷也是一樣,模式創新、營銷創新、體制創新、用户運營創新整了一堆,到最後經銷商那邊不跟你玩。你回過頭來還在反思到底是代理銷售好,還是直營好。
俞經民顯然對這件事情門兒清。我期待上汽乘用車在這個層面上給痛苦的車企們打個新鮮出爐的樣兒來。
最後、所有資金、技術、體系能力都不缺的企業,在產業變革中最困難的都是所謂大象轉身。事實上新企業的生死線,也都拴在大象的後腿上。
尤其是汽車這個產業,按照俞經民的説法,卷了三五年,再卷三五年,淘汰賽打完了,汽車的本質還是汽車。
接替俞經民執掌上汽大眾的傅強也説的很自信,大象轉身可能是慢一點,但是轉過來以後,跑起來比馬呀狗呀的更快。
也就是説,馬呀狗呀的,最不希望的,就是大象真的轉過了身子。他們就希望大象身子沒轉過來,就一條長鼻子跟着那些轉不轉兩可的東西湊過去了。這要是被時代的圈套拉上一把,可不就倒了嗎。
大象的身子是什麼?其實除了俞經民説的汽車的本質,還有就企業的積弊,特别是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黃金時代之後的積弊。
很多企業面對時代并不是不努力,而是無法按照合理的方式來努力。這裏面的事兒經不起細説,但懂的顯然都懂。
但是,我認為上汽至少在今後三年多的時間裏,可以獲得一個盡量按照事情本身的規律來努力的時間窗。并且從目前來看,在中國主要汽車品牌中,這種内驅型的關鍵力量是有相對優勢的。
而上汽乘用車,會是這股力量的核心受益公司。
我們每天都在看很多企業反思營銷,但很多企業可能疏忽了一點,就是對内營銷。很多企業直至今天,并不是説沒錢了,沒力了,沒機會了。但核心的問題是,你們内部的人沒信心了。
對内營銷的難點在于必須説實話,辦實事。不像對外營銷還可以合理粉飾,如今還可以大吹法螺。如果説這一波汽車企業必然面對淘汰賽的話,那麼依我看,主流大廠誰會被淘汰呢,誰無法在今後兩年,重建内部信心,凝聚内部力量,誰就大概率會倒下。就這麼簡單,不形成内部共識,凝聚内部信任,調動内部積極性,那麼大象就只能跪倒,轉不了身。
你内部兩三萬人都攏不住,你的經銷商在開自媒體質疑你還行不行,你的供應商就想着你還能不能把欠款還上,那你外面做多少流量都沒用。
其實今年,我打賭上汽乘用車必然重回主流,也還是有點風險的,唯一的變數就是王曉秋—賈健旭—俞經民組合能不能完成一次符合上汽傳統優勢的内部動員。
我認為他們能。我不僅認為他們能,我還希望能通過上汽和眾多值得期待的主流車企的成功回歸,為整個產業轉型的關鍵點、終局形态等正本清源,為那些在問怎麼辦的迷茫同行開出一條路。這才是上汽這樣的企業,該守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