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3080的刀郎演唱會門票,讓扎堆看演出的中產覺得肉疼,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三聯電子廠 Pro,作者:森賽,監制:Benjamin,校對:大體老師,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刀郎,南京演唱會)
今年的演唱會火得有點不太正常,一哥們單身三十多年,平時快餐一樣的感情生活,居然一轉頭變成了演唱會的鐵粉。三場童年回憶的 live,他全都趕上了。
剛開票,秒搶,手速堪比閃電,結果搶到的全是末位票。話説現在連看台票都 480 一張,黃牛倒賣的刀郎廈門專場票,最便宜的都要 3080,想買的人手牽手,可以繞廈門三圈。
就這樣,大家拿着連吃兩碗泡面的錢擠在了一起,仿佛搶到了《2012》的最後一張船票,激動到不行。
哥們説現場沒怎麼看到人,全程通過 LED 大螢幕收看,效果還不如在閒魚上花一塊九衝個會員," 倒是挺暖和的 "。
我以為這是個案,直到在朋友圈上發現了更多隐藏在辦公室内的秘密:產品大哥,四十七,王心凌鐵粉,鐵進骨釘的那種,會跳十多種應援舞;HR 大姐,三個兒子,可還是迷小虎隊,不接受任何陳志朋的負面;最奇怪的是一位新來的同事,北郵剛碩畢的代碼才女,每天午休都聽韓磊,想要《再活五百年》。
一時間,人們對于去看演唱會這事充滿信念感,幾乎所有一線城市體育館附近,只要一開始大堵車,離着十幾公裏你就知道誰來了。
以前是地方一些商業機構 " 求着 " 明星來自己地頭開唱,賺的是個票錢,可現在,能唱會跳的人可太多了,尤其是懷舊明星們開始集體出遊,不僅審批進度條快不夠了,一些城市的承載力也幾近上限,但奇怪的是," 就是場場爆滿 ",哪怕一些你從未聽説過的明星。
甚至有人總結出一種經驗:一城唱響,黃金萬兩,票房數億,旅遊奇迹。
今年的演唱會到底有多火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演唱會,不光是國内一線歌手火,連海外大咖也紛紛湧入中國市場,掀起了一股外來和尚超會念經的狂潮。
9 月底,坎耶 · 維斯特(侃爺)的世界巡演在海口五源河體育場開啓,首場就有近四萬人到場,門票收入接近 5000 萬!尤其震驚的是,海南島外觀眾占比超過 95%,真是把整個海口的旅遊業給帶動得飛起,3.73 億元的收入幾乎都是為了侃爺的嘻哈哲學而來。
至于火星哥、牛姐等歐美歌手,演唱會門票都是秒售空,連美國的 John Legend、Charlie Puth、Jessie J 也紛紛加入演唱會走穴大軍。這股演唱會經濟,不光是搶錢,還回味了童真。你以為是為了聽歌?這些人帶着尋找一種 " 年輕的回憶 " 的訴求。
上回吃飯碰到隔壁桌在閒聊,幹夜場的大姨長籲短嘆,説現在商 K 都沒人來了,大哥們都去包場演唱會了,她説現在正培訓員工包餃子,先從調餡開始,準備年後轉型。
" 大哥們總不能不吃飯吧,消費不是降級了,是轉移了。"
比如説張學友,演唱會門票不再只是娛樂消費和能抓住逃犯這麼簡單,簡直成了文化收藏。你去看,不僅僅是為了聽歌,更像是參加一場時空穿越的集體頌缽。
" 基本聽不到人,哪怕你不是歌神的歌迷,一場演唱會下來,你高低都能跟前後排大哥大姐們學會幾首了。"
事實上,喜歡懷舊的還不止是中老年粉絲,各個年代的粉絲們齊聚一堂,年輕的觀眾看着父母懷念的歌手,仿佛一場跨代際的文化交流盛宴。
台下有的人可能在年輕時,曾為張學友的《吻别》淚如雨下,今天,他們帶着襁褓中的人類之子一起聽着這首歌,仿佛在共同尋找那個失落的青春。
懷舊演唱會的火爆,與其説是童年歌手的復出,不如説是某種社會心态的復興。過去的歌聲不再是單純的回憶,它們成了情感共鳴的載體,也帶動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大家或許沒有意識到,這不只是一次次的 " 重温經典 ",它正在變成一種被打包好的情感消費,而每一張門票,都是通向過去的時光隧道。
懷舊演唱會,怎麼就成了情緒狂歡
今年的演唱會市場,仿佛打開了懷舊這一整座寶藏礦山,明星們紛紛走出歷史的塵埃,重新占據舞台。刀郎、張學友、黎明,甚至 twins,都在這一波回歸潮中重新煥發了活力,票房簡直爆棚。
根據道略數據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統計,2024 年上半年的演唱會場次已經達到 1182 場,相較于 2023 年實現了近兩倍的增長;燈塔數據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 7 月末,全國演出市場的票房收入已經超過了 2023 年全年的總票房。大麥網的數據顯示,杭州在 2024 年上半年的演唱會場次是去年同期的 4 至 5 倍,幾乎每個月都有演出,且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
2024 年,刀郎的《2002 年的第一場雪》重新成了全民 K 歌必唱曲目。歌迷們幾乎排起長龍,手中緊握着手機,焦慮地刷着購票界面,像是經歷了一次集體的心跳驟停。
特别是那些錯過早鳥票的 00 後媽媽們,在不斷自責自己手速慢的同時,還在安慰自己:" 不要逼我在最快樂的時候打開閒魚!"
甚至到了演出現場,刀郎的朋友也納悶," 怎麼這麼多人?"
成都很少看到雪,但這場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大雪,可能也足以讓刀郎在現場感受到,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冰火兩重天。
" 以前覺得刀郎應該過氣了,結果我這個行業都給市場幹沒了,人家票房火得都邪門。"
除了這些年過五十的經典歌手,連 twins 這樣曾經紅極一時的女團也在年初宣布復出,她們的演唱會如潮水般席卷而來,場館一票難求。
在 twins 演出現場,經常能看到四十多歲的男士們,在台下激動地叫喊,能感受到他們青春曾在蹉跎中祭奠。
有人説這些懷舊演唱會的火爆,是因為這些歌手所代表的時代,承載了無數人的回憶和情感。
一位在北京觀看黎明演唱會的年輕觀眾感嘆:" 我爸媽年輕時就愛聽黎明的歌,我完全沒聽過他的歌,結果現場一唱,竟然能跟着一起唱!這簡直比現在的流行歌更有穿越感。"
顯然,懷舊演唱會已經跨越了代際,成為了一種溝通的橋梁,甚至一些 00 後表示,他們在喝奶時,媽媽哼唱的兒歌就是 " 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 "。
" 言傳身教,很難讓人不印象深刻。"
當然,除了這些超級明星的回歸,許多曾經處于過氣狀态的歌手也在今年悄悄發力。張信哲和李宗盛今年的聯合演唱會,雖然這兩位在近些年鮮少出現在大眾視野,但一旦他們站上舞台,便會迅速吸引老粉絲的回歸。
張信哲的低音炮似乎依舊能夠勾起那個時代的共鳴,台下的觀眾大部分是中年人,他們手裏拿着已經褪色的海報和演唱會周邊,眼神中帶着幾分感傷,仿佛這些歌手和他們的青春記憶永遠糾纏在一起。
更有意思的是,許多已經不再活躍在娛樂圈的歌手,甚至以懷舊代言人的身份回歸。謝霆鋒和鄭秀文最近就與幾個品牌展開跨界合作,邀請他們的歌迷們參加線上雲演唱會。這些活動沒有在大型場館舉行,卻通過直播的方式将音樂和粉絲情感結合得更加緊密,巧妙地将懷舊與現代社交平台結合,讓每個人都能參與這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總之,市場進入了一個高效旋轉的上升螺盤,歌手們的復出撈金也好,社會情感的集體回憶爆發也好,總有人願意給這份記憶買單。
我去看過幾場演出,幾乎每一場 " 懷舊演唱會 " 演出現場,都會播放明星公司制作的千千萬萬過去的影像,帶着年份色彩濾鏡的那些影像被一個個歌手激活,可以讓人在短短幾個小時裏,重新找回那個曾經屬于自己的年代。
2024 年,是誰在看懷舊演唱會
懷舊演唱會的火爆,背後是對過去的集體情感釋放,而台下的觀眾,則是一群跨越時空、情感交織的人物。你大概也想不到,觀看這些演唱會的觀眾,不全是四五十多歲的老粉,也有從未聽過原版歌的年輕人,他們的動機各異,但共同點只有一個:懷舊,和那一段被時間撫平的情感。
有網友大雨説," 其實我對學友哥的歌不怎麼熟,小時候我媽總放《吻别》,我説過多少次不聽,結果今天不知怎麼就來了。"
他不是唯一一個這樣無辜的觀眾。在這場懷舊盛宴中,許多年輕人其實并未真正對這些老歌產生過深厚的情感,卻依然願意為票價支付不菲的費用。
為何?
他們去這些演唱會,并非去欣賞,而是去體驗那份被父母、親友代際傳遞下來的情懷。在他們眼中,這些演唱會是情感的短途旅行 ",或者説是一場與父母一起的跨代際體驗。
一些售票平台的數據顯示,懷舊演唱會,由子女訂的家庭型團票占比非常高,有些明星,比如 " 四大天王 " 的場次,達到了 40% 以上。
和大雨的态度不同,32 歲的楊雪卻帶着滿腔熱血走進了張信哲的演唱會現場。她是一個狂熱的歌迷,從十七歲起便開始追随張信哲的足迹,參加過無數次他的演唱會,收藏了所有發行的專輯和周邊。
" 我每聽一遍他的歌,都會覺得好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情歌。"
" 盡管已經 30 多歲了,但每次聽他的歌,都會覺得自己還是那個年少輕狂的自己。" 楊雪不同于大雨的随意,她的情感投入幾乎達到了一種儀式感,去演唱會,就是為了驗證自己與偶像的深厚聯系。
這種情感早已不再局限于歌聲本身,而是深入到她的生活方式中,成為她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如果去過幾次現場,可能就會發現,懷舊演唱會的觀眾其實是五花八門的,他們的入場動機各異:有的是為了帶父母補課,有的是為了與偶像重燃青春的火花,還有的是年輕人純粹為了體驗一種 " 古早生活方式 ",類似于去 " 雪茄吧 " 和黑膠唱片俱樂部。
無論人們的初衷是什麼,台下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被這些老歌所打動,穿越時光的歌聲最終把他們帶回了那個久遠卻又親切的過往。
" 我好像聽過這個歌。"
" 這詞有點熟。"
" 原來是他唱的。"
在這場跨代際的集體狂歡中,過去與現在的界限漸漸模糊,留下的,是一份不可言喻的情感共鳴。
回憶殺,還是情感投資?
説到底,懷舊演唱會,聽幾首老歌,和看一部修復版的老電影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了現代人對情感的理性投資。
懷舊如今早就成了一種情感補償機制,它讓人們通過重温過去的經典,找到一絲失落的歸屬感,甚至是一種心理安慰。參與者們可能更多的是在尋找一種在現代社會中喪失的 " 穩定感 "。
如今的懷舊演唱會,已不單純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它成為了社交資本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參加演唱會,除了為了回憶,也為了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與偶像的親密關系,甚至借此分享共同的記憶,證明自己與時代的連接。
但這股懷舊風潮背後,顯然已被高度商業化。明星復出固然有情感驅動,但更少不了資本的推動。票價飙升、場地擴展、復古元素的過度包裝,種種這些都讓懷舊演唱會變成了一種精妙的情感商品。
它不再是純粹的音樂盛宴,而是由市場主導的一場商業秀。張學友曾在一次采訪中無意間提到,《吻别》讓許多後浪也在追逐,當人們對過往感嘆時,懷舊市場票價也充滿了都市隐喻。
懷舊演唱會,一方面滿足了情感需求,這也恰恰填補了市場的空白。另一方面卻也被資本化得無法避免。
它的興起,與創作音樂的匮乏密切相關。在沒有新歌填補空白的情況下,過去的經典成為情感寄托與消費熱點。這些演唱會讓中年人重温青春,也彌漫着當下社會,對那段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時代的懷念。
前不久參加張學友演唱會的大雨,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條動态:" 我買了張學友的票,但其實并不是為了看他,而是為了重温和媽媽一起聽他歌時的那段美好時光。十年過去了,人生的浮沉,至少在這兩小時的演唱會裏,我希望媽媽再次年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三聯電子廠 Pro,作者:森賽,監制:Benjamin,校對:大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