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等了4年,《大江大河3》開局“爆頭”,不輸前兩部?,歡迎閲讀。
2018 年冬天,拍什麼火什麼的正午陽光,貢獻了一部讓很多人熱淚盈眶的 " 大國劇 "《大江大河》。
它試圖用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三位主角的人生軌迹,來呈現新中國 40 年裏,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改革和變化,并且在這個稱得上是滄桑巨變的浪潮中,讓觀眾感受到社會風氣、百姓思想觀念的轉變。
宏觀上的磅礴恢弘,與微觀上的春風化雨,在《大江大河》裏配合得相得益彰,讓它成了那一年口碑最好,同時也最經得起歲月檢驗的國劇之一。
《大江大河 1》海報
如果用高開高走來形容這部劇的話,那用低開高走來形容兩年之後的續集《大江大河 2》,怕是在合适不過——直到播出過半,它的聲勢、熱度、朋友圈的讨論度等,才逐漸趕上第一部。
之所以會出現高口碑、低聲量的情況,雖然很大程度上跟正午陽光向來低調的作風有關大,但它更加龐大的叙事格局,以及更加注重展現主角遇到的困境,都提高了觀眾的追劇門檻。
《大江大河 2》海報
換句話説就是,雖然第二部也延續了第一部的朝氣蓬勃,但它随着改革力度加深而讓主角遇到的現實障礙,減少了觀眾的爽感體驗。
這個情況,在《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裏,再次出現。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播放量過三分之一,出現了比前兩部多很多的差評、不少人覺得它可能要爛掉的原因——尤其是跟剛結束的、講述同一個年代的《繁花》相比,《歲月如歌》更加顯得窘迫且寒酸。
《大江大河之歲月歌》海報
事實上,這并不是《歲月如歌》的錯。
恰恰相反,這反而是它的優勢所在。
改開三部曲
POST WAVE FILM
雖然主角是同一撥人,但每一部《大江大河》都有各自的側重點。
《大江大河 1》的重點,是奮勇向前着創業,它的核心是拼搏,是相信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的信仰。所以看第一部的時候,撲面而來的是青春和朝氣,所有人都充滿了鬥志和希望。
就像 1981 年開始傳唱的經典名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就是相信奮鬥、相信希望的。所以無論宋運輝、雷東寶,還是楊巡,他們身上都有種正氣和執拗,那正氣并不臉譜化,是骨子裏的東西。
《大江大河 1》劇照
在網絡語流行 " 喪 " 和 " 佛系 " 的 2018 年,《大江大河 1》的現實主義基調裏,充盈着那段時間難得一見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氣息。這種價值觀上的昂揚向上,注定了它會成為當年最火熱的國劇之一。
如果説《大江大河 1》説的是 " 創業 ",那麼《大江大河 2》説的就是" 變革",解決已經取得巨大成果中藴藏着的危機。
這份變革的初心,其實是為了讓事業變得更好。所以《大江大河 2》就變成了 "守業難" 的集中展現,三位主角接連不斷地遇到各種讓人頭疼的幺蛾子。
《大江大河 2》劇照
但整體來講,它還是昂揚向上的,有着一往無前的幹勁和闖勁。
《大江大河 3》依舊延續了 " 變革 " 的主題,但它不再像第二部那樣,從東海化工的角度探讨宏觀層面的變革,而是從彭陽農藥廠的小角度,來説改開進一步深入後,它的陣痛到底會劇烈到什麼程度。
所以在第三部裏,我們看到雷東寶帶着雷霆使勁往前闖,卻被其他老板給擠兑,更是險些被縣級領導奪權。
還有楊巡,他被梁思申的父親個堂兄這樣的 Old Money,利用經濟遊戲的漏洞和規則踢出局。宋運輝也沒好到哪裏去,他像個聖人一樣拒絕路小拉的邀請,固守在工廠被迫關停、工人面臨失業的彭陽農藥廠。
這種憋屈、無奈和掙扎,早已剝奪幹淨了它在第一部裏迸發的蓬勃朝氣,反而添了更多揪心、無奈、壓抑甚至是痛感進來。這就讓它在觀感上,沒有第一部的朝氣蓬勃,和第二部的鋭意進取來得讓人覺得爽快。
表面上來説,它似乎要説的是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三個人,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才會遇到這些糟心事。
但本質上,它要説的其實是在時代變革面前,它帶給人們的陣痛與障礙,而這種阻力之所以會存在,既是制度的問題,也是人的問題。
殘酷的理想
《大江大河 3》有兩個細節,讓不少人覺得很崩壞。
第一個,宋運輝分明有機會去青島,參與國昊化工的重組與整合——這是一個由國家部委牽頭的大型項目,從工作内容到日後的晉升,都會在根本上改變宋運輝的前途,但是宋運輝卻放棄了,轉頭就回到了即将被關停的彭陽農藥廠。
有一種聲音,用 "聖人" 來諷刺宋運輝的這個人物設定,也試圖間接證明《大江大河 3》在主旋律面前走得越來越遠,失掉了前兩部的初衷。
實際上,宋運輝之所以這麼選,恰好是他個人,尤其是主創的一種温柔情懷。
彭陽農藥廠被關停,是整個《大江大河》系列,第一次涉及到 "失業" 兩個字。從事件背景來看,那是在 1993 年——熟悉共和國長子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年份意味着什麼。
我們有太多的影視劇,表現失業潮的殘忍,以及它留在國人身上的傷疤。近些年火熱的東北文藝復興浪潮,就是這個問題的典型代表,比如《漫長的季節》,就是個中翹楚。
問題在于,我們沒有影視劇選擇回到他們身邊,跟他們站在一起自救。
我們的歷史一直在滾滾向前,讓 " 共同富裕 " 變成了一紙空話。這就催生了太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尤其是那些有機會往上爬的高精尖人才,抓緊風口向上激流勇進似乎成了最正确的選擇,而那些腰部以下的劣勢人口,仿佛就成了活該被淘汰的對象。
從這個角度去看宋運輝的選擇,就會知道這個看似理想化的處理,背後埋藏着主創多麼深重的心思,以及他們在當下這個階層越發固化的社會裏,寄托着怎樣的想法。
這其實是一種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 的理想主義。倘若只是用 " 聖人化 " 進行簡單粗暴地批判,未免誤會了主創的小心機。
第二個讓人覺得崩壞,實際上卻同樣深刻的細節。
楊巡因為在 3000 萬的工程款裏造了 2 萬多塊錢的假,就被梁家人 " 圍獵 ",為了能保住自己打下的基業,楊巡不惜跪倒在梁家的院子裏。
從劇情來説,楊巡确實存在舞弊的惡行,但這并不代表梁家人就是幹淨的。
可楊巡還是要用下跪的方式來求得原諒(最後還沒能如願),説穿了就是以楊巡為代表的 " 新錢 ",跟以梁家人為代表的 " 老錢 " 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換個更加直白的説法,就是掌握話語權的既得利益者,對變革中產生衝擊力的新人的圍獵——楊巡和梁家人之間的關系,其實是階層流動的問題。
遺憾的是,就像宋運輝執意留在彭陽農藥廠讓人覺得過分理想化一樣,楊巡向梁家人下跪的處理,又顯得過分殘忍和隐晦。
這就讓《大江大河 3》偏離了前兩部的浪漫和現實,讓它的用意和指向變得不是那麼清晰明了,從而給追劇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阻礙。
如果説前兩部是在展現人物光輝的一面,讓他們在不斷地更新打怪中展現魅力的話,那麼《大江大河 3》則更傾向于展現主角們的弱點,尤其是時代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局限性。
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看,大家肯定更喜歡前兩部那種爽利,因為滿是成功可以分享。但到了第三部,則接踵而來的是困境、是失敗。
從心理上來説,這太糟心了。
但在我看來,《大江大河 3》的故事反而更有深度,它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創作難度也變得更大。而且,它的時代調性和故事走向,也讓它有着先天略高的追劇門檻,反而會把一些看劇就圖爽的觀眾,給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