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MBA不香了,MAP正成為大廠人的「治愈系」解藥?,歡迎閲讀。
撰文 | 楊小彤、朱小明
編輯 | 薇薇子
1個月前,點開小紅書,我偶然刷到一個筆記,标題是"為什麼大廠員工的盡頭是北師大MAP?"
關心大廠人一舉一動的我,一下子就被标題吸引了。MAP是什麼?大廠人的盡頭怎麼又變了?大廠人到底幾個盡頭?接二連三地問号出現在我的腦子裏。
作了一番功課後,我對MAP有了初步的了解。MAP,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即應用心理碩士。多為非全日制授課,學制在2-3年,學費門檻不低。以國内心理學最高學府北京師範大學為例,用户體驗(UX)方向學費總額就高達24.8萬元。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去讀一個非全日制?那篇筆記的博主剖析并分享了大廠人為什麼去北師大讀心理學。簡而言之就是四點,"一是北師大心理學卻确實牛。二是北師大的MAP非常适合在職人士——坐落海澱西二環,周邊互聯網公司環繞,且設定的都是周末班。"不止如此,高昂的學費,勸退了一波習慣"月光"的職場人,也為有錢的大廠員工篩選了一批競争者。更重要的是,學了心理學,不止能治愈自己,還能開心周圍的人。
讀個心理學能有這麼多講究?
很快我就發現,工作幾年決定去讀MAP的互聯網人并非少數。考生群體裏既有互聯網寶媽,也有996社畜,報考的學校也不只是北師大,清華、浙大、華東師範也是熱門院校。但無論如何,他們決定去讀MAP的原因并無二致,或是受夠了大廠的内卷環境,或是面臨着35歲危機,產生職業焦慮的他們,開始把MAP當作新的心理寄托,渴望通過MAP學習為以後尋求一種新的出路。
相應的,随着需求端熱度的高漲,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擴招。根據北師大官方數據,MAP錄取人數連續三年增長,2023年已達到183人。另據某考研機構統計,今年新增25所院校設立MAP,輻射範圍從985高校到普通一本。
但我也禁不住好奇,活躍在各個項目組裏,奔波于各大會議室中,每天上演着兵荒馬亂,連工作都忙不過來的他們,選擇用2、3年的時間,在周末回到校園去讀MAP,真的能緩解所謂的職場焦慮嗎?MAP成了替代MBA的一種職場人的新解藥?
為了轉行提前鋪路
去讀MBA非全日制?小李從未有過這個打算。哪怕學歷焦慮一直啃齧着她。
93年的小李,是一家大廠的運營。學信息管理的小李,二本畢業後趕上了互聯網公司的高度擴張,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在線教育公司,發現身邊同事大多是名校畢業,大家的能力可能相差無幾,但他們豐富的校園經歷,總能點亮小李心中的高學歷光環。
更何況,當時她所在的公司有一個政策,只要是名校畢業生,就可以在做本職運營工作的同時,做主講老師,拿雙份工資。
提升學歷這事有點迫在眉睫,去讀個MBA似乎是打工人提升學歷的第一法寶。但小李始終覺得管理學沒有什麼可學的,"管理誰都會管理,沒必要專門去學一個管理學。"
想要成為主講老師,吃香的要麼就是教育學,要麼就是心理學。"心理學的内容比教育學更廣一些,而且它是一個交叉學科,涉獵的内容還是挺多的。"加上小李一開始就沒打算離職,決定讀非全,而在非全日制的學校裏,心理學名校要比教育學多些。
就這樣,2020年,小李決定去學心理學,考MAP。不只是心理學和教育的強關聯,她也希望借此來試試自己有沒有機會轉行,離開互聯網。
"35歲之後在互聯網基本上沒有發展機會"已然是公認的事實,加上近期互聯網的裁員風暴,小李有些焦慮。自己所做的運營工作,本身就不是一個年紀越大越吃香的工作,"應屆生和我工作5年的會有差别,但他熟悉個1、2年,差距就不那麼大了。"
最重要的是,運營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不容小觑。小李考慮到自己以後如果想結婚,也許就不太适合繼續在互聯網工作。她想做一個随着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累積,優勢越來越明顯的工作。而"越老越值錢"的心理賽道正适合。
去讀MAP的年輕人,有着更長遠的考量。
卷不動的時候,還有什麼路可以走?
2020年初,疫情開始,30歲的星海獨立負責的在線問診產品成為了公司的主要抗疫工具,一天最高能有27萬單的問診量。那時的她每天都很忙,要大量的開會,進行工作匯報,還要制定月度與年度計劃——讓產品的下一月增長超過上個月,下一年的增長超過上一年。星海覺得自己每天在被產品系統卷着走,"但很多計劃其實并不是那麼有意義"。
在這家互聯網醫療公司做了4年產品運營,星海開始思考自己未來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做些新的嘗試。或許心理咨詢,正好可以填補她的工作無意義。"每天能投入到這份工作,然後跟人產生非常深的交流連接之感,是我比較期待的狀态"。
星海一直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本來高考填志願時,她就想報心理學。但家裏人不同意,"認為心理學這個東西就像怪力亂神一樣,不知道你學了出來能幹什麼"。星海只能妥協,選擇了藥學。但她對心理學的興趣依舊——大學時,她在學校圖書館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教材,包括但不限于《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夢的解析》……
有了孩子後,星海更是再次喚起了對心理學,尤其是嬰幼兒心理的濃厚興趣。
星海和女兒參加母嬰依戀相關的實驗,受訪者供圖
萌生念頭容易,付諸行動難。星海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這一行,以及自己到底是一時興起,還是對心理學真的感興趣。在朋友的推薦下,星海去上了某平台的心理咨詢師課程。半年後,确定了心理咨詢是自己想終生從事的職業,星海決定報考MAP,"那時候國家取消了二、三級的心理咨詢資格證書,唯一比較可行可靠的辦法就是走學歷教育。"
她的目标院校是浙大。一是想要了結自己高考時對浙大未完成的情結,二是她本就定居在杭州,需要綜合考慮交通、時間等現實問題,畢竟三年下來學費都要16.8萬元了,其他成本還是能省則省。
星海的復習筆記,受訪者供圖
28歲的Lien,2021年從北師大MAP畢業後,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大廠做商業產品經理,負責流量策略、搜索廣告相關的業務。他發現身邊那些在職去讀MAP的大廠人,并不單純是為了提高學歷,至于為了提升職場競争力去讀個MAP的,也比較少見。大家更看重MAP帶來的職業價值。而3年非全日制畢業後,可以擁有應用心理碩士學位證和助理注冊心理師資格。
為了轉行提前鋪路,或許是大部分大廠人的真實寫照。
尤其是近兩年,當互聯網大廠開始把心理咨詢作為自己的一項福利,不乏一些在親身體驗過心理咨詢後,開始想要系統學習心理學課程的年輕人。MAP的受關注程度也水漲船高。不只是因為感興趣,更是想要試圖靠讀MAP擠進心理咨詢賽道。
今年30歲,正在一家大廠裏做戰略工作的思睿,每當因為工作原因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去找公司免費提供的咨詢師講講自己的不滿和焦慮。但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公司聘來的心理咨詢師水平一般,盡管心理咨詢師沒有直接表達,思睿能感覺到咨詢師并不理解自己的壓力所在,"為什麼你現在都已經不錯了,還一定要卷?"
她當然知道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廠人,心理問題都是因工作而起,"假如哪天突然财務自由不用工作,或者是被解雇了,只能回家躺平,相關的心理問題肯定啥都沒了。"咨詢師并不能針對工作給到自己一些建議或是解決方案,更多的還是起到一個情緒疏導的作用。換言之就是,并不懂她。
她也了解過一些大廠心理咨詢師的背景,大多都屬于EAP的項目(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員工援助項目),本身就是針對于問題不是特别嚴重的員工,而且這些咨詢師的學歷普遍不是特别好,可能只是參加過短程培訓就上崗了。
也是發現了這一漏洞,思睿決定把心理咨詢當作自己的新副業開展——畢竟自己有10年的行業經驗,這是最大的優勢。
她要在今年參加浙大MAP非全日制的聯考。今年年初,興趣使然,尚且有空閒時間,手上還有些錢的她還報名了價值12.8萬的、為期2年半的心理學碩士水平的項目。思睿説自己始終看好大廠心理咨詢的賽道,"對于大廠這幫人來説,如果壓力持續,以後心理咨詢就是持續工作後的必然消費。"
MAP正成為大廠人的新解藥?
成年人的學習,穿插在每天的瑣碎日常中。
工作日的中午,同事都在午休,星海會放棄午睡時間,用40分鍾來做英語閲讀真題,以及閲讀的視頻講解課。早晚的洗漱以及上下班的通勤路,大部分人都在低頭玩手機打發時間,她會用碎片的時間來聽專業課基礎視頻課程。
這是2021年,星海備考的日常。那時的她早9:20上班,晚18:30下班,其餘時間不是帶娃就是通勤。每周只有睡前的2小時和周末孩子午睡的時間是可以被自己充分利用的、大塊的自由活動時間。
星海自己制定的時間表
受限于互聯網公司的工作強度,與寶媽個人時間與空間的稀缺,她給自己列了一個表格,目的是盤一盤自己能從哪些環節裏擠出來時間學習,"必須要精打細算,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鍾屬于自己的時間"。
精打細算到什麼程度?最後的衝刺階段,她開始用免洗噴霧,延長洗頭周期;開始讓家裏人幫忙取快遞;甚至開始穿一次性内褲,只為了節省幾分鍾洗内褲的時間……畢竟自己備考的時間實在是太緊張了。
小李的備考也是各種見縫插針。
2020年備考時,小李的目标是北京林業大學的MAP。在職備考了1年,落榜。第二年,人大的MAP從全日制改成非全日制,小李預測第一年招生考試不會太難,以及很多考生會有信息差,競争不會特别大。她決定從北林轉向人大。
21年10月起,小李開始每天5:30起床洗漱,從6點學到8點再去上班;兩個小時的午休時間,她會抽出一個小時來學習;晚上不加班的日子,小李也會在7點多離開公司,去到家附近的書店學個三小時。
小李的復習日常,受訪者供圖
時間雖緊迫卻也充實。如果以後能坐在自己小時候的夢校讀書,再辛苦也值得。
近幾年,像她們這樣工作幾年決定去備考MAP的年輕人并非少數。
以心理學實力在國内排名第一的北師大心理學部為例,其官方公布的2020到2023年間考生畫像顯示,報考MAP項目的年輕人,2021年的平均年齡為29.5,2022年的平均年齡為30,2023年的平均年齡為30.4。
就業市場風起雲湧,MAP竟成了一些互聯網人的新型焦慮解藥。
一方面是,MAP的考取難度并沒有特别大。
在研究生專業與院校遍地開花的當下,MAP的學費相較于其他非全日制的專業并不低廉。近幾年更是一路飙漲——2017年,清華大學MAP的學費标準為6.8萬元,到了2020年,學費漲到9.8萬元,而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飙升到了19.8萬元。作為國内心理學top1的北京師範大學,MAP學費更是最高可達24.9w。雖然網上有人對這個費用產生質疑,"花25萬讀一個非全日制到底值不值得?"但不可否認,就像MBA一樣,高昂的費用總能成功勸退一部分因學費高昂而放棄這一專業的競争者。而有錢,是互聯網人最大的優勢。
另一方面,從實用性講,MAP的技術含量比較高。
譬如,在MAP的培養計劃中裏,也會學習一門組織管理學的課程。
去年從清華大學MAP畢業的楊蕾,也認證了這一説法。相較于大班授課的MBA,楊蕾覺得小班授課的MAP要更聚焦些,盡管是非全日制,培養方式上卻和學碩相差無異。"MBA的論文和我們的論文要求應該是不一樣,像我身邊有讀完MBA的,他的論文我一看,可能我學半年就寫出來了。"
理想很美好,現實就不一定了
2022年,小李成功上岸人大。但很快,重返校園的快樂卻被焦慮所取代。
小李所在的班級裏有25個同學,開學後,大家聚在一起用PPT進行自我介紹。小李選擇了一個活潑可愛的模板,寫了一些小愛好,并在自我簡介上寫着"反内卷達人"。可同學們卻一個比一個更卷。他們用着學術風的PPT,在PPT裏羅列自己拿的獎項與大廠的工作經歷,還有人從入學那一刻就定好了自己未來的發展規劃——讀博。
小李懵了。她覺得自己在自我介紹環節就沒表現好,大家都很嚴肅得對待這件事,自己未免顯得太不嚴肅了。
加上小李之前錯過了導師的郵件,沒有成功選上心儀的導師。她覺得自己天都塌了,甚至萌生出想退學的念頭,在電話裏哭着和班主任説"我一定要選這個人當老師,如果我選不到心儀的導師,我就不讀了。"
盡管班主任安慰小李,説這個事情會在内部開會讨論,但讨論了好幾輪也沒成功解決。小李為此失眠了一周,都沒辦法好好工作了。
人大校園,受訪者供圖
她決定去做心理咨詢。"自己是學心理學的,要用專業知識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她在北京某公立醫院挂了一個心理咨詢的号,把自己的苦惱與焦慮一股腦地傾訴出來。
咨詢師寬慰她,别看他們都説讀博,最後能堅持下來讀博的沒幾個。至于她沒有成功選上導師的事情,咨詢師也説,"你考上的是人大,不是普通學校,人大的每個導師你都可以信得過。不是你沒選上這個導師,你的研究生生涯就完了。"
可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存在着難以忽視的心理落差。
小李所在的課題組,不光有MAP全日制在讀的研究生,還有兩個大學生。每次開組會,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的她都能感覺自己和大學生還有全日制的師兄師姐們的差距。"組會我聽了一學期,都沒有跟得上,有很多專業名詞和外文文獻,我自己要看很多時間才能消化,但是她們就能跟得上,會問很多專業性的問題。"
全日制十幾周上完的課程,非全日制只能靠周六周日的時間來學習,小李覺得課程安排的時間太短了,"其實也就上了10節課左右,很多東西都掌握不了,只能講一個大概。"
受限于工作,她很難把時間全部投入到學習裏。在教學安排中,第一學期的每周二晚上6點需要上英語課,小李只能上了一天的班後,在公司找一個會議室線上學習。在全英文的教學裏,有時候老師還要主動提問互動,這讓英語本來就不好的她,每次上課都很緊張。
她又焦慮了。
後來還是老師開導她,"如果你以後沒有再讀博的想法,我對你的要求就是順利畢業,幫助你寫出一個可以通過的畢業論文。"
本來自己讀MAP的目标就是碩士畢業,為什麼要因為别人的規劃而焦慮?她決定把更大的精力放在畢業論文上,"因為我們寫畢業論文順利畢業還是挺難的,要和全日制的畢業論文一起送去盲審。"
MAP的學業壓力着實不小。
在讀MAP前,楊蕾的本職工作是人力資源。決定去讀MAP,是因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行為面試與人才測評"。她班級裏的20位同學,讀MAP都抱着不同的目的,有想轉行成為心理咨詢師的,有想刷學歷的,也有像她一樣想為工作所用的。
當然,也不乏一些憑着興趣來讀的,只是最終興趣很難支撐她們走完這條路,學着學着中途放棄退學的并不罕見。甚至她們的專業裏,每年都有沒辦法畢業的人。"尤其是比較好的學校,它對于論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所以楊蕾的同學們,只有一小部分在2-3年内順利畢業,大部分都往後順延,修了5年(清華允許學位可以修5年)。楊蕾也是,在學完了2年的課程後,一邊工作一邊寫論文。
楊蕾在小紅書分享自己在清華讀MAP的感悟
可随着戰線的拉長,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最大的挑戰就是需要每天都很自律地去寫論文,"你要給自己定計劃,包括你的學習計劃,論文的計劃,甚至是看參考文獻的能力,都要重新培養。"
看起來只是一篇論文,其實論文的背後是巨大的功課與功夫,"你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把這些補上來。"為了盡早畢業,楊蕾給自己定了一個KPI——每天都要寫論文,且要寫足100字以上。
所以對于那些試圖依靠學習MAP來治愈自己心理問題的,楊蕾再三強調,"一定要先去做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心理學的知識本身不能治愈你。當你學進去了,你找到了原因,但是你找不到解脱的途徑,沒辦法自己排解,情況就會越來越糟。"
更何況,在讀MAP後因為學業壓力而產生負面情緒的不在少數。"清華的論文的要求是很高的,并不會因為你是在職的,或者是説你有工作,老師會給你放水。"
學習MAP的過程中,在互聯網呆了5年的星海也會犯一些"互聯網後遺症"。
比如在做科研的時候,她總是想要通過數據和話術,把自己的學習與工作内容修飾一番,讓自己顯得更專業。但在做科研的時候,導師卻總是讓她實事求是,"數據不顯著就是不顯著,不要把那個東西包裝得特别好看"。
當她開始心理咨詢的個人執業後,也要面臨一些思維上的轉變。"你之前做互聯網產品,需要想怎麼更多地去獲客、轉化,天天研究數據,為了吸引客户,且不讓他們流失掉。但在咨詢中,你不需要也不能做太多的營銷,更不能説服他人接受咨詢,因為真正讓人產生改變的力量,一定是由人的内心生長出來的。"
一條非常難走的路,或發展一個新副業
有人曾在網上羅列了MAP畢業後的求職方向,除了一小部分專業對口去做了心理咨詢師、心理老師,人力資源,用户體驗與產品經理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像Lien那屆同學,大部分都是去了大廠,百度、阿裏……幾乎每個互聯網大廠都有他們的身影。
Lien進入大廠後,也盡其所能地利用了一些所學的知識。
一方面是工作中那些互動、調研和體驗的部分,他會把對人的理解遷移到工作產品需求上來,用心理學知識獲取用户的反饋,以知曉有哪些好玩的玩法在用户側比較好用。
另一方面,心理學知識還能夠給他在工作中提供一個觀察、假設并驗證的視角。"比如老板説‘這個東西做得很厲害,説得很棒’,就我過去的實習經驗來説,其實這個項目只做了基礎搭建,掙不了錢。但我老板是一個很在意結果跟導向的人,我就會想他到底是想鼓勵我,還是覺得這個活并不是很重要,卻硬要説得很重要。我心裏是有數的。"
沒多久,Lien所在的公司開始降本增效,同事們過得"都挺苦的,大家都會抱怨都會罵工作、罵老板,但是又要還房貸又要結婚,又不得不出去幹活,能苟一天是一天。"Lien覺得疫情這幾年,大家快被逼瘋了。像他身邊一些比較嚴重的,已經有了抑郁或焦慮診斷的大廠人,已經開始做心理咨詢了。
随着線上心理咨詢層出不窮,受限于時間與精力,以及價格的考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放開了對線上咨詢的态度。
看中了這一趨勢,Lien覺得自己在互聯網的工作經驗或許能為自己做線上心理咨詢"賦能"——一來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培訓、去轉行,二是有人脈渠道去獲客,而且制定OKR、寫周報這些在大廠養成的習慣也能幫助他更好地分析自己的工作。
今年2月,在MAP+互聯網大廠的雙重buff下,Lien轉行到心理咨詢賽道,開始做線上心理咨詢。效果也還不錯,短短的3個多月裏就積累了120個付費咨詢個案,連他的咨詢師和督導師都説,别人想達到這樣至少要花1-2年的時間。
不過小李最終卻沒有離開互聯網,起碼目前沒有。
盡管這裏工作壓力很大,但又有哪份工作輕松呢?更何況,大廠的薪資确實香,環境也不錯。
MAP帶給她的,更多是可以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上。
比如這學期,有一門關于用户研究的課,講了一些數據分析方法,以及背後的分析邏輯。小李就會利用這些方法,分析app的用户畫像,根據不同的生命周期來制定運營策略。"聽完那個課,我感覺前幾年的工作真是白做了。"
不止如此,她還利用自己備考與上岸人大MAP的經歷,發展出了一個副業——成為一個人大MAP考研相關的自媒體。她會定期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備考人大以及在人大學習的日常生活。很多人也來咨詢她人大考研的相關問題,還有人發私信給她,説自己從備考到考研都在看小李的分享,現在自己也上岸人大了。小李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在大廠工作的無意義感,是可以從幫助其他人的過程中尋回的。
決定去讀MAP的思睿,也沒想過自己要離開互聯網,"我是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的",只要這個工作還要自己一天,她就不會離開。
她只是想靠MAP給自己帶來一些安全感,或者是找到一個退路,"萬一哪天真不行了(指裁員或互聯網的環境不好),心理咨詢是我随時可去開啓的一個副業。哪怕每小時就賺200塊錢,但至少也能養活自己。"
系統地學習了心理學,星海開始對自己愈發理解和接納了。
前幾年的她對自己要求總是很高,不允許自己犯任何錯誤,對自己非常苛刻——哪怕是在群裏發消息打錯了一個字,都會有着強烈的不安。嚴格、謹慎的态度讓她在工作中拿到了CEO特别獎,但也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态。
星海的錄取通知書,受訪者供圖
而現在,她不再會因為别人有更好的工作或是收入,就覺得自己不行了。簡而言之,她不再願意加入主流價值觀的卷王遊戲,也更能看到、并欣賞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我接納别人卷,欣賞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追求,但我也認可自己不去做這些事情。"
她還在為了成功轉向心理咨詢師而努力着,逐漸走上了心理咨詢的職業道路。但這并不容易,一方面是想要成為心理咨詢師,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另一方面,作為新手心理咨詢師,來訪者總是寥若晨星。而這兩點卻和大多數新手咨詢的職業生存空間緊密關聯。
Lien也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大廠人做心理咨詢是會考慮ROI(投資回報率)的,"他會想做幾次這個東西能達到最大化,就像把職業的個人習慣帶到了生活裏,比較緊繃。"而那些有錢的大廠人在壓力大或產生負面情緒時,"可能會去滑雪、去旅遊、去做很多高消費的事情,但他們不會去找咨詢師, 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你平時要加班,然後到周末好不容易歇一天,對吧?"
"心理咨詢這個領網域一定是要你不斷地去學習知識和不同的理論學派的,包括你要做個人體驗督導,這都需要持續學習,付出金錢的成本,這條路是蠻難走的。"楊蕾也這麼説。
現實是,心理咨詢在國内的認可程度并不是特别廣泛,很少有人願意花很多錢去做心理咨詢。楊蕾就曾看到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甚至病入膏肓後,才去做心理幹預的。"就算之前意識到了,他真舍不得花3000塊錢去做心理咨詢,寧願是花1、2000塊錢招人給孩子算一下,怎麼孩子今年犯衝啊?"
所以楊蕾也沒打算把心理咨詢當作自己的主業,畢竟想要維持自己的生活成本,她還是要靠自己HR的工作。她建議那些為了轉行來讀MAP的人們,一定要抛棄"你讀了一個碩士課程,就好像能當心理咨詢師了"的想法,事實上,"你離心理咨詢師還很遠,上學只是一個起步而已,這條路是非常難走的一個路。"
但楊蕾是有想要在心理方向從業的規劃的,她想做一些"心理學+"的内容,比如把心理學和自己本科的專業人力資源相結合去做一些事情。"説是35歲魔咒也好,説是職場的打工人不能幹一輩子也好,肯定是要有職業轉換和突破的。"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蕾、星海為化名。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