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電池容量大了iPhone快一倍,今年國產手機咋突然悟了?,歡迎閲讀。
不知道為啥,今年的手機廠商也跟突然開悟了一樣,除了攝像頭都變大,電池好像也都變了。
看了幾場發布會,他們幾乎都跟約好了似的,扎堆在發各自的船新電池技術。
什麼青海湖、金沙江,還有啥冰川、藍海,我勒個地理大發現啊。。。
有的老鐵可能覺得,電池那玩意不年年都更新嗎,這有啥稀奇的?
先别急,雖説電池容量确實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們也簡單做了一個表,是把這幾年主流旗艦的電量變化放一塊兒,寧再瞅瞅啊~
發現沒,特别是這兩年開始,各個廠商的旗艦機型電量都開始飙升, 22 年以前基本上都在 5000mAh 以下這個檔,但沒過兩年,現在都開始往 6000 去了。
就比如新出的米 15 ,電池容量就已經到了 5400 毫安時,比米 14 多了将近 800 ,隔壁 vivo X200 更是做到了 6000 ,比路邊的共享充電寶都高了不少,榮耀甚至都搞到了 6600 。。。
一些網友們也注意到了這事,同尺寸的手機今年比往年容量能多出 20% 以上,太誇張了也。
皮褲套棉褲,那必定是有緣故,差評君也很好奇,這到底是怎麼個事。
差評君也去查了一下,發現這實際上是電池行業裏技術進步了,不過不是搞上了固态,而是锂電池裏的電極更新了。
圖源一加
這麼説吧,把锂電池做得又小又持久,其實一直都是電池行業奮鬥的目标。
就手機而言,一個個都跟精密儀器一樣,蓋板底下的每一點空間都是寸土寸金。
想當年為了省空間,廠商還把不少差友鍾意的機械式彈出攝像頭都給砍了,更别説現在普遍都搞折疊,還把攝像模組做辣麼大。。。
所以要想滿足手機廠的小目标,電池就得做的更厲害,這樣電量才多,還能省點空間幹别的。
説實話,理論上這也不難,傳統锂電池的電極這塊兒用的是石墨,目前看起來比較可行的方案,只需要把電極換成硅就可以了。
為啥呢,電池充放電的本質,實際上就是離子在電池負極上進進出出的過程,所以只要這塊電極能裝更多離子,電量也就更大,而硅這玩意容納锂離子的能力是石墨的 24 倍,提升一個數量級了都。
實際上早在 1970 年代開始,就有科學家開始往硅基锂電池上打主意了。
但效果嘛,都不太好。。。
原因比較怪,硅這玩意會跟锂離子形成合金,完事體積會膨脹 300 倍以上,這要放電池包裏,那都早就不是一般的鼓包了,搞不好手機都會炸,所以一直沒法落地。
于是科學家們想了個辦法,不妨把硅摻一點在碳裏,主體還是碳,硅順便出出力就行,折衷一下嘛。
1995 年,加拿大團隊就合成出了 Si-Carbon 復合電極;1999 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也制備出來,每克容量甚至達到 1700 mAh ,相當于純碳的 4 倍。
所以當手機廠商們遇到空間和容量既要又要的選擇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硅碳電池。
2019 年,小米在概念機 MIX Alpha 就首次采用了納米硅電池;同年華為也申請了一項名為 " 硅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锂離子電池 " 的專利,其他廠商也紛紛跟進。
這也就是為啥 2019 年前後,手機電量有一波迅猛上漲的原因之一。 ( 沒錯,最近這兩年的上漲已經是第二波了 )
不過,上面也説了,硅碳電池的本質其實就是把硅塞進碳骨架之内,這樣即使發生膨脹,也會被限制住。
所以就像把大象裝進冰箱裏一樣,要造出硅碳電池也有 " 獲得碳骨架 " 、 " 獲得納米級硅顆粒 " 、 " 把納米硅塞進去 " 這三個步驟。
而這段時間的第一代硅碳生產,靠的其實是研磨法,把硅和石墨烯放一起,通過機械外力研磨,一邊把硅磨到納米級别,一邊硬塞進去,基本就屬于純純的大力出奇迹。
雖説這研磨法也不是不能用,但畢竟還是太糙了,磨出來的納米硅基本都在 100 納米内這個級别。而硅這玩意越粗糙越大坨,膨脹起來也就更狠,所以這個級别做出來的硅碳電極,含硅量都在 4% 以下,不然就得撐炸了。
也正是這個原因, 19 年這波電量上漲看着雖然也不少,但在摻硅這點上其實是收着了,還有提升空間。
所以這幾年電池行業上遊的廠商們,多數都在琢磨靠 CVD 氣象沉積來搞硅碳。
具體就是讓氣态的硅烷經過化學反應,然後產生納米硅顆粒,均勻鋪在碳骨架裏,這樣完成填充。
相比研磨法, CVD 的工藝更加復雜,直到 2022 年底,美國 Group14 公司才實現了技術突破;國内像天目先導這樣的新鋭廠家,也是在 23 年上半年左右實現了 CVD 量產,這家公司核心團隊正是來自上面提到的陳立泉院士。
所以説,到了 2023 年前後,硅碳電極的含硅量開始提升到 6% 以上,大規模穩定量產也基本解決了,于是手機廠商們也開始有了電池容量的暴漲。
雖然量產可能得益于供應鏈中的技術突破,但手機廠商們也有一些自己的創新,或是和電池供應商聯合起來的發明。
比如榮耀的青海湖電池,在碳骨架上采用的就是碳納米管而非石墨烯;小米的金沙江電池除了把硅含量做到 6% ,還搞了一個仿生自修復彈性薄膜來預防膨脹;還有 vivo 的藍海電池,用上了半固态電解液啥的。
這也就是為啥這兩年開始,手機廠的電池會不斷變大了。
而從網友們的實際使用體驗上來説,這幾家新出的手機确實表現都比較持久,特别是在傳統锂電池的弱點——低温情況下。
但作為一項新技術,看起來确實是不錯,可代價又會是什麼呢?
我們在一份硅碳行業内部的會議報告中看到,雖然現在大家擱手機上用的挺好,但這玩意在生產中,比如材料、工藝啥的上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硅碳電池的成本就比傳統锂電池高,比如説碳骨架這塊兒就比較講究,要讓納米硅塞進去碳骨架裏,最好的原料得是多孔碳。
而報告中提到,在整個硅碳電極中,多孔碳是成本最高的地方。
圖為天目先導的多孔碳 - 硅結構
行業内原先做多孔碳,原材料都是椰殼之類的,這種來自生物的多孔碳好處是便宜量大,但問題在于生物形成的多孔結構并不均勻,孔的分布和大小都不好控制;
現在雖然多數廠家都轉向樹脂炭了,但這玩意并不便宜,制作成本高、工藝還要改進,每噸的價格在 30-50 萬元,是椰殼的好幾倍。
另一方面,即便造出來樹脂炭,還要另外再安排造孔,也就給它打孔才能變成多孔碳。
但這造孔環節裏又有各種專利保護,所以一些廠家幹脆直接買國外的。
除此之外,硅碳電池的壽命還短,通常在 500 到 600 次循環之間,這遠低于石墨電池的 1000 次以上。
原因還是膨脹的問題,負極表面的 SEI ( 固體電解質界面 )膜會因為硅的膨脹給撐裂,完事新暴露出來的硅又會持續生成新的 SEI 膜,然後繼續破裂、產生,從而不斷消耗锂離子和電解液。
而這個問題到現在也并沒有出現徹底的解決方案。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硅碳電池在大電流情況下的性能也會變差,或許這也是現在手機快充給人感覺變慢了的原因。
所以不少專家覺得,硅碳電極這個技術方向在手機上确實可以搞搞,但在更高壓,更需要穩定的場景( 比如動力電池 )上,可能還是需要時間去改進。
拿特斯拉來説,特斯拉的小圓柱電池良率可以達到 98% 到 99% ,但在大圓柱電池中想達到同樣的能量密度,良率就降到了 80% 多。
因為硅碳負極材料會導致負極變薄,如果要做大容量,負極在圓柱電池中卷繞圈數就會增加,但工藝暫時又提不上來,所以會影響良率。
所以像寧德時代新一代的麒麟動力電池,走的就是硅氧路線而非納米硅。
不過歸根結底,就跟螢幕、解鎖、人臉識别啥的一樣,各個手機廠的新電池技術,本質上都來自供應鏈技術的成熟,只有行業内的基礎問題得到解決,終端上才能迅速跟進,并把這些創新帶來到大家面前。
而對我們吃瓜群眾來説,這其實不影響大家買硅碳電池的手機。
畢竟這玩意雖説還有點問題,但手機的使用年限實際上就那三四年,等到電池壽命快不行的時候,手機也到了要換的時候了,正好買個新的。
雖然咱也不知道廠商們是不是也是這麼想的,作為一個新技術,它原生的問題肯定也會有,但體積小容量大的電池,目前确實還是大勢所趨,也沒啥别的好辦法。
所以説,該享受還是先享受着。
當然,如果你是釘子户,換塊電池那也還能接着用。
撰文: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