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中國這條地緣生死線,被太多人忽略了,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生死攸關的北緯 42 度線
作者:温駿軒 / 編輯:Alicia
多年以來,研究者們都在試圖用各種地緣分割線來解讀中國地理的奧秘。如秦嶺 - 淮河這條 " 南北分割線 ", 由西向東分割中國地勢的 " 三級階梯線 ",以及将人口和經濟因素考慮進來了的胡煥庸線、15 英寸等雨線,等等。
秦嶺 - 淮河大概是最為我們熟知的地理分界線
(圖:《大明生死線》,後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過往未被人注意到的北緯 42 度温度線,對中國的安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甚至在兩千年内充當了中原王朝的國防生死線。
當我們在地圖上将這條線标定出來後,幾乎所有與北方壓力有關的歷史問題,都将迎刃而解。
324 千字,165mm × 235mm,16 開
《大明生死線》
原價 8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53.9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從胡煥庸線到北緯 42 度線
從瑷珲到騰衝的胡煥庸線,揭示了中國人口、經濟高度集中于東部的現象,卻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模型來解釋這一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而黃仁宇提出了 "15 英寸等雨線 "(折合 381 毫米)。這條等雨線以東,因農業經濟而成為人口稠密之地;在等雨線以西,則只能支撐遊牧經濟,并造成地廣人稀的現象。
結合等雨線和人口密度分界線
我們可以大致看到降水等氣候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橫屏)▼
降水的确是影響農業潛力的重要因素。看起來,15 英寸等雨線從底層邏輯上揭示了胡煥庸線的形成原因。在黃仁宇看來,降水量多就一定能夠農耕,反之則只能遊牧。也正因如此,他認為這條等雨線 " 當中的一段與長城大致符合 "。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 " 大致 " 上,無論是胡煥庸線還是黃仁宇線,都無法解釋一個現象——遼寧以北的這部分中國東北地區,雖然降水充沛,卻在絕大部分歷史時期都處于地廣人稀的狀态,以至于歷代中原王朝都将東北的經略重心放在南部的遼寧地區。
遼寧特别是其東南部地區是中原王朝的經略中心
同時也是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權的重鎮所在▼
與東北不同的是,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就在降水稀少的河西走廊、新疆地區設定了 " 河西四郡 "、" 西網域都護府 ",将這片看似應屬于遊牧民族的土地變成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這就意味着,古代中國的國防線并不是由黃仁宇線決定的。而胡煥庸線亦無法解釋為什麼東北地區直到近代才因 " 闖關東 " 才變成人口繁盛之地。
而" 北緯 42 度温度線 "則完美地解釋了自長城出現到鴉片戰争的時間内,中原王朝的國防線到底是按照什麼規律延伸的。
在紛亂的時代,北緯 42 度一線幾乎都與政權的分界線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
而在大一統的時代,它又是重要的國防分布線
(上下滑動查看)▼
人類文明始于農業革命,只有種出足夠的糧食,才能解放出部分人口去更新文明。水資源固然對農業十分重要,但這個 " 水 " 卻未必是降水。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你會發現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等都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區。它們能夠率先發展出文明,得益于尼羅河、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這三條大河能夠從周邊高原把水送過來。
相比之下,温度才是古代農業無法克服的障礙。對于中國文明這樣一個温帶文明來説,越往北方擴張就越能感覺到温度的重要性。
即使在北部、西部降水相對較少的地區
如果有大的河流或融水灌溉
也同樣可以開展農耕活動▼
在古代農業技術條件下,北緯 42 度線是整個亞洲地區的農耕紅線。一旦越過這條紅線,大規模農耕将無法展開,中原王朝即便憑借強大的軍力讓紅線以北的民族臣服,也只能采取羁縻統治。
正因如此,北緯 42 度線是中原王朝的國防線。在西網域這樣地廣人稀的土地上,只要緯度低于這條紅線,就能有綠洲農業支撐中原王朝在此施展統治力。
河套地區就是一個例子
這裏不僅可以發展農耕,也是中原王朝的防御重地▼
區别僅僅在于,在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中原政權需要用一條連續的長城來守護其耕地和農民;而在地廣人稀的西部地區,國防線則是以軍事堡壘的形式散布于北緯 42 度一線。
讀懂了這條温度線,你就讀懂了中國 2100 多年的歷史。
定都北京,一個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
作為一條國防線,北緯 42 度温度線防御的不僅僅是草原遊牧民族,還有活躍于東北森林中的漁獵民族。前者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遊牧帝國——元朝;後者的代表則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漁獵出身帝國——清朝。
從這個角度説,沒有比明朝的興亡更适合釋讀這條生死線的了。
如果説朱元璋是大明的奠基人,那麼永樂帝朱棣就是大明的塑造者。這位改變了大明國運的皇帝,一生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将王朝的都城由南京遷到了北京。
在明朝之前,北京也做過元朝的 " 大都 "
而且不光有大都,還有上都和中都▼
南京注定無法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它距離國防線太遠,而江南的生活又太安逸,一旦都城中的權貴們開始畏懼北方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那麼用不了多久,秦嶺 - 淮河這條南北分割線,就會成為大明的國防線。
對于南京的先天不足,朱元璋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公元 1391 年 8 月,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巡視陝西,考察漢唐故都長安還适不适合做都城。不出意外的話,等朱标回來,遷都就可以有條不紊地推進了。
從歷代大一統王朝所選擇的都城範圍來看
西安基本已經抵最西端
水運交通、農業發展水平等帶來的人口與經濟集中程度是統治者選擇都城時的重要考量标準▼
然而意外發生了,朱标回到南京後不久就病逝了。為了扶植尚未成年的皇太孫朱允炆做新繼承人,已經 65 歲的朱元璋實在是沒有餘力再去操盤遷都的事了。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計劃遷都長安,那麼明朝勢必會以漢、唐為模板,将西網域視為經略重心,明朝的版圖必然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不一樣,
定都北京,朱棣的復刻對象就不可避免地變成了元朝。于是如果你比照元朝和明朝的版圖,會驚奇地發現,明朝≈元朝 - 蒙古草原。
在所有華夏王朝中,明朝的都城是最靠近國防線的。位于北緯 40 度線上的北京城,與北緯 42 度國防線之間,僅隔了一條燕山山脈。正因如此,朱棣的這個選擇被很多人稱為" 天子守國門 "。
以當時的地緣形勢來説,這個國門是非守不可的。公元 936 年,後晉開國君主石敬瑭将以北京、大同為中心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朝。此後,北京先後成為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
回顧這段歷史你會發現,從公元 936 年到公元 1368 年間,北京和橫亘于北緯 42 度上的整條國防線,已經脱離了漢人王朝的控制432 年之久。更細思極恐的是,無論是契丹人、蒙古人還是女真人都源出東北,也都是在占據遼寧這塊農耕寶地後,再翻越燕山攻陷北京的。
明初曾有鎮守邊關的 " 十三塞王 "
他們的責任最大,也掌握着重要的兵權▼
其實,朱棣原本并不認為北京是國門。如果他五次親征漠北,能将整個草原納為大明的疆土,那麼北京就是連接蒙古、東北、中原之地的樞紐,就是大明帝國的中心。
只可惜朱棣最終沒有做到這點,而在他之後的明朝諸帝,只能做到将北京城作為國門,并依托已經遠離北緯 42 度線的明長城自守。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的去世之地榆木川,正位于北緯 42 線之上。
要命的温度線
被北緯 42 度線貫穿的國防線,整體被分割為三部分。包括:
1、戰國燕長城守護的東部戰區,以燕山為東部國防線的依托;2、戰國趙長城守護的中部戰區,以陰山為中部國防線的依托;3、漢武帝開拓的西部戰區,包括河西走廊及西網域。
北京離 42 度線并不遙遠
燕山、陰山、太行山等環繞在其周邊
共同構成了拱衞國門的防線▼
三大戰區的存在,成為了衡量一個王朝是否強盛的标準。一個王朝的國防線離北緯 42 度線越遠,那這個王朝的實力就越弱。
典型如北宋,失去幽雲十六州,使得宋朝在中、東兩大戰區的國防線與北緯 42 度線相距甚遠。在西部戰區,更是連河西走廊都失守于西夏。
又比如西晉,雖然在東、西守住了北緯 42 度線,卻放任拓跋鮮卑合法進駐陰山之南,讓匈奴人内遷至太原地區,将中部戰區的安危拱手讓給潛在對手。
相比之下,漢唐的強大便在于其鼎盛時期在東、中、西三大戰區全面控制了這條温度線,讓對手難以劫掠農耕區獲得補給。
換而言之,這真是一條要命的温度線,只不過被要命的,是那些難以掌握這條生死線的政權。而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明朝看起來總有點那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感受。
在西部戰區,明初還能像元朝那樣,擁有哈密這樣一個連通西網域的橋頭堡。之後,不僅西網域被整體放棄,就連敦煌也放棄了,王朝在河西走廊的邊關變成了酒泉地區的嘉峪關。
哈密衞成了明朝連通西網域的關鍵一環▼
在中部戰區,原本構築于陰山之巅的長城,更是與整個河套地區一并被放棄。
而燕山之北的東北地區成了明朝的經略重點。為此,朱棣制定了一個 " 斷蒙古左翼 " 的戰略,就是拉攏吉林、黑龍江境内的女真人,牽扯内蒙古東部的蒙古鞑靼部(即北元蒙古本部)。著名的奴兒幹都司,便是為經略這些女真部落而設定的。
可以説,直到努兒哈赤打出反明大旗為止,明朝" 以東虜(女真)制北虜(蒙古)"的戰略都沒有變過。
奴兒幹都司的位置已經十分靠北
當時屬于其管轄的薩哈林島(庫頁島)的冬天可謂是真正的 " 冰天雪地 " ▼
為了削弱蒙古實力,明朝曾長期禁絕鐵鍋出口草原,以至于蒙古人只能用皮囊乘水,再不斷放入燒紅的石頭來煮熟食物;而對于女真人,則每户(五口人)都有一個鐵鍋的貿易配額,還動辄賞賜女真首領成百上千口鐵鍋。
換而言之,朱棣是希望以北京為基地、東部戰區為突破口,徹底解決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為此,朱棣不光遷都北京,還把全國半數精兵集中于北京,以供自己北伐草原。
只可惜朱棣最終未能完成這一願望,明朝也因此成為一個偏科嚴重的王朝。在東北地區所取得的成就能夠超過漢唐,但在中西部戰區的表現,只能説用保守來概括。
朱棣幾次北伐,也未實現對漠北的羁縻統治
而後随着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明朝在這一地區的策略轉入了防御階段
(土木堡之變示意,橫屏)▼
當然,明朝時期的氣温較之漢唐時期要低,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出現了氣温驟降的小冰河期現象。北緯 42 度一線的農業潛力下降,也是造成明朝不得不集中力量保一段國防線的重要原因。
朱棣在實施 " 以東虜制北虜 " 策略時,為自己埋了一個雷——将一支原本定居于黑龍江境内的女真人,引入北緯 42 度線之南,用來制衡朝鮮。這支唯一定居于北緯 42 度線之南的女真人,就是終結大明的建州女真。
從五國城以北地區起勢的各支女真部落
最終漸漸發展成了建州女真▼
盡管明朝讓建州女真定居長白山河谷而不是條件更好的平原,但僅憑這些温度優勢,就已經讓建州女真成為最有農耕和人口潛力的部落,并且因地緣優勢,成為了最了解明朝的女真部落,以至于努爾哈赤完全按照遼東邊軍的模式打造自己的軍隊。
小冰河期造成的氣温下降,必然導致馬上民族為了活命而南下劫掠,這對于将農耕線與國防線緊密捆綁的明朝來説非常要命。
這種情況下,處在最敏感位置的建州女真最終抓住機遇,不光突破了北緯 42 度線,更成為新的天下之主。
一場薩爾浒之戰,讓明朝最終失去大部分遼東領土
也為清兵入關埋下伏筆
(薩爾浒之戰示意)▼
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放棄了遼東城(今遼陽市)這個傳統的地區政治中心,而選定位置更偏北、正好位于北緯 42 度線上的沈陽作為後金都城。從地緣角度説,只有這樣一個連接東北漁獵區與農耕區的點位,才能讓努爾哈赤進退自如。
決定大明生死的真是内鬥嗎?明朝的先天不足在哪裏?為何明清迭代并未導致長期亂世,而是很快完成新的統一?……
在我們今天要推薦的這本《大明生死線》中,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角度:答案不在關外,而在西北。全書以北緯 42 度温度線為主要線索,輔以 48 幅原創專業級高清大幅地圖,涵蓋多個戰略要地,讓我們看清影響大明興衰交替的關鍵地緣格局。
本書原價 88 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單,只需 53.9 元。
購買了《大明生死線》的小夥伴們,可以憑借訂單截圖,加入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與局長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問題、海外旅行等話題展開友好而熱烈的交流。局長還将不定期分享相關書籍,并發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夥伴,可将購買《大明生死線》的訂單截圖(需包含具體書名信息),通過公眾号的菜單欄留言發送給我們,運營小姐姐将向你發送入群二維碼。【由于群成員名額有限,之前已加入讀者群的朋友請勿重復入群。】
進群方式見下圖 ▼
* 發貨説明
1. 天津發貨,中通 / 郵政 / 圓通快遞随機發貨,工作日 72h 内完成發貨,節假日順延;
2. 關于售後: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後無質量問題不支持 7 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到公眾号後台聯系退換;
3. 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 "閲讀原文" 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 " 我的訂單 "裏進行查詢;
4. 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請在買家留言中備注抬頭、税号、電子郵箱(如需開明細,請務必注明)。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大明生死線》
更多好書推薦
▼
《地圖裏的人類史》
原價 10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54 元
《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
(第 3 版增訂本)
原價 180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99 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