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年底“班味”漸濃,越發想當“村飄”,歡迎閲讀。
歲末将至,人還在格子間裏連軸轉,心思卻逃到城外:是留在大城市繼續 " 卷 ",還是回到小地方緩一緩?
當代年輕人可説是聽着 " 逃離北上廣 " 口号長大的。他們早已對大城市祛魅了,不再執着于要在大城市中 " 卷 " 出一片天地,而是向往着能安放靈魂的 " 一生之城 "。在他們眼中,小地方不僅是退路,更是對生活本質的一次深刻回歸。
給我生活,地方随便。《新周刊》一直關注着時代潮水的奔湧。2000 年,我們提出 " 飄一代 ",聚焦北上廣的打工人,與理想主義者共話遠方;2017 年,推出續篇 " 飄二代 ",和現實主義者反思 " 大城 " 的得失;2024 年," 縣飄 " 開始成為年輕人向往的人間煙火。
" 縣飄 " 專題推出後,不少讀者留言,説自己狀态的更準确表述,應該是 " 村飄 "。即使一時沒能到村裏飄着,但 " 村飄 " 的精神也常年在線。他們一邊喝着 9 塊 9 的咖啡,一邊琢磨村裏那棵柿子樹結了多少果子;一邊套在黑白灰正裝裏,一邊想念穿着花棉襖在村裏溜達;一邊吃着高價白人餐,一邊惦記着老鄉院子裏曬着的臘肉。
那些先回到村裏飄着的人們,工作有着落嗎?生活還好嗎?認識到文化同頻的朋友了嗎?
咖啡面包飄香,
快樂的音符躍動鄉間
一股 " 窯燒風 " 正吹遍大江南北。珠三角有藏在山裏的 " 窯燒雞 ",長三角有開在村裏的 " 窯燒包 "。
浙江寧波的一家窯燒面包店,開在一條依山傍水的小村裏。店裏賣的面包不用電烤箱烤,而是有點像農村的柴火灶,底下燒柴,上面烤面包。有吃膩了連鎖店面包的城裏人,就算開車兩小時,也要進村嘗嘗這窯燒面包。
窯燒面包。(圖 / 圖蟲創意)
店主是一名準 00 後,學藝術的 " 海歸 "。因為第一份工作裏節奏超快,她感到生活都被加班給霸占了。工作半年後,她毅然辭職,找了個鄉間開面包店,每天劈柴燒火,看面團慢慢膨脹,漂浮的心重新浸入生活的煙火氣裏。
透過社交平台,這份回歸自然的 " 慢生活 " 也博得了人們的賞識。人們大老遠跑過去,既是去品嘗有柴火香的面包,更是去尋覓一種源自鄉野的自在。差不多的時間裏,杭州的鄉郊小鎮裏也出現了相似的柴燒面包店。這些藏在村子裏的面包店,一不小心就成為新晉打卡點,使原本的鄉村旅遊淡季變成小旺季。
除了窯燒面包,鄉村文旅風還吹到了 " 村咖 "。爆火的村咖總不缺四時變換,幸運的話還能與稻田、瀑布、雪山同框。在小紅書上,關于 " 鄉村咖啡 " 的筆記超過 13 萬篇,其中關于 " 鄉村咖啡店 " 的筆記超過 3 萬篇。
" 村咖 " 也承載起 " 村飄 " 的人生夢想。它們的經營者大多是返鄉青年或者來自外地的 " 新村民 "。這些 " 村飄 " 給鄉村文旅添了一把薪火,或多或少也影響着村中的生活習慣。自從一家咖啡店開進安徽宣城的某村裏,村中大爺習慣了幹完農活,就去喝杯咖啡 " 提提神 "。
鄉村咖啡。(圖 / 圖蟲創意)
" 村咖 " 以一種商業力量,打破城市對于鄉村固化的想象。雖然它還不能代表鄉村生活的全部,但讓人看到鄉村的更多可能。" 村歌 "" 村晚 "" 村越 "" 村 BA"" 村超 "……" 村字頭 " 的文體活動在一段時間裏持續火熱,鄉村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節等蓬勃生長。随着 " 鄉村振興 " 工作的鋪開,越來越多建築師和藝術家們以藝術的力量擁抱鄉村,以美育的理想滋潤村民。
11 月 30 日晚,近百名沂蒙鄉親乘坐接駁巴士,從臨沂蒙陰縣垛莊鎮水漣峪村,前往大劇院聽合唱音樂會。大部分鄉親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還是第一次走進正式的大劇院。
" 人人都説——沂蒙山好—— "《沂蒙山歌》的調子在臨沂大劇院裏一響起,全場觀眾就熱情歡呼起來。Tiankong 合唱團 60 餘人的聲音匯聚成一個個和聲,向沂蒙革命老區傾訴着深情。坐在金碧輝煌的音樂廳裏,聽着熟悉的民歌調子,鄉親們感到高興又自豪。
Tiankong 合唱團在臨沂大劇院表演。
Tiankong 合唱團創始人兼指揮田曉寶説:" 帶學生到沂蒙山看看,這願望起碼有十年了。" 他前後策劃了三次,前兩次都沒能成行,今年終于還願了。這場演出不僅是一次音樂的盛宴,而且是一個公益的項目,名為 " 合唱美好鄉村 ",由華潤慈善基金會和 Tiankong 合唱團共同開展,以華潤希望小鎮為基點來推動鄉村建設。除了合唱展演外,合唱團還舉辦公益課堂,給當地中小學教師做音樂教育的專業培訓,為鄉村孩子帶來歌唱啓蒙。
田曉寶透露,今年以來,Tiankong 合唱團已經派出學生團員赴井岡山華潤希望小鎮公益教學。明年,團員的星星之火将灑滿沂蒙、延安等更多的希望小鎮,并幫助當地建立合唱團。他説:" 期待每個華潤希望小鎮都有一個合唱團。" 通過合唱這一形式,美育的種子正播撒到更多的革命老區,袅袅鄉音不斷化作鄉村新風。
" 村飄 " 的夢想種子,
想要找塊好土
" 村飄 " 夢想能實現,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
早些年春節裏流行的 " 返鄉體 ",滲透着 " 有鄉難歸 " 的無奈。在小地方裏就業機會的稀缺和創業氛圍的缺失,都讓懷揣夢想的遊子猶豫再三。他們享受鄉村山野的寧靜,也明了當地文化土壤的貧瘠——沒有繁華都市裏的書店、音樂會、藝術展覽,休閒娛樂的選擇寥寥無幾。
生活設施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習慣了城市中的現代化設施,他們不得不重新适應旱廁的不便、燒柴做飯的繁瑣、沒有集中供暖的窘迫。這些細節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精神 " 村飄 ":家鄉的生活并非是一片詩意田園。
早些年,在不少小地方的鄉村,村民們過着樸素又難掩不便的生活。(圖 / 圖蟲創意)
近年來,随着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廣落實," 村飄 " 終于找到讓夢想的種子生根的那塊好土。華潤希望小鎮正在用多元立體的建設,填平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現代化鴻溝,為 " 村飄 " 打通了一條寬敞的返鄉路。
今年 4 月,沂蒙華潤希望小鎮在水漣峪村正式動工。項目内容主要包括新建民居、改造民居、村集體公建設施、在希望小鎮内建設酒店以及園林景觀等工程。
戚見省的家正好在水漣峪村的岔路口。他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裏喝茶歇腳。屋外正值嚴冬,但一踏進他家的客廳,暖意就将我們包圍。門口右手邊是水循環采暖爐,燒開的熱水從靠牆的水管流到沙發背後的暖氣片,使整個屋子在寒冬裏依然保持舒适的温度。
作為村裏第一批參與改造的村民之一,這位 66 歲的老人提起自家房屋的改造,臉上就綻放出笑容,還連説了兩遍 " 滿意,非常滿意 "。
早在項目動工前一年,沂蒙華潤希望小鎮項目組已進到村裏,深入走訪調研,還改造了一個模範間。看過效果圖和模範間,部分老百姓對項目的公益性質還是存疑,有人直覺 " 天上不會掉餡餅 ",也有人想參與改造但奈何家裏存款有限。
沂蒙華潤希望小鎮建成效果圖。
村裏居民以六七十歲的老人為主,主要靠天吃飯,以賣栗子、桃子等山貨維生。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華潤慈善基金會決定調整政策,對每一户參與家庭的改造捐贈比例從原來的 80% 提升至 100%。
村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一下子提升起來,踴躍地找項目組商量起自家的改造方案。做方案的時候,項目組曾考慮給居民安裝熱能轉換效率較高的空調熱泵,但一個采暖季下來單户人家的電費可能就得花五六千塊。項目組跟村民溝通後,更換成了現在的采暖爐,兼容煤炭、樹枝或者玉米芯等多種燃料,老人們不用因心疼電費而不舍得開采暖爐。
村裏的變化不僅讓老人生活舒心,也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動心了。他們回家探望老人之餘,紛紛動起了返鄉的念頭,摩拳擦掌想要一展 " 村飄 " 夢想。
希望的田野上,
身體和靈魂同時在線
截至 11 月底,水漣峪村裏已有 80 多户家庭住宅完成改造。藍天紅瓦白牆相互映襯,一座座小庭院煥發出美好生活的新模樣。
去年," 庭院經濟 " 首次被寫入中央一号檔案。該檔案明确提出 " 鼓勵脱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户發展庭院經濟 "。華潤集合多元板塊的優勢,推出 " 小鎮有禮 " 助農品牌,今年夏天蒙陰蜜桃上架華北地區的高端超市,接下來會有更多鄉村特產從希望小鎮走出去。
庭院雖小,卻大有可為。随着希望小鎮漸露雛形,越發多的中青年看到了回鄉就業的潛力。50 多歲的大姨辭掉了城裏餐館的工作,回到水漣峪村籌辦農家樂。庭院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促進就地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鄉村環境。竹籬笆圍出一個小院,裏面挖了錦鯉池,房間裏窗明幾淨 …… 看着收拾一新的民宿,誰承想半年前這裏還是荒草叢生的閒置村屋?
到明年底,希望小鎮内在建的酒店、冷鏈儲存庫等公共建築也會陸續落成。基礎設施和產業搭建都在穩步推進,靜候 " 村飄 " 的種子落下。
古人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環境塑造了人,所以長大了的人也離不開養育他們的環境。即便是肉體離開了,精神上、靈魂上也無法割舍。牽引着 " 村飄 " 從城市返回鄉土的,是一份剪不斷的念想、一個不容易動搖的選擇。
2008 年,華潤提出 " 希望小鎮 " 的創想。16 年來,華潤集合旗下各業務單元的優勢力量,不斷奔赴祖國各地的革命老區和邊遠山區,建成了廣西百色、湖南韶山、江西井岡山、陝西延安、四川南江等 12 座希望小鎮,另有 6 座希望小鎮正處在規劃或(和)建設階段。
已建成的華潤希望小鎮(部分),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這些小鎮不僅在物質層面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而且在文化、教育、衞生等方面進行了提升。去年初夏,四川南江華潤希望小鎮内舉辦了慈善半程馬拉松比賽。借着觀賽、當志願者等形式,當地村民得到打發農閒時光的新啓發,也使小鎮文化受到了現代化的滋潤。
不少 " 村飄 " 説過,他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夢想:給村裏蓋個籃球場,與隔壁村的哥們姐們酣暢淋漓賽一場。到了貴州劍河華潤希望小鎮裏,這已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去年秋天,劍河版的 " 村 BA" 一連三日火熱開打,周邊村寨 31 支籃球隊上場競逐,場邊各村啦啦隊加油助威,中場休息還跳起苗族傳統的踩鼓舞。雖然不是每家都牽走獎品區裏的小黃牛大白鵝,但身體與靈魂共振的幸福卻滿溢在村民的心裏。
每一座華潤希望小鎮,都是一個紅色基因的傳承。這一公益項目裏面有 17 個項目選址,與國家發改委公布的 20 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列表契合。環境改造讓鄉村舊貌換新顏,產業振興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機遇,組織重構讓鄉村發展的步伐更穩健有力,精神重塑則成為了點亮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燈塔。也許在不久的将來,鄉村可以擁有像城市一樣的文明生活,還可以擁有城市沒有的自然環境,可説兼取兩頭的優勢。
很多人對大城市可能有一種幻覺,覺得它們定義了自己的身價、認同感以及人生的意義。但是,這會不會是在成功學框架内塑造的人生理念?只有大城市才能證明自己嗎?背井離鄉才能出人頭地?
答案是 " 不一定 "。" 村飄 " 是眾多選擇之一。在山清水秀的村莊裏,養花種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鳴犬吠,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相對于卷生卷死的大城市,村裏有更松弛的生活、更濃郁的煙火氣。
更何況鄉土文化自有其生命力。"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 的喜悦,鄉村人的耿直幽默,鄉村樸素的人際關系 …… 鄉村裏有越發多可愛和美好的理由。
飄在鄉村,可以是一種主動探索的新生活方式,而非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
作者:曉洋
校對:遇見
排版:小野
封面:《去有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