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車市少了一味藥:流量、水軍和黑公關,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江小花,題圖來源:AI 生成
這無比美妙的驚奇,給了你堕落的緣由。鏡子嵌在天花板,粉紅香槟浸在冰塊之中。
她卻説,這裏的我們都是囚犯,為自己欲望負債。在主廳大房間内,人們舉起狂歡之火,他們用鋼刀揮刺着,卻殺不死心中惡魔。我們天生受誘惑,我們只是照常接待。你可以随時結束,卻永遠無法擺脱。
——《加州旅館》
奔馳中國 CEO 段建軍最近有點火。
我就不引用他那些火上熱搜的話了,因為無法全部打出來,而只要不全部打出來,似乎又是在斷章取義。
段建軍的火,并不是因為他説出了什麼驚天動地、止戈棄武的弘論。和去年的前廣汽集團曾慶洪一樣,他也只是帶着些許怒意,在維持涵養之餘,説了一些樸素的大實話而已。
有意思的是,一開始的時候,大量的輿論,仍然是像當初曾慶洪面對的那般,不論是非、張牙舞爪地撲向段建軍。這個套路已經純熟如身體記憶,連看客都不意外了。
然而這一次,結果好像有點不一樣。
讓人想起當年周傑倫與蔡徐坤的微博熱榜之戰。那一次,令人意外,又令人興奮的,周傑倫赢了;更令人意外的是,飯圈輸了。
而時至今日,飯圈又進化了。
變得沒有立場了。唯一的立場就是流量。他已經進化到只站在赢的一面,不選擇輸了。
比如這一次,宏大的力量,似乎在一兩天之間,從尊界立場,轉移到了段建軍立場。水流變了方向,但看上去似乎依然是那股水。這一次,早就厭棄了遙遙領先,早就替邁巴赫們憤懑難平的輿論心态占了上風,于是水流毫不戀戰于曾經給了他們數之不盡财富的老東家,而來到了對面。
或許就是這一次,也或許可以站一陣子。看這邊的大咖們有沒有持續造水的能力了。
一
很多企業一提到自家的負面輿情,如今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嚴整的危機公關套路了,明面上就是發個聲明,私底下就是一句,有人黑我們。
其實這個邏輯,即便在今天的輿論狀況下,也是閉不了環的。
真正閉環的邏輯是,流量高度產業化了。
以前的流量之争,或者説輿論之争,最高階的勝利者,就是事件的某一方。而如今,不管事件的某一方誰勝了,似乎都有一個更高位的勝利者存在——產業化的流量。
就好比在這次的尊界、邁巴赫事件中,其實公關做了什麼,受企業雇傭的水軍做了什麼,細看是能看出來的。比如在邁巴赫的租借這個環節中,就出現了不少公關吹水痕迹比較重的内容。
但在這些資源驅動的流量之外,還有更大的流量場頗可玩味。
這一波裏面,有大量的在我眼中的理性發聲,這可以理解,就像當初周傑倫被無視的時候,理性的人群這一趴決定不能忍了一樣。
同時,還有巨量的擴散、二創,并不是正常的自來水。就跟之前的很多事件一樣。這些水,顯然不是一個企業能買得起、驅得動的。
這些水説着跟理性聲音一致的話,但顯然又不是那些理性的聲音。他們就是當初站在對面收割的聲音。
流量的產業化現狀,不僅普通真實的網民不懂,樸實的自媒體從業者不懂,手握資源的企業也并不全懂。科技型的企業或許更懂一些,他們選擇與虎謀皮的時間更久一些。但要説全懂,只怕也未必。至少,也不能完全控制,為我所用。
對内容生產者來説,不管是在流量產業中獲利的,還是失落的,其實都對流量的產業化充滿了心理抗拒和擔憂。對金主而言,不管是高喊一切為了流量的,還是還能保持冷靜對抗流量的,其實也都對流量心存抵觸。
但無論是内容生產者,還是產品生產者,其實都未必知道,他們在對什麼戰戰兢兢。
所以,很多聲音都告訴他們,這是時代的腳步。
掙錢的和花錢的,都并不在流量產業食物鏈的上端,好有意思的經濟學設定。
食物鏈上端的是一直在告訴你,流量時代到了,你只能融入,或淘汰。
這次段建軍的回應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立刻有大量的聲音説,你看,段建軍這次就是跟上了時代。你不跟上時代,時代不會為你再開一列專車。你一跟上時代,時代立刻回饋你以勝利。聽勸,什麼時候都不晚。
車企的老板們,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每天都有很多聲音,從你耳畔、從你社交媒體端、從你的信息剪報裏,也從你的下屬那裏,在告訴你,要聽勸吧。
二
但其實,流量或者輿論,從來不會考慮一個產業、一個市場、一家企業究竟應該做什麼,他們只會考慮,現在跟你説什麼,讓你聽什麼,對自己更有利。
他們會跟随流量主,讓他們獲得凱撒一般的自信。
這種自信會讓他們甚至決策出那些明明是錯的事情來。因為他們可能覺得,雖然這些是錯的,但我的力量能把錯的事情做對。這是典型的聖王困境。
比如轉基因食品。輿論可以讓全世界在一段時間内相信,吃轉基因食品不僅無損健康,甚至很補。也可以在一段内讓世界相信,轉基因食品是傷害老百姓健康的騙局。
但誰要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利用輿論強勢地位,讓大家相信,只有我的轉基因食品是補品,其他的是毒品。
對不起,流量或者説輿論,是不會選擇這樣幫你的。因為幫你太費勁了。流量會選擇最絲滑的通道來牟利,而不是需要海量投入的的路徑。
這無論在如今水軍橫行,流量為王的時代,還是從前傳統的輿論時代,都是一樣的。當你要做的事情,讓流量感覺舒适、絲滑,水一直是從上往下飛流直下的時候,他們就一直會在你身邊。當你非要水跟随你逆流上行的時候,咳咳,你夢想的龍行溯遊、出水驚天的場面,怕會尴尬成皇帝的新衣。
但即便這樣的分析其實也沒有意義。當流量被高度產業化後,我們能看到的已經只是水上的冰山。輿論和流量,兩個詞的差别,其實關鍵詞是倫理。輿論,或是傳媒產業的基礎和邊界是倫理;流量產業的邊界,不知道。
所以,邊界不明,水軍的問題就無從讨論。連水軍的定義都不好下。
比如汽車產業。在 2013 年微信公眾号作為新媒體,第一次衝擊傳媒產業之前,汽車產業的公關思路,是媒體閉口。
什麼意思呢,就是公關的目的,就是讓媒體在他們的負面輿情面前保持閉口,在他們的核心傳播方向上,口徑跟企業高度一致。也就是説,你不光别罵我,誇最好也别自由散漫的誇,最好要大家一起按照我説的方式來誇。
這算不算組織水軍呢?
再比如,現在一些企業本身,他可能沒有花很多錢,來雇傭大量的輿論打手,但他自己直接雇傭了很多人,或者直接聯系了很多車主,乃至自己生產了大量内容,買了一批賬号,形成了自己的自媒體 mcn,來釋放大量信息。
這又算不算組織水軍呢?
還是説,只有那些暗戳戳花錢找人大量釋放競争對手惡意信息的,所謂的黑公關,才算水軍呢?
無從定義。為什麼,因為行為邊界沒法界定。
公關閉口的時代,通常企業雖然強勢,但是會劃出一些底線,譬如,不抹黑别人,盡量不做對比。如今我們接到的 brief 全是對比,好多平台上對比給的流量就比不對比高。
多説一句,不是不能對比,實在是無法對比,汽車這樣的產品,不是拆了一樣樣看裏面是啥,就能直接比出好壞的。也不是 985 畢業,在車企做了幾年就能説明白優劣的。何況還是只説 985 和結論的。
比如説,一個懸挂,BMW 極盛時期的底盤,就是調到讓人在快速過彎的時候身體側傾的感受更明顯的狀态的,而奔馳就更傾向于讓人更舒适。
這就是段建軍説的,真正的高質量發展,不是單一技術路線的一枝獨秀。這也是我對于今年李書福的吉利養了二十年的甲醇汽車,終于被放出籠子非常振奮的原因。新能源這樣的大命題,更應該百花齊放。
產業政策的導向,永遠應該基于百花齊放來支持產業發展,而不是支持某一兩家企業發展。
所以,在 " 民間 " 對比和企業官方對比在輿論場上被放開後,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你覺得你到底是更明白哪款車好了,還是更迷糊了?你到底搞清楚,是尊界,還是 et9,還是邁巴赫的底盤,誰的更好了?
還有個底線是,不把假的説成真的,不把差的説成好的。或者更嚴謹一點吧,是不把可證偽的説成真的。
這也是職業素養還不錯的傳媒人,一般來説會去守的一條線。比如油耗很高的美系產品,在采用歐寶技術進行大幅改善之前,是不會硬説自己油耗有橫向競争力的。對于一款產品的傳播,也主要以縱向提升為主要素材。
這些底線,以及媒體閉口的公關思路,當然是有很多問題的。但是相對而言,從傳播來看,它主要的問題是沉悶、無趣、對比性比較低,但誤導信息并不多,對消費偏好的選擇的幹擾并不多。
所以,從流量角度來説,這當然不是好生意,但這樣的營銷傳播的結果,比較好的保護了用户對產品的自主選擇。
以現在的結果來看,看官不覺得,其實不管哪款車,在哪個部分做得更好或更弱一些,都不應該成為消費者選擇這款車的心理負擔,這才是商業營銷傳播最應該恪守的麼?
三
所以,在我看來,界定水軍與否的關鍵,是真善美。
這不是什麼高調。真,是不主動釋放虛假、誤導、混淆的信息,并進行放大;善,是不使用非對稱力量和信息差,扭曲用户的審美、左右用户的選擇傾向;美,是堅持做好自己,歡迎百花齊放。
很可惜,這些都是輿論的選擇,但不是流量的選擇。流量在真善美的判斷面前,冷酷得像個律師。他基因性的不在乎這些。
如今的流量經濟,不曉得是 3.0 還是 5.0,不曉得是 pro 還是 ultra 時代的流量經濟,更不在乎這些。他們在乎的是,如何用更絲滑的方式,讓人們更絲滑的接受信息,對包括情感和個性在内的東西形成标籤化的認知,何況是商品。
在這樣的產業化力量面前,雖然我内心對段建軍這次的輿論上風感到開心,但其實這樣的勝利,也并無意義。在如今的流量產業規模面前,能打敗水軍這個概念的,只能是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新概念,或許放眼如今,只能是 AI。哲學和大師,不曉得還會不會回來。
或許還有一個更人文主義的答案,叫做雷軍。你看,五行八卦多有道理,雷克水嘛。但實在看不到這個答案的可復制價值。
如文首引用的那首《加州旅館》的歌詞寫的,對于產業化的流量而言,我們只是照常接待。你可以随時結束,卻永遠無法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