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做年輕人的生意風險很大,還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吧,歡迎閲讀。
作者按:本文原作于 2021 年 9 月,當時遊戲行業、動漫行業乃至劇本殺行業,面臨着多重監管壓力和輿論壓力。" 做年輕人的生意 ",很快從炙手可熱的資本風口,變成了大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陷阱。取而代之的,則是做中年人乃至老年人的生意。
鬥轉星移,三年多過去了。行業監管有了許多變化,但有一點沒變:" 做年輕人的生意 " 再也沒有重回資本風口。經濟大勢和老齡化,都使得資本市場越來越傾向于 " 中老年人生意 "。不過,當初投機于 "Z 世代 " 概念的公司,也有一部分轉型成功的,這就不在本文探讨範圍之内了。
最近一個月發生的幾件事情,連起來看,非常有意思:(注:原文指的是 2021 年 8-9 月發生的事情)
從 8 月底開始,網絡遊戲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正式更新,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三小時(而且是指定的時間段)。中秋節調休期間,網遊廠商也非常負責地為未成年人調休了。
9 月 23 日,多家官方媒體批評 " 變味的劇本殺 ",認為其 " 宣揚暴力、靈異,以此為商業噱頭吸引年輕人 "。關于劇本殺内容監管的媒體讨論,至今仍在進行之中。
同一天,抖音推出了 "14 歲以下每天只能登錄 40 分鍾 " 的防沉迷系統。雖然短視頻行業早已推出青少年保護模式,但進行定量的防沉迷,這還是第一次。
9 月 25 日,《迪迦奧特曼》等一批動畫作品被指存在血腥、暴力、恐怖等 " 不适合少兒觀看 " 的内容,被全網下架;尚不清楚是否會在修改之後重新上架。
看完上面的這一連串新聞之後,你應該跟我有相同的感觸:做年輕人的生意,風險很大,而且商家無法通過自我調節來控制風險。
投資者總是樂觀的,總希望從一切利空消息中找到利好因素。當遊戲行業遭遇歷史上最強監管時,他們樂觀地認為,短視頻等 " 非遊戲娛樂内容 " 會迎來新的發展;當線上娛樂内容受到監管時,他們又樂觀地認為,劇本殺等 " 線下娛樂形式 " 會迎來新的發展。可是他們錯了。此時此刻,如果還有人抱着僥幸心理,那是一定要失望的。
過去幾年," 做年輕人的生意 " 成為了資本市場最大的風口。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娛樂内容還是新消費,只要説自己 " 能赢得年輕人 ",就能撈到大筆投資和極高估值。投資人最害怕自己不懂年輕人,舊的互聯網平台和消費品牌則最害怕自己被年輕人抛棄。
B 站是 "Z 世代的視頻娛樂社區 ";
泡泡瑪特是 " 年輕人的潮玩第一品牌 ";
網易雲音樂自稱 " 我的用户比 B 站還年輕 ";
Soul 自稱 " 年輕人的元宇宙社區 ";
海倫司是 " 年輕人的小酒館 ";
還有直接下沉到小學生級别的小天才手表,毋庸贅述。
就連割韭菜的人也看上了年輕人這塊新菜地。2019 年以來,在社交媒體平台面向年輕人賣基金、撮合券商開户、賣理财課(按最時髦的説法,是 " 财商課 ")、賣職業發展課、賣各種 VIP 會員群,成為了一門很流行的生意。就連某些券商首席都從割機構投資者的韭菜改成了割年輕人的韭菜,因為年輕人更好騙一點。
毫無疑問,相比中年人,年輕人的消費能力要弱一點,很多尚未實現經濟獨立。然而,大家看上的是他們的潛力——就像十多年前,用着 QQ、玩着摩爾莊園的那代人,現在已經成為了社會棟梁。就算做年輕人的生意沒那麼賺錢,大家也願意先把韭菜培養起來,或許多年以後就有巨大的變現機會。
現在(注:原文指 2021 年 9 月),這場圍繞着年輕人(或稱 "Z 世代 "" 次世代 "" 後浪 ",反正怎麼時髦怎麼來)的盛宴到達了尾聲。我們可以嚴肅地指出,圍繞着年輕一代消費者,至少存在着三種不容忽視、難以管理的風險:
對于未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風險在于青少年保護,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保護,也包括防治近視眼、增強體質等身體方面的保護;
對于年輕的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風險在于促進生育率,因為很多消費和娛樂形式(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明顯是不利于生育的;
對于一切年齡段的年輕人(上限至 25-30 歲)而言,價值觀導向方面的風險都不可忽視,例如宣揚 " 躺平 "" 喪文化 ",以及過度血腥暴力等。
請注意,就算你不碰未成年群體,風險仍然是存在的。例如,在針對劇本殺的批評中,反復提到的是 " 血腥、靈異内容對年輕人有害 ",哪怕很多劇本殺門店拒絕未成年人參與消費(事實上去玩劇本殺的未成年人也不多),也并沒有改變它們被點名批評的事實。大學生顯然屬于年輕人,剛踏上社會的職場新人也屬于年輕人;與年輕人相對的概念是 " 中年人 ",也就是資本市場曾經看不上的人群。
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動畫番劇《Re: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也被下架了(希望是暫時的),因為其中存在 " 恐怖及暴力場景 "。事實上,這部番劇本來不是以年輕人為主要閱聽人的,只是在國内被打上了 " 年輕人喜歡看 " 的标籤而已。有人指出,某些真人影視劇當中存在着明顯尺度更大的場景,卻還能正常放映——這恰恰説明了,問題出在 " 年輕人 " 這個标籤上。
有些嗅覺敏鋭的廠商,已經搶先開始了 " 去年輕人化 "。例如,在 8 月下旬網絡遊戲防沉迷收緊之後,幾家上市遊戲公司紛紛宣稱:" 我們是以 80 後為研發骨幹、以 70 後和 80 後為目标用户的公司。" 我相信很快就能看到視頻平台、視頻 MCN 乃至 KOL 本人宣稱 " 我們是面向中年用户的 "(注:此時此刻,上述假設已經部抽成為事實)。
當然,也有一些面向年輕人的賽道是無風險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户外運動。增強青少年體質、預防近視眼、提升陽剛之氣,是未來幾年的重中之重。所以,運動裝備、運動場館、運動培訓和賽事組織等行業,可能迎來一個春天。問題在于這樣的行業太少、規模太小,稍微靠譜一點的商業模式早已非常擁擠了,例如運動裝備公司的股票早就漲上了天。綜合看來,還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比較省心、成功概率較大。
究竟什麼樣的用户算 " 中年人 ",可能還存在争議。我們不妨認為,過了生育年齡、世界觀完全成熟穩定的人,就算中年人——那可能會把年齡下限推得太高。因為有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生二胎、三胎的主力是 75 後至 85 後人群;這樣一來,可能只有超過 45 歲的人才能準确定義為 " 中年人 ",這也太苛刻了。我還是保守一點,覺得 85 前就可以算中年人了。
接下來一兩年,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幕有趣的現象:以前争先恐後靠攏年輕人的廠商,會争先恐後地吸引中年人(至少對外宣稱如此);以前按照 95 後和 00 後用户給估值的投資人,會改為按照 70 後和 80 後用户給估值;尤其是内容方和消費品牌方,會請求媒體不要把自己宣傳為 "Z 世代的最愛 ",寧可被稱為中年人的最愛。
單純從賺錢的角度看,這可能也不算太壞,因為中年人的消費能力很強,消費意願也不一定低。凡是認為中年人沒有消費潛力的,可以去看看白酒行業:眾所周知,A 股最大的三個白酒公司的市值,超過了所有做 Z 世代生意的新消費、新文創公司之和。資本市場在本質上是一陣又一陣的大風,昨天能找到無數理由炒作 " 年輕人概念 ",今天就能找到同樣多的理由炒作 " 中年人概念 "。
例如,我都能想到,馬上會有投資人聲稱:" 在大城市房價不再上漲、房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放緩,教育雙減導致家長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中年人的消費熱情将得到極大程度的釋放!現在的中年人就是二十年前的年輕人,他們其實也很潮、也很開放,能為新生事物狠狠花錢。因此,打造面向中年人的内容、品牌、平台、潮流,已經迫在眉睫!誰抓住了中年人,誰就抓住了未來二十年的财富密碼。"
你信嗎?其實我不太信。但是信不信也無所謂了。我相信這就是即将發生的事情,既然它一定會發生,那就沒必要關心它是否在邏輯上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