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通威,準備幹顆粒硅了,歡迎閲讀。
文 | 趕碳号科技
光伏圈有很多待解之謎,但真相只有一個。比如,TOPCon 與 BC 誰更優?210 與 182 哪個尺寸更科學?棒狀硅與顆粒硅誰會赢?
在投資者社群裏,棒狀硅與顆粒硅這兩大陣營的投資者同樣勢不兩立,一個被貶低為 " 摻雜料 ",一個則被戲稱為 " 棒子硅 "。現在,這種平衡恐怕要被打破了。因為就在今天,通威旗下的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用一紙環評公示向全行業宣告了答案:通威要幹顆粒硅了!
通威在公示中管這種產品叫粒狀硅。這就有點像當下各家電池企業的 BC 一樣,雖然名字千變萬化,但實際上是一回事。
拟投四個億,上馬一萬噸 " 粒狀硅 "
2025 年 2 月 7 日,樂山日報第 2 版刊登了《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公示》。
來自 2025 年 2 月 7 日《樂山日報》
公示寫道," 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項目拟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新型工業基地内建設。" 并附有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的下載方式。
通過以上方式,趕碳号下載了這個題為《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的檔案——全文共計 63142 字,長達 109 頁。
公示檔案顯示:" 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 …… 拟在樂山市五通橋新型工業基地二期現有廠區内實施‘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項目’(以下簡稱‘項目’)。項目總投資 40000 萬元、主要建設内容:為提升產品的多元化,拟在現已改進的各類工藝參數基礎上對二期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新增 1 萬噸 / 年高純多晶硅生產線和 1 萬噸 / 年粒狀硅中試線,最終形成 10.1 萬噸 / 年多晶硅產能(含 9 萬噸 / 年太陽能級多晶硅、1 萬噸 / 年太陽能級粒狀硅和 0.1 萬噸 / 年電子級多晶硅)。"
雖然檔案通篇都在説 " 粒狀硅 ",沒有顆粒硅字眼,但是趕碳号認為 " 粒狀硅 ",就是目前協鑫科技獨家向市場供應的 " 顆粒硅 "。
理由有二:(1)檔案中提到 " 新 1 套硅烷法生產粒狀硅中試裝置,可實現新增粒狀硅產能 1 萬噸 / 年 "。
一般來説,太陽能級多晶硅有兩大技術路線:棒狀硅采用改良西門子法,而顆粒硅采用硅烷法流化床法。若是采用硅烷法,那麼項目對應的產品,就是顆粒硅,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粒狀硅的説法。
(2)檔案中還提到," 項目產品(含中間品、中試品)為多晶硅、粒狀硅、硅烷等。多晶硅和粒狀硅均屬于太陽能級多晶硅,其中多晶硅質量标準按照《電子級多晶硅》(GB/T12963-2022)電子級 3 級控制,粒狀硅質量标準按照《流化床法粒狀硅》(GB/T 35307-2023)2 級品指标控制,硅烷執行《電子工業用氣體硅烷》質量标準(GB/T 15909-2017)。"
這段文字中 " 流化床法粒狀硅 " 幾個字,趕碳号并沒有找到出處。但是,GB/T 35307-2023,對應的是《流化床法顆粒硅》國家标準。"GB/T",是推薦性國家标準的代号;"35307",是國家标準發布的順序号,由國家标準化管理部門按照标準發布的先後順序進行編排;"2023",表示該國家标準發布的年份,即該标準是在 2023 年頒布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永祥新能源二期所指的粒狀硅,就是如假包換的顆粒硅。這個環評檔案相當于向外界證實,通威股份将上馬 1 萬噸顆粒硅項目。
趕碳号并不掌握具體的細節,為什麼通威股份并沒有采用 " 顆粒硅 " 這個行業已經熟識的名稱,而是重新命名為 " 粒狀硅 "。
1 萬噸的多晶硅項目,對很多企業來説是一個大項目,但是對龍頭企業通威股份來説,只能稱為是中試。
檔案表示:" 本項目是對‘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項目’進行改擴建,本次更新改造總體上不改變公司多晶硅生產工藝,仍采用高效改良西門子法工藝,本次更新改造不改變公司現有多晶硅生產工藝(仍采用高效改良西門子法工藝),僅在部分環節進行改進,通過在原有還原裝置 ABC 基礎上各新建 2 台 40 對棒大間距還原爐、原有尾氣回收裝置基礎上新建 1 台 10 萬 Nm3/h 螺杆壓縮機、原有渣漿處理裝置基礎上新建 1 套高沸裂解裝置,以實現多晶硅產能由 8.1 萬噸 / 年增加至 9.1 萬噸 / 年的目的。
同時新增 1 套硅烷法生產粒狀硅中試裝置,可實現新增粒狀硅產能 1 萬噸 / 年。"
趕碳号注意到,通過改造新增出兩萬噸硅料產能,只增加了 4 個億的投資,這已經低到了不可思議。目前,如果是新建棒狀硅產能,投資成本一般在 8 億 / 萬噸,顆粒硅每萬噸產能的投資成本則在 6-7 億。
趕碳号按該檔案所表述的理解,在現有硅料產線基礎上,并不是只要再新增兩三億,就能改造出一萬噸粒狀硅產能。當然,硅烷氣的部分也要占到一大塊,通威的硅烷氣已經投產了,并不包含在這 4 個億之中,此次只是 " 新增 1 套硅烷法生產粒狀硅中試裝置 "。
關于這個項目,作為棒狀硅的龍頭,通威如果只是為了證明顆粒硅這條技術路線行不通,在當下資源吃緊的光伏行業,即使再财大氣粗,似乎也完全不要這麼大的陣仗。
不管怎樣,這則公示至少證明了一點,通威目前已經掌握或者部分掌握了顆粒硅技術。而現在,市場上能夠量產顆粒硅的企業主要就是協鑫科技,另外陝西天宏瑞科有少量供應。
粒狀硅的設備、人才、技術,都從哪裏來
2024 年,市場中多次傳出通威股份擁抱顆粒硅的消息。通威方面一直否認。而這些 " 傳聞 ",其實是有些依據的。
理由一:早在 2024 年,通威永祥高純硅烷氣項目成功建設。高純硅烷氣項目是顆粒硅的核心技術。一般認為是顆粒硅的預備技術、必備技術。此前拟 IPO 企業興洋科技就有意進軍顆粒硅,其依靠的就是其電子硅烷氣體專業供應商的背景。
理由二,是一則後來被下架的招聘廣告,四川永祥招顆粒硅技術人員。根據招聘需求和工作地點,當時就有人推測,招聘部門或是通威。
通威股份當時這樣回應趕碳号," 社交媒體上有人在傳通威要開始做顆粒硅了,毫無事實依據和邏輯,完全是虛假消息。"
後來,有坊間傳聞發布此則招聘信息的相關 HR 被免職了。當然,這有待進一步證實。
但不管怎樣,現在看這個招聘廣告已經完全實錘了,只不過當時還叫顆粒硅,不叫粒狀硅。
此外,《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進一步表示," 本項目建設周期約 24 個月。"
" 本項目新增勞動定員 100 人。工人為四班三運轉、八小時工作制,管理、維修等實行日班八小時工作制。西門子多晶硅生產年操作時間按 360 天,即 8600 小時計;粒狀硅年操作時間按 330 天,即 8000h 計。"
此次技改新增兩萬噸硅料產能,新增 100 位工人。如果簡單計算,其中或許至少有 50 名工人是用在 1 萬噸粒狀硅生產線上的。另外,考慮到通威在棒狀硅領網域已經把企業運營效率發揮到了極致,業内幾乎無人能敵,那麼新增的一萬噸棒狀硅,可能還不需要 50 個人那麼多。
那麼問題來了,成熟的粒狀硅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從何而來呢?
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專利;來自天眼查
理由三,通威目前已經申請了多項與顆粒硅有關的技術專利。
公開資料顯示較為關鍵的有兩項:(1)一種顆粒硅流化床:申請日為 2024 年 10 月 22 日,公開号為 CN119056352A。(2)一種流化床反應器及其制備顆粒硅的工藝:申請日為 2024 年 12 月 3 日,公開号為 CN119303510A。
不過,在通威股份的公告以及投資者交流中,趕碳号并沒有發現通威股份正在布局顆粒硅。另外,亦沒有信息顯示,通威在顆粒硅方面有相關的研發、技術投入。
棒狀硅陣營的分化
能有 " 新人 " 加入顆粒硅陣營,至少説明,顆粒硅确實有競争力。就連老大都從猶抱琵琶到完全公開了,棒狀硅陣營的其他兄弟們,還能繼續穩如老狗、無動于衷嗎?
此處,有兩件小事值得關注。
(1)一是與亞洲硅業有關。
去年,工信部公開征集對《流化床法顆粒硅用籽晶》等 192 項行業标準計劃項目的意見。根據詳細信息,流化床法顆粒硅用籽晶的主要起草部門為樂山協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這些企業中除了與協鑫科技有股權關系的企業外,還有亞洲硅業。
(2)二是與大全能源有關。
大全能源的硅料品質是全行業當之無愧的,企業财務健康度也是遙遙領先的,但現在的大全已非以前的大全。
公司副董事長徐翔在 2023 年 12 月公開表示," 顆粒硅如果能取代西門子法的棒狀硅,我們公司的價值是零,這是颠覆。但是我們經過仔細研究,目前從產品質量來説,西門子法的棒狀硅質量遠遠高于顆粒硅。對我們來説,要建顆粒硅工廠也并不是難事,但我通過和下遊企業充分地交流,顆粒硅有一些瓶頸問題需要持續突破瓶頸。随着現在 n 型多晶硅需求越來越多,n 型代替 p 型,顆粒硅将遇到極大的挑戰。" 在 2024 年年初的投資者交流會上,徐翔也明确表達了這一觀點。
現在大全能源有沒有危機感呢?在西門子法的棒狀硅時代,大全能源是多晶硅品質的象征,但是自 2023 年 8 月 4 日,副董事長張龍根辭職後,公司人才大量流失,即公司董事、總經理周強民以及核心技術人員、高管譚忠芳、趙雲松、楊喬、胡勇、胡平、王西玉、曹偉相繼辭職,大全能源幾乎所有技術骨幹全都挂冠而去,公司陷入了混亂與内鬥。另外,傳聞徐翔與董秘孫逸铖失和。兩人是舅甥關系,孫是徐廣福的外孫。
協鑫的反應
顆粒硅技術會像改良西門子法(棒狀硅)、TOPCon 技術一樣迅速擴散嗎?協鑫科技号稱十年磨一劍、累計投入數百億元的黑科技——顆粒硅這麼容易就被破解了嗎?
説到底,流化床技術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年前。1922 年,德國人發明了 Winkler 粉煤流化床氣化爐,标志着流化床技術在氣化領網域的起源。而流化床技術應用在多晶硅上可追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1952 年,美國聯碳公司開發出将硅烷分解沉積在固定床上硅顆粒表面的技術,這是流化床技術在多晶硅領網域的最早雛形。21 世紀初,随着太陽能級多晶硅需求增大,美國 REC 公司和德國 Wacker 公司等對流化床法生產工藝進行深入研究,并開啓大規模生產時代。
在中國,掌握顆粒硅技術、實現顆粒硅量產的企業除了協鑫科技以外,還有陝西天宏瑞科,其顆粒硅技術來源于美國 REC Silicon。然而,目前其產能只有 1.8 萬噸的顆粒硅產能,并沒有真正實現低成本、高品質的生產。
因此,有專業人士認為,流化床法是公開的技術,但如何低成本、高品質、規模化的生產所使用的工藝方法才是核心、是關鍵,是不傳之秘。這種關鍵的技術,有的是以專利、知識產權的形式存在,但更多的是 knowhow 的東西,還包括相關的設備、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才 ……
對此,一位協鑫高管這樣回復趕碳号:" 他們(通威)前段時間還公開説有人中傷他們挖人呢。這樣的企業真的還能代表中國的創新嗎?還能讓中國在全世界面前宣稱,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嗎?"
另外,對于協鑫科技商業機密的泄露風險,這位負責人表示:" 我們過去花了那麼多精力不是那麼容易偷的 "。
趕碳号相信,一向重視研發的通威,對于其粒狀硅的技術來源、研發過程以及與協鑫顆粒硅的工藝技術差異等等,或許以後也會有相關的解釋,包括與投資者的溝通,哪怕從避嫌的角度。所以,這只是一個開始,趕碳号将繼續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