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深圳衝向“4萬億”:今年GDP增速目标5.5%,繼續部署人工智能,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2 月 25 日,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出爐!
報告宣布:2024 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達 3.68 萬億元、增長 5.8%,增速居國内大中城市前列,一線城市之首。
報告也明确 2025 年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5.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3%,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新增就業 20 萬人。
深圳 圖源:圖蟲創意
解碼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一年深圳社會經濟發展有何亮點?接下來一年深圳工作重點是什麼?
當地媒體用 " 增 "" 首 "" 新 " 三個字形容深圳過去一年發展成績。
破譯 " 增 "" 首 "" 新 "
增:全市 GDP 增長 5.8%,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一線城市首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9.7%,創 13 年新高;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 16.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 10.5%;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 18.9%,連續 9 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首: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 3 年居全國首位;外貿進出口總額躍居全國城市首位,出口實現 "32 連冠 ";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全國首位;汽車產量全國首位;企業研發投入總量全國首位;商事主體全國首位;地鐵客流強度穩居全國超大城市首位。
新:深圳市綜合改革試點累計 48 條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前海累計 103 項制度創新成果全國推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 2.5 萬家;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等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 12.7%、15.9% 和 26.4%;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 69.2%、占全國 22.3%。
三個關鍵字背後,透露深圳在工業、外貿、科創和民營經濟方面的強勁動能,以及深圳作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户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和實力。
" 當前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更新的關鍵期,現有相當一部分傳統產業競争激烈、甚至產能溢出,這些產業接下來在經濟中的占比會面臨全國性的下降,抓住高科技產業的新賽道成為各地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深圳正是抓住了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先機,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高速增長。
經濟表現亮眼之外,民生領網域也實現進一步發展,城市宜居性和人才吸引力有效增強。
報告提出,深圳九大類民生支出 3156.7 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近七成,新增就業 20.7 萬人,新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校 160 所,新增基礎教育學位 18 萬個、拖位 4.9 萬個,公園總數達 1320 個,地鐵客流強度穩居全國超大城市首位,三甲醫院增至 33 家,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 10.5 萬套(間)、供應分配 8.0 萬(間)。
衝刺 2025,衝刺四萬億
面向 2025 年,深圳社會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2 月 25 日的報告中,明确 2025 年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标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5.5%。報告指出,這是一個 " 跳起來夠得着 " 的目标,實現這些目标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全市上下幹字當頭、苦幹實幹,但這也正體現了 " 經濟大市挑大梁 " 的責任擔當。
深圳官方媒體深圳深視新聞在今年初報道指出,2025 年是 " 十四五 " 規劃收官之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5 周年,也是深圳經濟總量實現 4 萬億元目标任務的衝刺之年。
為達成這一目标,報告提出要做好十個方面工作,覆蓋擴大需求、優化投資結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提升超大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明确城市定位推動區網域協調發展等領網域。
具體來看,產業方面,要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發展壯大 "20+8"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做好用地保障拓展產業布局,做好人才培育和供給實現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報告提出,深圳要打造最好最優創新創業生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需求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服務體系,完善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到世界一流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平台、人才等創新資源更多向企業布局。
報告還提出深圳将從立法層面保障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争。具體來看,當地将加快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地方立法,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争,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鐵路、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在近期熱議的人工智能領網域,報告也着墨頗多,部署了從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到全網域全時全場景應用。
具體來看,深圳将深入實施 " 人工智能 +" 行動,加快算法理論、智算芯片、具身智能、高階智能、端側輕量化模型等核心突破,打造超智協同、異構融合、訓推一體、普惠泛在的可持續訓力供給體系,豐富發展人工智能終端新產品。
同時深化 " 千行百業 +AI" 全網域全時全場景應用,在企業服務、教育醫療、智慧交通、生态環保、公共安全等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領網域推出 100 個以上垂直應用示範場景;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培育工業垂直大模型,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範式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