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年度第一大片,可惜還是被删改了,歡迎閲讀。
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終于來了。
截至目前,全球累計票房已經破8億美元。
創造R級片全球影史第二高票房紀錄。
登陸内地院線後,口碑繼續爆棚。
豆瓣評分也從8.6上漲至8.8。
不過,片中的「删改」卻引發了不小的争議。
有看過原版的觀眾發出對比,确實有不小的删減、打碼等特殊處理。
于是,有人調侃稱是「虛假的一刀未剪」。
但,也有人表示不在乎。
他們看來,不過是幾分鍾的裸露和激情戲,删掉能有什麼影響。
「少這幾分鍾還能影響電影表達不成?」
魚叔不以為然。
要知道,諾蘭的大部分電影并非限制級,為的就是争取更多的院線和閱聽人。
而這一次的《奧本海默》,卻寧願被定為R級,也要保留這幾場裸露戲。
顯然,在導演看來,這幾分鍾并非只是吸睛的噱頭,其用意與主題表達有着緊密的聯系。
今天,魚叔也想從這個點出發,來和大家聊聊這部電影。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内地特供版,我們并不陌生。
之前的《水形物語》。
就給女主角的背影P上了小黑裙。
不過那條裙子遠沒有《奧本海默》這麼精致。
又比如《銀翼殺手2049》。
在K走入尼安德的地盤時,能明顯看到畫面的過度放大。
被裁去是兩側的裸體雕塑。
相似的「刀法」在該片中多次出現。
這次輪到了《奧本海默》。
内地的特供版,強行地用「小黑裙」和畫面剪裁的方式進行修改。
雖然大家心知肚明,但還是覺得十分可笑。
首先,這樣的修改導致鏡頭邏輯不通。
就比如那場魔幻的床戲——
上一秒兩人還在纏綿,下一秒就變出緊身裙站在一旁。
P上的裙子,還有褶皺花紋。
看懂了知道是親密戲,看不懂的還以為是變魔術。
其次,無法P衣服的鏡頭,則裁切放大,分辨率的降低肉眼可見。
從視覺衝擊到情感衝擊,都被嚴重削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消失的裸戲,大大地弱化了電影主題的表達。
諾蘭在片中設計的大尺度場面,并非情色噱頭。
雖然與故事主線沒有直接的關系,卻是為了塑造人物所必需的安排。
電影主要講述了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帶領一眾科學家研制原子彈的前、中、後故事。
前,在歐洲學習量子力學,回國受聘教書,關注時代變革。
中,組織團隊攻克難關,直到試驗成功,成為民族英雄。
後,被懷疑是蘇聯間諜,受到全面審訊,各種污點被扒,名譽掃地。
主線劇情,看似與情愛無關。
片中的大部分内容,也确實都是全年齡向的。
而被處理的地方,一共僅有三處。
都發生在故事的支線——奧本海默和情人瓊(弗洛倫絲·皮尤飾)之間的復雜情感。
第一處,兩人正在熱戀。
水乳交融,心意相通。
這是全片唯一的一段船戲。
同時也是奧本海默全片中最放松的時刻。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下,奧本海默對許多新科學、新思想、新主義、新運動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一一了解,卻又始終留有餘地,不加入任何的陣營。
和瓊相識後,兩人不僅互有好感,思想上也共鳴相通。
諾蘭有意在這一段激情戲後,插入了一個關鍵情節。
赤裸的瓊從書櫃上拿起一本印度教經典《博伽梵歌》,并讓奧本海默念出其中一句梵文。
「這一刻我化作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後來,奧本海默在第一次核彈試爆後,也説出了同樣的一句話。
顯然,這場親密的戲份是在強調,瓊對于奧本海默的巨大影響。
兩人完全赤誠相待,毫無遮掩,深深走進了對方的精神深處。
另一方面,這個細節也暗含了一種象征。
将他對瓊的情欲和對科學的探索欲,緊緊聯系到一起。
或許,奧本海默身上的這兩種欲望是相似的。
痴迷,熱烈,難以自控。
同時,又都帶着強烈的道德負罪感。
第二處,是偷情。
婚後的奧本海默,與瓊一直保持着婚外戀。
但因為加入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出于國家安全的保密要求,他拒絕了與瓊今後的交往。
于是,兩人全裸,相隔一段距離,坐在椅子上對峙。
這一處的裸戲不多,但同樣是必要的。
如果説第一處裸露的是兩人的欲望。
那麼第二處裸露的,則是他們的脆弱和恐懼。
進入戰時年代,恐懼、壓抑接踵而來。
兩人都身不由己。
奧本海默連自己正在做什麼,都無法跟她説明。
這一次見面後不久,瓊就自殺身亡了。
這個事件,對奧本海默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一方面,他認為瓊的死,與自己的決絕有關。
因此產生了強烈的内疚。
另一方面,他長期痴迷的一個情人,突然消失了。
這也使得他的情感深處,產生了巨大空缺。
第三處,是審訊會上。
這裏帶有點魔幻現實的意味,也是一種心理投射。
當被問到十多年前的出軌經歷,奧本海默開始坐立不安。
沒想到所有的隐私被扒的一幹二淨,宛如赤身裸體坐在眾人之中。
于是,一個鏡頭平移,剛剛還西裝革履的奧本海默,變得全身赤裸面對着審訊他的眾人。
下一個鏡頭,内地版只能看到瓊把頭靠在奧本海默肩上,畫面構圖有些奇怪。
既用了裁剪放大,也用了倒放來填補片長。
而原先的畫面中,其實是奧本海默和瓊赤身抱在一起,接受着眾人和自己妻子的審視。
第三處的裸戲,是重中之重。
前面與瓊在肉體和情感上的糾葛,其實都是在為此處鋪墊。
之前的裸戲有多親密,有多暴露。
這裏被審訊的場景就有多羞恥,有多愧疚。
與瓊的婚外戀過往,不僅對奧本海默聲譽造成了巨大影響,也深深考驗着他與妻子的情感關系。
而作為一種負面印象,這段親密戲的支線必須成為這部人物傳記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此強化奧本海默這個角色的復雜與矛盾。
作為一部傳記片,人物即是主題。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奧本海默這個人物,那就是:悖論。
正如貫穿他人生的科學事業,量子力學。
片中,他在向學生授課時,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光既是波,也同時是粒子。
悖論,是理解量子物理學的前提,也是構件整個世界存在的基礎。
而科學理念所對應的,恰恰是奧本海默的人生。
這種悖論,體現在許多方面。
比如前面提到的,他身上閃耀的偉人光輝,與作為凡夫俗子的道德污點。
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他的政治傾向。
他的傾向,一直暧昧的,含糊不清的。
他關心社會動向,關心政治變革,主動了解不同的政治觀點。
作為大學教授,卻把政治讨論帶入實驗室。
盡管同事勸他别這麼做,但他認為這只是給大家提供交流分享的機會。
然而,他本人不願加入任何黨派,也不願陷入任何黨派之争。
身邊的很多人,包括妻子,都是前美共成員。
但他自己卻從未想過要加入美共。
再比如,他不介意用自己的聲譽,擴大政治影響力。
參加各種活動,針對性地提出很多觀點。
但,又不想和政壇產生太多糾葛。
周遭的一切都在要求他選邊站,而奧本海默只想保持着自己的獨立。
而與他的人生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片中反派人物,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施特勞斯(小羅伯特·唐尼飾)。
電影中,其實是兩條線并進。
一條線是以奧本海默為主視角,用彩色畫面呈現。
一條是以施特勞斯為主視角,用黑白畫面呈現。
随着劇情的推進,我們逐漸發現,施特勞斯近乎奧本海默的反面。
他坐擁權力,試圖用權力拉攏包括奧本海默、愛因斯坦在内的科學家,但他卻發現沒有用。
最典型的一幕,正是電影中最大的反轉。
他耍盡心機,為坑害奧本海默布下重重陷阱。
原因并非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而是個人恩怨。
是記恨奧本海默讓自己在公眾場合丢臉,并懷疑他聯合其他科學家排斥自己。
直到最後,他才被一位同僚點醒——
也許他們當時根本就沒聊到你,而是聊更重要的事情。
小人的世界,非黑即白。
奧本海默的世界,卻能融合了各種顏色。
這也是為什麼諾蘭要用黑白和彩色兩種畫面,分别組成兩個人的故事線。
奧本海默之所以讓人看不透,正是因為他是一個能夠包容悖論的人。
這個特質,反而成為了那個時代下最可貴的存在。
也成為了他能夠勝任「曼哈頓計劃」領導者的優勢。
實際上,他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數學天賦,更不用説實驗能力,都并非最好。
在他手下,甚至有好幾個諾貝爾獎得主。
那他憑什麼能成為領導者?
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由于研發進度緩慢,一幫科學家發生了争吵。
這時候,「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一氣之下提出辭職不幹。
眼看他走了出去,一直坐在一旁沉默不語的奧本海默,突然説了話。
他迅速安排好眾人的工作,随後衝出門追上泰勒,勸説他留了下來。
這出争執時間不長,但卻十分絲滑。
他能聽進不同意見,也能包容各種脾氣,各種立場的科學家。
正是這樣的态度,讓他赢得了很多科學家的尊重。
只可惜,在冷戰時期,這個特質又成為了他最危險的存在。
立場暧昧不明,就説明有問題。
遭到小人的陷害,黑歷史的翻扒,也就成了必然的來臨。
電影沒有将奧本海默變成一個高大全的傳奇人物。
而是不斷挖掘其中的復雜多面。
既凸顯角色的獨特性,又展現其中的悲劇性。
既拍出了他作為「原子彈之父」的天才與偉大。
也呈現了他在時代洪流中深深的矛盾與無力感。
正如不少觀眾看過電影才發現,電影的重點并非實拍核彈的奇觀。
因為真正的奇觀,其實是奧本海默的一生。
諾蘭的電影,總會被寄予很高的關注。
和過去相比,這次的《奧本海默》雖然在視覺奇觀上大大減少了。
但在人物刻畫上,還是有着相似的諾蘭印記。
在諾蘭手中,故事主角幾乎都是為了某些宏大理想而甘願犧牲自我的「殉道者」。
比如《黑暗騎士》系列。
蝙蝠俠能為了保護哥譚而放棄自己的聲譽,成為黑暗中的正義騎士。
又比如《星際穿越》。
為了拯救人類,庫珀甘願踏上遙遠的星際之旅,從而犧牲了陪伴兒女的時光。
再比如《信條》。
為了拯救世界和男主,尼爾甘願一遍又一遍在時間流中奔走。
《奧本海默》也是如此。
為了結束戰争,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也讓自己陷入危機。
過去,諾蘭的電影都是動作片,或是科幻片。
人物刻畫所占的比重都相對較小。
但這一次,作為傳記片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
從題材到篇幅,都有着比以往更多的空間來對人物進行更深入和更復雜的挖掘。
如果論角色厚度和深度,那麼奧本海默必然是諾蘭生涯中最深入的一次探索。
他成功地将一個大眾只從教科書聽過名字的人物,變成了讓人銘記的「普羅米修斯」。
除此之外,魚叔這次的觀感也和以往有所不同。
三小時的片長創下諾蘭史上最長記錄。
這對觀眾膀胱來説,确實是個大考驗。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整部電影幾乎全是文戲。
海量的對白,大量的人物。
對觀眾的記憶力,無疑又是一番挑戰。
之前還曾有人讨論,是否需要提前做功課、觀影門檻之類的擔憂。
依我看,這些顧慮大可不必。
一方面片中的歷史背景和科學概念不是負擔。
諾蘭在需要觀眾了解的物理概念,都做了很直白的介紹。
因此大家完全可以按導演説得那樣,觀影前不用做任何準備工作。
電影中用彈珠來指代提煉鈾和钚的量
另一方面也不必擔心,認不清臉,記不住人。
説實話,硬要記住每個角色名,魚叔也做不到。
但實際上,《奧本海默》根本就不需要你記住所有人。
其實只要認識男主角奧本海默和施特勞斯兩個人,基本就能很好地看完全片。
一旦沉浸其中,就能感受到人物之間的衝突,以及不同人物呈現的魅力。
認識愛因斯坦應該也不難
《奧本海默》表面上是一個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其涵蓋的内容和信息量也非常豐富。
但在魚叔看來,電影最核心的表達,與高深莫測的學術研究、人類歷史的宏偉進程都不相關。
而是,落到最能引起廣泛共鳴的,人情冷暖。
電影将最後的高潮,落在科學同僚對于奧本海默事件的發言上。
有的出于過往的不合,作出不利的證詞,落井下石。
有的則不計小節,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畏權貴,説出真相。
顯然,對于所有的社會所有的時代,人心永遠比科學更加復雜,更加殘酷。
故事的最後,揭曉了施特勞斯一直猜忌的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的對話。
其實是關于原子彈所帶來的影響。
科學家曾擔心,有很小的幾率,引爆核彈會產生無限的鏈式反應,從而摧毀整個地球。
奧本海默認為,這個世界已經被摧毀了。
不是被物理層面的鏈式反應,而是心理層面的猜忌鏈。
再看戲外。
有人對删改表示認可與支持,有人則嗤之以鼻,當個笑話。
不同的人眼裏,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裸戲。
不管「小黑裙」做得多精致,終歸與原版不是同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