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咖啡界“老二”閉店上百家,星巴克們開始慌了?,歡迎閲讀。
太平洋咖啡不是第一個倒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星巴克和瑞幸在咖啡市場激戰正酣,太平洋咖啡卻率先撐不下去了。
前段時間有消息顯示太平洋咖啡被曝出現大批量關店,哪怕在門店數最多的廣東地區,廣州和珠海關閉門店數量超過 10 家。同時有數據統計從 2023 年 8 月以來到今年 10 月中旬,太平洋咖啡在内地市場門店數累計減少 114 家,僅剩 71 家門店。
作為精品咖啡的代表品牌之一,太平洋咖啡巅峰時期在全球開出近 500 家門店,内地市場規模僅次于星巴克。如今在瑞幸和星巴克混戰的背景下節節敗退,最終淪為 " 時代的眼淚 "。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哪怕是市場占有率排在前兩位的瑞幸和星巴克,日子也并不如想象中的好過。門店增速放緩、營收和淨利潤下滑,無差别的價格戰,行業巨頭也該好好想想接下來的路到底應該怎麼走?
昔日行業第二,一年閉店超百家
連鎖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的關店之旅,還在繼續。
據窄門餐飲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太平洋咖啡持續閉店。截止到今年 10 月 15 日前的 14 個月,内地門店數減少 114 家,僅剩 71 家,其中還有不少屬于機場店。哪怕是曾經門店數最多的廣東地區,以廣州為例也只有 1 家門店可以正常點單。
對于近期市場中流傳的大量閉店情況,太平洋咖啡官方回應的确有部分門店關閉,主要是出于戰略方面的主動選擇,後續不管内地還是香港門店都會繼續運營。
圖源:太平洋咖啡官方微博
事實上,随着咖啡賽道的持續内卷,很多人已經忘了太平洋咖啡曾經的輝煌。
公開資料顯示,太平洋咖啡 1992 年成立于香港,創立之初的主要市場定位是高端商務咖啡。2010 年華潤創業以 3.27 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前者 80% 股權,2013 年 6 月完成對整個太平洋咖啡的收購,試圖和星巴克一較高下。
内地開店的步伐起源于 2011 年,太平洋咖啡在上海開出了首家門店,不到一年半時間在内地的門店數量就正式突破 100 家。30 元的客單價、主打精品咖啡,到 2015 年太平洋咖啡以 458 家的門店規模成為内地僅次于星巴克的連鎖咖啡品牌,彼時華潤創業 CFO 自信的表示 " 将會在 5 年内把太平洋咖啡拓展成國内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
只不過,咖啡賽道的迭代速度之快可能遠遠超出了華潤創業高管們的預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7 年太平洋咖啡在國内市場以 2.5% 的占有率排名第二,到了 2020 年便下滑至 1.7%,行業排名退居第四。
一定程度上,太平洋咖啡在内地市場的崛起,趕上了消費更新和行業競争對手并不多的紅利。就像同樣風靡一時的上島咖啡,幾百平米的大店加上 " 咖啡 + 西餐 " 的商業模式,曾吸引不少高端商務人士。
在業内人士看來,太平洋咖啡走到如今局面,品牌老化是最關鍵的原因。
圖源:太平洋咖啡官方微博
客觀來説,在門店空間、產品定價等方面,太平洋咖啡能夠和星巴克有一戰之力,然而在品牌調性打造上,太平洋咖啡明顯不如星巴克。產品缺乏爆款、品牌形象落後、無法捕捉年輕人的消費偏好,再加上居高不下的定價,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曾經為了能夠和星巴克錯位競争,太平洋咖啡主動選擇将門店開到二三線城市,結果高端商務的濾鏡被打破," 接地氣 " 的瑞幸等新品牌迅速搶占了市場。
面對競争對手的步步緊逼,太平洋咖啡并非沒有主動作出改變。2018 年随着業内 " 茶咖 " 品類的火爆,太平洋咖啡推出子品牌 " 太茶 " 并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店,同年 12 月又在深圳灣萬象城推出精品咖啡品牌 "BREW BAR",只是這兩大品牌都未能幫助太平洋咖啡實現成功轉型。
事實上,在 2023 年 8 月,太平洋咖啡原本有機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歷史轉機。彼時,市場有傳聞稱新茶飲品牌 " 檸季 " 預計将會以 3~5 億元的價格收購太平洋咖啡,只是最終并未成功。
賽道遇冷,競争對手也扛不住了?
事實上,不只是太平洋咖啡,過去一年整個咖啡賽道普遍遇冷。據統計,今年 3 月連鎖咖啡品牌僅開出了 592 家門店,環比減少近 300 家,如太平洋咖啡之類的連鎖品牌不少都顯露疲态。
例如曾被太平洋咖啡反超的 Costa,前段時間有消息顯示 Costa 關閉了位于南昌的兩家門店,正式退出南昌市場。事實上,早在 2020 年開始 Costa 就迎來了多輪閉店潮,時至今日在國内的門店數只剩下 400 餘家。
圖源:COSTACOFFEE 中國官方微博
除了開店速度明顯放緩和部分連鎖品牌持續閉店,在 9 塊 9 價格戰的衝擊下,連鎖咖啡品牌的盈利水平也呈現出後勁不足的态勢。
首先來看和太平洋咖啡有相同定位的星巴克,據 2024 年第一季度财報顯示,星巴克營收 85.6 億美元,同比下降 2%;淨利潤 7.72 億美元,同比下降 14.96%。同時在國内市場星巴克的同店銷售額下降 14%,客單價下降 7%,而這已經是星巴克在内地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營收和同店銷售額雙雙下降。
市場表現低于預期,星巴克股價大跌,董事會選擇再次更換 CEO 試圖扭轉困境。
圖源:星巴克中國官方微博
再來看門店和營收早已全面超越星巴克中國的瑞幸,結合上半年财報來看,瑞幸咖啡營收 146.8 億,同比增長 38%;淨利潤 7.88 億,同比下降 49.6%,淨利潤率更是從去年同期的 14.7% 下滑至 5.37%。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瑞幸的高速擴張離不開門店增長和 9 塊 9 價格戰,但其盈利水平往往也受限于這兩點。
2024 年第二季度,瑞幸自營門店數量同比增加 48.23%,營收增速為 39.6%;同一時期聯營門店數量和營收增速則分别是 55% 和 24.5%。數據表明,瑞幸門店數量越來越多,在很大程度上稀釋了單店杯量。
關鍵在于,9 塊 9 價格戰還沒有想要停下的勢頭。曾經瑞幸全場 9 塊 9 和庫迪的 8 塊 8 貼身肉搏幫助自己吸引了諸多用户,哪怕低價策略已經對自身經營利潤造成了較大的反噬,瑞幸也只是縮小了 9 塊 9 的特價範圍而不是全部取消。
畢竟當消費者習慣于以較低的價格買到現磨咖啡後,通常會形成價格預期,想要把價格回歸至常規範圍難如登天。就像現在無數打工人常説的一句話," 超過 9 塊 9 的咖啡不喝 "。
反觀星巴克雖然多次公開強調絕不參與價格戰,但被卷入 9 塊 9 浪潮後的動作也并不少。單杯 7 折、45.9 元雙大杯、55.9 元三大杯等各種優惠券持續發放,曾經 30 元左右的客單價在參加活動後直接變成了每杯 20 元左右。
正如星巴克中國聯席 CEO 劉文娟在此前業績會上的發言," 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發生了顯著且永久的變化 "。還有相關從業人員表示," 普通人在咖啡賽道根本沒有未來 "。
下半場,還能卷什麼?
不可否認,產生雙刃劍效應的低價模式和日益擁擠的賽道,使得各大連鎖咖啡品牌之間的競争愈發激烈。不過客觀來説,我國咖啡行業仍然具備一定的發展前景。
據《2024 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數據,2023 年我國咖啡產業市場規模為 2654 億,預計到 2024 年将會增長到 3133 億。橫向對比全球咖啡市場,平均增速只有 2%,國内市場過去三年復合增長率則達到了 17.14%。
尤其随着瑞幸等品牌的出現,對咖啡消費市場的教育已經有了較大進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把咖啡當做日常飲料。随着一二線城市咖啡門店的日趨飽和,越來越多的連鎖咖啡品牌開始把目光瞄準下沉市場。
同樣結合《2024 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目前國内一二線城市咖啡消費者的人均年消耗量分别達到了 326 杯和 261 杯,幾乎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如果放眼全國,人均年消耗量卻不足 20 杯,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下沉市場有着極大的發展空間。
圖源:太平洋咖啡官方微博
據美團團購數據,縣城咖啡團購在過去幾年一路狂飙,2023 年增速更是高達 353.55%。
于是我們看到,星巴克計劃到 2025 年将會在國内新增 3000 家門店,覆蓋全國 300 個城市。結合此前财報來看,2024 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在國内淨新增 118 家門店,同比增長 14%,門店總數突破 7000 家,覆蓋近 900 個縣級城市。
與此同時,星巴克官方表示國内下沉市場的 90 天活躍會員規模增長要遠高于一二線等高線城市,會員銷售增速更是達到了高線城市的兩倍。
瑞幸早在 2023 年初就已經定下了除持續加密高線城市門店數量外,還會通過聯營模式加速拓展下沉市場;庫迪更是不用多説,自成立以來就在持續發力下沉市場。
圖源:瑞幸官方微博
市場定位和前景仍在,到了咖啡賽道的下半場,各大連鎖品牌們該如何做出改變呢?
首先要維持較高的產品創新頻率,并努力打造爆款。公開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今年第二季度累計推出 27 款新品,推新數量達到了一季度的兩倍和去年同期的三倍。星巴克中國董事長王靜瑛表示," 接下來将會聚焦高質量、可盈利、可持續的增長,鞏固高端賽道領導力 "。
瑞幸同樣不遑多讓,在 2024 上半年累計推出 52 款新品,其中第一季度 22 款、第二季度 30 款。2023 年和茅台聯名推出的 " 醬香拿鐵 ",更是引發過一陣爆款熱潮。
其次,在渠道方面要第一時間能夠滿足消費者對于爆款的需求。瑞幸通過直營和加盟模式已經開出了超過 2 萬家門店,加上外送服務能夠覆蓋更多的消費需求;星巴克除了繼續穩健的開店,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對專星送服務收費方式進行調整,把配送費從此前的每單 9 元下調到 7 元,同時還和美團外賣合作提供定制化配送解決方案。
當然,在這一切背後離不開完整供應鏈的支撐。據中信證券研究,咖啡品牌直接采購熟豆中間會產生 20%~30% 的溢價,如果能夠整合生豆和烘焙環節,成本優勢會更加明顯。
瑞幸就是這麼做的,今年四月瑞幸的江蘇烘焙基地正式投產,年產能高達 3 萬噸,占全國咖啡烘焙總產能的近 20%。
咖啡賽道下半場,太平洋咖啡的掉隊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接下來到了連鎖咖啡品牌比拼綜合實力的時刻,往後恐怕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氫消費 ",作者:H.H,編輯:楊勇,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