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這種控制血糖的飲食技巧,簡單好記,适合大多數人,歡迎閲讀。
近些年,糖耐量受損、高血糖、糖尿病等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焦慮自己的 " 血糖 ",網上也開始流傳各種 " 控糖飲食小妙招 " ——比如 " 吃硬不吃軟就能有效控制血糖 "。
所謂 " 吃硬不吃軟 ",指的是優先選擇質地相對幹硬的食物,少吃質地柔軟、糯叽叽的食物。
那麼,這種控糖技巧真的管用嗎?今天就來細致聊聊。
" 吃硬不吃軟 " 真的
能控制血糖嗎?
先説結論:" 吃硬不吃軟 " 這個建議的确有一些道理,因為進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食物的質地有關。
比起軟、爛、糯,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幹硬、粗糙、水分含量低的食物,相對更不容易被咀嚼成糊狀,也就沒那麼容易消化。既然消化得慢,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慢,餐後血糖波動也就更小,自然更有利于維持血糖的平穩。
對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在進食時,優先選擇質地相對幹硬的食物,少吃質地柔軟、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維持餐後血糖的平穩。比如多吃 " 有嚼頭 " 的窩頭,少吃軟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條,少吃煮到軟爛、入口即化的線面等等。
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談的 " 幹硬 " 和 " 軟爛 ",大部分情況下是指以澱粉為主要成分的主食。畢竟,蔬菜水果、肉蛋奶豆中澱粉含量遠比主食低,它們在體内直接轉化為葡萄糖的 " 能力 " 也就低很多,對餐後血糖的影響力也小于澱粉類主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但糖尿病、高血糖等患者
不止要 " 吃硬不吃軟 "
先説答案:" 吃硬不吃軟 " 的确可以粗略成為一種控制血糖的方式,但對于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僅看這一方面,還不夠全面,可能引起誤判。
這是因為除了軟硬之外,食物的主要成分(食物本身的含糖量)、食物的生熟、食物的加工程度和加工方式、食物的温度、食物本身的組織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餐後的血糖水平。
我們整理成了一張表格,大家可以看看:
①食物本身含澱粉和添加糖越多,越容易引起餐後血糖快速上升。
比如即便是偏硬的糙米飯,也比軟糯的蒸紅薯血糖生成指數要高,前者血糖生成指數是 68,後者血糖生成指數是 51。
②食物越生,越不好消化,血糖生成指數越低,反之,食物越熟,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越高。
生熟的判斷,既包括自然成熟的程度,也包括烹饪加工的生熟。比如生香蕉的血糖生成指數是 30,成熟香蕉的血糖生成指數是 52。
③食物加工的程度越高,越精細,往往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越高,加工程度越低,血糖生成指數越低。
比如即食燕麥粥的血糖生成指數是 79,需沸水衝泡加工的片狀燕麥粥血糖生成指數是 55。
而食物加工方式會直接影響加工程度。比如,壓力鍋煮的粥往往比普通鍋煮的粥更軟爛黏糊,更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也更高。
④涼的食物往往比熱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更低。
一方面是因為偏熱的食物的确更容易被胃腸道接受,另一方面是因為冷的澱粉類主食中可能含有一定比例的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更難被消化吸收。
⑤食物本身的結構也會影響血糖生成指數。
結構越疏松,越容易被消化酶接觸到,進而很快消化吸收,升高血糖,血糖生成指數自然也就高。
食物的結構如果緊實致密,就不太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就低。比如未發酵的死面饅頭,血糖生成指數為 70,全麥粉饅頭血糖生成指數為 82。
在了解這些以後,就會明白,僅從 " 硬 " 和 " 軟 " 的角度來評判一種食物是否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的确不夠完整,還需要綜合考慮食物的成分、加工程度、生熟、温度等等。
比如,同樣是面條,小麥粉做的幹、扁、粗的面條,血糖生成指數是 46,而硬質小麥粉做的細面條,血糖生成指數是 55,同樣是硬質小麥粉加入雞蛋做的粗面條,血糖生成指數卻是 49。前兩者,是食物加工程度不同引起的差異,後兩者,則是食物的主要成分不同帶來的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要用 " 血糖生成指數 " 這樣一個客觀且量化的指标,來衡量某種食物進食後引起的血糖波動。如果大家想更全面地了解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不妨關注其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兩個指标。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此外," 吃硬不吃軟 " 除了不适用于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外,對于胃腸道消化功能較差的朋友來説,也不太适合。
比如胃潰瘍嚴重的朋友,就應該避免太過幹硬的食物,防止其對胃黏膜產生機械性刺激。再比如,一些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不宜大量吃幹硬的食物,否則可能會因為消化不良引起其他問題。還有牙口不好的中老年人,要避免太硬的食物造成牙齒損壞。
适合大多數人的
" 科學控糖 " 吃飯小技巧
那麼,有沒有更科學、适合更多人群的、好用好記好執行 " 科學控糖 " 吃飯小技巧呢?
當然有!我們整理出了 4 條簡單、可直接照着使用的 Tips,大家可以靈活選用。
1. 胃腸道沒問題,吃硬少吃軟,沒毛病。
2. 胃腸道功能差,或不習慣吃幹硬食物,那就吃雜、吃粗不吃精。
比如,一餐的食物種類盡量雜,包括蔬果、瘦肉、蛋、主食等。主食選擇粗雜糧而非精米白面類食物。
3. 沒條件搞食物多樣化,或不習慣吃太多粗糧,那就注意食物加工别太精細,食物形态别太細碎軟爛。
比如,用普通鍋具熬 " 湯米分離 " 的稀粥,而不是吃熬到入口即化、看不到大米原貌的黏糊粥。
4. 吃飯順序幫大忙,先湯 / 水,再菜、肉,最後吃主食。
如果以上原則您還是覺得復雜,那可千萬要記住吃飯順序的調整——先喝點清淡的湯粥或水來占據一定的胃容量,随後吃富含大量膳食纖維沒那麼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 " 扛餓 " 的優質蛋白質,如肉蛋等,最後再吃提供澱粉的主食,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澱粉類主食的攝入量。
策劃制作
作者丨王璐 中國注冊營養師
審核丨阮光峰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劃丨林林、一諾
責編丨一諾
相關推薦
2.别再這樣睡覺了!大腦更容易出問題,身體也容易提前衰老 ......
3.洗澡搓下來的 " 泥 " 越多,洗得越幹淨?你可能一直都做錯了!
4.你的洗衣液放太多了!這 8 個洗衣盲點大多數人都沒搞清楚
5.饅頭放冰箱超過 3 天會產生黃曲黴毒素,吃了能致癌?真相是 ......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