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豆瓣8.6分!居然能在内地院線看到它?,歡迎閲讀。
它可能會是今年口碑最好的華語院線片!
開篇驚人。
一個男孩坐在天台邊沿,随即跳了下去。
自殺了?
鏡頭一轉,原來虛驚一場。
但不可否認的是," 跳下去 " 這個動作隐藏着他太多的傷疤,一段悲傷往事等待揭露。
港版預告片打出了" 青少年及兒童不宜 "的字樣。
這個分級,不是説影片有多麼暴力和血腥,而是,它呈現的生活真相令人觸目驚心。
而這些累累傷痕,可能正是無數人經歷過的日常。
這部電影,派爺想安利給所有人看,尤其是家長與老師。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受到了一致的好評。
豆瓣8.6分。
它還榮獲第 42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2項提名,導演卓亦謙憑借此片,拿下了新晉導演獎。
影片聚焦于原生家庭。
此類題材并不鮮見,它為何能獲得這麼榮譽?
《年少日記》最大的優點是劇作,導演以非常穩健而有力的方式呈現出了一個少年在家庭、學校遭遇忽視的境況,并由此以小見大地關照了社會中教育缺失的普遍問題。
并且,影片還用到了一個叙事技巧,它先是以反轉達到驚人的效果,最終又服務到了故事的主題,很見功力。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許都曾被名為 " 别人家的孩子 " 這種魔咒所籠罩,父母的本意或許是想讓他們做榜樣,激勵自己的孩子,可一旦分寸失當,便會演化成斥責,甚至是羞辱。
如果那個孩子是自己的兄弟或是姐妹,情況會更糟。
《年少日記》裏的鄭有傑(黃梓樂 飾)就經歷着這樣的童年。
他的弟弟鄭有俊(何珀廉 飾)是個非常标準的好孩子,話少,乖巧,品學兼優,還能在全校師生面前表演彈琴才藝,給父親鄭自雄(鄭中基 飾)和母親黎嘉欣(韋羅莎 飾)掙足了臉面。
但哥哥鄭有傑的資質就愚鈍很多。
他成績不好,而且在課堂上難以集中精神,經常出小差,會被老師罰站,遭到同學們的恥笑。
鄭有傑并非不求上進,他最想成為弟弟那樣的人。
可奈何他總是無法提高。
甚至,他開始寄托于 " 玄學 ",當聽到有孩子因為寫日記而成績突飛猛進,他也有樣學樣。
但總是事與願違。
他想用熱血漫畫鼓勵自己,父親發現了,一頓毒打。
他因成績差而被留級,父親得知後,又是一頓毒打。
每當這個時候,母親跟弟弟都因恐懼悶不做聲,鄭有傑漸漸成了不被愛的人。
在家裏,他找不到可以傾訴的人,求不到一個擁抱。
他給河馬玩偶配音,他跟日記對話,他用盡一切方式,只是假裝身邊還有人在陪伴着自己。
在鄭有傑的整個童年,只有鋼琴老師陳老師對他耐心、體貼。
也因此,小小年紀的他就有了當老師的願望,他立下誓言,要好好對待任何一位學生。
但因為他沒能學會彈奏完整的一首曲子,陳老師被父親趕走,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也被連根拔起。
在家裏,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源源不斷的窒息感。
如果我離婚一定是因為你
鄭有傑説得最多的三個字是 " 對不起 "。
《年少日記》用真實而密集的細節去概述鄭有傑遭受的傷害,同時,小演員純真而熱切的眼神與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人心疼。
這樣的效果就是,觀眾很容易與其產生共情,尤其是有類似經歷的人。
導演做到了讓人" 入戲 "。
此外,《年少日記》還通過一種叙事詭計,打破了觀眾的既定想象。
故事開始不久後出現了一位鄭老師。
他有着極強的同情心,以及更為珍貴的同理心。
比如,校園裏有學生被霸凌,他極度關心。
比如,他發現了一封遺書,其中的一句話讓他膽寒,他竭盡全力地在班級裏尋找蛛絲馬迹,想找到寫遺書的人,并希望送去及時的慰藉。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
校領導們對此不屑一顧時,知悉孤獨之苦的他甚至一反常态回怼。
沒大家想的那麼絕望?!
接下來,鄭老師找來了那本日記,回憶起了童年生活。
前文所述内容,便是順着他的視角延展開來的。
還有一些前後呼應的細節。
鄭老師對學生的關切,對應了鄭有傑的幼時願望。
鄭老師教學生解壓的方法,對應了鄭有傑幼時的舉動。
根據種種細節,觀眾自然會以為鄭有傑長大了變成了鄭老師。
而當真相揭露後,你會因為反轉而受到震動。
派爺不劇透。
更值得説的是。
跟很多反轉神片不同,《年少日記》求的不僅是劇情轉折的奇效,更在于,它還想在此基礎之上繼續深化主題,并将追問同時送達到了觀眾手裏。
即,我們究竟該需要怎樣的教育?
這不僅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校園教育。
看《年少日記》時,派爺聯想到了同樣于近期上映的《白日之下》,它們堪稱"2023 年香港現實題材影片的雙子星 ",代表了香港地區新導演的崛起。
《年少日記》想呈現的是社會中 " 比較文化 " 與唯結果論對孩子心理的傷害;《白日之下》則致力于挖掘殘疾院舍内部存在的霸凌、虐待等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兩者的手法。
《白日之下》以恐怖片的手法去呈現調查記者搜查真相的過程,用超現實的方式呈現現實,深入觸達到了真相。
殘疾院舍就像一個殘酷的瘋人院,而院長(林保怡 飾)則以國王、救世主自居,将入住者視為玩物。
《年少日記》的處理方式則更為内斂,它通過一個家庭悲劇剖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并在呼籲某種更加温和、更加包容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應該施以關切、傾聽,形成有效的溝通與互動。
派爺二刷了《年少日記》,每一遍觀看都會熱淚盈眶,也能隐約聽見同場觀眾的啜泣聲,影片結束後,觀眾還會主動鼓掌。
這種現象,在内地院線并不多。
《年少日記》是罕見的具有強共鳴、強回味的作品,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遙遠的回憶,讓我們有機會給幼時的自己送去一個温暖的擁抱。
或許,它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但能奪取大眾的目光,讓更多人正視那些平日裏忽視的或不敢面對的問題,已經彌足珍貴。
最後再多啰嗦幾句。
《年少日記》雖然口碑極好,但票房并不突出。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對其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尋找所在城市的場次。
去看吧!
這部佳作,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