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恭喜,這頂流網紅終于塌房了,歡迎閲讀。
這兩年,大批網紅湧入健康養生賽道。
出現不少網紅醫生、網紅患者。
傳播養生知識,分享患病經歷。
流量一多,翻車也接踵而至。
不少網紅打着健康的旗号。
看似為大眾健康着想,實則只為引流、賣貨。
被曝出假冒醫生身份、虛構患病經歷的數不勝數。
恰好,一部新劇拍出了這一亂象。
改編自 10 年前轟動一時的真實事件。
一女子靠裝病成為網紅,獲稱「澳大利亞最遭人恨的女人」。
雖是異國奇聞。
但很多網友看完表示,仿佛「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
具體講了什麼?
今天不如一起來看看——
《神效蘋果醋》
Apple Cider Vinegar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
去年曾曝出一則醜聞。
一個女孩發視頻,控訴無良網紅,高價售賣虛假的抗癌產品,騙走母親的救命錢。
這部劇也講了相似的故事。
劇中,很多癌症患者不去大醫院尋求幫助。
卻寄希望于網紅。
拒絕醫生的治療方案,卻聽信網紅的建議。
将蔬果汁、無麸面包等普通食物當作救命良藥。
這一群體還不在少數。
可以想象,無數人追捧下,這一網紅流量巨大。
女主貝兒,當時年僅 25 歲。
沒有任何醫學或烹饪學的專業背景。
下圖為現實原型 Abelle Gibson
她在短時間内,成為「互聯網上的抗癌專家」。
INS 剛問世不久,迅速躍升為坐擁百萬粉絲的頂流。
她還推出自己的食譜 APP。
有赫赫有名的企鵝出版社為她出書。
蘋果公司都主動與她合作。
但,這一切全都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
她聲稱自己曾患腦癌晚期。
被醫生下了死亡通知書,説最多只能活 4 個月。
但她選擇無視醫生的建議。
自己摸索出一套自然的食療辦法。
奇迹般地戰勝了号稱無法治愈的絕症。
憑借這樣的抗癌傳奇,她獲得了無數粉絲擁趸。
聽起來相當荒唐。
一個拙劣的謊言,怎麼能騙到那麼多人,成為頭部網紅的?
一方面,她極擅長包裝自己。
不可否認,她有敏鋭的互聯網嗅覺。
社媒時代開啓前,她就創立了自己的個人網站,售賣母嬰用品。
為在技術層面精進,甚至故意勾引了一個程式員做男友。
她讀《喬布斯傳》,看大量硅谷創業節目。
在其他網紅還沉迷于傳統博客時,她已經萌生出做一款健康飲食類手機應用的想法。
這在十年前可以説相當有前瞻性了。
Ins 問世後,她又偷師其他名人的營銷創意。
給自己立苦情、勵志人設。
拍大量精致的生活照,配上精心杜撰的文字内容,展現自己的積極心态。
她還主動接近患者家屬。
以籌集善款為借口,與癌症患者親昵合照。
讓更多人信服的同時,順便還給自己立善良人設。
等患者真的用錢時,她又以各種借口搪塞。
但,即使一個患者醒悟,也還會有另一個患者上當。
如今,國内很多網紅也是這般套路。
前兩年,有記者曝光一個賣假藥的網紅。
人設是精明強幹的藥廠老板娘。
她将普通保健品包裝成包治百病的神藥,利用患者進行效果宣傳。
還有很多打卡式慈善博主。
鏡頭直拍癌症患者的臉部,還要求對方配合自己表演。
拍攝後,卻将捐出去的錢收回。
都是通過利用他人的不幸,為自己樹立吸粉人設。
另一方面,這些網紅也是在利用患者的僥幸心理,兜售虛無缥缈的希望。
尤其是對化療、截肢手術和死亡深感恐懼的患癌群體。
比如,劇中一個女孩,突然确診癌症後。
當即被醫生要求截肢。
她一時難以接受。
嘗試在網上檢索相關信息,看有沒有其他辦法。
意外發現,真的有很多和她一樣情況的人通過保守治療痊愈。
就這樣,不知不覺踏進了那些網紅為她設下的陷阱。
看的相關信息越多,就越為那些神迹着迷。
以至于徹底懷疑現代醫學。
很長一段時間,她不再去醫院,拒絕任何藥物。
只喝蔬果汁和純有機食品。
結果,她的胳膊大面積潰爛。
拖延了治療時間,截肢手術、化療都已經于事無補。
懷抱着過多希望的她,卻提前迎來了死亡。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兩年很多打着中醫旗号的神棍。
太多毫無醫學背景,卻自稱中醫專家的網紅。
面對很多病情已經極為嚴峻的患者,還能高價開出所謂的神效補品。
坑害了不知多少家庭 ……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和一般印象中不同,我們普遍認為易上當的總是老年人、長輩。
但在這部劇中,受害者卻都是年輕人。
真實原型也确是如此。
這也折射出,從電話、電視購物到網購的環境變化。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社媒時代,人均健康焦慮的社會氛圍中。
尋求養生、減肥、變美之道的年輕人,成了詐騙者新的狩獵目标。
像這兩年,時不時就能看到相關新聞。
大量謊稱是農科院研發的零食,冒用中科院名頭的化妝品、減肥藥等被曝光。
這也可見,網紅亂象背後平台方的縱容、甚至于推波助瀾。
網紅一旦有了足夠的人氣,不論出于什麼原因,都會不斷獲益。
被拱到頂流位置後,反過來進一步托舉名氣。
劇中,知名出版社和蘋果公司之所以會不分青紅皂白的背書,也不外乎如此。
他們即使知道女主根本沒有患過腦癌,也舍不得立馬放棄合作。
而現實中,很多平台對網紅的虛假認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無形中做了詐騙者的幫兇。
看完這部劇後,魚叔不禁想到:
國内也完全能拍這樣的故事,我們可太不缺素材了。
揭露網紅產業背後内幕,不僅能警醒普通人謹慎甄别,也能給那些急于踏進流量浪潮大撈一筆的人敲響警鍾。
不過,在此之上,這部劇其實走得更遠了一些。
并非是紀錄片式還原,居高臨下地批評網紅亂象。
也給冷漠的流量時代,注入了一絲温情的同理心。
豐富的拍攝視角使得我們能代入網紅視角,看她是如何一步步踏入火坑的。
一開始僅僅是因為家庭創傷和性格缺陷。
她從小沒能從家人身上獲取關愛,12 歲離家出走,母親竟然沒有注意到。
導致成年後心智依然不夠成熟。
總像孩子一樣,為博取關注扯謊。
看到真實的患癌博主收獲了很多關注後,她便撒謊效仿。
獲益後越陷越深,直至徹底失控了。
露出越來越多馬腳後,她遭到無數記者連環炮般的質問。
「你在哪家醫院接受治療的?現階段癌症狀況如何?能否提供就診資料?」
我們完全能代入她的處境。
感受到謊言的氣球膨脹後,不知何時會突然爆炸的恐懼。
面對難以收場的狼狽,劇中并沒有正面呈現貝兒的悔恨和自責。
但有一場與兒子的戲,泄露出内心深處的脆弱。
前情是她整日埋頭經營網紅形象,一直疏忽了對兒子的照顧。
一天回家後,兒子突然告訴她,手指頭骨折了。
但她沒有看出任何問題。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什麼。
她親了親兒子的手指,将兒子緊緊擁入懷中。
很快就泣不成聲。
顯然,她分得清是非對錯。
但錯誤已經發生,謊言已經收不住了。
她被記者當面拷問,是否真的患癌。
她猶豫了片刻,依然沒能説出真相。
類似種種細節,也讓這一角色突破了單一的刻板印象。
觀眾也會因為相通的人性,對其有又恨又憐的復雜觀感,產生精神心理層面的思考和對家庭教育的反思。
這部劇最後如實還原了原型人物的結局。
謊言被徹底戳穿後,她被鋪天蓋地的負面輿論包圍。
2017 年,貝兒被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判處誤導公眾罪,罰款 41 萬美元。
她不得不搬家,和孩子、伴侶隐居。
艱難重建新的生活。
還得随時警惕惰性驅使下重蹈覆轍的風險。
而據稱,迄今為止,她依然拖欠着未繳納罰款,被法院多次警告。
加上利息,罰款現已超過 50 萬美元。
這也讓我想到現實中很多詐騙網紅被曝光後的下場 ……
雖然受到了法律制裁,但之後長期無法融入社會,經濟來源徹底中斷。
很多塌房網紅,只能戰戰兢兢改名復出,稍不留神又被全網封号。
像初代網紅郭美美,頂着紅十字會經理的虛假頭銜瘋狂炫富。
因開設賭場、出賣違禁品入獄。
出獄沒幾年,又因銷售含有違禁成分的減肥藥再次入獄。
也可見,網紅經濟盛行多年,本質上什麼也沒改變。
看似完美無瑕的存在,往往只是精心編織的幻象。
夾雜着虛榮與矯飾,宛如華麗的泡沫,輕輕一戳便破。
劇中,一位父親提醒女兒,「那些聽起來美好的承諾,往往都是假的。」
遺憾的是,這一樸素的道理知易行難。
人們往往在摔倒後才能變得清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