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淘天、京東扎堆出海服飾業務,商機還是險棋?,歡迎閲讀。
文 | 正見 TrueView,作者 | ZARA,編輯 | TV
國内電商市場高增長階段已過,但電商平台們在國際市場的競争才剛剛開始。
拼多多一路高歌猛進離不開 Temu 的崛起,二季度财報發布後市值大幅蒸發,同樣與 Temu 出海之路面臨極大挑戰相關。增長乏力、對手強勁,高壓下淘天、京東除了戰術動态調整,回歸内容、換帥補貼外,還需向資本市場釋放更多積極信号。
于是 "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 ",成了淘京拼三者的命運批語。
既然全球化業務如此關鍵,京東、淘寶在此領網域又非 " 一窮二白 ",機遇稀缺期,被動等待遠不如主動出擊,利用國内供應鏈積累,疊加速賣通和京東國際多年積澱為鋪墊,未必不能在短期内開個好局,長期求個 " 第二春 "。
電商服飾業務扎堆出海
與國内服飾行業相比,近幾年海外市場可謂是 " 兩重天 "。
國内,服飾行業年均增速在過去兩年放緩至約 4.5%,明顯低于過去十年的增速水平。海外,2022 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中,服裝及紡織品類目占比超過 30%,成為最大品類之一。尤其在東南亞和拉美等新興市場,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高性價比服飾需求強勁。
近期阿裏、京東等國内互聯網巨頭也紛紛盯上海外服飾這塊蛋糕,扎堆卷向海外。今年 7 月底,淘寶服飾宣布 " 大服飾全球包郵計劃 ",這是淘寶一次全員 ALL IN 的 S 級項目,項目核心亮點是 "0 退貨、0 退款、0 運費險 ",首期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港澳台等亞洲地區,年底将從亞洲拓展至澳洲,之後逐步實現全球包郵。
這項專為服飾商家定制的跨境出海服務,一推出就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稱得上是開創了一個低門檻、低成本的出海新模式。計劃保留了商家定價權和貨權,商家無需處理繁瑣的跨境物流。
訂單生成後,商家只需将商品發至國内集運倉,貨到即收款,這種與速賣通類似的半托管模式給商家自主權,解決了部分非電商基因公司對電商運營沒有經驗、無法參與到跨境電商產業鏈條的痛點。
淘寶全球包郵計劃火熱進行不過月餘,京東服飾也開始 " 狠刷存在感 "。9 月 10 日,京東官宣成為倫敦時裝周亞洲官方線上零售合作夥伴。兩天後,京東又宣布追加 10 億投入全面布局服飾品類,圍繞產品優化、高效運營、靈活供應鏈及品質服務進行優化提升。
" 戰略試驗 " 還是 " 背水一戰 "?
電商平台業務線眾多,為何突然間在服飾出海業務上下猛力?
原因有三。首先,服飾出海是少數仍有紅利可挖掘的賽道。據 Statista 數據現實,2023 年全球服裝市場規模已達 6730 億美元,是全球家具市場規模(3300 億美元)的兩倍,是全球音樂產業規模(673 億美元)的十倍。
實際上,像子不語、賽維時代這樣的跨境上市公司,以及獨角獸 SHEIN 希音,也是憑借服飾業務迅速崛起,并在全球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2023 年以來,SHEIN 與 TEMU 等跨境電商巨頭紛紛在海外市場加速擴張,通過優化全球供應鏈、加強本地化運營,并憑借技術和數據優勢,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而這種迅猛的增長也是巨頭所渴望的,這也引出了電商服飾業務出海的第二個原因——國内面臨極大的業績壓力,亟需向外求新機。
京東二季度營收 2914 億,同比增長僅 1.2%,核心業務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營收同比下滑 4.65%。通過高端時尚合作,京東試圖借助倫敦時裝周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海外市場搶占制高點,其核心既是為緩解國内市場增速放緩的壓力,也是為企業尋求新的增長機會。
在淘寶推出 " 大服飾全球包郵計劃 " 之後不久,阿裏巴巴發布 2024 年二季度财報,淘天集團實現收入 1133.73 億元,同比下降 1%,是六大業務集團中唯一收入負增長的集團。國内整體消費疲軟,業務壓力漸增、國外需求旺盛的雙重背景下,淘寶很可能通過整合全球資源來突破國内增長瓶頸。
除了提振業績,服飾出海對電商本身打響國際知名度也有所助益。不同于 3C、家電等類目,服飾作為時尚與文化的結合體,不僅是商品,更能彰顯出企業的品牌價值。而互聯網巨頭通過與 Inditex 愛特思、H&M、GAP 等全球知名時尚集團的深度合作,其實是借助全球舞台重塑了企業的國際化形象,無形中提升了全球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可度。
第三,巨頭們發力服飾出海是順應時勢的舉措。近幾年國產品牌不斷崛起,亦有向全球輸出中國審美的訴求,尤其是國產運動服飾品牌,如李寧、安踏、特步等,已經将出海作為業績新增長點的重要方向。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有物流、有支付體系、有柔性供應鏈,能高效整合資源,是國產知名品牌加速國際化進程的絕佳合作夥伴。
而且跨境電商經過多年發展,無論是從支付、物流、關税處理,還是售後服務都已經相對成熟,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服飾業務出海提供了基礎,也使得電商平台能夠更加自信地将服飾等非标品推向海外市場。
但這些是否意味着淘天和京東會傾力投注所有資源來一場 " 豪賭 "?答案是否定的。聚焦到京東、淘寶當下的動作可以發現,淘寶的服飾全球包郵計劃雖然選擇了服飾作為突破口,但其主攻的是海外華人市場,并未瞄準更廣泛的國際市場。其服飾出海策略更多依賴于既有的跨境物流體系和供應鏈優勢,并沒有激進擴張。
京東方面,其國際化嘗試多次經歷高層換血和戰略調整(尤其是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上),盡管在物流和供應鏈方面有所投入,但從實際效果看,這些嘗試也大多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持續的深耕和布局。
因此,此次服飾出海熱潮也與之前其他業務出海一樣,更像是一場順勢而為的戰略試驗,而非賭上一切的全力出擊。
因地制宜,從價格之争到生态之争
就像硬币的兩面,電商搶着服飾出海雖有利可圖,但也面臨諸多問題。
服飾行業本身存在極高的門檻,作為高度依賴品牌認知度的行業,企業如何在國際市場上快速樹立品牌形象是關鍵。尤其是在歐美、日本等成熟市場,消費者對服飾品牌的忠誠度較高,國產品牌如何在競争激烈的環境中脱穎而出是一個難題,想要為國產品牌做嫁衣的電商們也面臨同樣的處境。
此外,淘寶想要通過大規模補貼和物流支持,試圖以低成本策略打開全球市場,這一策略短期内确實能吸引大量海外用户,但長期的可持續性令人質疑。尤其全球包郵計劃,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 " 價格戰 " 加劇利潤下滑風險?特别是在全球物流和供應鏈成本上漲的背景下,長期的低價競争将使平台難以維持成本優勢。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高,導致品牌在降價壓力下失去產品價值感。京東、阿裏等電商巨頭追求擴張和低成本物流的背後,也是否會犧牲質量與服務體驗,從而影響海外消費者信任?
最重要、也是企業出海最容易 " 翻車 " 的一點:因地制宜——即本地化運營問題,企業需要充分考慮到目标市場的文化差異、消費者習慣以及監管環境。細數過往,在這一點上折戟的企業不在少數。
小米優品曾嘗試在印度推出服飾業務,試圖通過價格優勢吸引大量消費者,但因在設計風格和產品種類上沒能充分考慮印度消費者的文化差異,滿足印度消費者在服裝中對傳統元素的需求,疊加本地化物流和售後服務也未能達到印度市場的預期,導致用户體驗差。
ebay 曾試圖在印度和東南亞市場擴展電商業務,但運營模式相對傳統,沒有針對這些市場的社交電商和移動端體驗進行優化,未能有效與像 Flipkart(印度)和 Lazada(東南亞)等本地電商競争,最終敗興而歸。
阿裏巴巴旗下的全球速賣通也曾試圖用低價拿下美國市場,但由于美國消費者對速賣通這一品牌認知度較低,且存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物流時間過長等問題,消費者還是更青睐本土的亞馬遜、Walmart 等平台,對速賣通的低價策略并不感冒,加之美國市場對數據隐私和安全的高度關注,導致速賣通在美國本地化運營不暢 ……
在服飾出海的浪潮中,不可否認阿裏、京東的入局加劇了市場競争,但此前種種的失敗案例也提醒着企業們,出海競争不只是價格戰,更是一場品牌建設、技術創新與生态圈的全方位較量,服飾出海亦然。
未來誰能在全球市場中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打造差異化生态競争優勢,誰才能在這場服飾出海的競争中赢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