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尊重米粉”,已經不在雷軍和小米的考慮之中了,歡迎閲讀。
雷軍越是問 " 好嗎 ",汽車圈越要冷靜。
據米粉的不完全統計,在 3 月 28 日的小米 SU7 發布會上,每逢高潮,雷軍問的那句 " 好嗎 " 竟然高達 47 次。
當然,很少人有會有耐心再重看一次冗長的發布會,去證實這個數字的準确性。但這兩個字确實一整晚都在腦海中徘徊,一直對小米汽車無感的我漸漸像中了魔咒一般,開始反復思考起來:小米汽車真的好嗎?
好不好是後話了,就在發布會現場,一群汽車圈包括魏建軍、李斌、李想和中途走掉的何小鵬等舊新造車大佬們紛紛為雷軍站台。
不過坐擁小米巨大流量效應推動,再加上雷軍這個頂流的超級大網紅,其實小米 SU7 早已不需要什麼大佬助陣,随着在業界的各種信息梯次曝光,事到如今,除了價格之外,小米汽車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所以當雷軍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恨不得一股腦地将小米汽車相關的所有亮點一一展示,甚至是一些花裏胡哨的車載小配件功能(小米生态周邊)和售價都貼心為大家介紹時,多數看客内心 OS 是:這不是 " 米家發布會 ",我只想知道小米 SU7 的價格,好嗎?
小米生态的最後一塊拼圖
當然,随着雷軍公布小米 SU7 最終價格為 21.59-29.99 萬元,其一直追求的 " 人車家全生态 " 終于完成了閉環。
其實對于小米為什麼造車,業内外已早有共識。
根據最近幾年的财報來看,小米手機業務有所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過去幾年裏,全球消費電子需求疲軟、業績下滑。但在這種大環境下,可以看到的是,小米整體在 2023 年穩住了基本盤,IoT 相關業務也逐漸成為公司增長的重要維度。
IoT 相關業務的收入占比逐年增長,2020 年 674.1 億,占比 27.42% 到 2023 年的 801.08 億,占比 29.56%。
IoT 相關業務主要分為三類,首先是圍繞小米手機的周邊產品,包括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 3C 硬體產品;其次是圍繞智能家電,比如電視、空調、音箱等,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小米大家電產品收入同比增長近 40%,高增長趨勢持續;最後是生活用品,如吹風機、刮鬚刀、筋膜槍等。
" 高性價比 " 是小米品牌傳遞給消費者的核心價值,也是小米逐漸完善產品生态鏈的殺手锏。
目前小米生态鏈是市面上比較全面且經驗豐富的。例如在小米手機生态中,是以手機作為切入點,然後打造耳機、充電器、音箱、平板電腦、電腦、手表甚至對講機等等,最後會形成一個以手機為核心載體的小米智能管家生态閉環。
這也是在昨天整場發布會上,雷軍為何一直積極叫賣小米生态周邊的重要原因。
產品生态背後,小米更大的優勢在于用户體量。
2021 年末,小米全球 MIUI 的月活用户超過 5.1 億,同比增長 28.4%,其中大陸月活用户達到 1.3 億,同比增長 17%。回顧從 100 破億花了漫長的 5 年時間,然而從 4 億邁入 5 億僅花了 10 個月的時間,可見小米 MIUI 的用户已經出現了指數級的增長,增速驚人。
而背靠 MIUI,小米還将其他手機品牌的用户也接入到小米的生态系統中,即非小米手機也可以使用小米的智能產品,這極大地拓展了小米生态的邊界。
根據雷軍昨日公布的配置來看,更寬的适配性優勢将是小米未來競争優勢之一,特别是針對大量的蘋果手機用户。所以基于對手機和智能家居生态鏈的充足經驗,小米汽車不僅僅是一條全新的業務線。
不過話説回來,小米 SU7 在輿論場上最大的不确定性或許來自 " 米粉 " 的态度。事實上,自小米汽車去年 12 月 8 日發布以來,SU7 最後的價格能否滿足現有 " 米粉 " 群體的期待,成為壓在小米汽車和雷軍頭上的 " 良心叩問 "。
畢竟從一開始無論從成本投入、產品定位,還是創業初衷來看,小米 SU7 與價格戰最激烈的 10 萬元左右以及 10 萬 -15 萬元的車型不在一個區間。而雷軍也多次喊出 " 不會是 9.9 萬,不會是 14.9 萬,不會是 19.9 萬 " 以及 " 在 50 萬以内沒有對手 " 的口号。
所以即使配置拉滿,小米 SU7 21.59-29.99 萬元的價格其實在大多數 " 米粉 " 心中,顯然貴出了不少。
而之所以對小米汽車有價格預期的偏差,源于對現有 " 米粉 " 群體的固有認知。例如據傑蘭路通過 2023~2024 年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目前有約 13% 的新能源車主用户在使用小米手機。
從調查數據來看,比亞迪的宋 Pro DM-i、驅逐艦 05 DM-i、小鵬 G6、比亞迪海鷗、深藍 S7、比亞迪漢 EV、五菱星光、比亞迪秦 PLUS DM-i、比亞迪宋 PLUS DM-i、長安啓源 A07、深藍 SL03、零跑 C11 等車型是小米手機用户比較鍾愛。
不難看出,以上車型大部分的售價都在 20 萬元以下,換句話説,售價更為便宜的車型可能更容易獲得小米手機用户的喜愛。
不過随着 SU7 的到來,小米汽車可能能擁有全新的粉絲群,他們和現有 " 米粉 " 也許不完全在同一個圈層,甚至能如了小米想走高端化之路的願望。
但不能回避的是,這小部分中高品質的消費群體真的能支撐其小米汽車的銷量嗎?
50 萬以内沒有對手?
在發布會上,雷軍曾多次提起這句話。但這句話," 舒服哥 " 聽到以後第一個不答應。
就在 3 月 28 日小米發布會的當天,一向低調的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聯合俞敏洪,一同探訪了吉利衞星超級工廠,而在 SU7 正式上市後,吉利銀河 E8 立即跟進了一則海報:8 比 7 大,火藥味濃烈。
此前不明所以的看客們不知為何兩家原本沒有任何交集的企業結下了梁子,直至在具體業務上針鋒相對,才明白或許和外界盛傳的與小米汽車挖角吉利高管有關。不過這些都是汽車圈的 " 花邊新聞 ",最重要的還是不容有失的市場份額。
據悉,吉利在 15-30 萬元級的價格段布局了多款車型,與小米 SU7 的價格帶高度重合。
例如就在小米發布 SU7 的前一天,吉利旗下的極氪發布了定位中大型旗艦轎車新車型 007,售價 20.99 萬 -29.99 萬元;2024 年 1 月上市的吉利銀河 E8,售價 17.58 萬 -22.88 萬元;2 月 27 日上市的極氪 001 改款,售價 26.9 萬 -32.9 萬元。
這些吉利旗下的中大型電動轎車,市場定位與小米 SU7 大致相同。它們都主打運動操控、人機互動和智能駕駛等賣點,與小米 SU7 非常相似,甚至被業内認為是精準 " 狙擊 "。
不過即使友商刻意針對小米,正如媒體評論所言,小米 SU7 所在的價格區間,即 20 到 30 萬元的市場,的确是目前新能源市場最内卷、最殘酷的戰場。
在這個價格區間内除了吉利旗下多款車型外,包括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的車型,如特斯拉 Model 3、比亞迪的漢和海豹、小鵬 P7 等。此外,還有智界、星紀元等許多新玩家。
所以圍剿小米的絕不止舒服哥,即使有媒體尬吹 " 小米 SU7 價格發布後,車圈大佬的笑容要消失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拿小米 SU7 所在的 B 級車細分市場來看,從相關數據來看,目前其細分市場燃油車占比為 73.49%,新能源車占比為 26.51%,2 月份 B 級轎車銷量前十名中,僅有特斯拉 Model3 和比亞迪海豹是新能源車型,其餘八款均為傳統燃油車,顯示出新能源在中級車領網域的市場滲透率尚待提升。
不僅如此,作為 B 級車代表,德日韓三大車系的凱美瑞、邁騰、索納塔影響力十分牢固,不僅是合資在華最有力量的堡壘,也是油電之争的重要底牌。即使是在高速電動化的中國市場,也仍然擁有影響市場秩序的主導權。
而這些車型正試圖在混亂的市場秩序中開啓全面反擊。
3 月 6 日,全新第 9 代凱美瑞正式上市,售價 17.18 萬 -20.68 萬元。伴随着新車發布,合資 B 級混動轎車起售價被 "9 凱 " 首次拉入 "17 萬元區間 "。
緊接着,3 月 26 日,北京現代第十一代索納塔正式上市,以僅為 13.98 萬元起的指導價,并特别推出 12 萬元起超值購銷售政策,将合資 B 級車強勢帶入到 13 萬時代,迅速将新一輪中高級車市場定價權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小米 SU7 還将面對另一座大山,那就是特斯拉 Model3。
尊重同行但如何超越同行?
既然小米 SU7 在開發之初就是對标特斯拉 Model 3 的,所以雷軍也用小米 SU7 PK 了 Model 3 一整晚,特别是在價格方面。
" 如果跟 Model 3 定一樣的價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選 SU7。" 在介紹小米 SU7 标準版定價時,雷軍稱小米用 1 個小時達成共識,最終小米 SU7 标準版定于 21.59 萬元,比 Model 3 便宜 3 萬元。
關于定價結果是如何考慮的,雷軍表示小米 SU7 标準版原定價 22.9 萬,頂配版原來的定價是 35 萬,但新能源車企價格戰把小米搞蒙了,定價策略就是比特斯拉便宜 3 萬。雷軍稱:" 特斯拉 Model3 的盈虧點就是 22.3 萬,且小米 SU7 配置比特斯拉 Model3 好很多。我砸了很多錢才達到他們的水平。"
不過在外界看來,打赢 Model 3 還遠遠不夠。
去年售出 14.7 萬輛的 Model 3 是中國市場 20 萬元以上賣得最好的純電車,但它的銷量已經連續 4 年徘徊在 14 萬輛左右。不可否認,Model 3 的增長已陷入停滞,同樣還有去年同價位銷量第二的比亞迪漢 EV,也面臨同樣困境,其 2023 年銷量同比下滑 26.5%,為 10.05 萬輛。
兩款頭部車型陷入增長困境,不僅僅只是某一車型或車企的問題。
在業内看來,去年 800V 架構和智能駕駛爆火後,一大批新車型陸續上市,但即便是在新技術和新賣點加持下,大部分同價位車型市場表現依然不算突出。
另一方面來自于純電市場的 " 褪火 "。
從市場環境來看,多元化消費開始成為新能源車行業的特征,其中插混車與增程車成為很多消費者的首要購車選擇,這類車型既能提供純電動車的用車體驗,又不存在續航和補能焦慮,可以滿足用户的全場景用車需求。
市場對混動車的需求力度大,國家也在大力支持發展。目前插混 / 增程車型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長,市場銷量增速已經遠超純電車型。3 月 11 日,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純電動汽車產銷呈兩位數下降,其他兩大類新能源汽車品種產銷均呈不同程度增長。
前不久,極氪智能科技 CEO 安聰慧接受采訪表示,今年競争将主要依靠存量市場,預計純電市場增幅不會超過 20%。
所以作為一款純電車型,小米 SU7 面對的又何止一座大山。不過關關難過關關過,小米汽車的确也有着先天的優勢。
除了潑天的流量之外,光大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小米汽車的品牌、渠道、生态、現金流均為其核心競争力。
現金流方面,财報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小米現金儲備為 1363 億元,創歷史新高。在造車方面的研發投入,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上共花費 67 億元,去年小米研發支出為 191 億元,同比增長 19.2%,仍在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汽車供應鏈的布局讓小米的底氣十足。據不完全統計,小米及順為資本累積投資了超 50 家汽車領網域内的企業,涵蓋汽車零部件、車規級芯片、激光雷達、智駕軟體解決方案、線控執行器、包括鈉離子電池在内的動力電池和電池原材料等諸多領網域,富特科技、炯熠電子、禾賽科技等均為小米參股公司。
可見,小米的投資布局基本覆蓋了汽車產業的上、中、下遊,如此一來有助于公司構建較完整的汽車供應鏈,确保後續小米汽車產業鏈的持續、穩定和有效運轉,也使得小米在汽車產業鏈中擁有更強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議價權。
不過客觀來説,無論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持續的高研發投入,都是造車路上所必須具備的。
但總體而言,小米發布會後,堪比雙十一戰報的 "27 分鍾超過 50,000 輛大定 " 的數據,讓雷軍和小米 SU7 看似比蔚來、小鵬和理想當初都更好地接住了這潑天的富貴,但在漫漫造車路上,真正考驗雷軍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