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T-55:鄂木斯克機械傳動設計局的現代化改進,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胡侃雜史 Author 慕慕華
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鄂木斯克運輸機械制造廠設計局(該廠長期生產 T-55 中型坦克)自發開發了幾項針對 T-55 坦克的綜合現代化改進方案,這些方案主要面向海外客户。到 2001 年 6 月,實驗樣車已在鄂木斯克舉行的 VTTB 武器展覽會上展出。我們将詳細讨論這些樣車中的一個。這款坦克一直展示到 2010 年代初,展示了幾種不同配置。最初命名為 T-55M ( 5 ) ,後來改名為 " 現代化 T-55AM"(盡管在所有情況下,基礎車型均為普通 T-55,未配備強化的防核保護,或者原本的防中子襯墊已被拆除)。與 1983 年的改型相比,這款坦克在改進武器系統的同時提升了防護性能,且保持了原有的機動性。現代化後的坦克戰鬥全重為 40 噸,與 1983 年版的 T-55AM 一致。
主武器保留了原有的 100 毫米線膛炮 D-10T2S,并額外配備了隔熱護套,以減少天氣對射擊精度的影響。該火炮的彈藥包括 41 發标準類型的統一炮彈(穿甲彈、破甲彈、高爆榴彈)。其中最後一款實裝的穿甲彈為 3 БМ 25" 異構體 " 穿甲彈(鎢合金彈芯,初速 1430 米 / 秒,2000 米距離處穿甲能力為 60 度傾斜下 110 毫米)。破甲彈為 3 БК 17/3 БК 17 М " 魚子醬 " 破甲彈(初速分别為 1085 米 / 秒,穿甲能力在所有距離均為 200 至 220 毫米)。
這些彈藥能夠有效對抗二戰後第二代北約改進型主戰坦克(M60A3、酋長 Mk.5、豹 1A5),但能力有限。根據客户需求,坦克還可配備改進型制導武器系統,其中包括發射改進型制導導彈 9M117M1 的彈藥。該導彈具有串聯戰鬥部,能夠穿透附加反應裝甲後達 750 毫米厚的均質裝甲。在安裝自動化火控系統的版本中,導彈的最大射程可從 4000 米增加至 5000 至 5500 米,并能在行進中、夜間及復雜氣象條件下發射和制導。使用改進型制導導彈可以有效擊毀如 M1A1" 艾布拉姆斯 " 和 " 豹 2A4" 之類的坦克。彈藥中還可以包括新型高爆榴彈,與标準彈藥相比,能夠對典型的反坦克目标造成更大的打擊面積。
從左到右依次為:标準 9M117 制導導彈彈藥,9M117 和 9M117M1 導彈。
輔助武器包括與火炮同軸的 7.62 × 54 毫米 PKT(PKTM)機槍,彈藥為 2000 發;附加武器為安裝在裝填手艙口上的 12.7 × 108 毫米 NSVT(KORD)高射機槍,彈藥為 300 發。
提供了不同配置的火控系統。最初,坦克配備了 " 鄂木 " 火控系統,該系統包括雙軸穩定的武器系統、帶有輸入信息傳感器(包括 DVE-BS 電容風速傳感器)的彈道計算機。第二種配置較為簡化,采用了改進型瞄準測距及指示器 1K13D。在展示的樣品中,風速傳感器被拆除了。最後一種配置則配備了多通道瞄準測距及指示器,并帶有熱成像夜視通道。" 鄂木 " 瞄準觀察系統包括 1 ПЗ -7 Д 白天潛望瞄準器和 1 ПН 96 МТ 夜間熱成像瞄準器,兩者組成了一個整體模塊。
通過打開的保護蓋可以看到瞄準器的輸入視窗。根據其組合了多種通道,應該是 1 ПЗ -7 Д 白天瞄準器。在指揮官炮塔左側可以看到風速傳感器。
1 ПЗ -7 Д 瞄準器結構上集成了激光測距儀、日間光學通道以及可能的制導信息通道。1 ПН 96 МТ 熱成像瞄準器采用了國外生產的矩陣,夜間對 " 坦克 " 目标的識别距離可達 3000 米。遺憾的是,關于瞄準線穩定性的具體實現方式尚不清楚。與此同時,标準的日間望遠瞄準器(TShSM-32PV 型号中具有獨立的垂直視野穩定功能)在所有現代化版本中均得以保留。
在炮塔的尾部可以看到風速傳感器。
瞄準測距與制導儀器 1K13D 也集成了激光測距儀和日間光學通道(可根據客户需求添加制導信息通道),不過夜視通道采用了 2+ 代或 3 代電子光學轉換器(ЭОП)。在被動模式下,該設備夜間對 " 坦克 " 目标的識别距離為 1200 米。看起來,在這個版本中,該瞄準系統與标準的 BV-55 彈道計算機相結合,這是最 " 經濟型 " 的現代化改進方案。
在多通道炮手瞄準具中,整合了測距、光學、導彈制導信息和夜間熱成像通道。根據客户需求,還可以安裝數字化自動跟蹤系統。
在指揮官的指揮塔上安裝了 TKH-1SM 組合式觀察儀器,其夜間部分采用了 2+ 代電子光學轉換器(ЭОП),夜間目标識别距離不少于 400 米。駕駛員則安裝了新型 TVK-3 夜視儀。通訊設備方面可以采用更現代的超短波電台 R-173 或 R-163-50U。
通過在坦克上安裝通用動态防護裝置來提升防護能力,其中,前裝甲板和炮塔動态防護模塊的可拆卸結構與 " 遺迹 "(Реликт)裝甲的外觀相似。在出口版本中,采用了 4 С 22 型動态防護模塊。車體兩側加裝了附加防護板,板内配有動态防護元件,這些元件的結構類似于 T-80U 主戰坦克的側面防護板。車體和炮塔的正面防護能力分别為 350 毫米(對抗動能彈)和 750 毫米(對抗破甲彈)。
坦克的結構中還實現了以下标準化防護措施:
• 增強的抗地雷能力(車底額外分層裝甲,駕駛艙區網域車體剛性增強,駕駛員座椅固定在炮塔下方的車體板上);
• 右側炮塔配備 8 具 " 霧 " 煙幕彈發射器;
• 快速反應滅火系統;
• 防火焰系統;
• 反坦克地雷的電磁防護系統。
現代化坦克配備了 690 馬力的多燃料柴油發動機 V-46-5 МС,盡管至少有一輛展示樣品安裝的是标準的 620 馬力 V-55U 發動機。
懸挂系統的部件結構得到了加強(扭杆、平衡裝置、液壓減震器)。增加了支撐輪的動态行程。支撐輪本身為新型鋁合金輪盤,重量似乎有所減輕。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标準的支撐輪。
在履帶保護板上沒有安裝 V-46-5 МС 柴油發動機特有的空氣濾清器箱。
新型支撐輪。可以注意到橡膠履帶的磨損情況,以及驅動輪的穿孔齒環。
武器穩定器的操作演示。
由于種種原因,該現代化改進方案未能籤訂任何合同。潛在的客户更傾向于蘇聯時期改進的坦克。例如,叙利亞和阿爾及利亞将數百輛坦克更新至 1985 年 AMV 級别,該更新方案同樣由鄂木斯克設計局開發。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坦克的現代化改裝是在利沃夫 BTRZ 進行的,而俄羅斯則提供了一些配件。這種情況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顯得尤為矛盾。
(轉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