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不好意思,廣東人想笑!,歡迎閲讀。
給今綸老師打 call
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看所謂增量,產品生產出來了是增量,但是產品賣出去才是王道
" 工業增加值 " 是指生產出來的東西值多少錢,但并不是説這個東西已經變成錢了。
工業中心南移也好,北移也罷,從長期看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最近有人在談論 " 江蘇就要超越廣東 ",以及 " 中國工業中心北移 ",我覺得很驚訝。
中國工業中心會因為江蘇的第二產業增量起來了就北移?
江蘇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 60465.3 億元,同比增長 6.6%,第二產業增加值 26613.4 億元,同比增長 7.1%。
廣東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62909.80 億元,同比增長 5.0%;第二產業增加值 24661.44 億元,增長 3.7%。
江蘇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比廣東多了不到 2000 億,那麼,工業中心就北移了?
01
產品賣出去才是王道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但是,增加值不等于賣出去了,變現了。
比如 " 工業增加值 ",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内以貨币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餘額,是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也就是説,這個 " 工業增加值 " 是指生產出來的東西值多少錢,但并不是説這個東西已經變成錢了。
廣東要把第二產業的增加值以及工業增加值頂上去,也很容易,讓某些企業玩命生產就好了,至于是否賣得出去,再説吧,先不管。
因此,廣東省工業增加值略低于江蘇,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廣東的民營企業數量更大,操作上更敏捷,觀念上更謹慎,信息上有不同的解讀,主動做了收縮,以降低成本和庫存。
事實上也是如此:廣東全省實有民營企業(含個體工商户)1571 萬户,居全國首位,較 2021 年末增長 7.0%。這個數據是超過江蘇的。
那麼,廣東、江蘇的外貿如何呢?
2023 年 1 — 6 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 3.86 萬億元,同比下降 1.3%。其中,出口總額 2.55 萬億元,同比增長 3.6%;進口總額 1.31 萬億元,同比下降 9.6%。
上半年,江蘇外貿進出口總值 2.48 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5.3%,出口 1.6 萬億元,下降 2.9%;進口 8818.9 億元,下降 9.4%。
兩個省的税收如何?
2023 年上半年,廣東全省税費收入完成 20180 億元,全省税收收入總額 13187 億元。
江蘇的全省税費收入完成 15190 億元,全省税收收入總額 8807 億元。
僅税收一項,兩者的差距在 5000 億左右。
説明了什麼?
説明了兩點:第一點,廣東作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大省,出口起來了,而且交的税也在增加,這是天大的好事。至于所謂第二產業增加值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其實可以理解為企業在一邊觀察形勢,一邊謹慎按需生產,不敢加大馬力全力以赴。
這有什麼不對嗎?企業的原材料又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用錢買回來的,當然要謹慎。
第二點,江蘇雖然第二產業的增加值起來了,但是出口增速為負,説明什麼?説明在出口這個領網域,增速是不夠的,也有可能是產品結構需要調整,出了問題。
看看兄弟省份浙江,1 — 6 月,浙江實現進出口 2.36 萬億元,增長 4.7%,出口 1.73 萬億元,增長 4.1%。
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看所謂增量,產品生產出來了是增量,但是產品賣出去才是王道啊,因為賣出去了才有税收,才可以發工資。
如果增量很高,但是外貿出口增速很一般,不是什麼好事。
廣東人很務實,我認為這是好事,這也是 " 高質量發展 " 的題中應有之義。
02
廣東着眼構建創新生态鏈
另外,各個省的分工是不同的,產業結構是不同的,歷史也是不同的。
工業中心南移也好,北移也罷,從長期看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廣東的工業大省地位是歷史趨勢、中國需要以及政策變化最終形成的結果。
廣東近年來固然也非常重視制造業,也提出了 " 制造業當家 ",但廣東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 " 謀劃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态鏈,強化科技引領支撐作用 "。也就是説廣東更希望從 " 基礎研究 + 技術突破瓶頸 + 成果轉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撐 " 全鏈條發力,推動廣東科技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
第二產業增加值要不要看?要看。
但更為前瞻,更為重要的任務顯然是在穩住第二產業陣腳的同時,打開一個科技創新的上升空間。
看看有關數據:
随着近期第五批國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公示名單出爐,全國又新誕生了 3671 家 " 小巨人 "。
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數量前十省份(直轄市)的排名順序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上海、湖北、安徽、湖南、四川。
廣東第一!
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 135 人,研發人員數量 130 萬人。
全職在蘇兩院院士人數 112 人。
另外,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發布的《2022 年度報告》顯示,從國内各地區來看,2022 年 PCT 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為廣東(24290 件)、北京(11463 件)、江蘇(6986 件)、上海(5591 件)、浙江(4316 件)、山東(3380 件)、福建(3055 件)、安徽(1880 件)、湖北(1371 件)、四川(826 件)。
眾所周知,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礎是科技創新力,科技創新力第一,先進制造業不可能差。
但在第二產業增加值方面,實際上,由于國際形勢的復雜,廣東所受的波動确實比江蘇大。
另外,一些中低端制造業企業也的确在有序遷往内地,這些都對廣東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有影響,這裏面有招商的因素,也有企業自身對成本的考量。
但廣東的科技創新力量是在恢復性增長的,而且説實話,實力與後勁都超過江蘇,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年輕人口基數大。
第二,民營企業的巨頭和科技公司更多。
2023 年 8 月 2 日,最新的《财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全球同步發布。廣東 19 家企業上榜世界 500 強,江蘇上榜企業共有 3 家。
所以,基于以上種種,我認為僅僅以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多少來讨論工業中心北移,廣東人一定會覺得好笑,因為确實缺乏説服力,還需要繼續觀察。
以上文章内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财經無關。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财經聯系。
————
最近微信改版打亂發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将 " 功夫财經 " 設為星标
不再錯過财經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