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那麼嫌棄他?今天5星都不夠打,歡迎閲讀。
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有多脆弱?
這個夏天,華北、東北的洪水,異常兇猛。
7 月 31 日,北京遭遇 140 年來最強降雨,作為 " 護城河 " 的河北,受災人口達 340 萬,近 170 萬人未被轉移避險。
8 月 4 日,黑龍江洪水爆發,無數村莊失去聯絡,稻米糧田被淹,民眾在岌岌可危的樓房裏等待救援。
有多少人在災難中喪生?
有多少人的家園、财產被洪水毀于一旦?
洪水退去後,清淤、消毒、重建,這些工作是否就緒?
這些問題都讓人揪心。
一周以來,子弟兵、搶救隊、志願者不分晝夜地趕往現場,但災情之慘重,救援之嚴峻,一次次刷新着我們的認知。
越來越高大上的城市建設,并不代表着災難就離我們遠去,生活就有了十分的保障。
所以。
如何面對災難,是一個永遠無法被塵封的話題。
Sir 今天想重新拿出這部片。
不是因為它特效多驚人,場面多震撼。
而是那股真實的力量,難以復制——
驚濤駭浪
一部講述九八抗洪的影片。
有還是小鮮肉的潘粵明、《亮劍》的李幼斌、膠原蛋白滿滿的寧靜。
但很多人可能一看到主旋律片扭頭就想走。
覺得過時了。
但今天看,分明很超前,很先鋒。
它既是時代的浮标,更是人心的鏡子。
説起九八抗洪,大家都會提到這些詞:眾志成城、頑強拼搏、不怕犧牲 ……
好像有了精神力量,一切困難都微不足道了。
讓人常常忘了:當年,我們究竟在面對什麼?
這部電影最觸動 Sir 的是兩個字——
擔當。
電影一開場,就是軍人的擔當。
士兵的鞋全部磨破,肩頭捆着紗布,坦克輪胎已經癟氣。
但他們仍然神色凝重,紋絲不動。
軍長張子明(李幼斌 飾),此刻正在訓話:
" 三湘四水的洪水已經被我們戰勝了,是時候開一個慶功會了吧?不,長江的洪水仍在撕裂,現在還不是慶功的時候!"
在此之前,十多萬子弟兵已經奮戰了近五十天。
為了端正軍紀,他要當眾批評一位連長——
抗洪如打仗,必須争分奪秒。
而連長卻因路線決策錯誤,讓救援足足遲了十分鍾。
這位連長,正是軍長張子明的兒子。
與此同時,一位二十歲的文職新兵,正自願請纓往前線趕。
車上的同僚們都笑他:
富二代,細皮嫩肉,怎麼扛得住?
新兵滿不在乎——我項項功課都是優,有什麼扛不住?
為了證明自己扛得住。
他扛起兩百斤的沙袋,三天三夜來回倒,加固江堤,一刻不睡覺。
直到被勒令停下,也只是裝模做樣地抽了根煙。
趁連長不注意,又背着石頭,淹沒在殺紅了眼的隊伍裏。
這樣的軍人,不是藝術加工出來的。
因為現實中 他們流過的血汗,經受 的磨難, 是電影都編不出來的。
△ 來源:1998 年《工人日報》關于九江抗洪的報道,攝影記者為于文國
電影的新兵一角,現實中的原型叫李向群。
與改革開放同齡的他,将二十歲的青春,埋葬在了洪水漫過的堤壩中。
電影裏,李向群的父親説:有國才有家。
現實裏,李向群犧牲後,父親穿上了軍裝,跑到抗洪前線完成兒子未竟的理想。
軍人守護的國,不是抽象的概念,它由每個具體的同胞,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家組成。
如果軍人的擔當,是對國家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那麼決策者的擔當,就是當機立斷,以身作則。
九八洪水,是貫穿南北的全流網域特大洪水。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這説的是自然。
人非草木,豈能 " 不仁 "?
這句話如果翻譯成台詞,就是《驚濤駭浪》中説的:
" 八百裏荊江大堤守護的,不僅是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更是人民對黨和中央的信任。"
那一年,國家領導人推遲了日本與俄羅斯的訪問,将抗洪列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兩次飛往抗洪現場,站在決堤的荊江邊上,鼓舞士氣。
九八洪水,降雨量極大,而且多地汛情同時爆發。
這就面臨着電車難題:
分洪。
1998 年,長江水位刷新接連最高紀錄,但荊州分洪區已經 44 年沒使用過。
分洪,意味着 921 平方公裏的土地将化為澤國,八鎮兩鄉三十多萬居民将無家可歸。
不分洪,洪水一旦決口,江漢平原、 武漢三鎮被淹,将有超過一千萬居民受災。
30 萬和 1000 萬,怎麼選?
當年,國家的原則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于是一天之内,荊州電視台和廣播站緊急通知,基層幹部全部集結,務必責任到人,監督到户,确保每個民眾、每頭耕牛都能安全撤離。
電影裏,一位參加轉移的老伯對軍長説:
舍小家保大家,這是老百姓該做的,幾十年前大洪水也是這樣。
然而旁邊的孫女,卻下意識地努努嘴:
解放軍叔叔,我們可不可以再努努力,争取不分洪呢?我們的家就在這裏,我們又能搬到哪裏去呢?
這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年代。
老百姓是要有崇高的大局觀。
但更可以有脾氣,有怨言,説出他們的心裏話。
決策,首先得對百姓負責。
所以不可閉門造車、含糊其辭,得公開,讓大眾知曉、讨論。
九八年抗洪最終的決定是——
" 不分洪,要死守 "。
這份膽識和智慧,不僅是優秀政治家的個人修養。
更需要抗洪前線中,每一個説真話、有擔當的人做後盾。
是當大多數官員都提倡分洪,依然秉持專業精神,提出不同意見的科學家。
是接到了不可能任務後,能鼓舞全體士兵 " 堤在人在,堤亡人亡 ",以血肉之軀抵擋洪水的指揮官。
當年打赢的這場仗,不是靠人定勝天的狂妄。
相反,是一條聽到耳朵起繭的底線。
以人為本,實事求是。
有了這條底線。
死守嚴防才不是上位者罔顧現實的一聲令下,不是基層敷衍交差的一紙公文,而是真正自下而上、義無反顧的保衞家園。
解放軍才知道自己的付出與犧牲都值得,百萬民眾才會流着淚,哀求年輕的士兵説——
" 求求你們别跳了,房子我們不要了,土地我們也不要了!"
1998 年,全國參加抗洪的幹部群眾 800 多萬人、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先後調動 66 個師、旅和武警總隊共 27.4 萬兵力。
這是朝鮮戰争以來,我國軍隊經歷最大規模的一次調動。
那個時代,我們科技落後,還沒創造驚嘆世界的奇迹,還不是令人側目的偉大強國。
但人心的力量,卻能超越千裏。
今天我們的通信手段比當年發達了。
卻不見了上下一致,滾動播放的新聞宣傳。
涿州災民的實時情況,他們是怎麼被轉移的,下一步會如何安置,千裏之外的我們,很難感同身受,也不知道如何建立起一條統一的抗洪陣線。
民間救援是如火如荼。
但因為沒有邀請函和許可書,許多人無奈地卻被擋在門外。
輿論場上,也混亂而紛雜。
説好的萬眾一心,卻又開始相互攻讦、甩鍋——
責怪前去報道的媒體是找茬;
責怪沒有迅速撤離的災民,是沒素質、拖後腿,消防員不該救。
這樣的 " 決堤 ",比洪水更讓人寒心。
因為在災難面前,激發出人類超乎尋常的勇氣、力量。
如果從一開始就失去了面對災難的決心,那才是自毀長城的開始。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驚濤駭浪》這部電影叙事落伍,特效簡陋。
但就是無論在網絡上還是國產影視裏,越來越多訴説的90 年代。
△ 《漫長的季節》《平原上的摩西》《風吹半夏》
那個時候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完美,不如意。
但為什麼還是放不下?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心沒有分開,還在一起。
我們關注的不僅是眼下,更有未來。
就像 Sir 今天在翻看當年抗洪的一張張照片時,心酸之外,更多的竟然是感動。
你似乎能從他們的眼裏看到。
當下的災難讓人發愁。
但他們相信着,災難過後,生活仍是一片希望。
如今,經歷過歲月。
我們終于能理解到:
信心,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
生活要繼續,洪水會過去。其實我們今天有了更發達的科技,更強大的經濟實力,不應該那麼容易被洪水衝垮了。
那我們還需要什麼?
重新拿出勇氣,下定決心。
勝利才會再一次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