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華為和蘋果新機發布,手機又要取代相機了?,歡迎閲讀。
這段時間的手機行業,真是熱鬧不斷,Mate 60 系列和 iPhone 15 系列直接引爆了手機圈。
前面果子説他寫華為和蘋果寫困了,但老狐寫得不多,所以接下來,老狐想聊聊與這兩個系列相關的話題——手機攝影。
先説 Mate 60 系列,Mate 60 後置 1200 萬像素的潛望式長焦攝像頭,最大光圈 f3.4,前置一顆 1300 萬像素攝像頭。
Mate 60 Pro 後置 4800 萬超微距長焦攝像頭,最大光圈 f3.0;Mate 60 Pro+ 後置 4800 萬像素超聚光主攝、4000 萬像素超廣角,以及 4800 萬像素超微距長焦。
接下來是 iPhone 15 系列,據傳 iPhone 15/Plus 首次使用 4800 萬像素的主攝,副攝是 12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
iPhone 15 Pro 主攝是 4800 萬像素,長焦是 1270 萬像素,超廣角是 1340 萬像素。
iPhone 15 Pro Max 在上代 4800 萬像素主攝和 1340 萬像素超廣角的基礎上,更新了 1270 萬像素潛望式長焦鏡頭。
兩者的主攝都更新到接近 5000 萬像素,配上潛望式攝像頭,還添上微距,這個配置,甚至有很多小畫幅相機都無法達到。
因為配置漂亮,不少人認為,現在手機攝影已經不在相機攝影之下,有人覺得,手機已經完全可以取代相機。
這種説法老狐是不認可的,平時生活拍攝,用手機沒問題,但如果要依靠攝影工作吃飯,還是得靠專業相機。
手機攝影和相機的分别,是由兩者的攝影傳感器尺寸決定的。在工藝水平相近的情況下,傳感器尺寸越大,其成像效果就越好。
因為手機要兼顧便攜,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更大的元件,因此影像傳感器的最大面積,也只有 1 英寸左右。
至于微單相機,即使是最入門的型号,其傳感器尺寸也至少是 1 英寸起步,所謂 " 底大一級壓死人 ",手機比不過相機,再正常不過。
除了傳感器,手機攝影最重要的原件是鏡頭,現在的手機基本上都有三攝像頭,包含主攝、超廣角鏡頭、焦距鏡頭、長焦鏡頭等。
一般手機的副攝像頭,大多是湊數的,成像質量比較一般,對照片素質要求不高的用户,倒還能用一下。
現在的手機鏡頭,鏡片數量越來越多,通常鏡片數量越多、折射效果就越好,聚光效果越突出,也就有更好的成像質量。
這就是為什麼手機背面的攝像模組,基本是凸起的,因為需要放置一定數量的鏡片。
但是,組合堆積鏡片不光會增加體積,還可能帶來像差,所謂像差,就是拍攝的照片和實際環境有區别,例如顏色不對、畸變、像散等。
要想減少像差,只能優化鏡片組設計,但手機尺寸有限,優化空間微乎其微,只有專業的相機鏡頭才有足夠的空間。
手機礙于成本,不可能采用這種鏡片,即便是某些号稱使用頂級鏡頭的手機,其使用的鏡片,和專業相機也是天差地别。
真正優秀的鏡頭,是設計成本極高的產品,很難下放到手機,因此單憑成像質素,手機無法跟相機相比。
不過,年輕人不講武德,手機可以用更高效且讨巧的 AI 算法,去解決成像問題。
在 AI 算法的幫助下,手機能夠大幅提升成像清晰度、色彩準确性等,還能對數字底片進行處理,帶來更清晰更純淨的照片。
AI 算法可以根據場景的不同,調整照片風格,例如在景深模式下,手機能自動識别主體并讓背景模糊化,讓主體更突出,類似相機的大光圈拍攝。
拍人像就更不用説,手機攝影可以幫你美顏、磨皮、瘦腰、拉腿、換頭,能把你徹底變成另一個人。
相比之下,相機攝影往往追求真實,它會把被攝者的一切都如實記錄下來,包括臉上的肥肉、痘痘以及粗腿。
但太真實的東西,往往不被接受,被攝者更喜歡被美化過的自己,哪怕是假的。
何況,很多微單也開始加入 AI 算法,索尼今年出的幾款新型号微單,先後加入了 AI 算法和美膚功能。
不過相機和手機的側重點還是不一樣,相機的 AI 算法,側重對焦精度和自動構圖,手機的 AI 算法,側重美顏和後期處理。
其實手機攝影和相機攝影,是兩個賽道,不存在誰取代誰,這是兩者的物理體積決定的。
手機攝影在卷,相機攝影同樣在卷,只要一直卷下去,最終受惠的,還是消費者。
參考資料:
網絡圖片
編輯:陳展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