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長安與吉利合作的幾大猜想,歡迎閲讀。
" 長安與吉利 " 合作消息就像一顆 " 炸彈 " 一樣震驚了整個汽車行業,并引發諸多疑問:
" 他們不是還在吵架嗎?怎麼就合作了?"" 合作的原因是什麼?"" 合作的範圍和邊界怎麼定義的?"" 他們希望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對于本次合作,長安與吉利這樣説道——将加強溝通,優勢互補,共同推動中國品牌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消費者創造更美好的出行體驗,助力中國汽車產業轉型更新和高質量發展。更多細節,因涉及機密,雙方品牌公關部負責人概不透露。
那麼,就根據雙方的新聞稿,以及整合的多方信息,大膽猜測下。
圖片來源:吉利控股集團
猜想一:聯合自研難!
首先,猜想下,長安汽車(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吉利控股(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否會聯合自研,共同打造新能源產品?
對此,多位業内人士對蓋世汽車表示,可能性極低。
實際上,根據協定,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在新能源領網域的合作也未涉及聯合自研這樣的深度。雙方合作範圍是電芯、充換電技術、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新能源產業布局等較為常規的業務。
有分析人士表示,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可能會就整車技術進行合作,比如 " 通過技術付費的方式,推出全新車型 ",但是 " 不可能推出聯合車型 "。
目前,兩大車企在智能汽車市場的地位勢均力敵,而且產品及市場定位重疊度極高。新能源方面,雙方年銷量都突破 20 萬輛,并仍保持高速增長;品牌方面,都完成低中高端新能源市場全覆蓋;技術儲備方面,純電、混動、增程式、換電等多元技術路線并存,擁有成熟的純電、混動以及軟體架構平台。
總的來説,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更是競争對手。若是聯合打造全新品牌或產品,或許 " 内耗 " 大于助力。
雙方難達成深度合作的另一原因是,新能源市場的格局未定。現階段,比亞迪、特斯拉等少數新能源品牌,雖然在銷量規模、市場份額、品牌力等方面占據先機,但是新能源市場的競争剛開始,結果未定。同是強者的長安汽車和吉利控股,依靠自身的實力,都有機會獨自登頂。
" 到 2025 年之後,可能會有聯盟出現 ",即聯合打造產品或品牌,有業内人士預測道。業内将 2025 年視為智能電動汽車決賽之年。在這之前,大家各憑本事,争取衝入決賽圈。
猜想二:合作方向——供應鏈和出海?
匯總多方觀點,對于長安汽車和吉利控股的合作重點,目前有幾個猜測,一是供應鏈(包含技術付費),二是出口業務。
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透露的信息也強調了,将在供應鏈領網域展開合作。新能源領網域是圍繞電芯、換電技術等方面;智能化領網域則會圍繞芯片、作業系統、車機互聯、高精地圖、自動駕駛等。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表示,吉利控股的核心要求在于加速旗下零部件或軟體子公司的市場化配套。如果與長安汽車合作,吉利控股旗下的換電技術可為其提供技術支持,雙方可共建共享相關資源。此外,吉利的投資業務芯擎科技可以提供芯片服務,有助于加速長安汽車國產芯片的應用程度。
圖片來源:阿維塔
對于吉利控股來説,長安汽車在混動及增程式技術方面擁有較為豐富的儲備,可以進一步強化吉利新能源的技術儲備。同時,借助長安汽車在西南市場的地位,可以加速吉利控股在該地區推廣換電技術。
招銀國際研究院分析師白毅陽認為,長安汽車和吉利控股或許還能在衞星導航領網域展開合作。汽車市場正在進入萬物互聯時代,吉利控股關聯企業吉利科技集團計劃打造全球首個低軌未來出行星座,旗下的衞星工廠于 2021 年生產首批產品。布局低軌衞星領網域,有助于推動車路協同、自動駕駛、自動泊車等產品的應用。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長安汽車和吉利控股合作的重點可能是出口。協定内容顯示,雙方确實探讨了海外發展合作共享的可能性。
長安汽車 " 海納百川 " 計劃
現階段,中國汽車出口正在進入新航海時代。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整車出口銷量為 106.9 萬輛,同比增長 54%。乘聯會預測,我國今年汽車出口量将達到 400 萬輛,有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加速布局海外市場,成為國產品牌搶占全球新能源市場高地的重要一環。
可以看到,國產品牌都在加速出海。上海車展期間,長安汽車、極氪(吉利控股旗下品牌)等發布了海外戰略。
相比其他國產品牌,因為可借助沃爾沃、寶騰等海外汽車品牌的銷售渠道,吉利控股旗下自主機板塊進入歐洲、東南亞等市場會更為便捷。通過與吉利控股合作,長安汽車應該也能進一步加快海外市場布局節奏。
猜想三:最終達成的效果——值得商榷
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在供應鏈、出口等領網域合作的益處雖然可預見,但最終能否達成預期效果卻未可知。
有觀點認為,雙方在供應鏈的合作難以推進。
在特斯拉、比亞迪模式的帶動下,垂直整合供應鏈是趨勢。智能汽車時代,智能化被視為一家品牌的靈魂所在,整合垂直供應鏈更是降本和穩供的核心手段之一。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在目前的競争環境下,未來幾年車企都會加速自研的深度。特斯拉和比亞迪通過垂直一體化整合,比其他車企占據了數據優勢、成本管控優勢。在該分析師看來," 卡脖子 " 技術大家都會自研,或與第三方合作開發,車企與車企之間合作共研可能性不高。
寶騰品牌,圖片來源:吉利控股集團
事實也确實如此,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也都在強化垂直供應鏈整合能力。
吉利控股旗下有億咖通科技(研發出 7nm 車規級 SoC 龍鷹一号等)、星紀魅族(魅族 20 系列手機)、威睿電動汽車等零部件企業。長安汽車及關聯企業通過與生态夥伴合作,在電池、智能網聯、線控底盤等領網域也有布局。
顯然,雙方都致力于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兩大領網域形成核心技術閉環,淺層次的合作或許更為合适。
深層次合作還會涉及話語權之争。像小鵬汽車董事長兼 CEO 何小鵬曾表示,在商業上,企業間很難有深層次的合作,因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不可能完全服從他人的決策。
回看車企強強聯合的結局,都不太好。比如中國一汽、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三大央企 2020 年合作,投資 160 億元成立 T3 科技公司,除了在出行市場有點水花外,在氫燃料電池、智能駕駛等其他領網域布局進展緩慢。還有就是雷諾-日產-三菱曾經極其穩固(交叉持股)的聯盟,現在也是一地雞毛。
猜想四:變相的 " 和解 "
對于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的合作,有業内人士認為,是行業協會的撮合,旨在化解雙方的矛盾。
今年 2 月時,長安汽車與吉利汽車吵起來了。長安汽車向吉利汽車發出律師函,控訴對方發布的吉利銀河 " 銀河之光 " 原型車,涉嫌侵犯長安汽車知識產權。此事在業内引起軒然大波。吉利汽車回應稱嚴重失實。
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都是頭部國產品牌,雙方互别苗頭,對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都會造成影響。更何況,當前汽車行業的發展因為產業鏈擾動,過度内卷,價格戰(非市場主體一度介入)等影響,惡性競争加劇。如此下去,車企盈利壓力進一步加大,也不利于行業中長期發展。
惡性競争若是持續更新,會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更新、走向全球的擋路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中國汽車從跟随到引領,正處在轉型跨越的關鍵階段。中國品牌抓住智能汽車發展視窗期的前提,是必須團結一致,避免内耗。
基于以上種種,如果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的合作是行業協會牽頭,促成雙方 " 和解 ",不僅有助于雙方降本,推動行業協同效應,還有利于中國汽車行業健康發展及全球化進程。
" 這麼内卷的情況下,能有一點合作的意願,都算是成功。" 該業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