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巨頭的煩惱:大眾賺不過豐田,燃油車銷冠賣不動電動車,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武凱
當地時間 8 月 3 日,寶馬集團公布 2023 年二季度财報。在今年二季度,寶馬營收達到 372.2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2927 億元),同比增長 7%;淨利潤同比減少 2.9%,為 29.6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233 億元)。在今年上半年,寶馬累計營收為 740.7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5826 億元),同比增長 12.4%;淨利潤為 66.2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521 億元),同比降少 50%。
時代财經攝。
整體而言,寶馬今年上半年營收有所增長,但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對此,寶馬中國方面相關負責人對時代财經解釋稱:2022 年 2 月寶馬通過收購華晨寶馬額外 25% 股權,獲得了額外現金收入、資產收入等一次性收入,由此拉高了去年同期寶馬的收入。
根據寶馬集團官網去年 2 月發布的信息,自 2022 年 2 月 11 日起,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中的持股比例從 50% 增加到 75%。截至該日期,華晨寶馬将完全合并到寶馬股份公司的集團财務報表中,預計此舉将為寶馬的汽車部門财務數據帶來 70 億 -80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507 億 -578 億元,按去年同期匯率)的積極影響。
随着寶馬公布二季度财報,全球主流跨國車企集團二季度數據均已出爐。其中,大眾集團以 800.6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6297 億元)的季度營收高居行業前列,同比增長 15.2%;豐田則在全球銷量和利潤上略勝一籌,二季度共銷售 253.8 萬輛汽車摘下銷冠,利潤達到 1.31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660 億元);此外,福特、現代等車企二季度營收、利潤也有所增長。
" 營收狀元 " 大眾:比去年上半年少賺 20%
在今年二季度,主流跨國車企營收均有所增長。
企業财報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大眾集團以 800.6 億歐元的營收力壓豐田,成為全球當季營收最高的車企。與去年同期相比,大眾集團營收增長 15.2%,這也使得其上半年累計營收達到 1562.6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2292 億元),同比增長 18.2%。
數據來源企業财報,貨币部門統一換算為人民币,按 8 月 4 日實時匯率計算。大眾利潤取自税後利潤,其餘車企利潤為淨利潤。時代财經制圖
不過在盈利方面,大眾集團表現并不如意。财報數據顯示,二季度大眾集團税後利潤為 37.9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298 億元),同比減少 3.1%。今年上半年,其累計税後利潤同比減少了 20%,為 85.2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670 億元)。
相較而言,盡管豐田營收略低于大眾,但盈利表現更加突出。
财報數據顯示,豐田今年二季度營收 10.55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5318 億元),同比增長 24%;二季度淨利潤額則首次突破萬億日元,達到 1.31 萬億日元。同時,豐田今年 1-6 月總營收 20.24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10202 億元),淨利潤為 1.86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940 億元)。無論是二季度利潤還是上半年利潤,豐田均領先其他跨國車企。
對于今年二季度财務數據大幅改善,豐田方面表示:受益于價格調整、日元貶值、半導體等供給側制約緩解帶來的產量增加等多重利好,豐田本财年一季度盈利情況大幅改善(豐田完整财年為當年 4 月至次年 3 月)。
與頭部兩大車企集團相比,福特、通用、現代、起亞等營收規模較小,但在二季度均取得了不俗增長。
其中,福特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12%,達 45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232 億元);淨利增至 19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36 億元)。在今年上半年,福特總營收同比增長 16%,達到 864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6206 億元);淨利潤則由去年同期虧損 24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72 億元)轉為今年盈利 3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266 億元)。
數據來源企業财報,貨币部門統一換算為人民币,按 8 月 4 日實時匯率計算。大眾利潤取自税後利潤,其餘車企利潤為淨利潤。時代财經制圖
在财務數據方面,老對手通用汽車與福特可謂平分秋色。通用汽車二季度财報顯示,二季度其營收達 44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211 億元),淨利 25.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85 億元)。在今年上半年,通用汽車營收達到 84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6084 億元),同比增長 18.1%,上半年淨利潤為 49.6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56 億元)。
此外,韓國兩大車企現代、起亞二季度營收、利潤也實現增長。财報數據顯示,現代當季營收 42.25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2320 億元),同比增長 17%;淨利潤 3.24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78 億元),同比增長 15%。起亞營收 26.244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441 億元),同比增長 20.0%;淨利潤同比提升 49.8% 至 2.817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55 億元)。
同樣作為德系豪華品牌,奔馳在今年二季度的财務表現要優于寶馬。
在今年二季度,奔馳營收同比增長 5% 至 382.4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3008 億元),淨利潤 36.4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286 億元),同比增長 14%。就上半年來看,奔馳營收同比增長 6% 至 757.6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5959 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 13% 至 76.5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602 億元)。
截圖來自寶馬集團财報。
寶馬方面,二季度集團營收為 372.2 億歐元,同比增長 7%;但淨利潤同比減少 2.9%,至 29.6 億歐元。前六個月寶馬營收為 740.7 億歐元,同比增長 12.4%;淨利潤為 66.2 億歐元,同比降少 50%。
此外,二季度特斯拉營業收入 249.3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791 億元),同比增長 47%;淨利潤 27.03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94 億元),同比增加 20%。1-6 月,特斯拉總營收 482.56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466 億元),累計淨利潤 52.16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75 億元)。
" 燃油車銷冠 " 二季度賣出 2.9 萬輛純電動車
多個跨國車企經營表現改善的背後,其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逐漸回暖。
時代财經根據各企業财報統計發現,豐田、大眾兩大車企仍牢牢占據全球汽車市場企業銷量前二的位置。在今年二季度,豐田(含雷克薩斯,不含大發汽車、日野汽車等)汽車銷量為 253.8 萬輛,同比增長 8.4%;大眾汽車銷量為 232.4 萬輛,同比增長 15.5%。
數據來源各企業,時代财經制圖。
此外,通用、福特、現代三家車企二季度銷量也超過百萬輛,分别為 158.4 萬輛、111.9 萬輛、106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10.3%、8.1%、8.5%。
起亞、寶馬、奔馳的銷量也在持續增長。據各企業财報數據,起亞二季度全球銷量為 80.8 萬輛,同比增長 10.1%;寶馬二季度汽車銷量為 62.7 萬輛,同比增長 11.3%;奔馳第二季度的銷量 51.6 萬輛,同比增長 6%。
對于二季度上述主要跨國車企全球銷量均增長的現象,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時代财經分析道:上半年全球產業鏈零部件、芯片供給持續改善,對車企銷量恢復發揮了關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财報數據顯示,特斯拉二季度汽車銷量為 46.6 萬輛,同比增長 83%。作為上述跨國車企中唯一一家純電動車企業,特斯拉的汽車銷量增速高居榜首,再次展現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張之快。
在此背景下,傳統跨國車企正加快新能源汽車領網域的布局,不少車企在其最新财報中也都提及了加快電動化投資和轉型。
7 月 27 日,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在公布其二季度财報時表示:" 我們對大眾集團進行了戰略調整和重組,制定了明确的計劃和可衡量的裏程碑 ·····(大眾)全電動汽車的趨勢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發展。對我們來説重要的是長期、可持續的增長,重點是價值而不是數量。"
财報數據顯示,在 2023 年二季度,大眾以 18.5 萬輛的純電動汽車銷量遙遙領先其他傳統跨國車企。大眾汽車在上半年已累計銷售近 33 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速達 50%,占同期整體銷量的 7.4%。
今年二季度,通用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表現也頗為亮眼。在中國市場,通用旗下新能源汽車當季銷量超過了 11.5 萬輛。
盡管通用旗下新能源汽車具體數據尚未在财報中得到體現,但通用方面表示,将持續發力增長型業務。雪佛蘭、别克、凱迪拉克、GMC、BrightDrop 各大品牌正加速推出多款奧特能電動車型,全面覆蓋各大細分市場。在前不久,通用汽車還投資 7.92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7 億元),與 LG 電子和 LG 新能源籤署全新的合作協定,進一步降低電池成本。
大眾與通用之外,其他幾家傳統跨國車企新能源汽車業務仍待發力。據時代财經梳理,寶馬、福特、奔馳、豐田等二季度純電動汽車銷量盡管有所增長,但仍不足 10 萬輛。豐田純電動汽車當季銷量僅有 2.9 萬輛,在主流跨國車企中居于末流。
巨頭在華加碼轉型自救
全球市場銷量增長,但中國市場的表現正讓不少跨國車企愈發頭疼。
大眾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集團共交付 440 萬輛汽車,同比增長 13%。但在中國内地及香港市場,大眾同期共計交付 145.2 萬輛汽車,同比微跌 1.2%。在此背景下,大眾将其 2023 年交付量目标由 950 萬輛調整為 900 萬 -950 萬輛。
時代财經攝。
據外媒報道,大眾首席财務官 ArnoAntlitz 對此解釋稱:" 公司将銷售目标從 950 萬輛下調至 900 萬 -950 萬輛,是因為上半年中國市場銷量下降。"
同樣地,豐田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為 87.9 萬輛,同比下降 2.8%。豐田甚至預計稱,2023 年全年其在日本和美國的銷量可能分别增長 19% 和 18%,但在中國的銷量預計将下降 4%。
此外,奔馳也在财報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奔馳在德國和美國市場的需求尤其強勁,但并未提及第一大市場中國。
在此背景下,跨國車企開始紛紛在華 " 自救 "。
在二季度财報發布的前一天,豐田宣布将通過一系列措施加速在華智能化和電動化發展,以強化中國市場競争力。比如自 8 月 1 日起,豐田中國最大的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IEM by TOYOTA);将中國現有三個合資研發公司(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打通,派遣到 IEM 主導的開發項目中;以及強化全方位電動化車輛的本土研發、拓展本土供應商等。
" 我們也将在中國市場全力以赴。" 日前,豐田中國本部長上田達郎表示 :" 通過以 IEM by TOYOTA 為核心推進本土研發,迅速開發并提供令中國顧客滿意且具有競争力的產品。此外,在中國的研發成果和所學經驗将不僅應用于中國市場,也将反哺全球市場。"
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已成為豐田純電動汽車業務的核心市場。在今年 6 月,豐田純電動汽車全球銷量為 1.02 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銷量占比近半。
同樣在近日宣布押注中國市場的還有起亞。
" 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是一個領先的市場,也是絕對不能放棄的市場。" 日前,起亞全球社長宋虎聲日前對媒體表示:" 過去 5 年起亞沒有在中國投放電動車,導致起亞錯失了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機會,但接下來每年都會有新車投放。"
按照起亞方面規劃,到 2027 年,起亞中國将推出 6 款 EV 車型;到 2030 年,起亞電動車的銷量将達到當年起亞(中國地區)新車銷量的 40%,即 18 萬輛。
财報數據顯示,二季度起亞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 18.8% 至 1.9 萬輛。
此外,大眾日前也宣布在華建立兩項新的合作:大眾集團與小鵬汽車之間的戰略合作以及奧迪與一汽和上汽之間的新合作。
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貝瑞德表示,與本土夥伴的合作是其 " 在中國,為中國 " 戰略的重要基石。大眾正在加速拓展在華本土電動汽車產品組合,同時為下一步的創新變革做好準備。
" 大眾、豐田等跨國車企加大對華投資和布局,是為了順應中國市場電動化轉型,維持在華發展。" 崔東樹對時代财經表示:" 在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浪潮之下,豐田等跨國車企技術儲備相對而言并不豐富,所以必須得加大轉型,跟上中國汽車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