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李書福:建議加快制定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歡迎閲讀。
網通社快訊 2024 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推動汽車產業實現 " 雙碳 " 目标提交了建議。
(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資料圖 )
李書福在兩會提案中指出,我國自 2020 年莊嚴承諾 " 力争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 以來,出台的系列檔案已構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 "1+N" 政策體系,有力推動了市場主體和社會各方主動護綠、降碳、減排。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應充分發揮 " 鏈長 " 作用,引導上下遊產業鏈持續有效降碳,率先實現 " 雙碳 " 目标。
2023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 2022 年高增長态勢,全年產銷分别達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市場占有率達 31.6%,連續 9 年全球第一。得益于政策引導和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上的大力推廣,我國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顯著改善。此外,在我國,約占汽車保有量 11% 的載貨類商用車卻排放了全部汽車 56% 的二氧化碳,商用車碳減排對國家能源安全及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在李書福看來," 低碳 " 發展仍需要政策保駕護航。
尤其是歐盟、美國等地相繼出台 " 反補貼 "" 碳關税 " 等系列政策給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蒙上陰影。國内汽車行業產業鏈上下遊對于企業層面和產品層面的碳排放核算仍處于摸索階段,碳排放數據來源廣泛且标準不統一,進一步增加了短期内達到國際互認的難度。
同時,《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下稱 "《積分辦法》")以控制油耗和電耗為主要手段,2018 年至今累計交易金額超過 250 億元,有效推動了我國汽車行業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和新能源汽車發展。但随着 2023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產銷占比均超過 30%,積分供需形勢發生較大變化,行業普遍認為《積分辦法》的促進作用正在減弱;另一方面,《積分辦法》也不符合 2023 年 9 月中央發布的《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最後,也是目前行業需求最迫切的方面,《積分辦法》不能解決我國汽車出口面臨的 " 碳關税 " 等技術壁壘。
車企考慮減排效果、自身控制力度、成本等因素,已優先推進自身節能降本、減碳的手段,但是上遊供應鏈減排、低碳能源及產品研發,都進入到控制能力有限以及需要高昂成本投入的困境中。
李書福還指出,雖數字化、智能化碳管理平台在碳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可,但是目前由于市場前景廣闊等因素,企業、咨詢機構等都在開發不同的數字化碳管理平台,行業内沒有統一的平台管理标準及監督機制,市場上的產品魚龍混雜,不但給企業造成了如何選用本行業碳管理平台的困惑,也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
針對上述行業現狀,李書福也提出了 4 條建議:
1、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迹管理體系,并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迹的國際銜接互認。
國家有關等部門于 2023 年 11 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迹管理體系的意見》,其中提及到 2025 年,國家層面出台 50 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迹核算規則和标準,一批重點行業碳足迹背景數據庫初步建成,國家產品碳标識認證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識在生產、消費、貿易、金融領網域的應用場景顯著拓展,若幹重點產品碳足迹核算規則、标準和碳标識實現國際互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品出口國,且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優勢明顯,為進一步擴大汽車產品的出口優勢,應對歐美國家的碳貿易壁壘,汽車產品急需成為 2025 年出台碳足迹核算規則和标準的產品之一。
2、優先促進《積分辦法》與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
加快出台汽車行業新能源轉型相關配套機制,促進和推動汽車行業低碳轉型。2023 年 6 月發布的新版《積分辦法》提出 " 建立新能源汽車積分池 " 的要求,目前已有大部分企業參與了積分池的建設,且新版《積分辦法》已超前提出 " 适時研究建立本辦法規定的積分制度與其他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 "。因此建議應統籌考慮參與 " 積分池 " 建設企業的利益,經過科學計算後将 " 積分池 " 正積分合理轉換成汽車碳排放積分或碳配額,充分延續《積分辦法》的成功經驗,讓減排不足的企業向減排優秀的企業購買碳積分,促進行業更加積極地推動減排降碳,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國汽車的低碳競争力,補齊現階段國内汽車行業碳排放管理的短板。
3、加快出台重點行業碳減排扶持政策,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并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有規劃的碳減排。
建議在全國碳市場建設方面,擴大行業納入範圍,按照成熟一批、納入一批的原則,盡快将我國重點碳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 , 特别是鋼鐵、鋁等重要上遊關鍵工業原材料行業,可以有效促進汽車行業產品原材料階段的碳減排;擴大碳交易產品種類,優化配額發放及履約機制,豐富 CCER(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項目類型,例如新能源車出行與物流減排,适時引入碳期貨、碳遠期等交易產品;擴大碳市場的參與者範圍,适時開放個人參與碳交易,進一步增加碳市場流動性,提升碳信用價值。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框架,利用好金融工具,推出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為扶持重點行業實施低碳轉型行動籌集資金。
4、加強數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規範化管理。
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出台本行業數字化碳管理平台的建設标準及監督機制,加強碳管理平台數據質量計量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平台全過程信息采集和信息公開,持續提升平台數據監測、采集、存儲、核算、校驗的可靠性、即時性及規範性。使得官方、行業機構、減排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得到标準統一、數據可靠、行業互認的數據,從而進行科學性、系統性、規劃性的減排工作部署及實施,保障雙碳目标的達成。
(圖 / 文 網通社 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