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長劇短劇化”趨勢:觀劇新體驗還是故事縮水?,歡迎閲讀。
" 長劇短劇化 " 趨勢:觀劇新體驗還是故事縮水?
正當年末復盤長劇市場的時刻,一則傳聞吸引了廣泛關注:據説某長視頻平台明年将不再批準 16 集以上的項目。
據娛樂硬糖求證,集數調整的消息大體屬實,但各方對于具體措施的説法存在差異。有人認為該限制可能只針對平台自制劇,不涉及版權劇和原創劇;也有人認為,不會一刀切地将所有劇集限制在 16 集以内,更可能的大方向是将集數控制在 20 集左右。
集數縮減代表着一種變革的可能性,觀眾不必再被注水劇折磨,劇集質量或許能再上一個台階。但 " 短劇化 " 就是注水的解藥嗎?在市場與片方的動态博弈中,長劇最終會走向何方?
長劇變短早有趨勢
客觀來説,長劇是否注水不是單純從集數判斷,很多時候還要綜合考慮作品的題材、内容豐富度。例如對觀眾而言,輕松的現偶小甜餅不需要太長篇幅,歷史正劇需要足夠篇幅交代背景、人物關系,人們對其長篇大論的容忍度更高。
但從 2015 年開始,36 集的《何以笙箫默》、69 集的《麻雀》、67 集的《楚喬傳》在都市劇、諜戰劇、古偶等不同賽道創下了 " 紀錄 ",幾乎無差别地将每個領網域的劇集長度都拉到平均水平以上,不約而同形成了一套新的标準。
片方在按集數賣錢的機制下越來越肆無忌憚地注水,流量明星的入局吸引粉絲撐起數據,明星片酬也就水漲船高,多方合謀造成 " 虛假繁榮 " 的局面。
直到 2020 年,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 提倡不超過 40 集,鼓勵 30 集以内的短劇創作 "。當時的用詞還算相當和緩,畢竟處于特殊時期,長劇行業本就難過。也正因如此,已經習慣了這套賺錢模式的長劇很難靠自覺扭轉過來,第一次限制集數收效甚微。
于是這個标準在去年進一步演變為 " 電視劇、網絡劇原則上不超過 40 集 …… 如超過,則同系列中每部劇與前一部開播間隔一般不得少于 12 個月 ",可以看出措辭更為嚴格,甚至把注水劇拆成上下部播放的空子也給堵住了,規定必須隔一年播放。
在逐漸收緊的規定和市場反饋下,從 2023 年上半年到 2024 年上半年,能明顯看出集數縮短的趨勢。33 集 -40 集的劇集減少,32 集及以下集數的劇集總體增加,説明長劇已逐漸越過 40 集的門檻,進一步壓縮集數。
圖源燈塔專業版
今年廣受好評的《我的阿勒泰》只有 8 集,2023 年《漫長的季節》也只有 12 集,盡管這樣的例子看起來有些極端,但 8.9 與 9.4 的評分證明了集數少也能在當下拍出好作品。按照這個趨勢進行下去,16 集到 20 集重新成為主流并非不可能。
長劇需要 " 去水分 "
長劇集數一再縮減,加上今年快節奏的《墨雨雲間》爆火、于正宣布下場拍短劇,不由得讓人猜測長劇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否會向短劇靠攏?
上半年,《墨雨雲間》憑密集的爽點出圈時,就被觀眾評價為 " 加長版短劇 "。《墨雨雲間》吸引觀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爽劇内核以及不斷反轉的劇情。復仇的爽文主題切中了用户喜好,在滿足這個條件的基礎上,由于節奏加快而出現的邏輯 bug 更容易被包容,後期引起的相關争議也會吸引更多用户觀看,畢竟 " 黑紅也是紅 "。
《墨雨雲間》憑借爽點實現 " 低開瘋走 ",廣告數量也肉眼可見地上漲,授權、聯名品牌超過 20 個,與 " 劇王 "《慶餘年 2》持平。如今在燈塔古偶劇集集均播放量排行榜上,《墨雨雲間》仍然穩居第一。無論口碑如何,從數據反饋來看,這樣的長劇的确讓觀眾耳目一新。
擔任《墨雨雲間》制片人的于正前段時間也提到 " 長劇短劇化,短劇精致化 ",順便為自己籌備的短劇《吉天照》造勢。于正認為,未來的長劇應該 " 情緒價值拉滿,無限反轉 ",《墨雨雲間》可以説是一個試驗場,而短劇 " 細節滿滿,邏輯周全,視覺堪比電影 ",則意味着成本必然上升。
無論于正對短劇有怎樣的雄心壯志,他對長劇市場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長劇不得不面臨的處境是,短視頻已經重塑了人們的觀看習慣,幾分鍾講完一部劇或電影的短視頻讓觀眾習慣被高密度的粗糙信息轟炸。而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人們對冗長無聊的長劇容忍度也越來越低,長劇勢必要做出妥協。
目前所提到的長劇與短劇的區别,大多體現在時長、成本方面。面對當下的市場環境,所謂 " 長劇短劇化,短劇精致化 ",背後其實是長劇與短劇在互相借鑑對方的長處,以期更适應市場、吸引觀眾,例如長劇去水分、短劇塞細節。
短劇化的隐憂
創新是内容的生命之源,長劇與短劇都希望在不斷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長劇短劇化的走向就是可行的嗎?
長劇與短劇的用户群體區隔非常明顯,能夠接受節奏快速而劇情相對粗糙的那部分群體已經成為短劇的忠實用户,剩下的恰好是對劇情、故事有一定要求的用户,這意味着長劇在變革時必須守住講好故事的初心。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一味追求長劇短劇化,潛在的問題随時可能爆發。
首先,短劇化可能導致内容随意删減,人物形象簡化。完整的故事需要足夠的體量才能撐起來,去水分不僅僅是一刀切這麼簡單,而決定詳略取舍的權利往往不在對故事負責的人手中。
其次,短劇化很難激發劇集的長尾效應。就像《甄嬛傳》《知否》等劇集仍然是觀眾每年會反復刷的作品,每次回看,觀眾總能帶着 " 顯微鏡 " 發現更多未曾注意到的細節,這也是 " 甄學 " 形成的原因。而市面上短劇的生命周期最多在三個月左右,細節經不起推敲、熱度局限在固定圈層中,讓短劇沒有長紅的能力。
優酷經典劇觀看報告 "N 刷指數 "
最重要的是,一旦 " 短劇化 " 被當成長劇轉型的可行道路,用户口味、内容質量等更核心的問題就會被簡單的 " 縮短集數 " 掩蓋。
歸根結底,用户和市場最需要的是好内容。只不過因為用户的需求和口味有區别,所以產生了不同側重的内容來滿足他們的喜好,接近短劇或許是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的一招,但不能一勞永逸,長劇的當務之急仍然是做好内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TopMarketing"(ID:TMarketing),作者:TOP 君,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