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黑神話:悟空》百萬天命人,能過“天下第一塔”這一關嗎?,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黑神話裏的天下第一
文字:杔格
校稿:朝乾 / 編輯:澄澈
最近幾天," 黑嗎喽 " 四處刷屏,首批通關的" 天命人 "也出現了。
伴随其間的,便是《黑神話:悟空》的創作取景地原型——全國相關古建瘋狂爆火,尤其是傳説中大名鼎鼎的山西古建,堪稱 " 躺赢 "!
根據各位 " 天命人 " 的不斷發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知的 70 多處取景地,山西就占了 30 多處,可能随着未來數據不斷更新,數量還會變得更多。
還在繼續挖掘中 ing ▼
" 半壁江山 ",這就是山西古建的底氣。然而,面對這突如其來的 " 潑天富貴 ",山西這 30 多處古建并非全能接住。
讓各位 " 天命人 " 普遍印象深刻的,還是當屬前幾年就通過《黑神話:悟空》的首支實機演示視頻時,就出現的隰縣小西天以及晉城玉皇廟的 " 亢金龍 "。
确實精美異常(圖:圖蟲)▼
至于其它山西古建,人們的印象就不深刻了。然而,山西的古建築,并不只有隰縣小西天和晉城玉皇廟,也不只有以雲岡石窟、五台山建築群、晉商大院群為代表的知名古建。
山西古建,其實更多的是像應縣木塔這類,鮮為大眾所關注的 " 低調 " 古建。它們的存在,更是山西古建築的一曲華章。
應縣木塔在今日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圖:《黑神話 · 悟空》)▼
應縣木塔,有多麼特殊?
應縣木塔雖然自身 " 低調 ",但是在古建築領網域,卻有着超高規格的 " 待遇 "。原因無他,它是國内外現存時代最早、最高大的木結構古塔!
應縣木塔普遍被認為是遼代建築,但這一結論其實存在疑問,因為沒有 " 實錘 " 的完整證據鏈。之所以應縣木塔被古建大家梁思成、陳明達都判斷為是遼代建築,一大原因就是匾的文字記錄。
在應縣木塔現存 53 面重要牌匾中,不乏 " 峻極神工 "、" 永鎮金城 "、" 木德參天 " 等稀世珍匾。其中,最古老的一塊就是" 釋迦塔 " 豎匾,這也是應縣木塔的 " 祖匾 ",制匾時間為金明昌五年。
木塔上的各類牌匾是一大特色
(圖:圖蟲)▼
" 釋迦塔 " 豎匾上簡要介紹了一些修塔的信息,題文中有 "大遼清寧二年特建寶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這正是梁、陳兩位大家做出木塔為遼構判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此,應縣木塔為遼構之説才深入人心。
雖然遼代國祚長達 200 多年,但留存至今的遼代木質古建築數量極其稀少,目前僅存八座,這就是中國建築史上著名的 " 八大遼構 "。其中最出名且最具代表的,便是這座木塔。
" 釋迦塔 " 豎匾特寫
(圖:澄澈)▼
那麼,遼國為什麼會選擇在雁北的桑幹河大平原上,修建這麼一座 " 世界奇觀 " 呢?
原來,在宋遼對峙時期,雙方在今山西省内,以雁門關一線為界,以北是遼國的地盤,以南是北宋的地盤。在當時,遼國在雁門關以北的中心城市是大同,它也是遼國的西京,而北宋所屬的雁門關以南地區,中心城市則是太原。
大同與太原之間,相隔着句(g ō u)注山。而雁門關,是穿越句注山的最佳阙口,在空間距離上也基本上處于大同與太原的中點。同時,它還處在宋遼對峙的最前線。
錯綜復雜、動态變化的邊界
是當年兩軍對壘,金戈相見的真實寫照▼
而應縣就處在大同到雁門關的最佳通道之上,也基本在大同到雁門關的中點上。
雁門關并非是一座單獨的關隘,而是有着 " 兩關四口十八隘 " 的完整軍事防御體系,應縣就直面其中的多個關、隘、口。
現在所能見到的雁門關是明代的
宋代的雁門關還要往西,已經廢棄
總之,從地緣上看,應縣處在宋遼對峙的敏感地帶。雖然史書上并沒有直接介紹應縣木塔修建的原因,但很多人認為,應縣木塔的最重要功能是軍事上的瞭敵,充當制高點的作用,而且通過修建這樣一座巨型建築,也能對北宋軍隊形成一種心理威懾。
這并不是孤例,同屬于宋遼對峙前線的定州,也有一座超高的瞭敵塔,而它的修建者則是北宋。
歷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
定州開元寺塔仍屹立不倒
雖然軍事作用為木塔的主要功能,但最終木塔能夠落定于應縣,還同時摻雜着遼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因素。"佛宮寺釋迦塔" 的名字便體現出了應縣木塔的另一屬性——佛塔。
1974 年,塔内曾發現失傳已久的《契丹藏》殘卷,以及佛牙舍利、夾缬(xi é)佛像等珍貴文物,轟動了中外。
一座藴藏珍品的佛教聖塔
政治意味也體現在了木塔上,木塔的修建時期,遼國的主政者是蕭太後,而應縣是蕭太後的故鄉。在木塔一層北門和南門的額壁板上,繪制着諸多供養人像,據有關學者考證,他們同屬蕭氏家族。
自應縣木塔建成之後,一直到民國時期,歷經了将近千年時光。在此期間,木塔雖然經歷了幾次大小修補,但依然矗立在原地,最初的體态并未受到影響。
中國明、清以前不乏土木結合或純木質的高層木構,如曹魏的凌雲台、北魏的永寧寺塔、唐武則天明堂、北宋開寶寺塔等,但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化,均早已頹毀。
連歲數比木塔小好幾百歲的城牆
都成了如今的遺址模樣
(圖:杔格)▼
由于各種應然與偶然的因素,應縣木塔經歷雷火、風雨、地震、兵隳等各類天災人禍,竟能在歷代維修保護之下,巋然獨存至今,成為現存中國古代木結構高層建築的頂峰與絕響。可以説,它展現了木構體系的極限可能性。
應縣木塔能保存至今,其結構體系功不可沒。應縣木塔采用分層結構,這種分層是剛性層和柔性層相間布置,上下層柱采用 " 叉柱造 ",且構件之間的榫卯都很簡單,是一種積木疊置的思路。
剛柔并濟的木結構
讓木塔屹立千年不倒
這樣的設定,讓木塔具有極強的抗風與抗震效果,讓它經歷了 40 餘次顯著強烈的地震而巍然不倒。
另外,木塔佛殿層外槽柱間還配置了具有斜撐的夾泥牆,形成第二道抗側力防線,對突發大變形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破壞性的局部傾斜發生。
但這一結構,在民國時期被破壞了。
被世人再次發現,結果難逃厄運
應縣木塔,雖然一直長期存在,但它重新被世人所知,還要歸功一個人——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
開創了中國古建築研究體系
他後來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圖:penngazette)▼
華北地區流傳着一則諺語:" 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這則諺語其實不唯一,有多個版本,但大部分的版本,只要涉及到山西景觀,往往只有應州塔。這則諺語,正是梁思成先生對應縣木塔的最初印象。
1932 年,梁思成先生讀到了一份日本人關野貞所寫的有關中國北方的考古報告,其中提到,在大同以南大約 50 英裏的應縣縣城裏,有一座建于 11 世紀的木塔,當地人稱為 " 應州塔 "。
雖然當今應縣為朔州市下轄縣
但關于應縣的相對位置表述
從古到今,往往都是采用大同作為參考▼
這一細節立刻引起了梁思成先生的注意,但這份報告并沒有留下應州塔的任何照片,他也沒有從其他渠道看到相關照片。
如何确定塔的現存狀況呢?而在當時,要從北平親自前往應縣考察,交通成本頗大,如若該塔并未存在,就相當于白跑了一趟。
當年花費數天才能艱難到達的路
今天可以通過榮烏高速直達了
梁思成先生靈機一動,寫了一封信到 " 山西應縣最高等照相館 "(盡管他并不确定應縣那時是否有照相館),并在信中附上一塊銀元,請他們代照一張應縣木塔的照片寄來。
不久之後," 奇迹 " 發生了,山西應縣寶華齋照相館給梁思成先生真的寄來了一張應縣木塔的照片,這讓他大為驚喜。
就是這張照片
讓神秘的遼代木塔 " 重現 " 世界
(圖:高培華)▼
經過一番籌備,1933 年 9 月 6 日,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劉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終于踏上了考察山西北部重鎮大同以及應縣木塔的旅程。
就是因為這次考察工作,應縣木塔的神秘面紗被層層剝離,展示在了世人眼前。
令人惋惜的是,就在應縣木塔 " 重現世間 " 前後,它在極短的時間内連遭兩次厄運。尤其是第二次厄運,其危害延續至今。
民國時期的應縣城,爆發過多次戰事
(圖:《亞細亞大觀》)▼
1926 年,在梁思成還沒發現應縣木塔的時候,馮玉祥和閻錫山的軍隊在山西打了一場仗,應縣就是其中的主要戰場,木塔遭到炮擊,導致第三層出現細微傾斜。
1928-1935 年間,應縣當地士紳針對炮火破壞,對木塔進行了集資維修。
在修繕過程中,他們聽信風水先生的建議,拆除了原有的外槽環向斜撐及夾泥牆,将木塔改造為所謂的 " 八角玲珑塔 ",對木塔結構安全造成了損害。
雖然木塔看起來仍然老當益壯
内部結構其實已有不少隐憂
梁思成先生得知此事後,稱此次維修 " 比民國十九年戰争(實指中原大戰前後這一段時期)中彈時損害尤烈,可謂為木塔八百馀年以來最大的厄運!"
也許應縣木塔自己都沒有料到,它這 900 多年内,戰争、地震都沒造成重大受損,反而是被所謂的 " 風水 " 給害了。
探索應縣木塔保護新思路!
1949 年後,國家和學界都非常重視保護應縣木塔。1950 年,莫宗江先生用文字記錄下了對木塔原狀及其傾斜變化。1966 年,陳明達先生出版了《應縣木塔》專著開辟了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新路徑。
進入新千年後,社會各界在應縣木塔監測和保護投入了大量資源、應用了許多新科技。例如利用更加精細的模型,模拟木塔傾斜嚴重部位的局部足尺結構特性。
木塔構造極為復雜
難以用傳統建模方式進行模拟
給文博保護帶來很大挑戰
時至今日,應縣木塔經歷了民國時期的大折騰,再加上自然的老化情況,整體情勢堪稱危急!
為了保護古塔,從 2003 年開始,遊客活動或被限制在二層以下,或進行限流。2011 年以後,應縣木塔禁止遊人登臨。
在古建專家們積極評估木塔修繕方案的同時,社會各界也在對木塔保護提出更多解決方案。如何找到一個兩全的方式,既能滿足遊客探索古建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建築本體的損耗,成了各界關注的重點。
古老的木塔
正在迎來一場數字革命▼
今年四月底,就有一個名為 " 智慧應縣木塔 " 的文遺保護方案,在應縣木塔景區落地了。
通過 " 智慧應縣木塔 ",戴上專用的VR 設備,梁思成先生、老僧等 NPC(非玩家角色)就會浮現在眼前,人們就會在他們的帶領下遊覽應縣木塔,深入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
虛實結合
打造 VR 沉浸互動體驗▼
來到 " 智慧應縣木塔 " 的第一層,珍貴的國寶級文物——11 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就會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同時伴随着的,還有周邊的經文以及活現的壁畫,共同萦繞在視覺空間中。
逐層修復
重建千年歲月光景▼
再往上行,直達應縣木塔的最頂端——塔刹,它也以一覽無餘的全貌呈現在面前。此時,不由得令人想到,當年梁思成先生為了測量塔刹,差點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如今的我們,卻可以毫不費力地觀看塔刹全景。
不僅可以觀賞塔刹全景
還能身臨其境
感受木塔前世今生▼
這離不開 " 智慧應縣木塔 " 背後的科技助力,無論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做的木塔内部木質結構的建模工作,還是聯想集團的空間計算 AIGC 組合技術,都為我們所能看到的數字世界中的 " 木塔孿生體 "提供了大量幫助。
AI 深度學習
構建數字孿生木塔結構▼
尤其是其中AIGC 組合技術的應用,可謂是别致。在以往,若想對應縣木塔建模,獲取足夠龐大的數據,以傳統的人工 + 電腦 3D 建模,需要一個團隊進行長達幾個月的工作才能完成。
基于聯想首款空間 AIGC
文遺智慧保護解決方案打造▼
而在新技術的應用下,利用無人機 + 雷達相機等設備完成數據采集後,結合人工智能(AI)、神經輻射場(NeRF)技術以及擴展現實(XR)技術的AIGC 組合技術,将其放入AI 神經網絡裏進行分析計算,就能在 10 個小時内得到成果。
▼
這一技術革命,是對傳統建模革命性、劃時代的進步。熟悉文物保護領網域的朋友都知道,積累這樣一套非常寶貴的數據庫,功莫大焉!大大方便了研究人員的後續保護和研究工作。
時代的發展,不由得令人感慨。
從清寧二年(1056 年)到 2024 年,應縣木塔已經走過了968 年的歷史,馬上就快 1000 年了,那時的遼人可能沒有意料到,應縣木塔會在當下獲得數字 " 新生 ",還在遊戲領網域換發了第二春。
下一個千年,應縣木塔還會給人們什麼驚喜呢?
聯千年歲月,想此刻永恒▼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