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菜鳥暗度陳倉,歡迎閲讀。
出品|虎嗅黃青春頻道
作者|商業消費主筆 黃青春
題圖|AI 生成
文章摘要
菜鳥暗度陳倉,發展無人車與全球物流網絡。
• 全球化布局,跨境電商前景廣闊
• 無人車應用,提升物流效率
•AI 技術融合,優化電商物流體驗
" 過去兩年,整個物流行業正在急速變化,大家都被卷得有些精疲力竭。" 菜鳥集團 CEO 萬霖日前如是感慨。
旋即,他又用一則見聞隐喻了出海的巨大機會。" 今年 7 月,團隊去葡萄牙騎行途經羅卡角,它是亞歐大陸最西邊的一個點,盡頭石柱用葡萄牙文寫了一句話,翻譯成中文是‘陸止于此,海始于斯’。當時看到這句話覺得很有意思,如果把陸地作為邊界,這就是描述中的天涯海角、近無可近;但若把這裏當作一個新起點,那面對的将是無盡的大西洋,是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不可否認,新邊界、新空間一定伴随着未知、甚至是風險;但焦慮和内卷不可避免,它不會因意志而轉移,而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只有時刻關注行業新變化,嘗試積極擁抱它,機會才會不斷湧現。
所以,萬霖覺得應該坦然直面競争。" 把競争當成一個最好的磨刀石。在競争壓力面前,我們要重新思考什麼是核心競争力?想抓住競争就要沉下心把服務、成本、體驗打磨好,内卷給所有人都帶來壓力,讓所有人焦慮,但是焦慮并不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克服的是我們内心的焦慮和不舒适感,擁抱競争才能把產品做到極致。"
事實上,作為推動電商產業向前的一組齒輪,毛細血管般的物流網絡正變得愈發重要。
阿裏巴巴集團聯合創始人及主席、菜鳥集團董事長蔡崇信就在最近一次公開發言中表示,供應鏈和物流正在電商消費體驗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網絡布局、經營模式 、服務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中國電商向全球擴張的步伐正在提速。
他進一步分享電商及數智物流面臨的三大機遇:
第一,抓住新型全球化機遇。全球化不只是把中國商品賣到全球,不只是建立跨境的電商和物流通道,今天全球產業布局正在深度調整,新興的制造中心湧現,會改變生產制造與消費市場間的布局關系。
例如,速賣通物流供應鏈總經理轶雲分享過一個數據,國内電商 2022 年滲透率在 37% 左右,但全球電商滲透率預計将從 2022 年的 21% 增長至 2025 年的 23%,這個水平遠低于中國電商的市場水平,也就是説跨境電商仍處于爆發的前夜。
第二,抓住 AI 技術爆發的機遇。電商和物流都是 AI 應用的最佳場景之一,國内物流技術每天在數億包裹中歷練打磨,未來通過 AI 技術的結合将顯著改善商品供給和消費需求的精準匹配,也會讓電商物流的體驗優勢和成本優勢進一步顯現。
僅以阿裏國際(近半年)一個數據切面為例:每兩個月商家對 AI 的平均調用量翻番,日均調用量已突破 5000 萬。
第三,放眼全球市場,物流作為一項保障性服務,應該始終以客户需求為導向。只有面向開放市場、面向多樣化的客户需求,才能錘煉出更适合市場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市場優勢。
以下為虎嗅根據菜鳥集團 CEO 萬霖現場發言、CTO 李強溝通整理而成的實錄,部分内容為方便閲讀有所删減和調整:
歷史進入垃圾時間了嗎?
" 快遞公司的單量可以最直觀反映出電商平台的走勢情況。" 一位快遞站點負責人向虎嗅介紹,快遞公司毛細血管般的物流網絡是推動電商產業向前的一組齒輪;但日益内卷的競争格局,一度讓萬霖精疲力竭,好在他終于找到了直面競争的方式。
Q:如何看待當下物流行業的激烈競争與内卷?
萬霖:應該把競争當成一個最好的磨刀石。在競争面前,應該重新思考什麼是核心競争力,只有沉下心才能将服務、成本、體驗打磨好,内卷會給所有人帶來壓力、讓所有人焦慮,但焦慮并不解決問題,我們要克服内心的焦慮與不舒适感、學會擁抱競争。
競争之外,物流業的機會在變少嗎?現在流行一句話,叫 " 歷史進入了垃圾時間 ",好像説現在沒有什麼機會了。我不認同這句話,行業發展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但整個產業的進展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只不過很多時候它的進展要長期建設、積累,才能在某個瞬間爆發。
Q:菜鳥針對數字化、全球化浪潮會集中精力在哪些方面?
萬霖:第一、基于過去國内菜鳥快遞與其他合作夥伴打造的中國物流網絡,加上過去幾年大力投入建設的跨境電商全球骨幹網絡,以及最近兩年開始建設的海外本地網絡,希望構建一張面向未來,真正實現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全球快遞網絡。
2018 年我們啓動了第一批 e-Hub,建設了包括比利時列日、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吉隆坡三個 e-Hub,這三個 e-Hub 經過幾年發展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準備啓動第二批 e-Hub 建設,希望通過持續不斷的建設,讓底層基礎設施能夠匹配未來商業形态的發展。
第二、最近,我們海外倉庫布局拓展到 18 個國家,超過 80 萬平米,這可能只是國内倉庫規模的 1/10,但未來成長和拓展的空間非常大,希望通過精細化運營加上數字化創新,為客户提供一個更具成本競争力、更柔性、能體現集約化效應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第三、對于 AI、數字化投入沒辦法一蹴而就,但随着不斷研究、打磨,将最新技術與全鏈條生產流程融合,一定能找到基于技術驅動的網絡和產品,推動行業更上一個台階。
講一個例子,2016 年物流無人車就開始投入使用,那時候無人車很熱,後來越來越熱,但最近幾年熱度又降下去了,大家看到沒有那麼快規模化、量產。可菜鳥一直在這方面持續投入,在校園和驿站場景進行不斷拓展測試,如今我們已将無人車拓展到了公開道路和城市配送場景,今年無人車場景開始進入量產階段。
上周我拜訪了一個在杭州北面快遞公司的網點,他購買了 20 輛無人車,形成了一個完全基于無人車打造的網點和驿站配送網絡、且毫無違和感。我問網點老板遇到什麼挑戰,他覺得整個轉換非常簡單。
這件事标志着經過長期積累、長期建設,無人車在物流行業基本邁過了技術門檻,它和整個業務、流程結合的緊密度已走到規模化應用的階段。
Q:萬總提到的菜鳥無人車,如今投入布局的情況如何?
李強:今年這個财年,預估能交付 500-1000 台這麼一個規模,目前主要是兩款車型,型号為 GT 的公開道路自動駕駛無人車,和在相對封閉、半封閉園區裏低速行駛的無人小車 GX。
從運營情況來看,過去七八年全國幾百所高校高峰(期)大概有 800 台 GX 在跑,累計送了約四五千萬個包裹,有 400 萬公裏的真實配送裏程; 而接下來,我們将把無人車業務的重心放在公開道路上。
菜鳥關于無人車的技術積累其實從 2015 年底就開始了,菜鳥當時成立了 ET 實驗室;2016 年就推出了菜鳥第一款無人車 " 菜鳥小 G" ——那個時候我們就判斷,自動駕駛會對物流行業產生巨大的變化和影響,所以一直在探索、投入。
無人駕駛最保守的場景是從封閉 / 半封閉的園區低速行駛,創新的嘗試可能就在高速公路幹線的無人駕駛車輛,中間可能是城配和支線車輛。我們認為園區、高速幹線的商業化、規模、實際場景再到用户可能相對容易落地,所以我們選擇一開始從這兩個領網域去做 GX 車型。
其次,整個快遞行業現在對無人車有明确的需求,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也在逐步放開,似乎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從封閉 / 半封閉到開放道路的時間視窗期。所以自去年開始,菜鳥開始大力從原來封閉 / 半封閉應用場景往前推進,将更多精力放在公開道路行駛的無人車上。
我預計,未來的 2-3 年裏面,整個中國快遞行業可能會有 20 萬台左右的無人車上路。從 2015 年到今天,菜鳥在這近十年都在堅持做無人車,就是看到了行業趨勢,并且會從集團層面大力推進。
Q:是否有客户方面的運營案例分享?
李強:杭州餘杭有一個早期客户,他一個網點買了大概 25 台車,從早晨六點一直工作到晚上九點,不止是驿站派件,也在做賣家端攬件,甚至是多個驿站之間的串聯,實現攬派結合。純計算無人車的工作量,網點 30% 以上的包裹通過無人車派到站點。
無人車還有一個好處在于,過去網點要分揀不同的件,比如説要等這一波貨都分揀完了,确保這個站的貨都分好了再發車,你不能遺漏任何一個包裹,所以很多時候那些快遞配送車都要花很長的等待時間——如果使用無人車則可以增加配送頻率,更早到達驿站就先派送,這不光是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對整個末端消費體驗也會有明顯提升。
押注無人車,暗度陳倉?
Q:您認為無人車最先解決的市場痛點是什麼?
李強:做無人車不僅僅是提升末端效率和體驗,也是為了長期實現降本增效。
站在網點客户的視角,他們首先考慮的多是無人車相比人工的成本優化問題,關心成本能不能立馬降下來、能降多少?我們從售後調研看,客户成本優化還不錯,比如每個包裹至少可以省五分到一毛。當然,不同客户差别也會蠻大,但賬肯定可以算得過來。
此外,我們也希望跟更多優秀的合作夥伴一起推動無人車的普及,比如借助主機廠的供應鏈能力、整車設計能力,但是整車成本如何降到比較低的水位還需要去探索、協商。
坦白説,一台低速的 L4 無人車,我們不希望特别多去堆砌傳感器,還是希望做的 just right(剛剛好),這是我們做無人車堅持的技術理念——就是解決方案極具性價比,核心是把車的成本做到最低,讓客户獲得更大收益。
還有一個問題是,過去 L4 無人車基本上都基于高精地圖,但高精地圖的彩圖和制圖成本非常高、周期長,會導致它這個地圖的保鮮也會出問題,比如這個圖可能是每一個季度更新一次,但中間可能修路了、改造了,路況變了。
所以,我們希望未來無人車輕地圖重感知,就是基于現在高德 high quality 的 live map,就是活地圖。它的規格比高精地圖要低不少,但它是一個時實時去刷新的地圖,這樣的地圖能讓無人車實現説類似城市 NOA 的效果,就是在導航上面 A 到 B 設好之後,物流無人車就能實現類似乘用車的 NOA。
Q:無人車以前主要在校園等封閉場景行駛,現在車能上開放道路嗎?
李強:是的,比如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安徽合肥都有測試,還有蠻多區網域都在做試點讓無人車上路。
當然,不同省市對無人車上路的政策法規還是有差别。比如有些容許三個立方的車上公開道路,有些可能會允許五個立方的車上公共道路。有些地區是只能跑非機動車道,有些地區則偶爾可以跑一下機動車道。所以不同地方政府對這個事情開放程度不一樣,我們也在積極溝通,争取更寬松的政策,這是第一個維度。
第二個維度是看客户應用場景。現在無人車還是以派為主,以攬為輔;所以,網點規模很重要。如果一個網點比較大,派件量比較多,那它從單一網點到站點的包裹數也足夠多,攬派效率是高的;但規模小的網點每次都要多點串站,時效就會慢很多。所以,我們會看客户網點規模、單量規模、攬派比,再判斷客户場景是否适合我們的解決方案。
Q:無人車在應用上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政策,不同城鄉呈現怎樣的區網域特點?
李強:一般來説,在區縣和城鄉結合部的道路會簡單一些,政策友好度也會寬松一些,容易有大的客户,比如杭州那個大客户一次買了 20 台車,他的網點分布在杭州北部,屬于杭州主城區邊緣的地方,這樣的客户往往需要一次購買很多車,很多台車就是一個車隊了,我們會幫助客户根據歷史訂單數以及訂單分布幫他把車隊調度好、把路線安排好、把發車時刻表排好,讓車隊的綜合效率大于單車效率。
這其實是菜鳥做無人車很重要的產品優勢——菜鳥跟各大快遞公司網點、驿站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當然,城區開放網點,往往規模較小也更密集,客户往往只買 1-5 台車,量會小一些。
Q:現在無人車行業落地車型較多,菜鳥為什麼不采取合作模式而選擇自研?
李強:首先,菜鳥于 2013 年成立時就希望通過技術更新中國物流網絡,從而解決當時電商大促爆倉等問題;其次,菜鳥成立四五年後,我們發現光靠技術也不行,還是有很多客户問題需要技術與物流實操場景融合,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客户的痛點。所以菜鳥開始做產業化更新,變成一家產業互聯網公司。
在這個背景下面,2016 年推出第一代菜鳥小 G 配送機器人,2021 年菜鳥和阿裏達摩院還聯合研發了重卡無人駕駛 " 大蠻驢 "。所以,無人車核心技術我們會選擇自研可控,但一些元器件,如激光雷達會選擇和市面上成熟主機廠深度合作。
Q:是否也在研究市面上其他車型,如何看待發展趨勢?
李強:當然,我們會對市面上新的車型保持關注,無論是技術、設計還是產品思路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至于未來的新車趨勢,5 立方的車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應該是主力車型。
目前,會先把 5 立方的車做好,再圍繞 5 立方的車做迭代,如冷鏈車、長續航車,下一階段再去實現 " 平台化 " 制造,使底盤寬度長度可調,支持 5 立方、7 立方、8 立方等。
未來,也會考慮做更大的車型,但現階段不會急于去做這個事,十方的車基本上就是一個移動貨櫃,一個貨櫃在公路上快速移動衝擊太大。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先把 5 立方左右的車做好,把自動駕駛的技術、把整個車輛底盤做扎實。